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中亚国家地缘位置与中国地缘战略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中亚地区以其独特的地缘位置而受到美、俄、中及欧盟等大国的高度重视。中亚是中国的重要邻邦,也是中国周边合作的重点地区,更是中国提升安全与能源保障的重要地缘战略依托。基于人文—经济地理学视角,从中亚国家的特点、中亚国家的地缘位置、中国和中亚国家的地缘关系,以及地缘合作战略等方面,对中亚国家的地缘位置及其与中国的地缘战略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主要结论为:① 中亚地区自然—人文地理特点的一致性,区域内部发展的差异性,对外部经济的高度依赖性,大国角逐的长期性,以及对中国地缘利益的重要性,是地理学关注和研究中亚地缘问题的主要切入点;② 在全球尺度上,运用柯恩的当代世界地缘政治区划模型,分析中亚与以俄罗斯为代表的“欧亚大陆辖区”、以美国为代表的“海洋辖区”、以中国为代表的“东亚辖区”的地缘关系;在区域尺度上,建立一个“同心圆和扇形分布”相结合的模型,分析中亚与相邻国家或地区的地缘关系;③ 中国在中亚地区有着良好的地缘政治、经济、文化利益,中亚国家对中国也有巨大的地缘需求,这是中国与中亚国家相互合作的基础;④ 中国未来应逐步成为中亚地缘政治与文化的“参与者”、地缘经济的“引领者”。  相似文献   

2.
俄罗斯和中亚五国地域辽阔,土地、森林、水、能源等自然资源丰富,尤其是有色金属矿藏,种类配套齐全,在世界都占有重要地位。俄罗斯和中亚五国与中国在地缘、历史和文化等多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具有资源开发、经贸合作和科技交流的国际背景和有利条件。俄罗斯和中亚五国十分重视资源开发和原料出口,向主要经济合作伙伴推销资源产品,并很快引起许多国家,尤其是经济发展较快国家的重视。在未来的几年中,中国与俄罗斯和中亚五国在土地、电力、建材、机械、畜牧业、信息、交通等领域都有着广阔的合作空间。可以说,中国与俄罗斯和中亚五国及其辐射地区市场潜力巨大,待开发的领域空白点较多,特别是里海、西伯利亚的石油和天然气,是21世纪全球最具能源开发前景的地区,而能源勘探与开采领域则是我们未来需要重点发展合作的领域。但是,中亚国家的原料型经济倾向,参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不足,生产和社会基础薄弱,这些问题都阻碍着中亚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中亚国家的加工工业和轻工业相对落后,大部分日用消费品依靠进口。这是我国在中亚区域经济合作中充分发挥市场优势、加工业优势的有利条件。所以,资源和经济技术的互补性,对发展中国与中亚五国和俄罗斯双边的区域经济合作都将起到积极作用。展望21世纪的俄罗斯、中亚五国与中国的经贸合作关系,根据俄罗斯和中亚各国资源状况实地调查和统计资料等,对区域资源开发现状与潜力进行了分析,对共同面对的问题,合作的基础和条件及合作前景,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基于熵权理论,从政治因素、经济因素、基础设施、生产因素四方面,对中亚五国的投资环境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对五国的投资环境与吸收FDI的关联性进行了简要分析,以期为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中国对中亚国家直接投资提供参考建议。结论如下:(1)五国中哈萨克斯坦的整体投资环境最为优越,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处于中等水平,塔吉克斯坦的整体投资环境较差;(2)在经济、政治、基础设施和生产因素四个方面,哈萨克斯坦的投资环境在各项指标中均表现较好,其他四国的优势因素各不相同;(3)中亚五国投资环境的优劣对吸收COFDI和全球FDI都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
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中亚五国投资环境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熵权理论,从政治因素、经济因素、基础设施、生产因素四方面,对中亚五国的投资环境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对五国的投资环境与吸收FDI的关联性进行了简要分析,以期为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中国对中亚国家直接投资提供参考建议。结论如下:(1)五国中哈萨克斯坦的整体投资环境最为优越,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处于中等水平,塔吉克斯坦的整体投资环境较差;(2)在经济、政治、基础设施和生产因素四个方面,哈萨克斯坦的投资环境在各项指标中均表现较好,其他四国的优势因素各不相同;(3)中亚五国投资环境的优劣对吸收COFDI和全球FDI都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5.
