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1 毫秒
1.
在湖北西部长阳地区完成的1:5万区域地质调查,以国际地层表(2008)为指南,从生物地层、岩石地层、事件地层、化学地层角度,对调查区地层进行了多重地层划分与对比研究。对长阳地区中/下奥陶统界线、奥陶系/志留系界线进行了重点研究,并与宜昌黄花场剖面、宜昌王家湾剖面进行了对比,实现了金钉子对比标志作用的区域拓展。对调查区各...  相似文献   

2.
长江宜昌段水系沉积物镉高值带成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贡献因子和富集因子等方法对长江宜昌段水系沉积物Cd的来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地层对宜昌段水系沉积物Cd的贡献由大到小依次为:震旦系>二叠系>泥盆系>志留系;前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三叠系、侏罗系和白垩系地层则对长江宜昌段Cd高值带的形成有一定的削弱作用。利用贡献因子、富集因子和MapGIS空间分析综合研究表明,震旦系和二叠系含矿富Cd地层的风化产物是长江宜昌段Cd高值带的主要自然来源。区内锌矿、煤矿和磷矿开采过程中的尾砂、废水的堆积和排放是长江宜昌段Cd高值带的重要人为污染源。  相似文献   

3.
编号旅行内容考 察 科 目途 径 地 点T340长江三峡地质地层、古生物、岩石宜昌一株归一长阳一宜昌一武汉T341湖北神农架地区中  相似文献   

4.
赵昭炳 《地质论评》1959,19(11):504-507
长江中游宜昌、松滋间红色岩层的岩相是相当复杂的,不仅垂直的变化很大,而且在水平距离内的变化也很大。兹分为以下数区叙述于下: (一)宜昌区本区范围大致包括宜昌县城周围5-10公里以内地区,这里有许多由红色岩层组成的低山和丘陵,并有许多阶地分布于长江两岸。这里的相  相似文献   

5.
王鹏  宋腾  陈科  林拓  李浩涵  孟凡洋 《中国地质》2018,45(1):203-204
正1研究目的(Objective)我国南方地区台盆过渡的边缘相地层较发育,大多边缘相带发育礁滩相地层,而在震旦系灯影组地层中,台盆过渡的边缘相多为藻丘相沉积特征,是良好油气储层类型。在四川盆地内部的震旦系灯影组—二叠系长兴组等多套边缘相礁滩储层已获得高产工业气流。鄂西宜昌地区在震旦纪灯影期具有"两台一盆"的构造格局,发育边缘藻丘—滩相沉积,但藻丘储层一直未获证实,其含气性也不明确。因此在宜昌  相似文献   

6.
<正>《华南地质与矿产》的前身是《中国地质科学院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所刊》(以下简称宜昌所所刊)和《国外花岗岩类地质与矿产》,前者创刊于1980年,后者创刊于1985年。《华南地质与矿产》是延续《国外花岗岩类地质与矿产》出版,导致宜昌所所刊在网络上较少见及。"宜昌所所刊"从1980年至1993年共出版21期,共刊发研究论文215篇,其中地层古生物论文最多,为92篇,占总量的43%,其次分别是矿  相似文献   

7.
中国东北饶河中生代褶皱带内的海相中生代地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秀璋 《地质科学》1959,2(2):50-51
海相中生代地层分布范圍較窄,西從黑龍江省宝清县大和鎮起,东越烏苏里江而至苏联國境,南抵虎林之北,北达烏苏里江注入黑龙江处。其分布区东西寬达100公里(連續出露部分宽只85公里),南北長約250公里左右(北部100公里范圍內被第四紀地层掩盖)。  相似文献   

8.
罗永葵  曾勇生 《探矿工程》2009,(Z1):270-272
新建铁路武汉至宜昌工程玛瑙河特大桥桩基孔深、口径大,地层为厚层砂卵石层及膨胀性粘土地层,施工条件复杂,经过多种施工方案分析比较,采用了旋挖钻机成孔,满足了工程质量和进度要求,亦给今后类似工程施工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
戎嘉余约乾.   《地质论评》1996,42(5):448-458,T001
本文记述黔中乌当地区志留纪的喀斯特岩岸,是我国前第四纪岩岸实例的首次报道。志留纪海水始于Llandovery世Aeronian晚期浸漫本区并逐级超覆在奥陶纪不同时代的地层之上,形成了一个穿时性喀斯特不整合面,这是宜昌运动和其后长期风化剥蚀,产生强烈地形高差的结果。根据地层发育及不整合面上的沉积和生物特征,肯定喀斯特岩岸在本区的存在,推断岩岸的生物生存环境,海平面升降变化以及宜昌运动牟对贵州中,南部  相似文献   

10.
王钰 《地质论评》1945,10(Z1):9-14
作者自服务地质界後,首次作地层研究地点,即为湖北宜昌迄西黄陵背斜层束翼一带。行前奉命注意下古生代地层,故对该带之震旦纪至奥陶纪间各地层之岩性分层,特予致意。抗战以後辗转入川,又复获机会,二赴黔北,於金顶山下,湄潭,思南间,详研地层。暇中更曾登川南金佛,华蓥二山,对露  相似文献   

