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太湖水量平衡影响因素分析及误差控制措施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申金玉  石亚东  高怡  莫李娟  陈润 《水文》2011,31(3):60-63
本文在搜集2001~2008年太湖水量平衡中各个计算要素的基础上,分析计算太湖水量平衡的绝对误差及相对误差。究其原因,误差产生的影响因素主要有测验手段、风浪、巡测线内的产流、农业用水等。根据对影响因素分析,本文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误差控制措施,重点是要加强测验手段及频次,从而减小水量平衡误差,为太湖水量分配方案提供更加精准的数据基础和依据。  相似文献   

2.
《地下水》2016,(6)
出入境水量计算是水资源评价及区域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的内容之一,为了加强水资源管理,对衡水市出入境水量进行统计、计算分析。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方法分别计算各河流1980-2008年入出境水量和多年平均入出境水量。由于各种原因,入出境水量已发生明显变化,因此对入出境水量按年代不同时段分别计算,求出并分析其均值变化情况。统计计算得出历年天然出入境水量都是逐年减少趋势、出境水量平均偏小入境水量16.9%。提出坚持量水而行,以水定发展;加强出入境水质监测工作。保护好出入境水资源;在科学调度情况下较好调水工程,将出入境水量用于区域内的工农业生产,减少地下水开采量。  相似文献   

3.
李世曙  彭莹  崔巍 《水文》2023,(2):86-90
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是合理开发利用区域水资源的重要参考依据,厦门市工农业发达、人口稠密,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研究厦门市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十分必要。通过Tennant法、流量历时曲线法等5种方法计算不同水文站生态基流,根据计算结果分析确定各个水文站控制断面适宜生态需水量,并对汛期洪水弃水量计算方法进行分析,采用倒扣法计算水资源可利用量。结果表明,厦门市地表水可利用量为3.05亿m3,汛期洪水弃水量占地表水资源总量57%,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提高汛期水资源利用率,区域水资源可利用量将大幅度提高。  相似文献   

4.
朱光华 《水文》2007,27(1):82-85
区域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问题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常规计算仅考虑境内地表水可利用水量,得出的结果往往不合理。本文结合福建省情况,提出区域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的定义,指出区域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应分析计算4个部分可利用水量.即境内地表水可利用水量、过境河流可利用水量,调入境内水资源量、境内调出水资源量,并提出了计算方法,结合福建各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分析,得出比较合理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沿海地区水资源丰裕,但缺水问题严重.本文以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目标,以可利用水资源量为切入点,提出了沿海缺水区可利用水资源量的定义及计算方法.并时影响可利用水资源的3个主要因子:生态需水量、洪水弃水量及不可以利用水量进行了分析及确定.以湛江市为例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显示,在水功能区达标、扩大调蓄能力及合理开发利用过境水资源的基础上,区域可利用水资源量将大幅度提高.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太湖流域水量平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月云  王凯燕  甘升伟 《水文》2019,39(1):89-92
收集了2010~2015年太湖流域水量平衡计算中各个要素,分析计算了太湖流域水量平衡的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认为误差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口门进出水量、蓄变量和耗水量等数据的计算精度。根据对平衡要素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误差控制措施,建议重点加强监控能力建设、完善用水消耗量估算方法,以减小水量平衡误差,从而为太湖流域水量分配方案提供更加精准的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7.
巴尔喀什湖是中亚干旱区最大的湖泊生态系统之一,其保护对中亚地区具有重要意义,但同时对相关区域也产生了较大的水资源压力.分析其水量平衡,对提出合理的保障措施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根据巴尔喀什湖形态、水文特征,在分析识别其水量平衡主要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的基础上,根据水量平衡原理与东西湖分治的思想,反演了1936-200...  相似文献   

