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标准差、变异系数、空间自相关分析和空间计量经济模型等方法,对1986—2016年中部地区创新产出的时空差异演变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中部地区区域创新产出的绝对差异在2006年前增加缓慢,其后开始明显拉大,2010年后急剧增大,相对差异大致可以分为下降、缓慢上升、波动上升三个阶段;2)1986—2016年中部地区创新产出空间格局大致稳定,创新产出表现突出的区域主要是省会城市;3)在1990年、1998年和2006年中部地区的创新产出空间集聚性不显著,在2016年中部地区创新产出开始呈现出正相关性空间集聚性,基本形成以安徽省部分地市为中心的“高-高”集聚地带;4)空间关联、集聚效应、创新联系等新经济地理因素对中部地区地市创新产出差异较大;5)经济状况、传统基础设施及FDI对创新产出作用较大,通讯基础设施和集聚互动对创新产出的影响程度一般,而教育水平对产业的需求因素最小。  相似文献   

2.
将经济流与交通流相结合,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分析了吉林省城市空间联系网络特征,选出吉林省地方中心城市,根据各市(县)间的综合联系程度界定地方中心城市的腹地。结果显示:① 吉林省的经济、公路和铁路3个网络联系密度均偏低,长春市处于各网络中的核心地位,全省范围内各网络联系程度差异较大;② 从综合联系网络来看,中部与其他地区的联系较为密切,东部和西部地区联系较弱;中部地区内的2个凝聚子群间联系有待加强,吉林省中部地区一体化发展任重道远,产业协调发展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南部地区内部的联系应进一步提升,促进南部轴线的发展;③ 结合吉林省47个市(县)的点度中心度、点入度和点出度值及实际发展需要,将长春市、吉林市、四平市、辽源市、通化市、延吉市和白城市作为吉林省的地方中心城市,其中,长春市的辐射带动能力最大,白城市最低;延吉市与敦化市应组团发展,成为东部地区的发展核心,共同带动东部地区发展;白城市应增强自身的中心性和辐射带动能力,充分发挥西部门户城市作用。  相似文献   

3.
论中部崛起的背景及战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具有充分的理论依据和扎实的现实基础,中部崛起既面临千载难逢的机遇同时又面临许多严峻的挑战。应当明确中部崛起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思路,实施差异化的省域发展战略,推进中部地区各省互动崛起;实施重点带动战略,发挥中心城市、城市群、经济带的带动作用,走多中心发展之路;实施经济集群化发展战略,提升产业竞争优势;实施“开放带动”战略,推进东融西进,拓展中部地区的国际国内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4.
中国土地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对经济增长影响效应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朱纪广  许家伟  李小建  娄帆  陈玉蓉 《地理科学》2020,40(10):1654-1662
依据2000—2017年中国331个城市面板数据,借助计量模型从土地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2个方面分析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① 总体样本上,土地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均促进经济增长,但人口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综合效应和投资效应大于土地城镇化;土地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消费效应大于人口城镇化。② 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时间差异。在时间效应上,土地城镇化中的投资效应具有下降趋势,人口城镇中的综合效应和投资效应具有增强趋势。③ 城镇化对经济增长效应存在区域差异性。东部地区人口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滞后于土地城镇化的影响,且消费效应和投资效应最强劲;中部地区土地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显著,人口城镇化主要是通过消费效应和投资效应促进经济增长,且消费效应大于投资效应;西部地区土地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大于人口城镇化影响。东北地区的土地城镇化显著地促进经济增长,且土地城镇化的消费效应最强,其次是投资效应和综合效应;人口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显著。土地城镇化对经济增长影响最强的区域是西部地区,其次是东部地区、东北地区和中部地区。  相似文献   

