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地体构造对金区域成矿的重要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体构造学是板块构造的发展和初充,几乎所有的地台(克拉通),造山带,大陆板块皆是由独立的地体所构成。相邻地体可由地质特征和区域成矿规律上的不同及边界断裂来鉴别。近二十年来,对于金等矿床区域成矿规律的研究,发现华北地台(NCP)和中国东部造山带中金矿的分布与地体构造密切相关。富金地体与盆金地体有明显不同,它们在基底的组成,岩浆作用,交代蚀变作用,构造环境和演化历史方面形成明显的对照。富金地体经常位于地台的边缘与造山带相邻以及位于A型或B型储冲带的上盘,在结晶基底中常有两绿岩带,多时期花岗岩和富挥发分,富大离子亲石元素和富Au的煌斑岩广泛分布。贫金地体常与此相反。  相似文献   

2.
从地槽—地台说、板块构造说到地球系统多圈层构造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纪舜  徐芹芹  赵磊  朱俊宾 《地质论评》2017,63(5):1133-1140
从19世纪中叶开始,大地构造理论经历了从地槽—地台说到板块构造说的发展过程。目前,板块构造说虽然仍在盛行,但一个新的大地构造理论——地球系统多圈层构造观(简称多圈层构造观)已在形成中。地槽—地台说,19世纪中叶提出,盛行于20世纪上半叶,是地质学家从理论上研究地壳构造及其演化的开始。地槽—地台说使用的方法是传统的地质学方法;研究领域是大陆地壳,褶皱带(造山带)和克拉通是其研究的核心内容。地槽—地台说大大推动了地质科学的发展,并为地球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板块构造说,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板块构造使用的方法,除地质学外,加上了地球物理学和地球化学等现代科学和技术手段;研究领域是全球大陆和海洋的岩石圈。板块构造说使大地构造学的研究范围从地球表层扩展到地球内部,从大陆扩展到海洋,极大地推动了地球科学向更高的层次发展。目前,板块构造说虽然仍在盛行,但是不足和缺陷已日益显露出来。地球系统多圈层构造观,孕育于20世纪80年代晚期,目前正在发展中。地球系统多圈层构造观使用的方法更现代化,包括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以及一切探测地球深部和外层空间的方法、手段;研究领域,已不仅仅是地球表层的地壳或岩石圈,而是地球整体,地球各圈层的相互作用。我们相信,21世纪必将是地球系统多圈层构造观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时代。中国及邻区中、新生代构造演化是全球研究多圈层构造的最理想的切入点之一。我们期待中国地学工作者在新一轮大地构造理论创新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1974年,亚美尼亚学者И.Г.Магакьян在《成矿学》一书中,从成矿学的角度,采用地洼学说的观点,也把地壳构造划分为三大基本类型:(1)地盾及其地台,(2)活动褶皱带,(3)活化区(地洼型构造)。作者在谈到活化区时说:“陈国达在研究中国地质——...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世界上一些典型的克拉通地质学特点出发,阐明并提出克拉通本身不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而是一个联合地体,由各种不同的地体拼贴而成,拼贴的方式从沿边界断层的走滑、倾滑或以碰撞造山带的形成为代表性特征。本文还论述了导致地体构造形成和运动的根本原因在于地球演化早期内部存在的处于非线性混沌态的湍流状热对流体,这种局部化、分散多样化的古对流体的运动造成了大量地体的拼贴,因此在克拉通区进行金矿研究中有了这种新的构造观对成矿预测具有很大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朱文斌  王玺  葛荣峰 《地质学报》2021,95(1):124-138
地体构造是对板块构造理论的发展和补充,它受控于全球板块动力学体系,因此不能将地体与板块割裂开来去研究.其相对于刚性板块的小规模、多样性和广泛性,对了解全球板块的离散和大陆的拼贴增生过程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地体构造无处不在,它不仅存在于中、新生代陆缘造山带中,也存在于古老造山带中,一些古老的克拉通实际上也是由不同的地体拼合...  相似文献   

6.
本文涉及的西非克拉通地体,主要指出露在北部的雷圭巴特地盾和南部的-莱奥地盾。从地层、岩石、构造和地质年代等方面,介绍了几个前寒武纪地层发育区共同的问题以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7.
山东半岛的地体构造及金矿成矿的区域地质背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卢冰  胡受奚 《地质论评》1995,41(1):7-14
本文以不整合面的发现及同位素年龄为依据,重新厘定了本区早前寒武纪的地层,从而搞清了本区的大地构造格架,认为它类似于加拿大地盾的“洋葱构造”。本文将山东半岛划分为4个地体:胶北地体,鲁西地体,胶南地体,胶东南-苏东北-黄海地体。认为胶北地体成矿的大地构造背景与南克拉通成矿背景十分相似。胶南地体,黄海地体对胶北地体的俯冲作用为胶北地体提供了成岩成矿物质。根据胶北群和齐山群的地质及及地球化学特征,认为胶  相似文献   

