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太阳Ⅲ型暴与反向Langmuir波的产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宇  黄光力 《天文学报》2007,48(4):441-448
一般认为,Langmuir波(LW)转换为电磁波是太阳Ⅲ型射电暴的产生机制.由电子束流不稳定性可以很容易地激发LW,正向LW和反向LW的相互作用被认为是产生Ⅲ型暴二次谐波的原因,但反向LW的色散方程和产生机制尚未得到充分研究.对含有温度的双流不稳定性的方程进行了解析求解,发现温度和束流速度分别对反向和正向LW色散关系具有显著影响,并采用粒子模拟(PIC)方法部分证实了解析推导的结果.通过PIC模拟研究了反向LW的产生机制,发现反向LW不能由电子束流直接激发,其能量基本上都是由正向LW散射得到的.然而,电子束流对正向LW的二次谐波有直接放大作用.  相似文献   

2.
黄宇  宋其武 《天文学报》2019,60(5):22-33
<正>向传播朗缪尔波被离子声波散射是太阳射电Ⅲ型暴基波和谐波激发的重要过程.使用粒子模拟方法对电子束流激发朗缪尔波的过程进行了模拟,同时对产生的反向朗缪尔波、朗缪尔波2次谐波和朗缪尔波通过非线性过程产生的离子声波的性质进行了分析研究.为了更好地研究离子声波,模拟时单独计算了由离子扰动引起的电场.模拟计算了不同初始参数下产生的离子声波强度,发现离子的温度和质量对离子声波的产生有重要作用,验证了反向朗缪尔波与离子声波的相关性.同时在模拟中验证了朗缪尔波的衰变过程,确认了离子声波对反向朗缪尔波的放大作用.  相似文献   

3.
一般认为,Langmuir波转换为电磁波是太阳射电Ⅲ型暴的重要机制,由电子束流不稳定性可以很容易的激发Langrnuir波。正向Langmuir波和反向Langmuir波的相互作用被认为是产生静电的高次谐波的原因之一。本文对于含有温度的双流不稳定性的方程进行了解析求解,发现了温度和柬流速度分别对于K〉0时Langmuir波色散关系具有显著的影响,进而采用了粒子模拟的方法,进一步证实了解析推导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微波Ⅲ型爆发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摘要:本文统计分析了国家天文台5.2~7.6GHz频段高时间分辨率频谱仪23周太阳活动峰年期间(1999.8~2002.1)观测到的87个Ⅲ型爆发,对这些事件的频率漂移、半功率持续时间、带宽和偏振及相关事件作了详细分析。认为这些Ⅲ型爆发可能是由非热电子束引起的谐波等离子体辐射和电子回旋脉泽辐射而产生。  相似文献   

5.
介绍云南和北京天文台射电频谱仪观测到的3个对偶的米波--微波Ⅲ型爆发,估计了双向电子束起源的频率和高度,3个事件分别揭示了在正向和反向漂移爆发之间的分界频率(约为250,1300和2900MHz),它们指出了一个致密的电子加速源,在这个源中产生了向上和向下两个方向注入的电子束,从这些事例可以表明不同事件的双向电子束的分界频率有一个相当大的范围(250-2900MHz),而它们的起源范围却是在一个很小的(大约4-100MHz)和不同的频段范围内。最后讨论了日冕磁结构的拓扑范围、电子加速源构造的空间尺度、电子束运动速度和对偶Ⅲ型爆发的产生机制。  相似文献   

6.
利用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太阳射电动态频谱仪(1.0~2.0GHz和2.6~3.8GHz)在1998年9月23日观测到伴生Ⅲ型爆发群和Ⅰ型噪爆的分米波Ⅳ型爆发,着重讨论在Ⅳ型爆发衰减相产生的Ⅰ型噪爆,这个噪爆由许多Ⅰ型爆发组成,每个Ⅰ型爆的寿命约为100~300ms,总持续时间大于11min。噪爆辐射的圆偏振度大于Ⅳ型连续辐射爆发,平均偏振度约为64%。这个Ⅰ型噪爆可能类似于高偏振的Ⅲ型噪爆,其辐射机制可能归因于基波等离子体辐射。  相似文献   

7.
利用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太阳射电动态频谱仪(1.0-2.0GHz和2.6-3.8GHz)在1998年9月23日观测到伴生Ⅲ型爆发群和I型噪爆的分米波Ⅳ型爆发,着重讨论在Ⅳ型爆发衰减相产生的I型噪爆,这个噪爆由许多I型爆发组成,每个I型爆的寿命约为:100~300ms,总持续时间大于11min,噪爆辐射的圆偏振度大于Ⅳ型连续辐射爆发,平均偏振度约为64%。这个I型噪爆可能类似于高偏振的Ⅲ型噪爆,其辐射机制可能归因于基波等离子体辐射。  相似文献   

8.
微波组合Ⅲ型爆发是指由低频端的微波普通Ⅲ型爆发和同时出现在高频端的微波连续U型爆发构成的组合体。微波连续U型爆发是单个微波U型爆发在同一磁环中的进一步演化的结果,它仍是Ⅲ型爆发的一个次型,因此整个微波组合Ⅲ型爆发也是Ⅲ型爆发的一个次型。微波组合Ⅲ型爆发的辐射源(即高能电子束)来自同一个加速区,只不过在与低日冕区的磁环相互作用中被分离成捕获电子和逃逸电子束,并有不同的运动轨迹,最终同时辐射产生高频端的微波连续U型爆发和低频端的微波普通Ⅲ型爆发.微波组合Ⅲ型爆发的形成与低日冕区的磁环结构密切相关,因而它是微波段的特有现象。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了由捷克Ondˇrejov天文台观测到的 1 992年 8月 2 2日 1 2 :36 :2 6— 1 2 :36 :32UT发生的U型暴 ,U型暴的频率范围为 1 .0— 2 .8GHz,在国际上尚属首例 .从分析得到以下几点结论 :(1 )上下臂的频漂率分别为 1 .2 5和 0 .2 2 5GHz/s,其电子束流的速度分别为 0 .38c和 0 .2 6c ,它是由等离子体二次谐波发射造成的 .(2 )上升臂的爆发衰减时间常数大于下降臂的 .(3)频谱极大频率随时间变化呈现出从高频到低频再到高频的变化 .(4)上升臂的频宽大于下降臂的约一倍左右 ,这与上升臂频漂远大于下降臂的有关 .(5 )从频宽得到上、下臂的速度弥散分别为 (Δvv) a=0 .42和 (Δvv) d=0 .47.  相似文献   

10.
俞雪华  徐民健 《天文学报》1995,36(4):359-366
本文采用等离子体动力学方法,研究了日冕条件下磁化非相对论热等离子体对太阳射电辐射产生的电子回旋共振吸收,并在辐射频率等于电子回旋谐波频率时求得n≥2谐波吸收率的近似表示式,以及其对等离子体温度,出射角度和谐波数的变化规律,在应用部分,讨论了电子回旋共振吸收对于太阳射电尖峰爆发的影响,认为目前观测到的尖峰爆,大多数高能电子束来自日冕的内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