8.
水资源承载力动态预测与调控——以黄河流域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准确预测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变化趋势和制定优化的调控方案,从"经济社会-水资源-生态环境"系统互馈机理出发,建立水资源承载力水量、水质、水域空间、水流的全要素诊断体系,识别关键驱动指标;采用支持向量机、系统动力学等多种方法,建立水资源承载力定量动态预测模型,同时制定调控目标,结合分析驱动指标的实现难易程度和代价,采用正交试验方法,优选承载力提升和减负方案。应用于黄河流域水量要素承载力的诊断、预测与调控,结果表明,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等调水工程运行前各规划水平年黄河流域、上游区、中游区、下游区均处于超载或严重超载状态,运行后均处于临界超载或超载状态,选择非常规水利用、入海水量、亩均灌溉用水量、灌溉面积、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工业增加值等6个关键驱动指标,进行正交试验,得到了各水平年水量承载力均不超载的最优调控方案,可为黄河流域水资源管理工作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9.
长江三角洲地区水资源供需平衡的估算模型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永勤  缪启龙  彭补拙 《水文》2002,22(2):6-9,18
从地表热量平衡、水量平衡的基本理论出发,结合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气象、水文、土壤等资料建立了区域水资源量估算模型,计算了该地区的地表水、地下水及水资源总量;同时建立了用水系统的各个子模型,即根据本区农业生产状况建立了农业耗水的物理模型,由工业和生活用水量的变化,结合地区经济发展、人口增加等情况,建立了工业和生活用水的统计模型。利用实际资料进行了模型检验,对本地区未来水资源供需平衡状况进行了分析和预测。  相似文献   

10.
区域水资源总量计算方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井涌 《水文》2008,28(5)
目前应用的基于"重复量"或"不重复量"的两种区域水资源总量计算思路和方法,均建立在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单独分离评价的评价体系基础上.简评现行两种水资源总量计算方法后,讨论了"重复量"和"不重复量"的问题.提出了条件判断前题下分3种不同地貌类型区,基于不重复量的区域水资源总量计算方法,以及平原区降水入渗补给量的平衡检查计算式.并在陕西省水资源评价中进行了应用.  相似文献   

11.
流域内水循环各环节的水量及其时空分布是不断变化的,掌握流域水循环与水平衡状况是进行流域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重要基础。以2000—2019年黑河流域水文显著变化期为研究时段,综合应用TRMM与GPM卫星观测的降水量、遥感估算的蒸散发量等数据并结合气象站点、水文站点等观测数据,对流域降水、蒸散发与径流等水循环要素的水平衡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祁连山区是主要产流区,向中游年均下泄水量约为45.11×108 m3。其中,消耗于中游的年均量约为29.92×108 m3,约占66%;补充下游的年均量约为15.19×108 m3,约占34%。民乐—张掖盆地是黑河中游水资源消耗的主要区域,年均消耗的上游来水和当地降水量达43.97×108 m3,约占中游消耗量的75%;中游农田蒸散发年均消耗水量约20.3×108 m3,占总消耗量的35%;上游区降水量增加是黑河干流出山口径流量增加的主因,对径流量增加的贡献率为96%,导致年均径流增加0.35×108 m3,潜在蒸散发对径流增加几乎没有贡献。根据目前黑河干流上游径流量变化与中游水资源消耗现状,如果未来水文周期变化导致上游径流减少,中下游用水矛盾凸显的风险较大。地表水循环遥感观测可作为流域水平衡分析的方法之一,分析流域地表水水资源的空间分布状况、揭示水资源变化趋势与原因,支撑水资源合理配置,陆面实际蒸散发是水平衡分析不确定性的主要来源,准确估测不同类型下垫面实际蒸散发量是提升分析可靠性的关键。基于互补相关的陆面实际蒸散发估算方法相对简单,但其中用于计算湿环境蒸散发量的Priestley-Taylor公式中乘性经验系数受地形影响空间变异很大,区域上采用统一数值会对结果造成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金铁鑫  唐国田  夏万年 《水文》2000,20(3):53-54
松花江站上下游存在着水量不平衡问题,尤其在枯水季节问题比较突出,且该站资料有偏大现象.通过对松花江站流量测验资料进行分析,初步得到了水量不平衡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地下水》2021,(1)
由于下垫面条件的变化,导致入渗、蒸发等水平衡要素发生一定的变化,从而造成径流系数发生改变,用于水资源评价计算的天然年径流量序列失去了一致性。为了水资源调查评价的准确性,对各主要水文站的年径流序列进行一致性分析及修正很有必要。选用水文站在水量还原计算的基础上,对其同步期逐年天然河川径流量进行系列一致性分析,最终得出甘肃黄河流域各主要水文站径流的修正值做水资源评价。  相似文献   