5.
王新越  芦雪静 《地理科学》2020,40(7):1160-1170
利用2001—2018年中国省域旅游产业与旅游经济相关数据,综合空间分析和计量模型方法,研究中国31个省(区、市)旅游产业专业化和多样化集聚的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及其对旅游经济的影响。研究表明:① 中国旅游产业专业化集聚程度呈现西高东低的分布特征,多样化集聚程度则表现为东高西低;② 专业化集聚指数热点区集中于西部省份,冷点区以华东和华中省份为主;多样化集聚指数热点区位于中国沿海各省份,冷点区则主要包括新疆、西藏;③ SDM模型估计结果表明,中国旅游产业多样化集聚能够促进旅游经济的提高,专业化集聚产生抑制效应,不同区域影响效应具有明显差异,东部地区以旅游产业多样化集聚带动旅游经济,中部地区多样化集聚的正向效应尚未显现,而西部地区专业化集聚对旅游经济发挥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总体水平"塌陷"特征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2000年是我国中部地区与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格局发生重大转换的拐点。2000年开始,三大地区GDP占全国比重的增幅略显“中部塌陷”迹象,人均GDP水平格局亦存在“中部塌陷”的趋向;三大地区经济增长速度的“中部塌陷”格局已经形成。可见,自2000年以来,我国区域经济格局的“中部塌陷”格局初步形成,同时,就中部地区内部而言,各省经济发展总体水平所表现出的“塌陷”特征及程度不尽相同,但总体上的“塌陷”趋势是明显的。中部地区无论从人口规模、经济规模,还是从对全国经济增长的资源、产品和服务供给,市场需求等方面看,以及其空间区位所决定的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重大影响看,都是全国区域经济发展中不可替代、重要的区域。国家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是十分必要和及时的。  相似文献   

7.
张戬  陈佳  黄馨  王子侨 《中国沙漠》2019,39(1):203-211
城市经济脆弱性作为当前脆弱性研究中的重要领域,为人-地系统耦合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并为城市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益的决策支持和管理方法。依据城市经济脆弱性内涵,基于暴露度、敏感性、适应能力构建了城市经济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评价河西走廊地区及区域内五市的城市经济脆弱性,并采用障碍度模型识别影响区域城市经济脆弱性变化的因素。结果显示:(1)2006—2015年,河西走廊地区城市经济脆弱性呈现出先曲折下降(2006—2011年)再波动上升趋势(2012—2015年);(2)河西走廊地区的城市经济脆弱性具有明显的空间特征,经历了东西高、中部低到整体较高的演变过程;(3)阻碍河西走廊地区城市经济脆弱性降低的障碍因子由适应能力逐步转变为暴露度。针对河西走廊地区各市主要障碍因子,提出针对性优化措施。  相似文献   

8.
中部地区经济发展跟踪评价与“十三五”加速崛起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构建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中部地区经济发展进行综合评价和动态比较,并对2020年中部经济发展趋势进行组合预测。研究发现:(1)"七五"末至"十二五"末,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综合水平在1995年得到整体提升,2000年降低,此后逐步增长,大致呈折线"N"型提升态势;2006年之后中部地区经济逐步增长,但与广东的经济差距趋于扩大,而与贵州的经济差距整体趋于缩小。(2)"八五"时期中部经济实现快速发展,我国区域经济差距趋于缩小。"九五"时期中部经济基本为负增长,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扩大。"十五"时期中部经济发展水平平稳提高,中国区域经济齐头并进,稳步发展;"十一五"时期中部经济崛起态势整体上更为稳健,我国区域经济差距整体趋于缩小;"十二五"时期中部地区经济持续增长但增长态势有所放缓。(3)预计到"十三五"末,中部六省经济发展综合水平排序将依次为湖北、安徽、河南、湖南、江西、山西。中部六省和广东的经济差距将有所扩大,同时中部六省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将进一步扩大,山西可能会面临被贵州赶上的威胁,但中部地区整体经济发展增速仍将快于贵州。  相似文献   

