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正书香世家天才少年程裕淇,1912年10月7日出生在浙江嘉善县一个塾师之家,其父程成鉴是晚清秀才、贡生。程裕淇5岁就读于程氏私立的秉义小学,到上高小时,进入了县立第一高级小学,当时课业非常繁重,但他在父亲的督促和年长他五岁却与他同班姐姐的帮助下,他不仅跟上了学习的进度,而且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他父亲不仅要求他完成课堂  相似文献   

2.
我的老家在河南省南乐县西邵乡,北临河北,东临山东,是个普通的平原小乡村。在这三省交界的地方,十里八村的人一提起我的父亲,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父亲今年58岁,无官无职,但他的“爱管闲事”却是出了名的,大到集体公共利益,  相似文献   

3.
《湖南地质》2009,(10):96-96
这是李开复唯一的一本自传,字里行间,是岁月流逝中沉淀下来的宝贵的人生智慧和职场经验。捣蛋的“小皇帝”,11岁的“留学生”,奥巴马的大学同学,26岁的副教授,33岁的苹果副总裁,谷歌中国的创始人,他有着太多传奇的经历,为了他,两家最大的IT公司对簿公堂。而他的每一次人生选择,都是一次成功的自我超越。  相似文献   

4.
米.瓦.罗蒙诺索夫1711年11月19日出生在北德维纳河口内一岛上的渔民家里.他10岁时便到父亲的船上学打渔.他勤奋好学,渴望学有所长,为改变俄国落后面貌做出贡献.但因出身卑微,无权接受高等教育,1930年,他19岁时,徒步投奔莫斯科,隐瞒  相似文献   

5.
正书香世家天才少年谢家荣的曲折身世和辉煌业绩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先辈是江西的书香职员之家。清朝初年,他们举家迁往上海市南市区。他的祖父曾官至县令,他的家庭就此成为官僚世家。他的父亲谢简庭则才力平平,初服务于上海文报局,后辞职。"家非素封衣食,奔走历二十余年。辄少成就,备尝艰苦"。1917年,他父亲才40多岁就英年早逝,留下五子二女(谢家荣最小,上有四兄两姐)。幸得的他母亲孙太夫人生性贤淑,父亲去世后,母亲"十指一针,全家衣食,二十余  相似文献   

6.
永远牢记父亲的教诲。父亲侯德封是一位受人尊敬、和蔼善良、严肃可亲的老人 ,为人坦率、正直、任人唯贤。他工作认真 ,具有突出的求实精神和责任感。  相似文献   

7.
徐竺声 《第四纪研究》2002,22(6):495-496
我的父亲 ,中国科学院院士徐仁先生 1 91 0年 8月 2 2日出生于安徽芜湖的一个书香徐仁先生在做学术报告 (1978年 )世家。父亲十三岁时 ,祖父就去世了 ,从此家境贫寒 ,生活艰难。父亲在少年时代读书刻苦努力 ,总是以第一名的成绩得到免交学费的嘉奖。上初中时他接触到“三民主义” ,对孙中山先生十分敬佩。为了响应向列强收回教育权的号召 ,他曾经毅然从芜湖的一个教会中学退学 ,转入公立学校。中学毕业时 ,亲友曾劝他就业养家 ,然而父亲渴望继续求学 ,决心要考上全国第一流的大学 ,立志走科学救国的道路。 1 92 8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清华…  相似文献   

8.
父亲是三天前的一个下午来的,当时无人在家,他搁下背兜蹲在门口抽叶子烟。傍晚,楼上的张婆告诉我,她下楼撞见父亲,以为是盲流,呵斥他走开,父亲惶惶不安:“这是我儿的家呢!”我向父亲求证此事时,父亲正在厨房摘菜。他像  相似文献   

9.
正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对中国的智慧城市建设是一次阶段性的"大考"。从疫情期间城市治理及政府部门精准施策的效果来看,前期智慧城市的建设为此次打赢疫情攻坚战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但依然暴露出智慧城市在数据采集应用能力、资源整合共享能力、公众数字化应用能力等方面存在的短板和问题。疫情过后,对未来智慧城市的建设如何在新基建建设的浪潮下用好算力、算法和数据为基层场景  相似文献   

10.
<正>这是一个执着而坚毅的身影,60年来始终将承载着一颗赤诚与智慧的身心献给了祖国的煤田地质事业。从英俊青年到耄耋老者,至今虽是84岁高龄,但仍然精神矍铄,身体硬朗。他每天坚持上网查阅资料,关注煤田地质领域新进展,关注有机岩石学新变化,关注高等教育改革和科学技术创新。他就是我国有机岩石学奠基人、著名煤田地质学家、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金奎励教授。  相似文献   

