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利用Hoechst 33258染色、荧光显微镜观察方法,对青蛤(Cyclina sinensis(Gmelin))受精和早期卵裂过程中的核相变化进行了细胞学研究。结果表明:青蛤成熟未受精卵呈圆球形,核内同源染色体排列整齐,核相处于第一次成熟分裂中期。在水温25~26℃条件下进行人工授精,精卵混合后,精子迅速附着于卵子表面;受精后5~10 min,精子进入卵内并明显膨胀成球形;分别在10~15 min、20~25 min受精卵进行两次成熟分裂,排出第一、第二极体;30 min左右,精、卵核体积膨胀,形成弥散状的雌、雄原核;35 min,雌、雄原核在卵子中央发生原核联合,染色体共同排列在纺锤体的赤道板上,形成第一次有丝分裂的中期分裂相;40~45 min,受精卵进行第一次卵裂,形成2个大小不等的分裂球;55~60 min,第二次卵裂结束,形成1大3小4个卵裂球,卵裂过程中的核相变化与第一次卵裂基本相同;70 min左右,胚胎开始第三次卵裂。另外,在青蛤受精过程中发现了约1%的多精入卵现象,且入卵精核均能形成雄原核,但多精受精对成熟分裂和有丝分裂过程有很大影响,往往造成成熟分裂紊乱和第一次卵裂染色体分离异常。  相似文献   

2.
宽壳全海笋受精和早期胚胎发育过程的细胞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普通光镜和石蜡切片技术,系统观察了宽壳全海笋卵子在受精和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外形和核相变化。结果发现,宽壳全海笋成熟未受精卵呈梨形或卵圆形,核相处于第一次成熟分裂前期,有明显的生发泡和核仁;精子为鞭毛型,全长(44.042±1.166)μm,头部呈椭圆形,前端的顶体略呈钝锥状;在水温24℃条件下,精、卵混合后,精子迅速附着于卵子表面,启动卵子发育;受精后6~9 min,生发泡逐渐萎缩、破裂,随后精子进入卵内并轻微膨胀;受精后20,30 min,受精卵先后排出第一、第二极体,完成第一次和第二次成熟分裂;成熟分裂结束后,精、卵核体积迅速膨胀,核膜重新出现,形成弥散状的雌、雄原核,雄原核形成略早于雌原核;受精后40 min左右,雌、雄原核在卵子中央以原核联合的方式结合,随后联合核的染色体共同排列在纺锤体的赤道板上,形成第一次有丝分裂的中期分裂相;随着有丝分裂的进行,染色体被纺锤丝拉向两极,结果在受精后约50 min形成2个大小不等的卵裂球,第一次卵裂结束;第二次卵裂过程与第一次卵裂基本相同,只是卵裂方向与第一次卵裂基本垂直,在受精后65~70 min,第二次卵裂完成,形成1大3小4个卵裂球。另外,实验中发现了少量的多精入卵和多极分离现象。  相似文献   

3.
南美洲白对虾全人工授精技术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于1988年4月和1991年4月分别从厄瓜多尔和美国引进南美洲白对虾仔虾,经驯化、养成和室内人工越冬后,采用单侧眼柄切除手术人工催熟,以试管授精和人工植荚方法进行该种的繁殖技术试验。结果表明,(1)体长在13—16cm的南美洲白对虾雌虾,一般在摘眼后的1—2周内开始性腺发育;产卵量通常为3—10万粒;产卵后的雌虾卵巢可再次发育,最高产卵次数高达19次。(2)应用高频电针法取荚的成功率和取荚后雄虾的存活率均为100%;用上述方法取得的精荚内的精子无需“获能”即可使卵子受精。(3)假裂现象在南美洲白对虾的未受精卵中较为普遍。  相似文献   