14.
乌伦古湖最低生态水位及生态缺水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确定乌伦古湖的生态保护目标是流域水资源合理、高效配置的前提和基础.针对乌伦古湖冷水系淡水鱼类的生存繁殖特征,提出了基于干旱区湖泊鱼类~盐度~水量关系的湖泊最低生态水位计算方法,并根据该方法计算得到布伦托海和吉力湖的最低生态水位分别为476.12 m和478.12 m.由水量平衡关系进一步计算了湖泊最小生态需水量和接近9...  相似文献   

15.
关晓明 《地下水》2019,(3):148-150
太子河流域是辽宁省工农业生产和社会文化的重要区域,面对水资源相对稀缺、水污染和生态环境恶化的局面。通过对太子河流域水资源可利用量计算分析,得到太子河流域水资源可利用量为210 078.79万m^3。太子河流域水资源可利用率在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前提下,通过各种工程措施可控制和利用的最大一次性水量,能够满足生态要求。  相似文献   

16.
杨静波  文宏展  杨岚 《水文》2024,44(1):37-43
无实测资料河流逐月水量估算是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的重要支撑。基于流域水文相似性原理和水量平衡原理,选用径流模数法、径流系数法、区域水量平衡法,研究提出其逐月水量估算适用范围和估算成果合理性分析标准。以现有水文站为假设断面,采用参证水文站资料进行假设断面水量估算,对三种方法的适用范围和估算成果合理性分析标准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径流模数法适用于集水面积相差不超过20%情形和考虑区间蓄泄水变量情况的集水面积相差在20%至1倍之间情形;径流系数法适用于集水面积相差在20%至1.5倍之间且估算时段有洪水过程情形;区间水量平衡法适用于上下游参证水文站面积比在3倍以内情形;“两种方法相对偏差小于18%”的估算成果合理性分析标准可行。  相似文献   

17.
水资源是保障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是维持生态环境的关键要素。保定平原区作为京津冀地区的重要区域,其水资源承载能力对于区域生态和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生态优先为基本理念,基于不同供水来源与不同用水类型的供给与利用关系,采用定额计算和线性加权目标规划相结合的方法,对保定平原区水资源承载力进行分源评价,并与地方规划相对比,进行了水资源承载力分级。结果表明:在保证生态需水和农业灌溉用水的基础上,保定平原区在持续枯水年条件下城镇生活和工业生产2025年可提供水量为4.63×10~8m~3、水量缺口0.52×10~8m~3,2030年可提供水量为6.96×10~8m~3、水量缺口0.56×10~8m~3;持续平水年条件下,城镇生活和工业生产2025年可提供水量为5.81×10~8m~3、水量盈余0.66×10~8m~3;2030年可提供水量为8.14×10~8m~3、水量盈余0.62×10~8m~3。该项研究旨在为保定平原地区发展规划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金新芽  张晓文  马俊 《水文》2016,36(2):78-81
科学定义并分析计算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是综合规划区域水资源节约、保护、配置、开发利用和治理及水资源承载能力分析的基础。以"扣损法"为基础,提出既能体现实际工况又能兼顾公平的"斩头去尾"水资源可利用量分析法,为流域水量分配及资格水权的确定提供水量依据。  相似文献   

19.
干旱内陆灌区土壤水盐模型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干旱内陆区土壤水分运移规律以及土壤盐分运移规律,有助于合理利用水资源,减少潜水无效蒸发,防止土壤盐碱化。根据水量平衡和盐量平衡原理,建立了土壤水盐模型,计算土壤水盐迁移量,并对干旱内陆区土壤水盐运移规律做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呼伦湖水面蒸发及水量平衡估计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李翀  马巍  叶柏生  廖文根 《水文》2006,26(5):41-44
为重建水文资料缺乏的呼伦湖流域的水文序列,本研究基于长期的气象观测记录,采用彭曼公式估计了湖泊的水面蒸发,并建立一个两参数月水量平衡模型模拟湖周的入流,通过水量平衡计算,模拟了湖泊月水量、水位变化,重建了42年(1961-2002)的呼伦湖区水文序列。模拟的水位变化趋势与实际比较接近,误差较小,模拟精度较好。所重建的42年呼伦湖水文序列,可为该区域的水资源评价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