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986年4月21日至26日,中国核学会铀矿地质学会第二次大会在石家庄召开。参加会议的有第一届和第二届铀矿地质学会理事,以及从事铀矿地质工作的生产、科研、教学,情报和管理部门的人员,共103人。会议听取并审议了第一届铀矿地质学会副理事长王传文同志所做的第一届理事会工作报告,一致认为第一届理事会在中国核学会和挂靠单位核工业部地质局的领导下,团结了广大铀矿地质工作者,开展了一系列专业学术交流活动,促进了跨部门跨行业的联系与协作,在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上也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与会  相似文献   

2.
于铭强     
于铭强男,1932年生于山东蓬莱,译审,现任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情报室主任、科技委员会委员、核工业总公司翻译系列技术职务评委会委员、《铀矿地质》和《国外铀金地质》编委。1954  相似文献   

3.
我国的铀矿地质工作始于1955年,经过30多年的发展,目前已建立起找矿、科研、设备改造、人才培养等配套齐全具有多功能的铀矿地质工作体系,尤其是近10年来,坚持“以铀为主,综合找矿,多种经营,搞活地质”的方针,基本形成了“三业”并存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4.
蒙古多尔诺特硬岩铀矿开发的观察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言炎 《国外铀金地质》2000,17(3):200-202
引进外资开发蒙古的铀矿资源,使蒙古成为20世纪末亚洲崛起的铀矿资源“殷实人家”,蒙古多尔诺特硬岩铀矿的勘查,开发历程表明,铀矿业属长周期,高风险,大投资的行业,与跨国铀业公司相比,发展中国家的铀矿业的勘查与开发都缺乏资金,承受勘查风险的能力低,引 资开发铀矿业的同时也引进了技术,生产管理及环保经验,跨国铀业公司的活动给人们树立了现代铀业活动的范例。  相似文献   

5.
文章回顾了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铀矿地质遥感发展的创新历程,论述了遥感技术的应用及发展推动了铀矿地质研究的科技进步,探讨了未来如何持续发展铀矿地质遥感,使其在铀矿地质勘查领域发挥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6.
为便于广大地质工作者和有关科研、生产、教学、翻译及情报人员阅读和翻译英文地质书刊、文献资料的需要。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科技信息中心将于今年内出版《英汉铀矿地质词汇》一书。该书由陈振时编著、编者以20多年来在翻译、情报、出版工作中积累起来的大量地质词汇为基础,并参阅了有关英文书刊的最新词汇编著而成。全书由该院高级工程师(研究员级)  相似文献   

7.
与地浸砂岩型铀矿有关的分析测试技术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分析铀矿地质对分析测试需求的基础上,提出了今后几年与地浸砂岩型铀矿有关的分析测试技术的发展趋势。主要发展的技术是:以XRF和ICP-MS为主要手段的高精度、高灵敏度和高效率的元素分析技术;以多道α能谱、低成本高纯锗γ能谱和高精度质谱分析技术为主要手段的核素和同位素分析技术;以联用技术为主的元素形态分析技术;以荧光显微观测、电子探针和激光探针为主要手段的微区分析技术;以各种色谱技术为主的有机成分分析技术;以化学分析技术为主的微生物成分分析技术。此外,引入物理化学概念,解释砂岩铀矿成矿过程,有利于拓宽砂岩铀矿找矿思路,帮助砂岩铀矿地质分析参数的设置。  相似文献   

8.
占国土面积1/5的我国西北地区,其地质条件和地质环境呈成矿有利性和多样性,蕴藏着丰富的、尚待探寻的铀矿资源,历经了半个多世纪铀矿地勘活动的西北找铀工作者,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而北西部边界4个邻国(哈萨克斯坦、蒙古、俄罗斯、吉尔吉斯斯坦)是世界2006年铀矿业活动最活跃的地区,它们的现状与实践对我国西北地区进一步开展铀矿地勘工作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铀矿地质事业后继有人──记第二届青年铀矿地质学术会议中国核学会铀矿地质分会于1994年10月24日至27日在北京召开了第二届青年铀矿地质学术会议。出席会议的有关领导、专家和来自各地勘局、研究院(所)、地质大队的青年代表共计43人,会议由核学会铀矿地质...  相似文献   

10.
迎接新世纪铀矿地质科研的新任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祖伊 《铀矿地质》2000,16(1):1-5,8
文章分析了即将到来的新世纪铀矿地质科研面临的新形势,提出其指导思想应为地质总局主攻可地浸砂岩型铀矿的总方针服务,其具体任务是:加强可地浸砂岩型铀矿的平价和靶区优选研究;开发可地浸砂岩到铀矿勘查的新技术和新方法;把成矿模式攻矿床模式发展为找矿模式;加强铀矿经济地质和铀资源动态评系统研究并建立中新生代盆地和砂岩型铀矿数据库。该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作为铀矿地质科研的排头兵,为保障新世纪铀矿地质科研任务的完  相似文献   

