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鲁东南滨海平原全新世海进地层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李道高  郭永盛 《海洋学报》1995,17(5):103-111
本文主要根据对钻孔样品的粒度分析、矿物分析、微体古生物分析、孢粉分析及14C测年资料,探讨了鲁东南滨海平原地区全新世海进地层的划分和对比、沉积特征、沉积古地理环境及其演变规律.在早全新世阶段,该区处于滨海环境,广泛发育了下全新亚统滨海沼泽相沉积层;中全新世时,该区遭受海侵,为河口湾、滨岸沉积环境,发育了中全新亚统海陆过渡相沉积层;自晚全新世以来,该区成为冲积海积平原环境,上全新亚统陆相沉积层得以发育形成.  相似文献   

2.
南黄海西部地区浅层气的浅部埋藏地质背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南黄海西部地区6000km多的浅地层剖面解释成果,对浅层气埋藏的载气地质体和地层时代两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南黄海西部地区浅层气主要存在于埋藏三角洲相、古湖泊相、古河道相、古潮沟相地质体中,在中更新世晚期以来的两期海相地层(全新世和晚更新世)和两期陆相地层(玉木冰期、里斯冰期)中都存在浅层气的地震反射。  相似文献   

3.
在大量文献资料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系统归纳了西南巴伦支海浅层气渗漏的地质、地球物理以及地球化学判识标志,探讨了该区浅层天然气渗流的主控因素和成因机制。认为该区天然气渗流现象分布广泛,表现形式多样,包括麻坑、浅层气和水合物成藏(BSR)、气烟囱、沿断裂的流体渗漏以及其他相关特征;其气源主要来自下伏含油气系统,其分布主要受控于沟通深部富烃层系的深大断裂,晚上新世—更新世期间的冰川旋回作用、构造均衡抬升和剥蚀是其主要诱发机制。  相似文献   

4.
浅剖资料在南海北部东沙西南海域水合物调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海北部东沙海域陆坡已经被证实为天然气水合物前景分布区,浅地层剖面数据以其高效率采集过程和浅表层高分辨率的特点被国内外学者应用到天然气水合物调查中并取得了很多成果。以南海北部东沙西南海域的两条浅剖测线为例,分析了该区浅表层沉积物的声学特征,并在浅剖剖面上发现了浅层含气带以及气体泄露现象,初步推测为深部的天然气水合物分解后通过断层运移到浅层中形成了浅层含气带,部分浅层气体还通过泄露点喷射到海水中从而形成了剖面中的气体泄露现象。最后,进一步通过对研究区域的沉积及气源条件、温压条件、地质及生物证据的讨论,证实该区具有天然气水合物发育的基本条件,因此,可以证实上述浅剖资料解释中关于天然气水合物的推测。  相似文献   

5.
南海北部陆坡深水区的浅层天然气藏是一种伴随天然气水合物的新型油气藏, 具有埋藏浅、规模大的特点, 其埋藏深度一般小于300m。浅层天然气藏由深部裂解气沿断裂上升被天然气水合物封盖而形成, 识别似海底反射(BSR)是寻找浅层天然气藏有效方法。浅层天然气藏的气源主要有热解气、生物气和混合气, 陆坡张性断裂是气体运移的主要通道, 水合物下部的砂层是浅层天然气藏的主要储集层, 水合物层则是封盖层。从南海发现的天然气水合物分布特征看, 浅层天然气藏在陆坡深水区广泛分布且气藏厚度大, 潜在资源量非常可观, 是一种新型的开采成本相对低廉的油气藏。  相似文献   

6.
宁波洋沙山近岸海域浅部地层特征与不良工程地质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宁波洋沙山近岸海域进行了浅部地层探测和浅部地层特征描述、分析,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对该区地层中不良工程地质现象进行了分析和解释,结果表明:(1)在海底面以下约20m的剖面记录中,有3个反射界面比较清晰,地层自上而下可分为4个层组,前三层为全新世的海相沉积地层,第四层为晚更新世时期的沉积地层。(2)海底面以下地层中存在着埋藏基岩和浅层气等不良工程地质现象。埋藏基岩分布区共有4处,其中3处集中分布在洋沙山沿岸,基岩顶面埋藏深度一般为8~12m,最小埋深为3~4m;另一处埋藏基岩位于平石礁以南约1900m处,其顶面埋藏深度大多超过14m,最小埋深为9m。相当一部分海域地层中含有浅层气,分布面积约占调查海区面积的25%,其东部浅层气顶面埋深一般为6~8m,而西部埋深一般达11~15m,显示出该区浅层气分布较分散,强度不大,气顶面埋得较深等特点。  相似文献   