11.
李亮  李爽 《第四纪研究》2002,22(1):85-94
我们的父亲出生在一个淳朴的农民家庭,简朴的生活培育了他对故土、对人民深厚朴素的感情。他为人正直,性情豁达,襟怀坦荡。在遭遇坎坷时,始终对生活充满热爱和信心。父亲作为中国老一代的土壤学家,为了中国土壤科学的发展和农业生产的进步呕心沥血,经常奔波忙碌在祖国各地。在他主持和参加过的工作中,如西藏和新疆等地的农业综合科学考察、湖南南山牧场的建设和华北黄淮海盐碱地治理等主要工作中,处处体现出他的爱国之心和敬业精神,使我们深受教育,激励着我们永远前进。  相似文献   

12.
刘东生 《第四纪研究》1994,14(2):106-114
尹赞勋教授是我国杰出的地质学家,他一生工作涉及地质学的许多分支学科。除了在古生物地层学领域的突出贡献外,他还是我国第四纪研究的先驱和开拓者。他回国后早期的研究工作很多是第四纪研究课题,如1932年对大同火山的研究。这些成果至今仍是我国第四纪地质的重要文献。晚年他再次赴大同火山区考察(1975年),以第四纪研究为他毕生最后一次野外工作。尹赞勋先生关心和支持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的成立和它的活动,他倡导中国第四纪研究人员与国外交流,扩大国际影响,中国第四纪能在今天走向世界,得益于尹赞勋先生的教诲。  相似文献   

13.
范嘉松 《第四纪研究》1994,14(2):125-128
尹赞勋教授是我国一位杰出的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他把自己整个一生贡献给中国地质学的发展和进步。本文记述他在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工作期间的部分学术生涯,并涉及他指导年青科学工作者如何进行化石的研究,如何有效地开展科学研究,如何阅读英文书籍和文献等。所有这些教导对正在从事地质和古生物研究的年青一代将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袁扬  袁鼎 《第四纪研究》1993,13(4):349-353
本文作者回忆父亲袁复礼教授献身地质事业的执着精神和他为人坦诚宽厚、公而忘私的几个片断。  相似文献   

15.
刘国昌先生是我国工程地质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区域稳定工程地质学的创始人、我国工程地质教育事业的一代宗师、矿产资源开发的先行者、国家重大工程建设的践行者。193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毕业后响应“找矿救国”的号召,从事野外矿产勘察10余年。1951年应俞德渊先生邀请,到东北地质学院任教,创办了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系,任系主任、教授,从此开启了中国工程地质教育事业,培养了新中国第一批工程地质专业研究生,开办了首批工程地质进修班,奠定了我国工程地质事业的基础。1981年,调西安地质学院工作,建设了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系。1984年,在刘国昌先生的主持下,西安地质学院获批我国首批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博士点,1985年开始培养博士生,为该校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专业和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17.
笔者是袁复礼教授30年代末期的学生,回顾了在西南联大受袁老师教诲;在清华大学地学系和北京地质学院共事期间得袁老师帮助的情况。老师的优良学风和高尚品德使我们体会到:所谓教育决不仅限于课堂上的“授业”、“解惑”。为人师者的一言一行,其涵育和启发的作用有时更为重要。我们后来虽然成了不同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和院、系负责人,但袁老师始终是我们的榜样。  相似文献   

18.
段万倜 《第四纪研究》1989,9(3):195-200
本文简要介绍了李四光教授从青少年直到逝世为止的毕生活动中的重要事迹。其中包括早年留学日本时参加中国同盟会和辛亥革命时期的活动;入英国伯明翰大学后,专攻地质科学,走上了“科学救国”的道路;新中国成立前后,专心致志地从事地质科学研究和地质教育工作,在长期的科学活动和社会活动中,为繁荣祖国科学事业,发展和提高中国地质科学水平,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寻找和开发矿产资源,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卓越贡献。在国内外科学界、知识界享有崇高的声誉,为后人留下了大量宝贵的科学文化财富,中国人民引以为荣。  相似文献   

19.
李连捷先生是我国土壤科学的创始人之一,也是我国土壤科学的教育家,为土壤科学发展的地学理论基础和生产应用做了大量工作。我作为李连捷先生的研究生,有幸在先生身边度过了10年,切身体会到了他对研究生的关心和培养。他不仅教我学业,而且教我做人。他渊博的知识、宽广的胸怀和幽默的谈吐让我难忘。他注重调查研究,力求理论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他不墨守成规,注重创新发展;他精益求精,不畏困难,不怕挫折,乐观地面对人生都给我留下了终生受益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