11.
胡厚田 《地质论评》1980,26(4):287-292
云南曲靖西山公社一带,早泥盆世地层发育良好,化石丰富。其地层剖面是我国西南地区下泥盆统的标准剖面。前人对该区地层及动植物化石,已做过大量工作。1978年6月,我在西山公社关下村南1公里和1.5公里两处的下泥盆统下西山村组中,发现了一种保存相当完好的化石,定名为中沟石Mediosulcolites。一、含化石的地层剖面  相似文献   

12.
湖北宜昌地区寒武系水井沱组探获页岩气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1研究目的(Objective)中扬子中部黄陵隆起东南缘宜昌斜坡带在太古宙结晶基底之上,发育有元古宙至第四纪各时代地层,保存有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寒武系水井沱组,奥陶系五峰组—志留系龙马溪组等多套黑色富有机质泥岩。区域构造稳定,地层产状平缓,页岩气地质条件优越,但页岩气的勘探一直未获突破。本文的目的旨在查明宜昌斜坡带寒武系水井沱组页岩的分布和含气性,确定页岩气储层特点,为区域页岩气的勘探开发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3.
基于鄂西宜昌黄陵隆起周缘不同古地理部位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剖面的野外调查,岩石矿物和碳同位素样品的成分分析,页岩地球化学分析和物性实验结果,系统研究宜昌地区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二段页岩地层格架与分布、形成环境、地球化学和页岩气储集层特征。结果表明峡东宜昌地区在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二段下部页岩沉积于氧化环境,而中上部黑色页岩沉积形成于还原环境,碳酸盐是甲烷泄漏的结果。陡山沱组二段暗色泥页岩地层厚度超过50m,有机碳含量(TOC)普遍大于1%,局部地区超过2%,有机质类型以I型和Ⅱ1型为主,成熟度(Ro)变化于1.58%~2.38%之间,平均1.98%;矿物成分主要为碎屑矿物。与美国和中国页岩气主产区的页岩指标相比较,宜昌地区陡山沱组二段泥页岩具有形成页岩气良好地质条件。  相似文献   

14.
长江是我国第一条大河,是世界第三大河,全长6300公里,流域面积约180万平方公里。长江干流宜昌以上为上游,有金沙江、岷沱江、嘉陵江、乌江四大水系,集水面积约100万平方公里,占全流域的55%;宜昌至湖口为中游,有洞庭湖、鄱阳湖、汉江水系入汇,集水面积约66万平方公里,占全流域的36%;湖口以下为下游,集水面积约14万平方  相似文献   

15.
三峡东部中寒武统化石稀少。本文对在宜昌三斗坪中寒武世覃家庙组二段下部含鲕粒灰岩、细晶灰岩中所采获的三叶虫Xingrenaspis sp.进行了研究和描述,并对含化石地层时代进行了讨论。此次发现,丰富了峡东中寒武世的化石资料,也为本区中寒武世地层划分对比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湖北宜昌地区埃迪卡拉纪—寒武纪界线附近地层格架显示宜昌地区埃迪卡拉纪晚期—早寒武世时期的构造古地理格局具有隆、凹相间的特点。凹陷区是寒武系水井沱组下段富有机质页岩发育的有利区带。凹陷区内水井沱组下段页岩微量元素V/Cr、Ni/Co、V/(V+Ni)的比值和化学蚀变指数(CIA)指示水井沱组下段页岩总体上形成于缺氧或硫化环境,但自下而上氧化还原条件有逐步改善的趋势。与氧化还原环境变化对应,出现了总有机碳(TOC)和生源钼(Moxs)的同步减小,证明TOC受氧化还原环境和海底有机碳通量的双重影响。TOC与Moxs的相关性明显高于TOC与生源镍(Nixs)的相关性,据此,并结合同期地层有机碳同位素组成特征,推测寒武纪早期海底可能发生了天然气水合物的溶解和甲烷释放。宜昌地区寒武系水井沱组页岩TOC与页岩的含气量、石英和黄铁矿等脆性矿物含量的高度相关性证明TOC是页岩气储层品质评价的最重要参数之一,具有相对较高TOC含量的水井沱组下段中—下部无疑是水井沱组页岩气的最优质储层。宜昌地区海相地层埋藏演化史研究,揭示宜昌地区下寒武统储层中的有机质在晚三叠世中期进入生气高峰之后,再未发生二次生烃,黄陵隆起及其演化有效防止了有机质的过度热演化和页岩气储层的破坏。寒武系水井沱组页岩气富集受控于总有机碳含量和黄陵隆起及其演化。  相似文献   

17.
“赫南特阶”和奥陶系—志留系界线的厘定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根据对河北宜昌王家湾,黄花场,分乡以及新近发现的远安苟家垭奥陶系与留志系界线剖面生物地层,层序地层和化学地层的综合研究将该区最晚奥陶纪到最早志留纪的化带自下而上重新厘定为Nankinolithus带,Dicellograptuscomplexus带,Paraorthograptuspacificus带,Normalograptusbohemicus-N.extraordinarius带,Hirna  相似文献   

