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张阿根 《中国地质》2000,(10):16-21
上海滨江临海,位于我国沿海经济带与长江经济带交汇处,背靠内陆、面向世界,是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和航运中心,重要的工业基地,并将逐步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城市之一和国际航运中心之一.但是上海自然资源相对贫乏、人口稠密,都市化程度和国土开发程度较高,人  相似文献   

2.
上海以港兴市。开埠以来 ,经济急剧活跃 ,工业发展迅速 ,城市不断扩容 ,业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港口城市和经济中心 ,并将逐步建设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和国际航运中心之一。上海滨江临海 ,位于长江三角洲东端 ,独特的地质条件和地理区位奠定了上海城市兴旺和崛起的基础 ,并始终支撑着上海城市的大规模建设和快速发展。但是 ,上海自然资源相对贫乏 ,人口稠密 ,国土开发程度高 ,导致资源与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如水土资源紧缺、污染严重、城市地面沉降、海水入侵以及软土地基稳定性等地质环境问题都不同程度地影响制约着上海市经济和社…  相似文献   

3.
构建上海市地价管理体系的设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海是我国经济与金融中心,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和房地产业的蓬勃兴旺,上海成为我国土地交易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本文通过对我市基准地价、城市地价动态监测两项工作的探讨,展开对构建上海市地价管理体系的设想。  相似文献   

4.
《中国勘察设计》2000,(1):35-39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的城市建设、社会经济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进入90年代,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设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  相似文献   

5.
《中国勘察设计》1999,(2):30-31,35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的城市建设、社会经济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进入90年代,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设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新飞跃”的重大战略决策,上海的各项建设快速推进,面对现实,高标准、高起点地精心修编好上海城市总体规划,提高上海城市规划管理水平是城市规划部门十分重要的任务。  相似文献   

6.
新世纪的上海将成为国际经济、经融和贸易中心之一,地质调查工作必须为上海城市规划建设和发展服务。同时,通过总结经验,抓住机遇,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城市地制裁 作的科研水平,为新世纪上海城市快速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我国城市地面沉降概况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通过对上海,天津、宁波、北京、苏锡常地区、西安、太原、阜阳等城市地面沉降的形成、发展及其治理过程的介绍和初步归纳,并根据我国经济、技术条件,提出:加强规划和指导、以“法”治沉,以及加强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等治理对策,从而达到减缓我国主要城市地面沉降速度和减轻其危害的社会,经济效果。  相似文献   

8.
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及其总体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地理信息系统是城市基础设施之一,也是一种城市现代化管理、规划和科学决策的先进工具。当前我国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发展中应注意框架结构和建设顺序、标准化与规范化等问题。采用原型法对城市地理信息系统进行了总体设计,主要包括系统结构设计、数据库设计、子系统设计,并从技术和经济两大方面对所设计的城市地理信息系统进行功能和消息评定。  相似文献   

9.
城市垃圾的地质处置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城市固体废物(城市垃圾)是国际上现代化城市环境污染的主要污染源之一,发达国家非常注重固体废物地质处置的研究,这一领域是环境工程与水资源工作者研究的热点问题。我国城市垃圾对环境的污染非常严重,目前有三分之二的城市已形成“垃圾包围城市”的严重局面。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城市固体废物的数量增长很快。如何处理庞大的城市垃圾将是关系到经济发展、水资源和环境保护的重大问题。本文介绍了我国城市垃圾的现状和目前国际  相似文献   

10.
《上海国土资源》2006,(1):F0002-F0002
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城市环境地质研究中心和上海市地质学会承办的“城市地质研讨会”于2005年12月8日至10日在上海成功召开。该会由中国地质调查局、上海市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中国地质学会城市地质专业委员会主办。  相似文献   

11.
根据对北京、上海、南京、成都、青岛、武汉、郑州、惠州8个国内典型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现状的调查与研究,认为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速度和规模发展迅速,成效显著,但不同类型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程度还存在较大差异,城市地下空间存在冒进式开发与协调性不足等问题,地下空间开发深度不够、功能不全面、规划体系不完善和管理制度不健全等问题较为突出。结合国外发达国家与城市地下空间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提出了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发展应不断加强城市地质调查、完善地下空间规划体系、加强城市地下空间运营管理、健全城市地下空间信息共享平台和推动科学技术创新的意见与建议。  相似文献   