8.
Gorba.  R 吴福元 《世界地质》1991,10(1):144-145
到太古宙末期,波罗的地盾已成为多个明显不同的地体所组成的克拉通。Karelian段是且一直是该地盾的稳定核心,是一个典型的太古代花岗-绿岩地体。向东北为白海(Belomorion)带,是一个以线性褶皱为特征的高一中级片麻岩地体。在地盾的东北边缘即为科拉半岛地体,它和Karelian地体曾经相似,现被一条巨大的缝合线式的断裂带和岩浆作用带切割,从而掩盖了地壳的原始特征。太古宙克拉通的各个次级单元很大程度上控制了它们在早元古代的行为。 26~20Ga以前,该地盾无任何地壳增长,但强烈的裂谷作用与整断肢解大大影响了太古代克拉通,一些单元开始漂移,其构造趋势线在太古宙西边缘突然中断。早元古代在白海与Karelian地体的接界部位以及科拉半岛的各构造带中,发育有  相似文献   

9.
从本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早前寒武纪克拉通区变质地体的研究已开始完全向几何学、运动学和动力学思想过渡,以便充分掌握不同层次物质的时空演化规律。目前,除了继续应用新的年代学方法来揭示早期年代构造地层地体的时空展布外,更多地加强了对早期地壳演化的地球动力学研究,如对早元古碰撞型造山带内部的斜向俯冲机制的研究,对早期伸展构造、地球的流变学分层性及变形机制的研究,在成矿学上,也加强了对线型巨脉状中温热液金矿床的构造学意义及地球动力学背景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地洼学说(活化区理论)自1956年诞生以来,经受过35年的实践检验,已发展成为包括五个组成部分和两个衍生学科的理论体系。它的理论结构是以第一个组成部分,即大陆地壳中发生于地台阶段之后,与地槽区不同特征的一种新型活动区—活化区即地洼区概念为内核,保护层为其余的组成部分和衍生学科,即地壳动定转化递进说、递进(地洼)成矿理论、壳体概念和地幔蠕动热能聚散交替假说,以及构造地球化学和成矿构造学。 地洼学说是属于作者建立的“历史—因果论大地构造学”范畴,它的发展纲领应是运用“历史—动力综合分析法”的研究方法,贯彻理论实践并重和切合生产需要的学术路线,采用充实和加固内核以及调整某些保护层的方式,按照自我完善与学百家之长相结合的原则,研究领域包括学说本身的进一步发展和运用它以解决实际问题。 内核的充实和加固包括两个方面;(1)理论方面的研究,例如地洼区的鉴别依据、类型划分、形成时代、分布地区、地壳运动等方面的问题。(2)实用方面的研究,例如运用区域地质、成矿规律及找矿预测、地热、水文地质、地貌、新构造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全球构造研究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板块构造”并不直接等价于全球构造。将各板块同一构造力学属性和特征的边界分别连接起来 ,可以建立起环太平洋深俯冲构造系、南半球为主体的洋脊构造系和北半球为主体的陆 /陆浅俯冲构造系 ,它们空间展布的分区 ,揭示了全球表层构造格架具有N/S半球与 0°/ 180°半球双棕胀缩耦合非对称性。这一认识获得全球地热与地幔质量分布非均一性的初步证明。此全球构造格局和运动 ,可作为启发和约束地幔运动和动力学分析的表层边界条件。全球板块内部的次级构造 ,在大陆型板内有两种 ,一是以盆、山、原 (高、低 )作为次级构造单元 ,重点是研究它们的演化耦合关系 ;二是以次板块、地块、块体之类的概念作为次级、再次级构造单元 ,重点是研究块体以及多块体之间的应力、应变和运动的相互关系。两种研究方式的不同 ,也可能与研究的目的和时间尺度要求不同有关。两者能否融合 ,应不应该融合 ,需深入思考。地球多圈层相互作用的科学目的是建立地球大系统科学。流体地球部分与固体地球部分以往因研究的时间尺度很难匹配而分立。但地球一系列“微动态”行为 ,如地震、火山、洋脊涌流等 ,其时间尺度和多级的动态韵律与地球流体的动态韵律是可以比较的。固体地球微动态行为对地下流体的运动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大陆碰撞成矿理论的创建及应用   总被引:15,自引:10,他引:5  
陈衍景 《岩石学报》2013,29(1):1-17
本文阐明了大陆碰撞成矿理论的重要性,将大陆碰撞成矿理论的发展史划分为1970年以前的预备期,1971~1990年的孕育期,1991~2000年的诞生期,2001~2010年的成长期和2011年以后的成熟期;指出大陆碰撞成矿理论的核心内容是4个不同尺度(全球构造、造山带、地体、矿床)的碰撞造山流体成矿模式(CMF模式)和4种类型成矿系统的特征及其与其它环境同类成矿系统的对比;介绍了运用大陆碰撞成矿理论指导找矿预测的成功范例.事实证明,中国学者发挥中国碰撞造山带丰富的自然优势,为发展大陆碰撞成矿理论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大陆构造研究中存在的某些问题作了初步讨论,认为大陆构造研究不能照搬板块构造或地体构造理论,而应博采众长,并以活动论思想为指导,建立起大陆构造的几何学、运动学和动力学的知识体系才能担负起创造性发展大陆构造的时代重任。  相似文献   