域外国家与南海周边地缘经济联系强度演化与态势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全球经济重心逐渐向亚太地区转移以及区域地缘经济联系日趋紧密,南海战略地位日益凸显,南海周边已成为全球重要战略区域和亚洲最重要的国际地缘问题区域。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修正引力模型等方法,从贸易、投资、旅游等视角切入探究域外国家与南海周边区域的地缘经济联系演变及态势。结果表明:① 2005—2019年域外国家与南海周边区域的贸易联系日益紧密但贸易合作的非均衡化现象较为突出,域内出口贸易网络呈现以中国为核心,老挝、文莱和柬埔寨为边缘地带的相对稳定网络结构特征。② 域外国家对南海周边区域的投资规模显著提升但投资规模的两极化差异态势较为明显,投资区位呈现由高度集中向渐进式扩散转变态势。③ 域外国家入境旅游流持续增长,旅游网络由中国为单一核心演变为中国和泰国为双核心的网络结构,旅游目的地日趋多元化。④ 域外国家与南海周边区域地缘经济联系强度有所降低,但与东盟9国地缘经济联系强度整体上升;虽然以美日为代表的域外国家逐渐减弱与中国的地缘经济联系,但地缘经济联系网络整体仍然呈现以中国为核心,以泰国和新加坡为次核心的网络结构。  相似文献   

6.
立足“一带一路”倡议总体规划和最终目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国家的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进行测度,并依据其贸易投资便利化得分,将沿廊17国划分为风险区、谨慎区、便利区、畅通区四个等级。在此基础上,将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划分为三大廊段,并对其贸易投资相关的条件进行详细分析,为出境企业和机构更好地了解沿廊国家贸易投资便利化、参与沿廊经济建设、防范经贸合作风险,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中亚国家距离公海遥远,仅凭管道出口或进口石油,因此面临着来自油气管道沿线国家巨大的地缘政治压力。本研究选取了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作为中亚出口国代表,选取吉尔吉斯斯坦作为中亚进口国代表,从相关性、多样性和国际关系影响三个角度,利用2005—2016年联合国COMTRADE数据库的能源贸易数据,分析中亚国家所面临的能源风险。研究结果显示:哈土两国的石油市场多样化程度较高且市场之间相关程度较低,这种市场配置使出口国、过境国和进口国之间的关系对石油出口的影响较小;而土库曼斯坦的天然气市场因为多样性不足,国际关系能够对天然气出口造成较大的影响;吉尔吉斯斯坦的能源进口仅来源于数个相邻或相近的国家。本文认为中亚国家的能源安全深受四个政治因素的影响:(1)与俄罗斯的关系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亚国家能源出口市场的格局,因为中亚国家市场多样化的关键在欧洲;(2)中亚能源博弈的管线竞争对中亚国家能源出口安全有重要影响,因为这些新管道能够将中亚与欧洲和中国市场直接联系在一起;(3)中国作为邻近中亚的巨大能源市场能够帮助中亚国家有效回避俄罗斯对能源出口的控制;(4)对于进口国而言,中亚地区的地缘政治格局对其能源安全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杨宇  刘毅  金凤君 《地理研究》2015,34(2):213-224
中亚与俄罗斯油气资源丰富,是中国未来开展国际油气资源合作,实现油气进口多元化和能源运输安全的重要战略区域。从俄罗斯、美国、中国以及中亚自身的战略需求方面刻画中亚地区大国博弈的能源地缘政治格局及其演变,并对中国与俄罗斯、中亚各国的能源合作特征进行详细分析。研究发现:中国与中亚各国之间的能源合作进展顺利,并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已从单纯的油气贸易向油气产业的上下游进行拓展,但是中国与俄罗斯的合作因地缘政治战略、价格因素等一波三折,乌克兰危机之后,双方合作出现新的战略机遇。针对在中亚能源合作可能遇到的大国地缘政治博弈、俄罗斯的政策不确定性、中亚各国的局部冲突以及可能存在的资源国有化和来自国际石油公司的剧烈竞争,提出未来中国可以采取贷款换资源合作模式、双向合作模式与中亚国家石油公司联合经营模式、探索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的油气资源供求一体化模式以及油气经贸一体化合作模式,以尽可能地降低能源合作风险。  相似文献   

9.