12.
《城市地质》2010,(4):24-24
本刊讯(段金平刘维)近年来,我国城市地质工作进展顺利。从2003年起,中国地质调查局先后与上海、北京、天津、杭州、南京和广州6个城市合作开展了城市地质调查试点项目,目前已基本完成。  相似文献   

13.
宁波是沿海十四个开放城市之一,华东地区重要的工业和对外贸易口岸,浙江省的经济中心。城市人口今后将增加3倍,工业产值将提高5—10倍;城市规划今后将以老城区为中心和镇海、北仑开发区形成组合型大城市。有关文献估计现有城市供水能力满足不了需水量要求,枯水年缺水1×10~8m~3;特枯年缺水2.49×10~8m~3。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尖锐,原因是:缺乏水资源统一管理;重开源、轻节流、重使用、轻保护;违背水的商品价值规律;没有水资源系统管理方案及优化调度程序。本文为最后原因论证供水可行性而撰写,目的在于将系统工程方法应用水资源问题,提出城市水资源管理方案与调度决策;将城市供水、用水和水源统筹考虑,可能有助于系统科学在城市供水问题的解决上推行和使用。  相似文献   

14.
城市作为人类高度文明的产物,是一个区域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对外交流的中心,是信息产生、贮存、使用、交换和出售的集中地。数字城市有助于丰富城市政府日常自动化办公的内容和功能,提高办事效率和管理水平。数字城市的建设已经列入了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作为推动城市信息化进程的一项主要工作。数字城市的建设需要数字测绘提供可靠的城市基础空间信息作保证。本文介绍了数字城市的概念、数字城市的应用前景、数字测绘与数字城市的关系以及数字测绘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15.
华东地区(指浙赣苏皖闽沪)地处东部沿海和长江下游,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土地肥沃、地表和地下资源丰富。这里工业基础好,配套能力强,技术水平高,机械、采掘、化工、电子、冶金、纺织等工业和农业经济都比较发达。 改革开放以来,以全国最大的工业城市一上海为中心,由苏、浙、闽、皖、赣沿海和沿长江两岸地带,已形成数以百计的港口、城市群和经济带。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和重要的战略地位。但是,本区人口密度大,交通紧张,经济布局不够合理,原材料紧缺,特别是能源十分短缺,已  相似文献   

16.
就城市设计中历史文化保护问题展开了较全面的阐述和探讨,广泛引用、借鉴西方的先进理论与实践经验,并提出探索我国历史文化城市中的城市设计与景观环境保护的一些相关思考,以对当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进期城市历史文化保护的紧迫局面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7.
由中国地质调查局、上海市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中国地质学会城市地质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城市环境地质研究中心、上海市地质学会承办的“城市地质研讨会”于2005年12月8日至10日在上海举行。上海市房地资源局党委书记、局长冯经明在开幕式上致欢迎辞,国土资源部环境司姜建军司长、中国  相似文献   

18.
景观生态学在城市规划和管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53,自引:2,他引:53  
城市是典型的人工景观,空间结构上属于紧密汇聚型,功能上表现为高能流、高容量和文化上的多样性。城市景观生态研究包括城市空间结构与生态过程,城市景观风貌与城市生态建设,城市景观规划是其最直接的应用。首先论述了城市景观质量与价值评价,包括景观美学评价与景观视觉容量。城市空间结构和景观规划原则是该文论述的主题,包括城市空间布局、城市空间扩展的廊道效应以及城市绿地系统的空间结构分析;以上海和广州市的绿地系统为例进行了重点介绍,最后对于城乡交错带的景观变化进行分析,用景观格局及其动态来描述城乡交错带的城市化过程特点,介绍了上海和沈阳的典型研究。  相似文献   

19.
滨海城市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近年来经济与城市建设均得到迅速发展,城市土地开发力度加大,由此引起的环境工程地质问题也日趋严重,本文分析了我国滨海城市地区区域地质环境和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的地域差异,研究了滨海城市环境工程地质问题的主要类型,并提出了滨海城市环境工程地质问题的地域分异规律。  相似文献   

20.
<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我国城市建设和乡村发展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上海,作为全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凝心聚力,加快推进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五个中心"建设,正为把上海建设成为卓越的全球城市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而努力。在中国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上海勘察设计行业的建筑师和工程师们,不仅在上海作出了突出贡献,也在全国各地留下了跋涉的足迹,还在世界建筑市场上展现了中国速度和中国品质,成就斐然、令人瞩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