4.
采用连续切片和光镜技术,对三疣梭子蟹卵子发生、激活和早期卵裂进行了细胞学观察.结果表明,在发育及再发育的卵巢中,三疣梭子蟹卵子发生主要经历了卵原细胞的增殖和初级卵母细胞的分化、生长、成熟这两个阶段.依据卵子发生过程中雌性生殖细胞形态的变化,这两个阶段又可细分为卵原细胞期、卵黄发生前卵母细胞期、小生长期、大生长期、近成熟卵母细胞期和成熟卵母细胞期等6期.成熟卵母细胞处于第一次减数分裂中期,这可作为卵子成熟的形态学标志.第一次减数分裂中期纺缍体长轴的旋转可以发生于卵巢中,与精子及海水的刺激无关.初级卵母细胞达到形态和生理上都成熟的时间窗口很窄.精子入卵引起卵子的激活和减数分裂的完成.23℃下离体培养时,第一和第二极体分别在卵产出后约40min和2h释放.雄原核的形成早于雌原核.雌、雄原核在卵产出后约5h通过联合形成合子核.卵产出后约6h,受精卵处于第一次核分裂后期,但卵裂沟直到卵产出后13h才能观察到,此时核已完成了2次分裂,形成合胞体胚胎.  相似文献   

5.
毛蚶受精和早期卵裂过程核行为的荧光显微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Hoechst33258染色、荧光显微镜观察方法,对毛蚶受精和早期卵裂过程中核行为的细胞学变化进行了详细观察.结果表明,毛蚶成熟未受精卵呈卵圆形,卵径为52.909±2.092μm,核相处于第一次成熟分裂中期.在水温为26±1℃条件下进行受精,在受精后15~18、20~25 min,受精卵先后排出第一、第二极体,完成第一次和第二次成熟分裂;受精后30 min左右,雌、雄性原核形成;受精后35 min,雌、雄性原核各自形成染色体组,在卵子中央发生联合,染色体共同排列在纺锤体的赤道板上,形成第一次有丝分裂的中期分裂相;受精后40 min左右,受精卵进行第一次卵裂,形成2个大小不等的卵裂球;受精后55~60 min,受精卵完成第二次卵裂,形成1大3小4个卵裂球.另外,在研究中还发现了极少量的多精受精、多极分离等异常细胞学现象,对其成因及机制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6.
于1988—1989年,对中国对虾的成熟精子用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进行了超微结构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对虾精子系单一棘突类型,主要由前端棘突、中间帽状体和后主体部构成;精子没有尾部,缺少线粒体,不主动运动。比较了来自雄虾体内和雌虾纳精囊内精子的相异之处,发现:(1)雄虾体内精子较粗短,棘突有螺旋结构,而雌虾纳精囊中的则相反;(2)雄虾体内精子核后细胞质带结构更完整,而雌虾纳精囊中精子核后细胞质带囊泡发达并常与质膜融合发生胞吐现象;(3)雄虾体内精子核膜比雌虾纳精囊精子核膜完整;(4)雌虾纳精囊精子的环状片层结构更发达。  相似文献   

7.
Zn2+对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is)的急性致毒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水温(27.4±1.3)℃条件下,以体长(33.23±1.66)mm、体质量(0.7893±0.1518)g的日本沼虾为实验动物,采用静水停食法开展了Zn2+对日本沼虾的急性毒性实验,并以此为基础,测定了Zn2+不同质量浓度水平下日本沼虾的耗氧率与窒息点.结果表明:(1)Zn2+对日本沼虾的急性致死效应与其呼吸生理代谢受阻密切相关;(2) Zn2+对日本沼虾24h、48h、72h、96h的半致死质量浓度依次为1.493、0.844、0.643和0.464mg/L; (3) Zn2+对日本沼虾昼均、夜均和日均耗氧率均无显著影响的阈值为0.046mg/L,该值为Zn2+对日本沼虾急性毒性的安全质量浓度;(4) Zn2+对日本沼虾产生轻度胁迫和中度胁迫的质量浓度范围分别为0.046-0.064mg/L和0.064-0.082mg/L.  相似文献   

