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从海洋环境观测信息分类编码对海洋环境观测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以及海洋环境观测信息多渠道、多层次、多时效、多格式的特点出发,结合海洋环境观测数据管理工作现状,研究了海洋环境观测信息的分类与编码的原则和方法,通过对海洋环境观测数据业务链以及应用需求的分析,确定了海洋环境观测信息基本框架和分类对应的类型编码,以期为海洋数据管理的创新与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福建海洋环境立体监测信息服务系统的设计与实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洋环境立体监测信息服务系统是海洋环境立体监测系统中最重要的子系统之一,其目的在于集成整合由海洋环境立体监测网络获取的海洋环境信息以及各种海洋专题应用信息系统,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海洋信息服务.本文首先介绍了福建海洋环境立体监测信息服务系统的结构设计,然后讨论了系统的建设与实施,接着介绍了福建海洋环境立体监测信息服务系统提供的信息服务内容与功能,最后总结得出结论认为系统的建设为决策者整体把握福建海洋环境监测信息提供了一体化、便捷的手段.  相似文献   

3.
海洋环境信息建设是实现"认知海洋"、"透明海洋"、"智能海洋"的基础,从分散海洋环境信息海量数据采集、异构海洋环境信息的高效数据存储、基于节点动态性能的海量海洋环境信息数据处理与分析任务分配、基于人工智能的定向功能的辅助决策等四个方面,探讨了基于Hadoop技术的海洋环境信息分布式架构设计方法,实现将海量、多源、异构、多时空、动态的海洋环境信息进行高效、高质、及时、快速的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分析及智能化应用,以全面提升海洋环境自主信息感知获取、融合处理和应急保障能力。  相似文献   

4.
为进一步提高我国海洋环境安全风险防控和应急保障水平,以我国海洋环境安全现状和国内外应急保障标准化研究进展为基础,结合海洋环境安全事件应急保障处置的事前、事中、事后等实际业务流程,通过材料搜集和广泛调研,借鉴其他行业构建标准体系的经验和准则,研究制定了海洋环境安全保障标准体系的总体框架和内容,明确了基础通用、管理机制、数据产品、技术方法、系统建设和应用服务6类子标准体系要求。结果表明:海洋环境安全保障标准体系为海洋环境安全保障平台的建设运行和应用服务提供了重要参考,有效支撑了我国海洋环境安全应急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5.
吴功和 《海洋测绘》2006,26(1):40-43
黄河基本河情信息发布系统是使用ARCIMS开发的基于INTERNET/INTRANET面向用户提供流域自然地理、社会经济和治理开发等各方面信息以及地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的信息发布系统。详细地介绍了系统的总体设计,包括平台和技术路径的选择、系统的数据体系和发布流程、系统的结构体系等,并深入剖析了ARCIMS客户端请求/响应模型和基于HTML和JAVASCRIPT的客户端开发技术,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对黄河基本河清信息发布系统的开发。  相似文献   

