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9 毫秒
1.
理论联系实际是教学的基本原则之一,学习理论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引导他们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获得比较完整的知识.我在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在理论结合实际方面作了如下的尝试:当我讲到太阳高度角时,曾问学生“秋分日太阳直射到地球上的什么地点?”学生齐声回答.直射赤道”。  相似文献   

2.
有这样一道选择题:当3月21日和9月23日时.下列叙述正确是的是:A、太阳直射赤道;B、太阳高度角由赤道向两极递减;C、地球位于远日点和近日点附近;D、全球各地均是6点钟天亮,18点天黑。  相似文献   

3.
有这样一节地理课,教学目的明确,教学内容清晰,教学方法灵活,教学手段多样;教学过程活跃,教师问问题,学生回答问题,师生互动,气氛热烈;教师语言准确简练,教学时间安排精确,下课前老师问学生:“都听懂了吗?还有问题吗?”学生回答说没有问题,老师就放心了。当老师说“这堂课就上到这里”的时候,下课的铃声正好响起。  相似文献   

4.
地球自转线速度的纬度分布规律复习,教师提出“坐地日行……”,学生立刻有了共鸣,想到“坐地日行八万里”。教师提出问题:该诗句反映的是不是地球自转呢?为什么?学生想到“日行”为地球的日运动,所以体现地球的自转运动。教师再提出问题:已知地球赤道周长约四万千米,那么该诗句所描述的地点在哪里最合适呢?为什么?学生得出该地点位于赤道上,  相似文献   

5.
结合学情,不可套用 教师提出的问题,必须是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关的或通过已有经验能感知的,切不可随意发问。例如,有老师在课堂中提问学生:“假如发生地震了,你坐在船上感觉到船是上下摇晃还是左右摇晃?”显然,这个关于地震波传播速度的提问是无效的,因为绝大部分学生没有这种感知,对这一问题无法做出回答。有效地发问需要教师对学情有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王迪江 《地理教学》2009,(11):38-40
本刊在第9期“问题讨论”栏目中发表了“从海南高考试题看日出日落时的太阳方位”一文,本期发表的两篇文章分别对该文中“地球上除极昼极夜地区外,其余地区同一天日出、日落太阳方位角都相等,且为直射点的纬度”观点和赤道上日出的方位角的数值发表了不同的看法,这些看法是否有道理,欢迎各位读者、作者发表自己意见,参与讨论。  相似文献   

7.
陈柏林 《地理教学》2012,(11):60-60
地理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对于培养学生学爿兴趣,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加强师生和谐关系都有重要意义,我们教师在备课中需精心准备,改变传统的如教师问,学生举手叫答;教师问,学生随意回答等单一提问方式,纵横交错.多方位.多渠道,实施课堂提问“立体化”。  相似文献   

8.
“公转的轨道和周期”内容中,关键是讲明白日地距离和公转速度的变化规律知识。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我主要采用启发提问的教学方法配合讲述法讲授。边讲述“开普勒定律”,边在黑板上速绘“日地距离和公转速度图”,并说明“行星运行的轨道是椭圆的,太阳就位于—个焦点上”。启发提问:太阳位于椭圆的两焦点之一,  相似文献   

9.
当学生课外问问题时或当课堂上有疑问时,笔者往往不急于告诉学生这道题该如何如何,而是先听听学生怎么说,于是会常对学生说:“你是怎么想的?”“你是怎么想的”,把话语权交给学生,能即时生成许多资源,其中有些是正确的,有些是错误的;有些是老师意想不到的,有些甚至是离奇荒唐可笑的。教师善于捕捉并收集这些信息,找出其中易混点、易错点、难点、疑点、盲点,形成二度教学资源。  相似文献   

10.
一节成功的地理课,教师与学生的言语交流中,教师的恰当设疑提问起着关键作用。它能触及学生的思维兴奋点,起到提示思路、加深理解、巩固知识的效果,但要注意好课堂提问的技巧,也就是“问什么”、“怎么问”,我在教学提问中,注意到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1.
施兵 《地理教学》2012,(3):58-58
解析 本组题以某地一天中两个不同时刻的事物影长和太阳高度变化为引入点,考查某地的纬度、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和该地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大值那一天的太阳高度日变化隋况。涉及的主要知识点有: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和极昼地区太阳高度的日变化规律等。  相似文献   