9.
江苏省县域综合实力评价及区域分异特征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以县级区域为研究单元,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和GIS技术,对江苏各县域综合实力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江苏沿江地区和徐连经济带的综合实力高于中部地区,呈现出分别由南、由北向中部递减的“凹”字型空间格局;2)城市市区的综合实力高于周围农村地区,呈现出由市区向农村逐步递减的“凸”字型空间格局;3)江苏沿江地区的综合实力随着各县、市距上海距离的变化及通达性的难易,呈现出由沿海向内陆的圈层递减特征;4)经济水平、人口生活质量、社会结构水平的区域分异呈现出明显的空间不一致性,三者之间的协调性也表现为显著的由东南向西北逐步递减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洞庭湖地区农业功能时空演变的影响机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业功能的时空演变规律和影响因素研究是引导地区分工、凸显地域价值、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科学依据。以洞庭湖地区24个县市区为研究区域,分别从粮食生产功能、就业与社会保障功能、生态保育功能和旅游休闲功能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农业功能变化时空差异诊断模型、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模型对洞庭湖地区1997—2017年农业功能的动态变化过程、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 1997—2017年洞庭湖地区农业功能时空变化特征显著:洞庭湖地区粮食生产功能整体呈增强趋势,且中部地区增强明显;就业与社会保障功能整体呈减弱变化趋势,市辖区尤为明显;生态保育功能整体呈减弱趋势且变化幅度大,石门县、安化县等丘陵地区减弱明显,而洞庭湖中部平原区域增强;旅游休闲功能整体呈增强变化态势,石门县、桃江县等地区以及各市辖区旅游休闲功能大幅度提升。② 农业发展基础是农业功能演变的决定性因素,地区发展水平是农业功能演变的重要因素,生产环境质量是洞庭湖地区农业功能演变的基础因素;地区发展水平对农业功能演变的影响程度逐渐上升,生产环境质量因素的影响程度逐渐下降;各影响因子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农业功能时空的演变过程及结构受到多个因子共同影响,说明洞庭湖地区农业功能演变的影响因素存在显著的复杂性特征。  相似文献   

11.
刘春 《世界地理研究》2015,24(2):167-176
随着中部地区城市群综合经济实力的增强,区域内的旅游经济联系将更加紧密,区域旅游合作将更加深入,对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旅游空间结构相关理论为依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的方法,对中部地区城市群48个城市间旅游空间结构进行实证研究,得出4点结论:①中部地区城市群区域空间旅游经济联系程度较低,但6个城市子群区域旅游经济联系呈现不同的水平;②长株潭城市群与皖江城市带与太原经济圈旅游一体化水平较高,武汉城市圈旅游一体化水平出于较低水平;③武汉、郑州、合肥、洛阳、长沙、九江、南昌的通达性良好,经济联系最为紧密,但中部地区城市群城市空间旅游经济联系网络关系中存在着不均衡,武汉、郑州、合肥、洛阳、长沙、南昌的核心地位较高;④中部地区城市群空间旅游经济联系网络中存在3个子群1个首位中心,子群城市都与武汉的联系较为密切,而子群城市相互之间的联系较少,网络中存在明显的结构分层。最后提出中部地区城市群旅游经济空间结构优化和“无障碍”旅游经济的一体化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2.
河南在中部崛起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人大政协会议上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区域发展战略.2005年8月,胡锦涛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要求河南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中走在前列.最近10年河南经济无论是总量指标还是人均指标都走到了中部地区的前列,从而在中部地区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河南的区位优势和发展潜力也日益凸现出来,具有继续领跑中部经济的能力.在对中部各省相关数据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就河南的经济地位、区位优势、面临的问题和发展的对策等方面提出一些判断和看法.河南要在中部崛起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需要解决一些问题并实施正确的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13.
以和田地区七县一市作为研究基本单元,根据1995-2014 年人口、GDP和人均GDP面板数据分析了其人口与经济发展演变特征,通过人口经济一致性指数、偏离度指数和Pearson 相关系数探讨了和田地区人口经济分布的差异性,研究发现:近20 a 来和田地区人口和经济快速增长,各县市人口数量和经济发展差异很大;人口集聚与经济集聚水平差异较大并呈现扩大趋势,总体上东部地区人口集聚低于经济集聚,中部地区人口经济集聚基本一致,西部地区人口集聚高于经济集聚;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空间一致性总体呈变弱的趋势,人口经济分布差异的变大与地区经济差距的变大有非常高的相关性;地区的自然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条件是造成和田人口和经济分布差异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国家战略区域的高质量发展是当今学界所关注的热点话题,中国中部地区承东启西、连南接北,对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具有举足轻重的支撑作用。目前关于中国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多尺度、多维度综合分析相对匮乏。本文基于中国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基本逻辑与科学内涵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测度2006—2019年中国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水平,从多级空间尺度考察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时空格局,借助传统与空间Kernel密度估计方法分析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分布动态演进和长期转移趋势,并从结构视角探究其形成机理。结果表明:(1)中国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水平低于全国均值但增速较快;与东部地区差距明显,与西部、东北地区接近;中部地区呈现“省会城市优于非省会城市”的分布格局。(2)中国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总体向好但存在空间极化趋势,其中河南、湖北两极分化现象相对突出。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普遍具有“俱乐部趋同”特征;区域整体及多数省份中高水平邻域城市的正向溢出效应显著,而湖北、山西的空间溢出效应均不明显。(3)结构视角下,中国中部与其他地区的差异主要源于经济结构、生态环境与民生发展差异,内部差异来自协调与创新差异;结构优化、民生发展是中...  相似文献   