6.
原位观测是海洋环境观监测与安全保障的基础手段,对提升海洋环境时空变化规律的认识和数值预报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实施基于原位观测的海洋环境保障措施存在覆盖范围有限、观测成本高昂,以及非常时期实施困难等问题。随着海洋强国战略的深入推进,未来国家海洋利益空间将不断拓展,海洋环境保障的立体性、复杂性、未知性将不断增强,这对系统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海洋环境保障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有效解决方案之一是通过实施环境适应性保障对有限的原位观测资源布局进行优化设计,最大化海洋环境观测网建设效益。本文系统介绍了美国海军在海洋环境适应性保障建设方面的成果与经验,通过海上试验展现了实施海洋环境适应性保障措施的必要性和优越性,随后梳理了高分辨率海洋水文环境数值模拟技术、海洋水文环境适应性观测敏感区诊断技术、无人移动平台协同组网观测技术及无人移动平台观测资料同化技术等海洋环境适应性保障建设涉及的关键技术及其发展现状,最后总结了我国在海洋环境适应性保障建设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海洋环境适应性保障将有助于颠覆传统海洋环境保障模式,牵引我国海洋环境保障装备发展,推动相关研究领域理论和技术进步,对我国海洋环境保障体系建设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7.
文章综述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海洋预报减灾事业的发展情况,包括海洋预报减灾体制机制建设、海洋观测能力、海洋预警报公共服务水平、海洋减灾综合管理能力、海洋领域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和海洋防灾减灾国际治理能力等方面;在此基础上,对海洋预报减灾工作提出完善体制机制、优化顶层设计、形成有机有序业务体系和提升海洋环境保障工作水平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基于我国海洋环境安全应急保障需求,分析海洋环境安全保障产品特征,开展海洋环境安全保障产品分类体系研究,结合海洋环境安全事件应急处置的预测分析、应急处置、评价检验等主要流程,构建海洋环境安全保障产品体系架构,并对产品进行分类细化,为海洋环境安全事件应急保障提供支撑与参考。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由多种AIS监测平台获取船舶信息的方法,探讨基于AIS的海洋环境目标监测技术。介绍了AIS信息获取和融合技术,提出了同类传感器多源融合与异类传感器多源融合的模型,描述了船只目标信息提取与应用技术。通过收集处理AIS信息,可以大大扩展船舶的监视范围,对于提高船舶动态的监控能力和海上安全的保障能力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为确保海洋环境调查资料在汇集、处理、管理和服务全过程中语义表达的一致性,需采用统一分类和编码技术,设计资料分类编码体系,以满足海洋环境调查资料的汇集、管理与服务需求。在对海洋调查资料分类现状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分类影响因素,提出了分类原则和方法,初步构建了基于学科、数据类型和调查方式为主的海洋调查资料分类体系,并对其进行规范化编码。目前该分类体系与编码已应用到海洋环境资料和信息管理业务化工作中。  相似文献   

11.
A web-based distributed system for monitoring and forecasting of the marine environment has been developed in line with INfrastructure for SPatial InfoRmation in Europe (INSPIRE) and Global Monitoring for Environment and Security (GMES) recommendations for a European Spatial Data Infrastructure (SDI). This system, called DISPRO, enables integr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multi-source data from satellites, aircraft, and in situ instruments, as well as results from numerical models. Geographic data and metadata are stored on a set of distributed computer nodes and retrieved and integrated by a web GIS client by means of Open Geospatial Consortium (OGC) Web Map Server (WMS) technologies. A profile of ISO 19115 was developed for metadata handling, using 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 (XML) as a platform independent encoding mechanism. DISPRO has been demonstrated in six European coastal zone and ocean regions in the spring and summer of 2005. The overall positive experiences of both service providers and end users indicate that the system should be further developed into an operational GMES service.  相似文献   

12.
面向社会需求,建立覆盖南海及周边海域的高分辨率风-浪-流耦合同化数值预报与信息服务系统。系统包含耦合同化数值预报模式、海洋动力环境数据库与可视化平台两部分。其中,耦合同化数值预报模式由中尺度大气数值预报模式、海浪数值预报模式和区域海洋环流数值模式,在C-Coupler耦合器中进行耦合,引入集合调整Kalman滤波同化模块,在耦合预报前进行大气、海浪和海流的同化后报模拟,为耦合预报模式提供更为精确的初始场。预报结果经海洋动力环境数据库和可视化平台处理后,通过二维和三维可视化展示,向用户提供直观的南海及周边海域海洋环境预报产品。  相似文献   

13.
伴随着海洋遥感资料的大量积累,高效的“一站式”服务成为海洋遥感数据业务化应用的基本需求,同时也对系统在动态调度资源、易维护、弹性可扩展、复杂度可控和灵活部署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引入kubernetes容器编排管理平台,将单个业务系统拆分成多个独立运行在相互隔离容器中的服务,共享服务器软硬件资源,在保证系统具备高度可扩展性和灵活性的基础上,有效降低了开发的复杂度,设计和实现了海洋遥感数据产品生产和应用服务平台,满足了对海洋多源卫星数据从获取、预处理、产品自动生产、展示发布到应用服务的一体化需求.  相似文献   

