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上“中国的人口”时,我提出了一个问题:你知道中国目前有多少人口?大家异口同声地说:“13亿”。那么,你知道它在世界的地位吗?“第一人口大国。”不错,这么多的人口好吗?不料,问题一提出就引发了一场激烈的辩论。  相似文献   

2.
古人常形容一个人的才学,总是夸其“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这足以显示地理知识对古人的重要性,那么当今的地理对一个人的生活、综合素质等又有什么影响呢?记得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一次青年歌手大赛总决赛中,主持人向选手出示了一道地理题:“中国在北半球还是在南半球?”那位选手回答“南半球”。这个答案让电视机前看节目的孩子都笑得喷饭!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地理常识依然是衡量一个人的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工作。  相似文献   

3.
张仁民 《中国地名》2009,(8):140-142
我第一次听到“沈阳”这个地名时,还是孩童时代。父亲指着在北陵公园那尊石狮子前照的黑白照片告诉我:“辽宁省的省会在沈阳。”我仰着脸问:“什么叫省会?沈阳大吗?那狮子不咬人吗?”父亲的回答似乎永远也满足不了我脑海中的“十万个为什么”。  相似文献   

4.
2007年7月下旬,南通市电教馆组织了一次“中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比赛”,其中地理学科的主题是“基于网络环境的地理教学”,被大家通俗地称为“网络教学课比赛”。“网络教学课”已经开展和探索了多年,有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和案例,然而,本校参赛的小曹老师却提出了这样一个“质朴”的问题:为什么要用网络来进行教学?笔者觉得,这个问题问得好。如果对于为什么要用网络来进行教学都没有理清楚,我们怎么可能去设计好网络教学课?又怎么可能去上好网络教学课?为此,谈谈笔者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5.
不久前,我和一些同志到市区各大厂矿考察。当我们来到西郊新建的市水泥厂时,一位考察团成员问我:“你是搞地理的,说说这个厂址选择得合理吗?”这一问,问得我感慨万千,心中难以平静。  相似文献   

6.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早在1802年他首次关于教育的讲演中就指出:“关于你究竟是一名优秀的教育者还是拙劣的教育者的这个问题非常简单:你是否发展了一种机智感昵?”教学机智作为衡量教师“优秀”与“拙劣”的重要标尺,集中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智慧。  相似文献   

7.
肖文燕 《地理教学》2010,(10):35-36
一、初识“水学校” 2008年国庆前夕,学校领导唐主任告诉我:学校在工作安排中把我列为“水学校”乡土教材低年级组的编写人员。什么是“水学校”?这个工作要做什么?怎么做?我脑子里全是问号。因为8月四川片区教师培训时,学校没有派我参加。向唐主任请教,我了解到“长江水学校”是一个项目,  相似文献   

8.
《地理教学》2006,(2):45-46
我们生活的地球诞生于46亿年前。在地球诞生至今的漫长岁月里,地球气候一直处于冷暖交替的变迁之中,生活在地球上的物种也经历了5次大灭绝。亿万年后,地球会变成什么样?又会是哪些生物生活在这个星球上呢?美国“探索频道”组织国际权威的气象学家、地质学家、生物学家、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对这个问题作出了相当惊人的解答。  相似文献   

9.
地名拾零     
《中国地名》2011,(2):80-80
黄山与黄山市为何不在一地?黄山无峰不石,无石不松,无松不奇,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著称于世。明代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两游黄山,赞日:“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素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美誉。从来没去过黄山的人一定会认为,只要到了黄山市就到了黄山脚下。如果你有这样的想法,那就是大错特错。殊不知,黄山市与黄山风景区还60公里之遥。为何二者不在一处呢?谈到这个问题,还得从地名的变更说起。  相似文献   

10.
怀着对一代科学家钱学森的深深怀念和对当前教育的深刻反思,各界的人们都在思考“钱学森之问”:我们的教育为什么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不同学科背景的人给出了不同的答案。作为地理教育工作者,我们也陷入深深地思考:究竟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相似文献   

11.
在巴西马腊尼昂州圣路易斯市海岸外的大西洋中,有一个神秘的无人居住的小岛,由于岛上螃蟹密布,人们就称它为“螃蟹岛”。关于这个螃蟹岛的许多奇闻,在人们中间长期地流传着,使人们感到这个小岛神秘莫测,充满了疑谜。据说,在螃蟹岛的中心地带,有许多淡水湖泊,那里有不少巨蟒、豹子、美洲、鳄鱼及奇形怪状的猴子,是一个野生动物啸聚的处所。这些动物是怎么来到这个大西洋上的孤岛上的?人们无法解开这个谜。人们传说曾在岛上发现过野人。有一次,三个渔民乘船去岛上捕螃蟹,在船上看守的那位渔民突然发现一个全身长满毛发的野人,向…  相似文献   