14.
加拿大"海王星"海底观测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拿大"海王星"海底观测网(NEPTUNE-Canada)是世界首个深海海底大型联网观测站,位于东太平洋的胡安·德·夫卡板块最北部.它以板块构造运动、海底下的流体、海洋生物与气候、深海生态系统为科学目标,通过海底光缆连接安装在海底的仪器设备,进行实时、连续的观测,并通过光电缆将观测信息传回陆地实验室.此外,NEPTUN...  相似文献   

15.
华北前寒武纪成矿系统与重大地质事件的联系   总被引:13,自引:7,他引:6  
翟明国 《岩石学报》2013,29(5):1759-1773
前寒武纪是指显生宙最古老的地质时代——寒武纪之前的地质时代,它占了地球演化历史的近90%.地球陆壳的80%~90%以上是在前寒武纪形成的,记录了复杂和惊心动魄的地质构造过程,还赋存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前寒武纪最重要的地质事件有陆壳的巨量增生、前板块机制/板块机制的构造转折、由缺氧到富氧的地球环境的剧变.华北克拉通是全球最古老陆块之一,前寒武纪各阶段全球性重大地质事件几乎都被记录下来,并表现出一些特殊性.与全球其它克拉通相比,华北陆壳生长-稳定化过程具有多阶段特征,太古宙末-古元古代环境剧变记录复杂多样,古元古代与板块体制建立和超大陆演化相关的俯冲碰撞和伸展裂解等地质记录丰富,中-新元古代经历持续伸展并接受巨量裂谷沉积.这些重大地质事件都伴随大规模成矿作用,形成了华北克拉通丰富的矿产资源和独特的优势矿种.  相似文献   

16.
60年代板块构造概念的出现标志着地球科学革命性的进步。30年来,我们获得的经验表明,现代板块构造在岩石圈和软流圈物性、三种板块运动形式、扩张和俯冲的均衡以及板块运动原因等都与经典板块构造有很大不同。同时,它仍有一些问题和缺陷。世纪交替之时,随着象地震层析成像等新技术的发展,有可能建立新的全球理论来取代板块构造。新理论应该包括整个固体地球,岩石圈是分层的,而且地球内部的对流准自动地进行。同时,地球层圈之间具有相互作用。还应该承认,构造圈(岩石圈+软流圈,深至400km)中以板块构造为主,而在软流圈之下地幔柱构造起控制作用。在所有的上部层圈能够探测到抬升或下降过程中热—物质流之间的补偿。整个地球历史中,地球和其层圈的内生过程,包括板块构造和地幔柱构造相互作用的变化,具有旋回性和方向性。由此,地球体积呈脉动性变化是必然的。此外,还必须考虑宇宙因素对地球动力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中国构造地质学如何面向21世纪   总被引:3,自引:7,他引:3  
21世纪将是构造地质学科蓬勃发展的时期,可以预见到的是将会有新的全球构造理论提出,它将部分或全部替代板块构造理论;同时,构造地质学的应用和服务领域也将进一步扩大。在这一新形势面前,中国地质学家对过去和现在所取得的成就和不足应有一个清醒的估计,以便正确地确定我国构造地质学在国际学术界中所处的位置,进而为我国构造地质学今后趋向繁荣作好准备。本文以“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战略原则为主线,阐述了构造地质学科自身所具备的某些特点,分析了我国构造地质学所取得的成就和现实水平,对今后的主攻方向选择提出了建议,最后还针对影响我国构造地质学发展的一些认识和方法论问题提出了笔者的见解。  相似文献   

18.
从板块构造到地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板块构造的发生、发展到地体概念的提出,论述了地体解析和拼贴构造,并根据中国东部的地体研究,特别是中国东北那丹哈达地体和日本美浓地体的对比研究,论述了亚洲东部中生代构造发展史,认为在侏罗纪时,亚洲大陆边缘的地体拼贴活动已经开始,形成了拼贴沉积的复合地体;白垩纪时由于大陆边缘的侧向挤压和离散作用,这些地体产生左行运动和变形;早第三纪晚期由于日本海的扩张,形成了弧形的日本列岛。  相似文献   

19.
针对中国近年来金矿床学领域研究工作,综合讨论了金矿床成矿学理论研究方面的主要进展。它们集中体现在①大型一超大型金矿床;②区域成矿学与成矿系统;③造山带成矿与造山型金矿:从俯冲(增生)造山到碰撞造山成矿的显著发展;④成矿系列、成矿谱系到成矿体系研究;⑤热点、地幔柱及其多级演化:从边缘成矿到板内成矿;⑥成矿时代:从模糊到精确;⑦现代金矿成矿的实时模型;⑧从板块构造演化、超越板块构造到成矿地球动力学等8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