11.
发刊词     
为了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提高我国铀矿地质科学的学术水平和促进铀矿地质事业的发展,经国家科委批准,自1985年起,《放射性地质》改名为《铀矿地质》公开和广大国内、外读者见面了。铀矿是一种重要的能源资源,铀矿地质工作一直受到各国的重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铀矿地质事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积累了大量找矿经验,探明了一大批有重要工业价值的铀矿床,提出了若干有独到  相似文献   

12.
吐哈盆地十红滩铀矿床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叙述了吐哈盆地地质概况;十红滩铀矿区找矿目的层地质和砂体特征;重点对层间氧化带的纵横展布规律、地球化学分带性及前锋与铀矿化的关系作了阐述;对十红滩铀矿床南、北矿带的空间分布、形态、规模、物质成分、铀存在形式及南、北矿带差异做了研究。通过分析,最后得出十红滩铀矿床控矿因素是层间氧化带、鼻状隆起(南矿带)和北西向断裂构造(北矿带)、同时说明了局部铀矿化产出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13.
铀矿地质勘查:新思维、新理论和新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戴杰敏 《铀矿地质》2000,16(5):257-264,279
我国铀矿地质勘查已经走过了近半个世纪的历程。面临世纪之交,铀矿地质勘查的走向如何?未来的铀矿地质勘查依赖于新思维的启迪,新理论的指导和新技术、新方法的支撑。即,要建立铀矿地质勘查的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目前我国铀矿地质面临的形势和国内外铀矿地质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论述了寻找经济可采用可溶浸的铀矿床是我国铀矿地质工作目前的必然选择。铀矿地质工作必须以经济效益为中心,近期的主攻方向是寻找经济可溶浸的铀矿床,尤其是寻找可地浸砂岩型铀矿床。文中还提出了确保铀矿地质找矿目标顺利实际的几项措施。  相似文献   

15.
根据中国核学会铀矿地质分会第五届委员会会议精神,结合当前实际需要,《铀矿地质》期刊编辑委员会于近期重新进行调整,并召开了新一届编委座谈会。《铀矿地质》主编(核工业地质局总工程师)张金带同志,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副院长李子颖同志,核学会铀矿地质分会秘书长简晓飞同志  相似文献   

16.
2010年,美国铀矿总共施工7 209个钻孔,总进尺1 493 520 m;生产铀1 628.55 t;铀矿业总支出费用为2.773亿美元,其中铀矿地勘费支出为3 450万美元,占铀矿业总费用的12.44%。铀矿地勘钻探费用为4 460万美元,占铀矿业总费用的16.08%。  相似文献   

17.
铀矿地质经济学会于1987年12月25日在石家庄召开了成立大会。各地勘局及队、院、校的会员代表93人参加了会议。大会通过了《铀矿地质经济学会章程》,选举了学会理事会。铀矿地质经济学会会旨是:团结全体会员,树立商品经济观念,探讨铀矿地质经济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18.
自90年代初我国铀矿地质系统引进地浸采铀技术和大规模开展寻找可地浸砂岩型铀矿以来,核工业西北地质局和203所组织有关人员编写、翻译了多本专著文集,分别由原子能出版社、地震出版社和203所情报室编辑出版。现将部分书籍的主要内容简介如下。1 地浸采矿技术类1-1 《溶液采矿法的地质工作研究》(夏同庆、刘家俊、白凤周译,原子能出版社出版,1991年5月)书中论述了溶浸采矿地质工艺研究的任务和方法,以及具渗透性、能用溶浸开采系统开采的金属矿床的地质工艺条件的评价及其结果的解释;叙述了为溶浸采矿而进行的地…  相似文献   

19.
叶柏庄 《地球科学进展》2006,21(11):1134-1139
以国家能源、矿业、铀和核电政策为依托,讨论、分析了我国未来核电用铀趋势及铀地勘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我国铀资源潜力深远,地质勘查程度相对较低;地域辽阔,资金投入尚少;宏观上看,铀矿找矿周期与国际水平相当,而找铀装备、方法存在差距,铀矿经济评价体系和理念亟待建立。为了确保国家核电安全运行,未来15年是我国铀地勘业十分关键的时期。  相似文献   

20.
根据重磁场研究讨论桂北地区的铀成矿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舒孝敬  管南生 《铀矿地质》1995,11(3):147-154
桂北地区的重磁场与铀矿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地球物理场的特征反映了与铀成矿有关的地质环境。研究表明,桂北地区的铀矿化主要有如下一些明显的特点;(l)铀矿化位于不同规模的地球物理场或异常的边缘,尤其是大规模的铀矿化产在区域重力低异常(对应于地壳增厚区即地幔拗陷区)的边缘;(2)深部地质作用如莫霍面的起伏、深部大规模的岩浆活动和深断裂作用是铀成矿的重要控制因素;(3)花岗岩体不仅是花岗岩型铀矿化,而且也是碳硅泥岩型铀矿化的铀源体,且岩浆的动力场愈强烈,岩体的铀含量愈高,对铀成矿愈有利;(4)与铀成矿有关的热液流体为非岩浆成因,具有很强的去碰能力,花岗岩为热液循环提供动力;(5)与铀矿化密切共生的黄铁矿主要源于岩体的“磁性壳”;(6)铀矿床形成于中-低温、浅地表的地质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