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推进地震预测研究的战略对策问题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简要分析了地震预测面临的主要科学难点问题的基础上,讨论了推进我国地震预测研究的战略对策,认为地震预测研究需要长期攻关,需要有长期的稳定的支持计划。目前推进地震预测科学进步的障碍点可能在于中期(几年尺度)强地震危险地点的确定,若在这一环节上取得突破,就为最终短临预报的突破奠定了基础,应强调理论创新和观测技术进步;坚持发展地震预测试验场;经验性预测与物理预测结合等。  相似文献   

2.
预测的概念是随着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的深入而不断发展的。在我们讨论某一现象能否预测时,应该考虑到这种发展变化。当我们把预测的概念理解为一个确定性的概念时,那么对于随机理象的预测是不可能的。一旦我们把预测的概念扩展到概率预测的范畴时,随机现象则被认为是可以预测的。如果把地震预测方法或意见的提出比做“酿酒”的话,那么对地震预测方法或意见的评估可以比做“品酒”,而地方兴未艾中意见的综合则可比做“勾兑”。酿酒是基础,而品酒对酿酒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只有勾兑,才能出好酒。评估和综合相比,首先是评估,在评估的基础上,才能有正确的综合。笔者认为:目前的倾向是重“酿酒”轻“品酒”和“勾兑”。即使品酒,也常是由酿酒者自酿自品,这会影响其客观性和科学性。盲目追示高对应率一方面可能会得到一些虚假的预测指标,另一方面还可能会错过一些有意义的预测指标,特别是一些短期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3.
回顾了2013年郭增建提出的基于地震活动性的"静中动"和后期与作者共同发展的"准静中动"方法,以1987年1月8日在甘肃南部迭部县发生的5.9级地震作为标志性的"准静中动"地震,结合国家地震局在1989年综合划定的1990—2000年南北地震带10年地震危险区,用中长期预测的时间尺度,指出了南北地震带北段三个未来可能发生6~7级地震的地区,其中一个就是四川省九寨沟地区。回顾分析中对"静中动"方法预测效能、存在的问题及一些中长期预测的问题进行讨论,得到两点认识:一是通过这次地震的再次验证,证明"静中动"方法是一种可行的预测地震的独立指标方法,在验证的基础上对该方法进行了优化认识;二是基于"静中动"方法与南北地震带北段10年地震危险区对应地震较为准确的启发,初步认为前兆可以划分为平静期的前兆与活跃期的前兆,而前者可能对于地震的预测意义更大,未来可以沿这一思路开展进一步的论证和研究。  相似文献   

4.
吴忠良 《中国地震》1998,14(4):9-10
目前国际上围绕地震预测问题的争论,很大程度上与地震的自组织临界性模型有关。根据地震SOC模型,地震预测被认为是不可能的。事实上,这是一个误解这个误解又是关于地震的SOC模型的诸多误解中的一个。在地震的SOC模型中,地震的能量-频度关系具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汶川地震后关于地震预测问题的再思考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汶川地震预测失败之后,笔者仍然坚持认为,地震是可以预测的,但存在多方面的困难,从根本上来说,需要等待地球科学的突破性发展与地学探测技术的革命性进步,但当前经过进一步完善现有的观测技术,加强异常动态的调查与落实,重建地震宏观异常监视系统,完全有可能进一步提高地震预测的成功率,尽最大可能减轻地震灾害,防止汶川地震这样的惨痛历史重现.  相似文献   

6.
在汶川MS8.0地震地下流体异常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宏观前兆异常的现场调查基础上,认真分析目前地震预测的困难与能力之后,认为汶川MS8.0地震的预测失败并不意味着地震不能预测;认为汶川MS8.0地震前前兆异常的数量偏少,但仍有一定规模的地下流体异常与明显的宏观临震异常;还认为震前作出预测可能困难,但震前有所觉察应是可能的。为提高中国地震预测能力,提出了要改革目前的"监测、预测、研究三分离"的管理机制和"专业与地方两条线"的管理体制,要改变地震日常分析预报中"电脑代替人脑"的工作现状和过早地"程式化与规范化"的工作模式,要提倡创新性的科学探索,要重视前兆异常的震前调查与落实,要重视宏观异常的监测与研究等的工作建议  相似文献   