8.
潮间带大弹涂鱼产卵习性和自然受精卵孵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环氧树脂模型揭示了福建省福宁湾潮间带滩涂大弹涂鱼Boleophthalmus pectinirostris洞穴的整体结构。多数洞穴略呈Y字形,每个洞穴有主洞口和次洞口之分。春季5—6月大弹涂鱼洞穴的中下部出现1个产卵室,产卵室横切面的上方呈拱形,底部平坦。潮间带滩涂产卵习性实验表明,产卵前性成熟雄鱼建造产卵室,并引诱性成熟雌鱼进入产卵室内交配产卵,受精卵依靠粘着丝粘在产卵室的顶部和周壁。产卵后雄鱼留洞护卵。每个产卵室的受精卵总数为3 595—4 314粒,平均为3 957粒,平均受精率高达99.67%,受精卵密度为58—114粒.cm-2,平均为87粒.cm-2。产卵室顶部和周壁受精卵的粘着丝位于上端,胚体位于下端,呈倒立状态,大多数受精卵的胚体头部朝下,为反向卵(平均占98.07%),易于孵化出仔鱼。将潮间带洞穴内产卵室受精卵取回实验室,模拟洞穴的小生境进行孵化实验。2次模拟孵化实验结果表明,受精卵始终全淹没于海水的平均孵化率(81.19%—82.90%)高于受精卵湿露24h后才全淹没于海水的平均孵化率(76.38%—79.19%)。湿露而不淹没于海水的受精卵不能孵化出仔鱼。  相似文献   

9.
宽壳全海笋受精及早期卵裂的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HOECHST 33258染色荧光显微方法,对宽壳全海笋 Barnea dilatata(Souleyet)受精卵早期发育中的生发泡破裂、极体排放、两性原核联合、早期卵裂、多精入卵等细胞学事件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宽壳全海笋成熟未受精卵呈梨形或卵圆形,处于第一次成熟分裂前期,生发泡尚存;在水温26℃±1℃条件下进行受精.受精后6~9 min,生发泡逐渐萎缩、破裂;受精后18、25 min,受精卵先后排出第一、第二极体,完成第一次和第二次成熟分裂;受精后35 min,雌、雄原核在卵子中央发生染色体联合;随后,联合核的染色体共同排列在纺锤体的赤道板上,形成第一次有丝分裂的中期分裂相;受精后45 min,形成2个大小不等的卵裂球,完成第一次卵裂;第二次卵裂过程与第一次卵裂基本相同,只是卵裂方向与第一次卵裂基本垂直,在受精后60~65 min,第二次卵裂完成,形成1大3小4个卵裂球.另外,实验中发现了明显的第一极体分裂现象争极少量的多精入卵现象.  相似文献   

10.
利用荧光显微镜观察太平洋牡蛎正常卵子与雄核发育卵子在受精过程、减数分裂和卵裂早期中的核相变化。雄核发育单倍体是将强度为2.8mW.cm-2.s-1的紫外线照射30s的卵子与正常精子受精后得到的。结果表明,尽管紫外线照射并没有影响卵子的成熟分裂及雌性、雄性原核的形成,但使它们的发生过程滞后。在第1卵裂中期,雄核发育卵子中雌性原核并不像雄性原核一样形成染色体,而是形成1个浓缩的染色质小体(DCB)。第1卵裂后期,DCB不参与核分裂。第1卵裂结束时,DCB位于2个分裂球其中之一的细胞质内或在赤道板处被分割成2部分。实验结果首次提供了太平洋牡蛎雄核发育的细胞学证据。  相似文献   

11.
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受精过程的细胞学观察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用铁-苏木精染色、整体封片的方法对栉孔扇贝受精过程进行了细胞学观察。受精前,卵子处于第一次成熟分裂中期。精子入卵后,成熟分裂重新启动,过程如下:⑴精核去致密,体积迅速增大,卵子染色体变粗。⑵第一次成熟分裂结束,放出第一极体,精核扩散速度减慢。⑶卵子发育到第二次成熟分裂中期,精核膨胀至至最大体积,然后开台弥散。⑷第二次成熟分裂结束,雄原核出现。⑸雌原核出现。⑹雌、雄原核以质相互融合,然后凝缩形成染色  相似文献   

12.
太平洋牡蛎受精过程中的精核扩散与成熟分裂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5  
光镜下观察了太平洋牡蛎受精过程中的原核形成和成熟分裂。受精前,卵子处于第一次成熟分裂前期(即生发泡阶段)。精子入卵后开始进行成熟分裂,过程如下:(1)生发泡破裂前精核只进行轻微增大。(2)生发泡破裂,精核迅速去致密,体积迅速增大。(3)第一次成熟分裂结束,精核扩散速度减慢,核内染色体致密环状结构。(4)第二次成熟分裂结束,精核膨胀到最大程度。(5)两性原核形成,准备进行第一次卵裂。在整个受精过程中,核仁一直存在,其体积逐渐减小;有多精入卵并有多个精原核同时形成的现象。  相似文献   

