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EDTA滴定法测定锌矿石中锌方法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矿石中锌含量测定提出改进方案,回收率达98.2%-104.6%之间。RSD(n=12)为0.12%-3.57%,经标准样品及外部比对验证,分析结果可靠稳定,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2.
土壤中铅铜锌镉的吸附特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徐州王庄矿(WZK)、奎河(KH)、背景-1(BG-1)和背景-2(BG-2)等4个土壤样品为供试对象,加入不同浓度梯度的铅、铜、锌、镉离子,通过静态实验研究了铅、铜、锌、镉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土壤对4个重金属的吸附量与加入到土壤中的重金属离子浓度呈正相关性,它们之间大部分满足线性相关关系。在4个土壤样品中加入铅、铜、锌、镉离子的初始浓度比为10:10:10:1时,平衡浓度为Czn〉Ccu〉CPh〉Ccd,吸附量为Scd〉SPh〉Scu〉Szn,4个土壤样品对铅、铜、锌、镉离子的吸附能力依次为WZK〉KH〉BG-2〉BG-1。在所选实验条件下,土壤对铅、铜、锌、镉的吸附能力受土壤中铅、铜、锌、镉的含量、土壤有机质含量、阳离子交换量、土壤饱和含水量和土壤的pH值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3.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锌精矿中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择Zn的非灵敏线,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锌精矿中高含量锌。共存离子互不干扰,平均回收率为99.82%,对于锌精矿测定5次,其RSD〈0.5%,该法所测结果与国家标准分析方法测定的结果相符,且较标准分析方法简便,快速,实用性强。  相似文献   

4.
本文首先阐述了锌同位素的研究背景、分析测试方法和示踪环境污染方面的应用,然后以塞纳河锌同位素示踪研究为例,对利用重金属同位素示踪河流污染源必须满足的前提条件及应用进行了详细论述,指出了今后有关流域锌同位素研究的重点应在以下几个方面:锌同位素组成随河流中颗粒物不同粒径、不同矿物成分的变化关系;河流生物吸收过程中锌同位素分馏机制;以及流域土壤保留源自大气沉降及农业肥料锌过程中的锌同位素演化机理。  相似文献   

5.
将锌氧化物负载在沸石分子筛上制备锌氧化物改性沸石吸附材料。通过XRD、SEM、BET、Zeta电位仪和Raman光谱等分析表征手段研究锌氧化物在沸石中的分散状态和表面带电性。通过动力学和热力学研究,探讨该改性吸附材料对腐植酸的吸附机理;并在相同条件下,与商品活性炭进行腐植酸吸附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在21±1℃,锌氧化物改性沸石对腐植酸的最大饱和吸附量达到60 mg/g;(2)锌氧化物改性沸石对腐植酸的吸附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和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3)锌氧化物改性沸石对腐植酸的吸附性能远高于商品活性炭。  相似文献   

6.
为查明安徽省砀山县境内小麦中锌元素含量、其根系土中的锌、有效锌含量、土壤质地之间的关系,在其境内选取大片种植小麦的区域采集小麦及相应的根系土样品,小麦根系土中锌含量采用X射线荧光光谱法检测,小麦中锌含量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检测。测试数据表明,研究区60件样品中小麦锌含量在9.38~36.20mg/kg之间,平均值为18.97mg/kg,标准离差为0.6,变异系数为0.3;根系土中锌含量在44.4~125.0mg/kg之间,平均值为67.5mg/kg,标准离差为17.5,变异系数为0.26。研究区小麦根系土锌含量高于砀山县和皖北地区的土壤背景值。研究结果表明,提高土壤中氮、磷、有机质等的含量有利于锌元素在小麦根系土中聚集,在相对含锌较高的富锌土壤中,小麦对锌的吸收累积低于低锌土壤,土壤锌含量并非控制小麦锌含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试样经盐酸、硝酸分解后在硫酸钾、硫酸作用下沉淀铅,过滤使铅、锌分离,滤液用于测定锌,沉淀用于测定铅,经标准物质和样品验证,本法适合于1%以上铅、锌试样的测定。  相似文献   

8.
我国天然锌铜金属互化物的发现和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锌、铜金属互化物是罕见的天然合金矿物,由锌、铜两种元素组成。由于形成条件、环境不同及矿物中锌、铜元素含量不同,形成系列锌、铜金属互化物。经过对我国近二十年来发现的各类型天然锌、铜金属互化物产出的地质特征,物理、化学及光学性质进行的系统研究发现,目前我国在不同的地质体中出现多种不同类型的锌、铜金属互化物,该类矿物主要形成于高温、还原且缺硫的条件下,多数与造岩矿物共生,而与多数金属硫化物形成条件不同。  相似文献   