12.
人们知道,华侨和中国血统的人在国外一些大城市的聚居处,被称为“唐人街”,这个名称从何而来?“唐人街”这个名称并不是外国人叫出来的,而是中文译名。究其原因,是由于唐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兴盛的朝代,当时中外交流特别活跃,外国人常把中国称为“唐”的缘故。“唐人街”的由来  相似文献   

13.
《中国地名》2010,(1):11-11
在甘肃省靖远县城偏西、黄河大桥上游,有一处濒临大河、被茂密的梨树掩映的村庄,它以“虎豹口”的地名被装订进中国革命的红色史册:1936年10月24日,中国工农红军一部从这里强渡黄河,在景泰县的赵家水组建西路军,从而开始了中国革命史上最为悲壮的征程。那么,“虎豹口”这个地名是不是以前的老地名呢?若不是靖远当地的老地名,它又是怎么出现的呢?  相似文献   

14.
陈霞 《地理教学》2007,(3):43-44
教法的本质就是学法,教是为了不教,为“学”引路、架桥、导航。那么,怎样让学生不仅得到了“鱼”,而且得到了“渔”呢?下面以“工业的区位因素和区位选择”为例说明,基本教学程序如下:  相似文献   

15.
周峰 《地理教学》2007,(6):41-41
多次听同行的地理教学观摩课,常会听到这样的评价:我们的地理教师是穿新鞋走老路;新课改右“形”无“神”;“形”有余而“神”不足等等。好多地理教师也常会发出这样的无奈:新课改到底怎么改?何渭“形”、“神”呢?我的理解是:“形”就是课堂教学的呈现形式,是一种外在的、表象的状态。“神”是指学生对某一问题的透彻理解和深度把握,也指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  相似文献   

16.
当你看到“运盛美之国”这个地名时,不知你会有何感觉?你恐怕很难把它与一个居民住宅区的名称联系起来。笔者可以负责地告诉大家,这的的确确是一个经过江苏省××市(县级)人民政府发文批复的一个住宅小区名称。此时你心中定会顿生疑窦,居民地竟如此命名?经笔者向有关部门进一步了解,“‘运盛”为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发展商)的专名,“美之国”是该公司为了将该住宅小区建设成“美丽的国度”而特意这样称谓的,就如同眼下许多城市时兴将住宅区名称命名为“花园”一样。需要指出的是,这个名称从字面上看似无多大问题,但作为一个居…  相似文献   

17.
《中国地名》2011,(4):50-50
如今,在我国的全国地图上,已经找不到徽州这个名字。那么,“徽州”之名到底哪里去了呢?它的前世今生又是怎样呢?  相似文献   

18.
李卫 《地理教学》2007,(1):22-24
新学期我拿到了教科书。第一章是《中国的产业》,介绍了农业,工业、高技术产业等产业部门。翻开课本,看到一个新名词——“新型农业”:包括观光农业、生态农业等农业生产模式。课本上的解释只有言简意赅的几句话。怎么能跟学生讲明白呢?当然还是举例最有说服力,可我搜肠刮肚竟然想不出几个有关新型农业的例子来,主要是自己本身对“新型农业”这个名词就有些困惑。猛然间,我想起地理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学生是地理学习的主人,地理学习必须把实地观察与调查、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作为学习地理的重要方式”。对啊,我何不让学生搜集有关新型农业的资料在课堂上交流呢?平度市本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市,学生也大都来自农村,搜集身边有关农业方面的资料,对他们来说应该算不上什么难题,而且这也是开发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绝佳机会,既能锻炼学生搜集资料、整理信息的能力,还能培养他们合作、探究的能力。真是一举数得!我为自己这突如其来的“灵感”感到兴奋不已。  相似文献   

19.
七彩坪     
匈奴人发祥哪里?鲜卑族祖居何处?历史考古专家共破民族史难题一系列出土文物考古发现,为攻克中国民族史难关找到了钥匙。作为北方少数民族聚居中心的内蒙古,近些年在开展民族史研究中,各民族专家学者广收史料,钻研文献,同时还注重同文物考古工作者携手协作。据有关专家介绍,内蒙古自治区近20年间运用考古成果破解的民族史学难题主要有:──匈奴人发祥地在哪里?对此中国史书虽有记载,却未见实证。80年代以来在漠南伊克昭盟等地发现许多匈奴墓葬证明,匈奴族的诞生地和成长“摇篮”,就在内蒙古黄河后套和大青山(阴山)一带。──…  相似文献   

20.
1.创设问题情景,问题的设计应具有确切性 在地球公转的教学中,有教师问:“今天是10月9日,太阳直射点与赤道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不明白老师提问的意思,无从回答,后来老师改问:“今天是10月9日,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以北还是以南?”学生异口同声的回答:“赤道以南”。课堂实践证明,教师提问的问题非常的确切,学生才容易明确题意,才能准确回答。反之,学生不明白老师提问的意图,答非所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