15.
1996年12月9日,在云南省地理研究所召开“云南省地理学会第七届理事会换届会议”之后,召开了第七届理事会第一次常务理事会议。会议由新一任的理事长何大明主持,会议就学会专业委员会的设置、1997年学术活动计划、组织工作、科技开发工作及办事机构的设立等事宜进行了认真的讨论与审定。为推进学会的学术活动、适应地理学科的发展以及更好地为云南省的社会经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服务,决定成立地理学教育及普及、自然灾害、地理综合、经济地理、人口研究、旅游地理、地理信息系统七个专业委员会。1997年主要开展重新进行会员登记、举办“…  相似文献   

16.
通过构建湖南省城市现代化与生态化耦合效应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数学运算模型,计算得出湖南省14个地州市2010年和2015年城市(经济、社会、生活、空间)现代化与生态化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研究结果表明:(1)全省总体城市现代化与生态化耦合效应较为良好,且五年来基本实现稳中有进,但存在东部、北部地区耦合效应强于中部、南部和西部地区的地域分布差异;(2)湖南省城市现代化与生态化耦合程度受经济创新度、高层次人才结构、社会开放程度、生产单位能耗和生态产业结构等影响较大,受限于城市经济总量和建设规模等传统指标较小;(3)可按耦合协调效应将全省城市分为三类,即一类耦合城市现代化建设与生态发展处于紧密联系、良好共进的发展程度,二类耦合城市现代化建设和生态建设均在提速发展但发展程度不充分不协调,三类耦合城市现代化建设与生态化发展两大层面均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17.
运用模糊聚类分析法对云南省滇中7个市、地区的工业结构进行模糊聚类分析。结果滇中分为4类地区,第一类地区为昆明市;第二类地区为曲靖市、红河州;第三类地区为玉溪市、楚雄州和大理市;第四类地区为丽江市。分析结果与云南省滇中地区工业产业结构的实际情况比较吻合。  相似文献   

18.
在构建小城镇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TOPSIS法对我国不同区域小城镇的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小城镇总体发展水平从高到低依次是东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从规模水平、经济水平、生活质量水平和发展潜力水平4个维度上看,东部地区在4个维度方面均好于其他3个地区,其他3个地区各有优势,中部地区集中在生活质量水平方面,西部地区集中在规模水平和经济水平方面,东北地区集中在发展潜力方面。提升居民生活质量水平是促进小城镇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第七届国际雨水利用大会在北京举行受国际雨水集流系统协会(IRCSA)委托,由中国地理学会、中国科学院水问题联合研究中心等单位联合主办的“第七届国际雨水利用大会”于1995年6月19-25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来自32个国家或地区以及驻京国际机构的...  相似文献   

20.
朱麟奇  李秋雨  刘继生 《地理科学》2020,40(8):1328-1335
以中国(未包括港澳台地区)31个省域为实证分析对象,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法,从时空角度对旅游业同地区发展与民生改善的耦合协调关系及其演变规律进行分析,探知旅游业同地区发展与民生改善的协调关系和影响二者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考察期内,旅游业、地区发展与民生改善的综合评价值持续上升,前者增长较慢,后者相对较快,旅游业发展滞后于地区发展与民生改善,二者耦合协调系数稳步增加,但整体水平不高;旅游业同地区发展与民生改善的耦合协调度在空间分布上,呈现东部、中部、西部梯级递减,南方优于北方的空间分异规律;旅游业系统对于地区经济与民生协调发展起着关键作用,其中入境旅游收入、入境旅游人次、旅游专业化程度和旅游院校学生数是影响地区发展与民生改善和二者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