7.
根据南海北部边缘盆地天然气(烃类气和非烃气)及非常规天然气-天然气水合物的勘探与研究,对所发现的烃类天然气、CO2等非烃气及天然气水合物等进行了类型划分.生物气及亚生物气在全区海底及浅层广泛分布,气源来自上新统及第四系海相沉积;成熟油型气(油田伴生气)主要分布于北部湾盆地及珠江口盆地北部裂陷带主要油气田分 布区,其气源...  相似文献   

8.
海底浅层圈闭与浅层气地震反射特征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底浅层圈闭条件是决定浅层气反射特征的重要因素,根据海底浅层圈闭条件的分析、国内外浅层气分布区反射特征与底质类型对比分析和南黄海西部地区浅部断层分析,得出结论:(1)浅层气的圈闭条件主要受海底底质类型与浅部断层控制,常见圈闭类型为岩性圈闭和断层圈闭;(2)底质类型是决定浅层气反射特征的重要因素。分析认为海底表层沉积物的泥砂含量决定了圈闭中盖层封闭能力,进而决定了浅层气聚集能力和储集量,形成不同浅层气地震反射特征;(3)某些现代三角洲地区,受潮流或河流与海洋共同作用影响,表层底质经常与整个浅层的物质组成差别较大。由于其内部一般含有较厚的细颗粒黏土质粉砂和粉砂质黏土,封闭能力较强,可封闭较多浅层气,能形成大规模的声学空白反射,但常观察到浅层气反射顶界面局部突起呈旗舰状;(4)浅部断层既可形成断层圈闭,也可充当浅层气的运移通道。断层圈闭通常较少见且难以识别,浅部断层在第四纪松散地层中更多地充当了浅层气运移的通道;(5)浅部地层存在多套含泥较多的地层且形成圈闭时,浅层气被多次圈闭,会在不同深度形成"楼层式"的多个强反射界面、声学扰动。  相似文献   

9.
郑州地区深约4~12m多处发现有1-2层灰黑色黏土层,具有湖沼相沉积特征。中原地区是华夏文明发祥地,文明发展与环境密切相关,稳定的水源是先民生存繁衍的基础,探究古湖存在对认识文明起源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选取该区张五寨、司马村、后真村、安庄村等4个含湖沼层剖面,采集2个标准钻孔和15个控制孔岩心,进行沉积学、物理磁学、生物化石、有机碳和地球化学等环境指标分析。湖沼层系灰—黑色黏土—粉砂黏土,夹于上下河流相沉积中。放射性碳和释光等测年技术测定结果表明,湖沼层时代为全新世中期,约3~8kaBP。黏土含量高值与磁化率低值对应,反映出径流搬运的磁性重矿物较少,表明较弱的水动力条件或静水沉积,代表湖沼相环境。孢粉分析出香蒲属、蓼属、莕菜属、狐尾藻属、眼子菜属等水生植物花粉,最高占草本的19.4%。该湖沼层中有机碳含量平均为21.6%,最高达29.4%。化学元素综合环境C值与黏土含量变化同步,反映出古湖在气候湿润或降水增加的环境下形成;还反映了流域植被覆盖度较高,水土流失少,主要搬运细颗粒物质入湖。沉积证据重建的全新世中期湖沼环境,与区域仰韶和龙山文化的古遗址点分布特征一致,由此定量估计了其分布范围和面积。本研究为郑州地区全新世存在古湖沼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人文考古、遗址发掘提供实践意义的帮助。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Sonne”号调查船第50航次的地震剖面资料分析,结合一些钻井资料,认为珠江口盆地中部第四纪以来的沉积可分为四套,其中层Ⅰ是浅海相沉积,属全新世;层Ⅱ,Ⅲ,Ⅳ是海陆相交替沉积,属更新世。在陆架区第四纪沉积厚220—400m,其中全新世沉积厚约29m。作者认为珠江口盆地的不稳定地质因素有:浅层断裂,埋藏古河道,浅层气,泥底辟,活动沙波,海底滑移,活动断裂与地震。  相似文献   