9.
居维伟 《江苏地质》2016,40(2):253-258
通过光学显微镜、X射线衍射及微区能谱分析等多种手段对研究区铁矿石中锌的赋存状态进行研究,查明铁矿石中的锌主要以独立矿物(闪锌矿和菱锌矿)及类质同象的形式存在。其中,锌在原生铁矿石中以闪锌矿为主要载体矿物。综合研究发现,原生含硫铁矿石,因锌的主体化学相态为硫化物相,岩矿鉴定表明其矿物相为闪锌矿,故如果锌含量达到综合利用水平,则具有工业利用价值。建议按照铁矿石伴生硫的有关评价指标单独划分块段,选矿时应充分考虑进一步浮选获得闪锌矿精矿产品,注重闪锌矿的回收利用。  相似文献   

10.
王水介质中银、铜、铅及高含量锌连续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王水介质中,通过选择锌的次灵敏线以及控制氯离子含量的一致,做到同一介质中银、铜、铅及高含量锌连续测定。  相似文献   

11.
近日,由中国恩菲承担设计的《兴安博源有色金属有限公司10万吨/年锌冶炼项目方案设计》审查会在内蒙博源有色公司总部召开。  相似文献   

12.
As(Ⅲ)毒性高,易迁移,且是厌氧条件下地下水中主要存在形式。纳米铁颗粒在含砷水体处理中受到广泛关注,而锌具有比铁更低的氧化还原电位且更易保存,被认为是用于氯代有机化合物还原的最佳金属,但有关纳米锌用于水体中砷的研究很少。本文研究了纳米锌吸附As(Ⅲ)的反应动力学性质和吸附As(Ⅲ)的主要影响因素。通过应用准一级动力学、准二级动力学和粒内扩散三种模型对吸附过程进行模拟,结果显示纳米锌吸附As(Ⅲ)的过程更符合二级反应动力学模型,速率常数k2为0.18 g/(mg·min),吸附量为0.47 mg/g,且去除机理以化学吸附为主。批实验结果表明,纳米锌对As(Ⅲ)吸附最佳条件为:振荡时间120 min,纳米锌投加量2.5 g/L,pH值2~7。在最佳实验条件下,纳米锌对起始浓度为0.565 mg/L As(Ⅲ)和0.568 mg/L As(Ⅴ)进行吸附试验,As(Ⅲ)和As(Ⅴ)的去除率均能达到99.5%以上,表明纳米锌对As(Ⅲ)和As(Ⅴ)都有很好的去除效果,可作为处理水体中砷的吸附材料之一。以纳米锌作为吸附材料与传统方法相比,并不需要将As(Ⅲ)预氧化成As(Ⅴ),在实际应用中可简化水处理程序,节约处理成本。  相似文献   

13.
热液中铅、锌、银共生分异的热力学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元素基本性质的对比以及热力学计算分析,探讨了热液中银、铅、锌的共生分异机制。在酸性至近中性条件下,氯配合物是它们在热液中的存在形式,其中锌氯配合物最稳定;在近中性到碱性条件下,硫氢配合物占主导地位,此时,银硫氢配合物相对最稳定。温度下降、[Cr]降低、pH升高及f(O2)降低,引起银、铅、锌配合物溶解度减小,发生沉淀分离;对于硫氢配合物,其稳定性主要受pH及还原硫浓度的影响。因此,配合物的不同存在形式以及配合物稳定性之间的差异,使得它们对热液条件的改变做出不同的响应,从而导致了热液中银、铅、锌在成矿过程中的共生分异。  相似文献   

14.
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铜铅锌矿石中的微量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样品经硝酸-氢氟酸-硫酸混合酸溶解,磷酸提取,用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铜矿石、铅矿石和锌矿石中的微量锗,干扰少,灵敏度高。实验确定了介质最佳酸度,对干扰元素的允许量进行了试验。方法检出限为20.64 ng/g,测定范围为0.20~100μg/g。经全国不同地区7家实验室采用铜矿石、铅矿石和锌矿石国家标准物质验证,方法精密度好,准确度高。  相似文献   