12.
王春玲 《地理教学》2007,(12):38-38,F0003
我所教的四个班中,有一个特殊班“体育班”,班上的学生比其他班活跃、调皮,却不善于动脑筋学习,老师们也颇有感触,组织教学花费时间多,师生协调不好,上课头疼,今天上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一课,感觉较好,不经意间发现了“新大陆”:  相似文献   

13.
赵红 《地理教学》2014,(22):31-32,36
本文根据新课程标准关于问题情境设置的重要性为依据,以人教版必修一"地方时"的教学为例,结合多年的从教实践经验,浅谈如何巧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勤思好问和主动探究。一、巧设生活情境引入概念[情境设置]如图1,ABCD四点位于赤道上,太阳直射O点,B、D点分别在晨线和昏线上。设置生活情境:  相似文献   

14.
臧凤平 《地理教学》2006,(11):28-29
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引领学生自主探究与创新,是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提出“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理念以来众多教师关注的焦点。然而,笔者在一些公开课中发现,一些教师仍然扮演着“知识中转站”的角色,“穿新鞋、走老路”,忽视学生质疑问难能力的培养。笔者认为,对于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首要任务,提供提问技巧和进行提问训练是关键环节,将课堂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强化问题意识,是由学会提问到学会探究、学会创新的必由之路。要使学生会问、善问,必须“授之以渔”,即交给学生必要的提问技巧,同时还需加强训练,形成能力。  相似文献   

15.
地球上不仅有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周年变化,而且在南北两个极圈内出现极昼极夜的现象。这些现象出现,是地球公转过程中,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问有规律地移动而产生的。因此,上述三种现象的出现是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同步发生的。  相似文献   

16.
曹琳 《地理教学》2014,(11):61-62
正太阳直射点的回归移动,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既是重点,又是难点。针对这一教学难点,笔者用以下四步法进行了破解,取得了比较理想的实际效果。第一步:从现实生活中的点滴引入在进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这节课的教学时,开始时不要直奔主题,可以先问学生两个生活中的小问  相似文献   

17.
迅速判断学生的困惑点,搞清问题产生的根源,是及时有效地帮助学生释疑的前提。为此,在学生质疑时教师就要做到一听二问三判断。“听”是注意听取学生提出的疑难,“问”是对学生质疑中表述不清的地方,进行必须的诱导性询问:“判断”,即迅速判断学生所提问题的关键点,寻找问题产生的根源。  相似文献   

18.
马小雪  王彦超 《地理教学》2023,(4):25-27+31
本文通过对“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学片段进行分析,揭示太阳直射点与五带的形成、四季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等“中介—要素”的内在联系,通过“实践”过程探索出基本关系形式,从部分与整体联系的视角构建太阳直射点移动位置的教学,从时间与空间联系的视角构建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教学。  相似文献   

19.
魏春东   《地理教学》2005,(10):35-36
看过这则案例及其活动设计,我深有触动,首先想到的是,同样的教学内容和案例,呈现在澳大利亚学生和中国学生的地理课堂上时,他们分别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呢?我不知道澳大利亚的学生会有怎样的反应,但我能够描述大多数中国学生的反应,他们应该和我学生时代的反应差不多吧,调皮的学生与同桌对材料中的同龄人评头品足时,乖巧的学生则在教师欣赏的目光下快速通读材料,不时圈圈点点,以期回答活动中的问题和来自老师精心准备好的口头提问,因为他们清楚教师的良苦用心——通过这样的课堂活动,有助于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考试取得好成绩。  相似文献   

20.
当我们问及身边的人,中学时代最喜欢上什么课?什么老师让你印象深刻?当中的回答不乏“地理”与“地理老师”。这样的回答多么让人自豪!确实,在我们心目中,那种与生俱来的对自然的好奇与花色品种畏之心,还有年少时对地理课和地理老师的美好回忆,正是这种地理情结让我们今天走到了一起,加入中学地理教师的队伍,走进了地理课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