13.
通过组织切片,对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的受精过程进行细胞学观察发现,这一过程包括精子入卵、卵母细胞第二次成熟分裂排出第二极体、雌雄原核形成与融合,直到合子进行第一次有丝分裂,在受精的整个过程中所有观察过的受精卵都只发现一个精子形成原核,并最终与卵原核结合形成合子,由此判断牙鲆的受精方式是单精受精.本实验的研究结果,不仅能够从理论上丰富海水鱼类的受精生物学基础研究资料,又可为生产中牙鲆染色体操作遗传育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大菱鲆的受精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威  尤锋  张培军  许建和 《海洋科学》2005,29(12):75-80
对大菱鲆(Psetta maxima)的受精过程进行细胞学观察发现,大菱鲆从精子入卵、皮层反应、卵母细胞第二次成熟分裂排出第二极体、雌雄原核形成与融合,直到舍子进行第一次有丝分裂,与其他已经报道的硬骨鱼的受精程序基本相同。在受精的整个过程中所有观察过的受精卵都只发现一个精子形成原核,并最终与卵原核结合形成舍子,由此判断大菱鲆的受精方式是单精受精。  相似文献   

15.
海水促熟太平洋牡蛎卵子受精的细胞学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铁-苏木精染色、整体封片的方法,观察了太平洋牡蛎卵子经海水浸泡促熟后的受精过程。生发泡尚未破裂的卵子,经海水浸泡后可以发育到第一次成熟分裂中期。受精后10~15min,放出第一极体;受精后20~25min,放出第二极体;之后,形成雌、雄原核,两性原核以染色体联合的方式结合于纺锤体的赤道面上,准备第一次卵裂。有多精入卵现象并能形成多个原核,但不能正常卵裂。那些经浸泡后生发泡仍未破裂的卵子,将不能  相似文献   

16.
中国对虾受精生物学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于1988-1991年在青岛对中国对虾进行受精能力和受精生物学的研究。对虾采用加温和不加温培育,然后用人工授精法--水域法和滴管法授精研究精卵受精能力;应用扫描和透射电以及石蜡切片技术,精卵的形态结构和受精过程的变化。结果表明,水域法授精,精子入水后3h仍具有受精能力;卵子入水后1min之内受精率最高只达62.7%。而滴客法授精,受精率最高可达到98%。平均值也在60-80%之间。保持在低温的亲虾  相似文献   

17.
方永强  李正森 《台湾海峡》1990,9(2):182-184,T001
本文报道了在注射促性腺激素和促黄体素释放素类似物诱导鲻鱼卵母细胞成熟过程中,其胞质中高尔基体、油球数量和核的形态均发生显著变化,并据此分析了这两种激素在诱导鲻鱼卵母细胞成熟中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18.
鼠尾藻(Sargassum thunbergii)有性生殖过程与育苗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室内培养和野外实地观测的方法,研究了鼠尾藻的生长发育和有性生殖过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有性生殖人工育苗实验。结果表明,鼠尾藻在海水温度高于22℃时,生殖托开始发育,海水温度超过23℃以后,生殖托的生长速度加快,海水温度超过24℃时,生殖托生长速度最快并迅速成熟,在海水温度达到26℃时,观察到了卵的集中排放挂托现象。鼠尾藻卵的排放较为齐整且有一定的先后顺序,生殖托基部的卵最先排出,中部次之,最后是顶部,雄托排精时间要稍晚于雌托排卵时间。受精卵大约在受精1h后进行第一次细胞分裂,分裂面与长轴垂直,大约2h后进行第二次分裂,下端细胞的分裂面平行于第一次分裂方向,而上端细胞的分裂面则垂直,随后大约每2—4h细胞分裂一次。从卵挂托到幼胚脱落一般需要24—48h。观察发现,生殖窝不仅存在于生殖托上,在部分生殖枝上也有分布。在鼠尾藻的人工育苗的实验中,胚苗在苗帘上的生长状态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