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项目用海选址合理与否对拟选海域的经济效益和海洋资源的合理有效开发利用以及海洋环境的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项目用海选址合理性分析也是项目海域使用论证报告的核心内容之一。作为用海项目,人工鱼礁选址合理性分析同样十分重要。笔者结合实际工作中取得的一些经验和认识,对人工鱼礁项目用海选址合理性分析应考虑的部分影响因素作了简单讨论,并给出某些影响因素的评价指标,以评价其对人工鱼礁项目用海选址的满足程度。  相似文献   

2.
海上退役采油平台改建鱼礁是同时实现退役平台处置和渔业资源养护的重要手段,而合理选址是保障平台造礁工程顺利实施的关键工作,但目前国内缺乏相应的选址评价体系。在参考国内外文献和专家经验的基础上,筛选平台造礁选址评价指标,基于层次分析法(AHP)和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法的组合方法,构建适合国内平台及海洋环境特点的平台造礁选址评价体系,并对东营近岸平台造礁适宜区进行了优选。结果表明,共选取出15项具有代表性的平台造礁选址评价指标,平台造礁选址评价在水深、利益相关方等方面与常规人工鱼礁存在明显区别,其中水深和海洋功能区划是影响平台造礁选址评价的主要因素;东营北岸海域选址评价结果优于东岸海域,评价体系合理地表征出东营近岸海域作为平台造礁区的适宜性情况。研究结果可为东营近岸海域平台造礁示范区的选取提供技术支持,并为国内平台造礁选址规程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舟山海域人工鱼礁选址基于AHP的权重因子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嵊泗站、岱山1、2号站和普陀1、2号站的实测数据以及舟山群岛附近13300号海图的标绘数据,运用阶层层次分析法,综合探讨了对以上测站所在的舟山海域人工鱼礁选址有影响的多项因子(水深、底质类型、地形坡度、生物密度、平均流速、离岸距离),并根据各影响因子的重要性程度确定其权重,建立了该海域人工鱼礁选址的多因子综合评价模式。结果表明,在以上6个影响因子中,水深因子对人工鱼礁投放影响最甚,其所占权重最大,对人工鱼礁投放影响居其次的因子依次为底质类型、地形坡度、生物密度、平均流速和离岸距离,其权重分别为0.459 9、0.185 8、0.140 6、0.075 7、0.070 4和0.067 7。  相似文献   

4.
人工鱼礁作为渔业资源增殖的有效手段,在海洋牧场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人工鱼礁区的科学选址是海洋牧场建设需首先解决的技术问题。目前关于人工鱼礁选址还没有通用的定量评价方法。基于层次分析法理论建立层次结构模型,设定社会、物理、工程、化学和生物环境等5个主要准则因素,设定海洋功能区划、水深、水流、底质类型、底质荷载、淤泥层厚度、海底坡度、水质、沉积物质量、赤潮、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生物等13个次级准则因素并作为评价指标,其中将水质和沉积物质量设定为多参数指标。依据相关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采用多种归一化处理方法建立所有指标的定量评价标准。结合对人工鱼礁建设实际情况的分析,确定主要准则因素权重。考虑人工鱼礁渔业资源增殖效应,增加对两类特殊情况的评价判定过程。其中两类特殊情况分别为单一指标参数值超限情况和多参数指标中多个参数值接近超限的情况。使用Python编程语言创建软件系统实现评价结果的高效计算并输出对应适宜性等级。根据日照市海洋牧场示范区中适宜人工鱼礁建设海域调查数据模拟8个针对性的海区案例对方法进行验证,案例分析表明,该方法具有较好实用性,能有效分析并获取目标海区建礁适宜性评价结果,可为...  相似文献   