7.
自2019年正式运行以来,震后趋势判定技术系统CAAFs为震后应急与趋势研判及时提供数据和技术支撑。本文梳理总结CAAFs系统持续4.5年产出的数据,从全国和不同地区两个方面评价系统产出的震后余震预测结果,得到以下三点认识:①震级上限预测(发生某震级以上地震的可能性不大)的正确率大多为90 %及以上,显著优于震级区间预测(存在发生同等大小地震的可能或存在发生某震级左右地震的可能),各分区预测情况差异不大; ②震级区间预测震级普遍比地震实况偏高,实际7日内发生的最大余震震级与预测震级的差值(震级偏差)落入[-0.5,0.5]区间的地震比例约为44 %,落入[-1,1]区间的地震比例约为69 %,越靠近[-0.5,0.5]区间,地震的比例越高; ③震级区间预测中,各分区有一定差异,西南地区优于西北、华南和华北东北三个地区,总的来看4~5级地震预测情况不如其他震级区间,可能与该震级区间内地震的最大余震震级变化范围较大有关。  相似文献   

8.
认为地震活动度5、P(b)值、A(b)值、b值、小震调制比Rm、地震时间熵Q^l、算法复杂性AC、地震非均匀度GL、多分维均值Dq、地震集中度C值、地震演化指数YH、地震强度熵Q^E、G-R关系偏离度η、缺震和等效震级M^*等15种地震活动时间扫描分析方法对东南沿海地震带西段4.8级以上地震的发震时间具有一定的预测能力,并将这些方法在震前所显示的异常同步性引伸为地震时间预测信度同步性,初步确定了各种地震活动参数首次出现异常后4.8级以上地震发生在不同时段上的信度,证实了震前预测地震时间信度的同步性要远好于异常同步性,进而计算出这15种分析方法的综合预测信度。研究发现,运用综合预测信度可以较为明确地预测出M≥4.8级地震的发生时段,如果在所预测时段内同步发生了地震活动度.S、P(b)、A(b)和b值异常(并非都要全部发生),则有可能做出6个月内发震的短期预报。  相似文献   

9.
青海省1990年以来地震大形势预测成果分析和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1990年以来青海省年度会商报告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1994~2001年度的地震大形势预测结果基本与实际地震情况一致,而2002~2005年度的预测结论与实际发生的地震有一些背离。经分析认为,这可能与该时段的强地震活动情况较弱有关。2006~2008年度地震大形势的预测工作又获得了较为可喜的业绩,表明该方面研究人员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分析预测能力,体现了青海省地震局在地震大形势研究工作中作出了值得肯定的成绩。同时,也说明地震大形势预测工作是一项复杂且综合性很强的研究工作,需要一批知识面广,专业背景相对宽的研究人员来做综合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地震预测首先是一个科学问题 ,地震预测的实现只能以科学研究为基础。十五年来 ,在中国地震局有关部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等机构的支持下 ,地球物理研究所科研人员围绕与地震预测的有关的科学问题 ,开展了多方面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这些研究工作可以概括为 3个方面。1 地震活动性分析及其在地震预测研究中的应用我国有着丰富的历史和现代地震目录。地震活动性研究是我所地震预测研究中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许绍燮等 ,1 989,1 990 ;许绍燮 ,1 993 ;Wang等 ,1 996;郑秀芬等 ,1 998;王林瑛 ,1 999)。地震活动性的经验性研究包括强地震活动…  相似文献   