11.
起源于台湾东南和非律宾东北海域的黑潮,在沿台湾东岸北上的过程中,其表层流轴的位置有着明显的季节变异。本文根据所搜集到的资料(主要是GEK资料),粗略分析了台湾以东及东海南部海域黑潮表层流轴的季节变异,并对引起变异的原因作了初步探讨,认为季风和海底地形的共同作用,形成了该海域中黑潮特有的路径特征,而季风是引起黑潮表层流轴季节变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利用全球中期预报模式T63L9,选取2004年6月4日至13日10d作为试验个例进行了集合预报试验,分析了不同集合成员个数对于预报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集合预报的技巧都明显高于单个控制预报。在集合成员较少时,随集合成员教的增加,集合预报的技巧提高明显,当集合成员数多于11个时,集合预报的效果提高缓慢。在中期预报时段内。集合成员数11为集合预报效果随集合成员教趋于饱和的临界值,如果继续增加成员数.预报效果提高较少,但计算量却大大的增加。本文只是单个试验个例的分析结果。为验证结论的普适性,还需要进行更多的试验。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了下荆江系统裁弯前后入湖和出湖水、沙量的变化规律:分析了东、南洞庭湖淤积量的变化和淤积部位的变化,以及东、南洞庭湖的淤积趋势。  相似文献   

14.
黃海冷水团的水温变化以及环流特征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7,自引:5,他引:17  
管秉贤 《海洋与湖沼》1963,5(4):255-284
夏季潜居于黄海深底层的冷水团(“黄海冷水团”),是我国近海水文特征中一个突出而重要的现象。有关这一冷水团的调查工作,日本学者早在1921年春就开始了;在北黄海的个别断面上,迄今已累积了一定数量而比较系统的资料。但就整个黄海而论,特别是南黄海,系统性的资料还很缺乏。  相似文献   

15.
海州湾岸线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州湾位于黄海南部,除北端岚山头,南端连云港一带为基岩海岸外,其余为淤泥质平原海岸。 因区域构造差异,南北岸线变化表现不一,湾顶临洪口是过渡地段。本文着重探讨海州湾全新世特别是近一千年来海面变化特征及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桶形基础负压沉贯的室内试验,中间现场试验,应用有限元法对负压沉贯的渗流场分析,负压对桶形基础沉贯阻力的影响,对土壤特性的影响,负压大小对桶形基础沉深,沉速的影响,研究了桶形基础在海上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崔金英  罗平 《海岸工程》2000,19(2):65-68
桥梁钻孔灌柱桩偏位后,使原系梁受力趋于复杂;通过M法求最大弯矩,按偏心受压柱计算出配筋量,将系梁加强,做成承台连接其下三根桩共同工作。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中太平洋北部海盆表层和柱状沉积物中钙质超微化石的分析鉴定,讨论了该调查区处在溶跃面以下表层沉积物中钙质超微化石的种数与水深变化的关系,推测出本调查区中Ⅰ区的碳酸盐补偿深度约5300米。根据地层中出现的标准化石,对柱状岩芯M_(14)进行了地层年代划分。最上部地层年代约为27万年前,向下1米处年代约为44万年前,3.66米处年代约为122万年前。  相似文献   

19.
本文就加速南四湖大水域开发利用的必要性、紧迫性和现状做了分析,并提出今后发展应以大湖增、养殖为主,增、养、捕相结合的对策。利用湖区自然优势,充分发挥湖泊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20.
在我校与美国俄勒岗大学等单位联合黄河口调查期间,作者用简易方法对该区潮流铅直分布进行了专门观测。将获得的资料与一种浅海理论公式计算值进行了比较。首次计算了该区粗糙度参量Z_0值的分布。提出了最大潮流速铅直分布与相对粗糙度参量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