5.
人工鱼礁建设具有生态效果、经济效果和社会效果。为科学指导人工鱼礁的建设方向,进一步促进海洋牧场建设以及海洋渔业资源和海洋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文章采用改进的层次分析法,从人工鱼礁与社会的适应性、对社会环境的影响、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以及对其他行业发展的影响4个方面,选取政策符合性等10个评价指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南麂列岛海域人工鱼礁的社会效果进行评价,填补该研究领域的空白。研究结果表明:根据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和效果判定值,南麂列岛海域人工鱼礁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果,其中海洋生态环境、项目长远性、改善渔民生活质量和海洋捕捞业等指标发挥作用较大;未来将开展长期和连续的调查研究,提高评价可信度。  相似文献   

6.
建设项目用海选址预审是海域使用申请审批的重要环节,同时作为围填海计划指标安排的重要形式,对于贯彻落实适度从紧、集约利用的海域使用管理政策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系统梳理了天津市海域使用申请审批管理现状,比较分析了国家和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用海预审的管理规定和程序,客观分析评价了天津市海域使用选址预审管理的实施成效和存在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制定天津市建设项目用海选址预审管理办法的思路与建议。  相似文献   

7.
人工鱼礁建设对海州湾海域水质改善的作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通过对海州湾海域人工鱼礁建设情况统计以及人工鱼礁投放位置与监测点位的变化关系,并根据水质综合污染指数评价结果,对比分析了海州湾海域近15年来人工鱼礁建设前、后水质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离人工礁区近的点位水质明显好于其他点位水质,可见人工鱼礁建设对海州湾海域水质改善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不仅优化了海域生态环境,而且营造了良好的海洋生物栖息场所。建议进一步加大鱼礁建设范围,发展以人工鱼礁为主的海洋生态环境恢复建设,提高整个海州湾海域生态环境资源的合理配置,调整渔业产业结构、促进海洋产业升级优化。  相似文献   

8.
与单个项目相比,区域建设用海规划面积大,且规划区内的项目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用海面积合理性分析的难度较大。根据区域用海规划建设规模和设计标准,结合区域建设用海规划区的功能定位,分析区域建设用海的实际需求,从海域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角度,进行用海面积的合理性分析,是区域建设用海规划海域使用论证的关键之一。文章以福建省南安区域建设用海规划为例,从海域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角度,进行用海面积的合理性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赵迎春  宋湦  张立奎  闫晶 《海洋科学》2013,37(9):97-102
在海域使用论证工作的实践基础上, 探讨地质环境分析在海域使用论证中的作用及编写内容的思路, 特别是针对不同的项目类型, 应重点介绍了海洋地质内容, 全面、透彻地分析了地质环境, 对论述开发项目所在地及周边的海洋资源状况、用海需求的满足程度、项目选址和海洋资源利用的合理性等内容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者还介绍了海洋地质调查和分析的方法, 以有利于地质环境资料的获取和应用。  相似文献   

10.
日照前三岛人工鱼礁对渔业资源影响的初步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日照前三岛海域人工鱼礁的投放对其附近海域渔业资源的影响,于2012年9月—2013年8月利用三重定置刺网对日照前三岛人工鱼礁投放海域及其临近海域开展了4个季度的渔业资源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分析比较了人工鱼礁区与对照区的渔业物种、优势种的组成;采用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D、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对比了人工鱼礁区与对照区的生物群落多样性;采用刺网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比较了人工鱼礁区与对照区的渔业资源密度。结果表明,鱼礁区的渔业资源总种数是对照区的1.71倍,人工鱼礁区鱼类种数是对照区的2.38倍,虾类、蟹类、棘皮类、头足类鱼礁区都比对照区多;人工鱼礁区不论是渔业物种数量还是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都要好于对照区,并且人工鱼礁区优势种更稳定,CPUE高于对照区,资源密度更大。说明日照前三岛人工鱼礁的投放对所在海域聚集海洋生物、改善生物群落结构及增加生物多样性有显著作用,尤其对鱼类的诱集和养护更为明显。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为人工鱼礁建设和效果评估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