11.
对地震预测有关问题的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中对地震预测的一些问题提出了看法,认为影响地震预测的诸多因素中,最为关键的问题在于地震成因。利用新的观测技术,发展新的地震成因理论,或将成为地震预测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12.
地震短期预测的概率方法浅议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和天气预报相比,地震预测,特别是地震的短临预测更为困难。概率方法真实地反映了地震发生的随机性,真实地反映了人类对于地震认识的局限性,加快短期预测的概率方法研究与应用是十分必要的。概率预测是经验预测、统计预测和物理预测的综合,各类地震预测方法特别是物理预测方法的发展还很不充分,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从目前我国地震预测的现状来看,应大力发展统计预测方法。地震目录可为我们提供对背景地震发生率的估计,而前兆的出现使我们可以得到地震发生率大大高于背景发生率的时段,其增益越强,时段越短,越接近于理想预测。前兆和地震之间的关系的统计检验对于概率预测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该文提出,应按实用化的要求逐步规范各种地震预测方法。这对地震预测研究的健康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3.
本文视地震系统为模糊灰色系统,由此建立关于发震时间的模糊灰色预测模型,该模型认为已知地震样本集及待预测集的震级分布属模糊正态分布,应用模糊聚类思路于样本集元素的选取,引入最佳震级从属函数μ~*的选择过程。针对可能产生的趋势性偏差,根据实际资料对模型进行了修正。并以华北平原地震带、燕山渤海地震带及山西地震带为例,对模糊灰色GM(1,1)预测模型的实际应用及有关问题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14.
在对新疆1973年以来年度地震预测情况进行综合研究基础上,重点分析了乌恰-喀什周围地区年度预测的阶段性特点,并对这一地区1900年以来M≥6地震和1972-2008年M≥5.5地震活动特征进行了的研究.认为对该区域地震活动规律性特点认识不足,没有遵循本地区地震活动的基本规律对地震趋势进行客观判断,是造成地震危险区预测效果较差的主要原因.依据地震活跃与间歇的特点认为2008年底开始乌恰-喀什周围地区将进入一个新的活跃时段,这一地区可能仍将继续被划定为年度强地震危险区.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2004年12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以西发生MW9.0级地震后所做的地震趋势预测做了反思,指出:关于全球特大地震近年可能连发,特大地震对几年内世界7级以上地震年频度没有明显影响,但未来几年内7级以上强震可能集中在这次特大地震附近或相关构造上的预测意见是正确的;而有关近年中国大陆及川滇地区可能发生7级强震的预测是错误的;并认为,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释放了已积累的应变可能是这次特大地震不能触发中国大陆及川滇地区发生强震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地震预测是什么? 地震预测引起辩论,部分原因是针对定义的.我想对Ian Main作的很有用的定义补充一点,即一次地震预报实质上意味着提高了概率.对确定性预测来说,这种概率太高以致于认为采取非常特殊的对策是正确的(尽管不一定要像Ian Main所认为的那样需要疏散;一般来说疏散不是对地震警报的恰当对策.即使将来地震可以精确预测了,疏散还是可能产生副作用).所以,预测要求高的确定性.  相似文献   

17.
评估了在世界22个地区利用地震预测CN算法进行的中期地震预测。区域的选择取决于可得到的地震目录的质量。由于CN算法的参量已事先确定并发表,因而对地夺的预测完全可以重复。总的检验结果如下:在发布警报的26%的时间内,预测的24次地震中有11次确定发生了,占46%。预测的总误差可以用警报总时间和预报失误率之和R表征。我们得到R=0.26+(1-0.46)=0.8。该R值比对加州地区的回顾性预测的总误差  相似文献   

18.
福建水口水库诱发地震最大震级预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福建水口水库于1993年3月下闸蓄水,同年5月23日发生首次诱发地震,迄今已超过1400次,其中最大地震为1996年4月21日ML4.1地震。水口水库能诱发多大震级的地震一直是人们关心的话题。本文根据国内外已发生水库诱发地震震例资料,结合水口库区的具体情况,应用概率预测法、综合影响参数预测法、两级模糊评判法、古登堡—里克特公式外推预测法、发育断裂长度预测震级法、历史地震最高震级预测法等方法,对水口水库可能诱发的最大震级进行预测研究。综合结果认为:水口水库有可能诱发最大5.0级地震。  相似文献   

19.
同位素地球化学在地震研究方面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杜建国  刘丛强 《地震》2003,23(2):99-107
主要论述流体同位素地球化学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地震活动过程中的变化特征、异常判识的同位素地球化学方法及其在地震预测方面的应用。同位素地球化学方法在地震监测预报方面有重要的作用,可以用来判定流体的物质来源和循环过程、判断流体异常的原因、建立古地震和历史地震活动的时间序列、推断地震活动规律、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地震。研究认为,目前在地震监测研究方面除^222Rn和^14C应用普遍之外,其他同位素地球化学方法应用较少,从而使得许多异常难以判定,许多古地震得不到较准确的年龄。  相似文献   

20.
通过分析彝良地震前地震预测意见和预测依据,认为:彝良地震前云南最主要的地震活动特征是境内6级以上地震平静时间接近或超过20世纪以来的极限时间,中等地震丛集过程中,缺少6级地震活动;宁蒗地震的窗口意义和前兆异常数量持续增加是判断地震短期危险性的主要依据;4级地震密集活动区为地点判断提供线索。彝良地震与缅甸地震同时孕育的复杂性,增加了地震预测的难度,也丰富了我们对地震孕育过程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