马海涛  孙湛 《地理学报》2021,76(2):367-382
丝绸之路经济带快速发展形势下,开展中亚国家城镇化的深入研究非常必要。本文通过建立综合城镇化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对中亚五国独立以来1991—2017年间的城镇化时空格局和演化过程进行了分析,并运用固定效应面板数据回归模型,从“内—外双向力”视角分析了综合城镇化的动力因素。研究认为:① 中亚国家的城镇化过程受政治经济形势的影响显著,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征,都经历了独立之初的停滞发展阶段和进入21世纪以来的快速增长阶段;② 中亚城镇化的国家间差异明显,城镇化各子系统的演化特征各异,需要在中亚区域背景下区别看待和清晰认知各国的城镇化进程;③ 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于中亚国家的城镇化进程,对外铁路交通设施对中亚国家城镇化的发展尤为重要,进出口贸易和引进外资两个外向力对城镇化的影响较为显著;④ 人口和经济规模越小的国家,其城镇化过程受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的干扰越明显,越需要开展良好的国际合作,以推进城镇化的顺利、健康发展。本研究可为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中亚国家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和对外合作提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中亚地区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组成区域,地缘经济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合作内容,研究中国与中亚地区的地缘经济关联度对于促进双方合作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世界银行的数据,运用引力模型法对中国与中亚地区地缘经济关联度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归纳了双方地缘经济关联度的不同类型。结果表明:(1)中国与中亚地区的地缘经济关联度总体呈快速增长态势,但不同国家间差异显著,并可以2005年为界分为平稳变化阶段和快速增长阶段;(2)中国与中亚地区地缘经济关联度的空间分布格局呈现出稳中有变的特征,哈萨克斯坦及塔吉克斯坦的格局较为稳定,而其余三国则相对多变;(3)中国与中亚地区的地缘经济关联度可划分为高度关联型、中度关联型和低度关联型。研究对于厘清中国与中亚地区的地缘经济关联度及不同类型、推动双方的地缘经济合作及"一带一路"建设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贸易便利化是“一带一路”贸易合作的关键环节,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有利于促进区域内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论文从贸易便利化入手,基于已有文献回顾,构建包含29个指标的贸易便利化评价体系,分析2013—2017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便利化发展态势和空间格局,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研究结果显示:① 2013—2017年,沿线国家贸易便利化水平呈缓慢上升态势,蒙俄、中亚、中东欧、西亚增长较明显;② 沿线国家贸易便利化水平呈“东西高、中间低,北高南低”的空间格局,空间差异呈缩小态势;③ 二级指标与贸易便利化总指标的发展态势相对一致,电子商务、市场准入、海关环境、口岸设施等增长态势较明显;④ 综合发展高水平型、综合发展低水平型是沿线国家主要模式,通关成本与国际合作滞后型、内部贸易环境领先型、基础设施建设领先型分别成为东南亚、中东欧和中亚部分国家的重要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2.