18.
宜昌地区的更新世砾石层主要出露于宜昌猇亭,枝江云池、善溪窑、安福寺,宜都红花套,松滋陈二口等地,俗称"宜昌砾石层",该砾石层是向盆地延伸的辫状河冲积扇或扇三角洲的陆上部分,砾石层与上覆的网纹红土层之间为不整合接触,这一不整合接触面在区域上广泛存在,向盆地内部逐渐过渡为整合接触。对宜昌地区的早中更新世地层单位进行了厘定,以不整合面为划分与对比的基础,将不整合面下伏砾石层称为云池组,上覆的网纹红土或网纹泥砾层称善溪窑组。厘定后的云池组代表了江汉盆地西缘宜昌地区以砾石层为主体的辫状冲积扇和扇三角洲的陆上部分,可以与江汉平原的东部"阳逻砾石层"以及洞庭盆地周缘的"白沙井砾石层"对比。厘定后的善溪窑组仅包括网纹红土和底部的网纹泥砾层两部分,与江汉盆地东部的王家店组以及洞庭盆地周缘的马王堆网纹红土对比。云池组砾石层和善溪窑组网纹红土层分别为水动力强劲的河流相和水动力条件弱的湖泊相沉积,其间沉积环境的巨大变化是长江三峡续接贯通引来上游巨量水源形成的环境效应,代表了江汉—洞庭盆地统一大湖的形成,其时限相当于网纹红土层和网纹泥砾层底界年龄,为早—中更新世之交。宜昌地区早中更新世地层单位的厘定对江汉—洞庭盆地第四系地层格架的建立有重要意义,将有利于推动区内盆地充填与河湖演化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9.
宜昌砾石层重矿物组合特征及物源示踪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广泛分布于宜昌至枝江—松滋一带的宜昌砾石层,对江汉平原乃至长江中游的地层划分、地貌演化、古环境变迁以及长江的形成与演化等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课题组前期研究的基础上,以本区内最具代表性的6个剖面为研究对象,对0.125~0.063mm粒级粉细砂质沉积物的重矿物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宜昌代表性剖面砾石层细颗粒粉砂质沉积物的重矿物组合基本一致:锆石—绿帘石—白钛石—赤褐铁矿—钛铁矿—磁铁矿。源-汇分析表明,重矿物组成所指示的源区原岩类型除了三峡地区的还有长江三峡以西的金沙江、岷江、嘉陵江及乌江流域;经与长江及江汉平原西缘各河流的重矿物组合比较发现,宜昌砾石层的稳定重矿物组合特征与现代长江河漫滩和低矮阶地沉积物的重矿物组合一致。综合分析认为宜昌砾石层是于早更新世长江贯通三峡时形成的冲积扇,结合前人对宜昌砾石层形成时代的研究,推断三峡贯通的时间应该在1.0Ma BP左右。  相似文献   

20.
湖北宜昌地区奥陶系五峰组—志留系龙马溪组年代和岩石地层格架显示,宜昌地区奥陶系—志留系界线附近地层连续,但自南而北在早志留世鲁丹阶上部至埃隆阶下部有不同程度的笔石带缺失,并由此造成了富有机质页岩厚度的减薄。页岩微量元素V/Cr、Ni/Co、V/(V+Ni)的比值和化学蚀变指数(CIA)指示,宜昌地区在奥陶纪凯迪期晚期—志留纪埃隆期早期总体处于缺氧-贫氧海洋环境和寒冷干燥的气候条件,富有机质页岩的厚度变化受气候变冷所引起的海平下降和宜昌上升作用的双重影响。页岩中总有机碳含量(TOC),受海底氧化还原环境和海底有机碳通量(Mo-xs)的双重制约。由于不同古地理部位TOC与Ni-xs的相关性不同,在盆地靠近隆起一侧,TOC与Mo-xs的相关性明显高于TOC与Ni-xs的相关性,据此,并结合同期地层碳酸盐碳同位素具有负偏特征,与全球其他地区同期碳同位素组成特点相反,推测奥陶纪凯迪期晚期—志留纪埃隆期早期可能因海平面下降或宜昌上升作用导致海底发生了天然气水合物的溶解和甲烷释放,并由此引起海底有机碳通量的升高,促进有机质的聚集保存。页岩中总有机碳含量与页岩的含气性和孔隙度具有明显的相关性,但孔隙度主要受储层的渗透率和岩石类型制约,与储层的含气性关系不明显,证明孔隙不是页岩气富集的最主要因素。由于储层的含气性主要受控于优质储层的厚度、总有机碳含量和压力系数,因此,有利的沉积相带和良好的保存条件是志留系页岩气藏的主控地质因素。具体到宜昌地区奥陶系五峰组—志留系龙马溪页岩气保存富集上,奥陶纪—志留纪过渡时期中,扬子台地内部坳陷盆地的形成和其中广泛发育的富有机质页岩是页岩气形成富集的基础。而宜昌地区古老基底的发育及其从三叠纪晚期之后开始的缓慢抬升,导致志留系页岩气储层埋深浅,生气高峰时间晚,是志留系页岩气富集保存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