15.
地勘单位进行项目目标成本管理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义仁 《中国煤田地质》2007,19(Z2):135-136
结合地勘单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项目管理运行机制的要求,提出运用项目目标成本来加强地质项目成本管理的意义、方法、步骤以及目标决策、考核的要求和应注意处理好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6.
辽西八家子斑岩成矿分带系列的应用及其找矿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姚富强 《矿产与地质》2004,18(3):252-255
为了在八家子铅一锌一银矿田寻找新的矿种——钼矿,通过对八家子一杨家杖子成矿带上矿床特征的对比研究,认为此成矿带上每隔10km就出现一个矿集区,每个矿集区由数个或数十个矿床构成;在同一个矿集区中,围绕岩体这个成矿中心,金属矿化和成矿元素出现明显分带性。而八家子铅-锌-银矿床具有此类似特征。因此,提出八家子矿田存在一个完整的成矿分带系列,其成矿中心是炉沟的花岗斑岩体,岩体具备了寻找兰家沟式大型斑岩钼矿床的各种地质条件。此后,经对物化探异常的验证,发现八家子铅-锌-银多金属矿田的Mo异常内存在厚大钼矿体。  相似文献   

17.
对于氧化程度较深的(铅)锌矿体,由于矿石结构、物性发生较大变化,激电效应大为减弱,常规激电中梯无ηs异常,sρ虽有异常反映,但由于中梯装置取得的sρ值精度较差,往往不能满足推断解释的需要。本文通过对缅甸卡拉沃锌矿区找矿方法试验研究,总结出使用偶极剖面法-对称四极电剖面-电测深等综合电阻率方法确定矿体(脉)位置及空间分布形态,取得了较好找矿效果,并指出在实际工作中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方台锌矿矿区1:2000地形地质测量,并采用钻探、采样化验等方法,查明了矿体的规模、形态、产状、厚度、矿石质量及矿体的连续性,确定了矿床开采技术条件,估算了矿产资源总量。对锌矿石的初步可选性试验研究,得出了是否具有工业价值的评价;对铜、铅、钴、镍等共伴生矿产综合评价表明,该区共有332+333+334?锌矿石资源量342.77万t,锌金属资源量5.02万t。其中,332锌金属量1.88万t,333锌金属量2.97万t,334?锌金属量0.17万t。另外,还求得伴生矿镓334?金属资源量68.55t。所得结论为昔阳县锌矿开采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9.
喀斯特高原湖泊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中的锌同位素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多接收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MC-ICP-MS)对喀斯特高原湖泊红枫湖、阿哈湖水体及其主要支流水体悬浮物和一些生物样品中的锌同位素进行了测定,测试精度小于0.11‰(2SD).结果显示,红枫湖水体与其主要支流水体悬浮物中的δ66Zn变化范围分别为-0.29‰~0.26‰和-0.04‰~0.48‰,阿哈湖水体与其主要支流水体悬浮物中的δ66Zn变化范围分别为-0.18‰~0.27‰和-0.179‰~0.46‰,均表现出支流中的锌同位素组成较重的特点.两湖生物样品中的δ66Zn变化范围较大,为-0.35‰~0.57‰,说明湖泊生态系统中各端员的锌同位素组成存在一定差异.根据同位素组成分析,湖泊主要入湖河流及所携带的陆源物质是阿哈湖泊水体中锌的主要来源,锌同位素是一种较好的物源示踪工具.红枫湖夏季δ66zn与Chla(叶绿素)呈显著的正相关(R=0.97),主要是藻类对锌的有机吸附和吸收过程导致锌同位素组成发生变化.此外,湖泊水体悬浮物中的锌同位素组成均在夏季较轻,表明大气的干湿沉降可能是一个较负的锌同位素源.水体悬浮物中的δ66Zn变化范围小于生物样品中的δ66Zn变化范围,说明由于生物作用过程导致的锌同位素分馏大于非生物过程.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有关太阳系天体中等挥发性元素的研究掀起了一波浪潮。锌作为中等挥发性元素,其稳定同位素对于高温挥发过程具有很好的指示作用。因此,在行星科学领域锌同位素逐渐成为研究星云和行星演化的一个理想工具。本文系统地归纳了各类陨石和行星天体储库的锌同位素组成,并对不同种类的陨石以及地外样品(碳质球粒陨石、普通球粒陨石、顽火辉石球粒陨石、橄辉无球粒陨石、铁陨石、石铁陨石、月球陨石和Apollo样品、火星陨石、灶神星陨石等)中的锌稳定同位素研究内容进行了较全面的总结。主要包括不同陨石和行星锌同位素组成的控制因素以及锌同位素对太阳系内星云过程和行星过程的指示;同时,简要论述了锌同位素在太阳系形成和演化过程中的分馏机制,并立足目前的研究基础,探讨锌同位素在行星科学领域的研究前景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