黄丽  王武林  龚姣 《干旱区地理》2022,45(3):986-997
梳理1992—2018年中亚五国碳排放变化过程,运用碳排放库兹涅茨曲线模拟人均碳排放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关系,基于中亚五国人均GDP、工业增加值、研发投入、自华进口中间品和资本品的技术溢出存量等指标,构建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以探究碳排放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 中亚五国碳排放先降后升,各国碳排放的变化率波动较大,其中哈萨克斯坦碳排放占中亚五国碳排放比重最大。(2) 就人均碳排放与人均GDP拟合的碳排放库兹涅茨曲线关系而言,哈萨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表现为倒N型,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中亚五国表现为N型。(3) 中亚五国自华进口额呈现较快的增长趋势,其中自华进口的中间品和资本品合计约占自华进口总额的3.920%~10.976%,中亚五国整体及各国中间品技术溢出存量均明显大于资本品技术溢出存量。(4) 在影响中亚五国碳排放的诸多因素中,人均GDP和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人均GDP、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每上升1%,碳排放分别增加0.337%和0.343%,研发投入、交互项LnZJit×LnSit(中间品技术溢出存量的自然对数×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自然对数)的回归系数显著为负,研发投入每增加1%,碳排放可减少约0.432%,在降低因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上升导致的碳排放方面,中间品技术溢出存量的影响极小。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立,中国与东南亚地区的经济合作不断加深。作为中国-东盟地缘经济合作的桥头堡,缅甸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对外投资的热点区域。自军政府统治以来,由于和缅甸的传统友好关系,中国成为缅甸的最大的投资者,投资主要集中在油气资源、矿业资源、水电资源开发等资源相关领域,投资主体为大型的央企、国企等。地处地缘破碎地带,物产资源丰富,缅甸历来为战略要地。民主化改革后,众多大国势力进入对缅甸的投资和贸易,既在客观上对中国的对缅直接投资形成了竞争激励,又有主观上的挤压乃至遏制;随着缅甸国内边境战事的逐渐升级,中国企业对缅投资风险加大;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未能更好融入当地,由此引发的群体性排华事件,也恶化了对缅的投资环境。未来中国对缅直接投资应进一步拓宽投资领域,融入多元的投资形式,着重对缅甸经济特区进行投资,并且在投资过程中兼顾各方利益。  相似文献   

14.
中国周边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格局和对策   总被引:18,自引:6,他引:12  
在对19 世纪末和20 世纪西方代表性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理论进行重点介绍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周边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的历史和现状特点,阐述了中国周边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的基本格局与发展态势,即:北部地缘政治关系紧密,地缘经济发展较快;西部地缘政治关系持续发展,地缘经济合作前景广阔;西南部为地缘政治破碎带,地缘经济极具潜力;南部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关系总体良好,但南海问题是不稳定因素;东部地缘政治热点问题敏感复杂,地缘经济结构相对稳定。最后提出了改善提升中国周边地缘政治关系与发展地缘经济的“北联、西进、南合、东拓”地缘战略及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泛南海经济圈是全球经济要素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加强海南自贸港与周边国家的地缘经济联系有利于推进海南自贸港的建设,提升区域经贸合作层次与水平。本文基于贸易、投资、产业、金融等方面的综合考虑,构建地缘经济关系指标体系,并通过熵值法和灰色关联法探究海南自贸港与泛南海国家的地缘经济关系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2005—2019年,海南自贸港与泛南海国家的地缘经济关系一直相对较弱,且未出现显著提升。其中,贸易联系相对紧密,投资、产业、金融联系有待进一步加强。(2)2005—2019年,海南自贸港与泛南海国家地缘经济关系的时空格局变动明显,缅甸、新加坡波动幅度较大。总体来看,海南自贸港与新加坡、越南、文莱、印尼的经济联系最强,与老挝、印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的经济联系最弱。(3)市场是海南自贸港地缘经济关系的首要影响因素,成本约束对地缘经济具有一定影响,而生产要素的影响相对有限。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抚远三角洲(大黑瞎子岛)的归属问题入手,剖析了抚远三角洲的区域特点与未来发展前景,对目前中俄两国的国际合作机制和国际区域合作的支撑条件进行梳理。在不破坏大黑瞎子岛生态环境原则的基础上,以岛为依托,构建了东北亚综合贸易体、打造东北亚自由贸易区、建立跨国城市联合体、建设抚远为哈巴罗夫斯克卫星城以及开发抚远三角洲为国际生态文化旅游特区五种国际合作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