14.
海南省风暴潮预警综合管理平台通过海域动态专网连接到警戒潮位标志物预警站的智能采集控制器,获取潮位观测和设备运行状态数据,通过数据解析,建立潮位和设备运行监测信息平台中心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实现业务管理和应用服务(如数据的监控、统计、查询、图形化分析、报表输出、参数设置、Web客户端等)。临灾前,海南省海洋监测预报中心可依据潮位监测和海洋预报数据,利用风暴潮预警综合管理平台提前对警戒潮位标志物预警站下达预警指令,发布预警信号,警示周边群众及时避险。临灾时,风暴潮预警综合管理平台可为“三防”应急指挥部门提供警戒潮位观测预警站点的风暴增水数据和现场视频画面,为海洋防灾减灾工作和指挥决策提供重要数据支撑和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5.
刘培学  闫东  董丽  陈玉杰 《海洋科学》2020,44(11):87-93
近海海洋环境是最易受污染的区域,实时对海洋信息进行监测对近海养殖业、渔业有重要的作用。传统信息采集方法效率低下、传输距离近、能耗高、数据采集不准确,针对上述问题,设计了一种实时海洋信息采集传输系统,采集终端能够自动采集近海海洋环境的温度、溶解氧、pH值并通过无线网络将信息传给岸基协调器,岸基协调器可通过提出的二次卡尔曼滤波方法对信息进行滤波处理并由4G网络将信息上传至云平台。实验结果表明:系统能够对近海海洋环境进行信息实时采集,采集数据误差小,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功耗低,用户可随时随地查看信息。  相似文献   

16.
大量海洋调查与观测数据获得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海洋技术信息。为了有效利用这些信息,设计并实现了基于.NET三层架构的海洋技术信息共享与服务系统。该系统通过信息获取与收集子系统将收集到的海洋技术信息存储在海洋技术信息库中,再通过共享与服务子系统提供海洋技术信息和信息产品的共享服务。  相似文献   

17.
辽宁海洋生态补偿研究文献甚少,直面主要课题是机制创新。文章基于公共物品理论、外部性理论、生态价值理论、环境正义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遵循行为明确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协商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和动态性原则,依照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海洋资源资产服务功能、海洋生态系统损害评估、海洋生态系统损失评估报告、海洋生态系统补偿与受偿主体确定、海洋生态系统补偿金额确定、海洋生态系统补偿执行、海洋生态系统补偿监控、海洋生态系统补偿评估与终结等运作程序创建了海洋生态补偿机制。进而,从提升社会公众认知、明确生态补偿制度、完善生态补偿机制、选定价值评估方法和评估生态补偿效益维度,探讨了海洋生态补偿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8.
海床基自动监测平台技术的研究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介绍了海床基自动监测技术国内外进展,就海床基自动监测平台系统的关键技术进行了论述。海床基自动监测平台系统是携带众多海洋环境观测传感器在海底工作的、自容式综合测量装置。它可布设于河口、港湾或者近海海底,对悬浮泥沙参数、海洋动力参数、温、盐和水质进行长期、同步、自动测量;系统回收后,通过系统软件建立各种海洋动力条件下特别是大风浪条件下悬浮泥沙的运移规律;建立温、盐、水位、流速剖面和通量、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将多个站点的监测数据进行综合处理建立起海洋水体交换生态环境的时空联系,为科学地管理、治理和利用海洋自然环境造福人们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为提高我国海洋环境监测技术水平,保障海洋环境信息安全,文章基于我国自主研发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设计海洋环境监测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海洋环境监测系统包括北斗海洋环境监测终端和海洋信息综合服务平台2个部分,具有实时定位、实时监测、数据处理、信息预警、电子围栏、数据总览和用户管理7项功能;终端集成微控制单元和传感器等模块,平台包括服务器等硬件和数据处理等软件;经实地部署和严格测试,系统功能和性能均达到设计要求,且安全、稳定、方便和实用。  相似文献   

20.
地理国情信息具有重要的经济、军事应用价值。结合空间数据库技术、地理信息服务技术及数字地球技术,设计并实现了地理国情信息系统。采用CS架构模式,利用Arc SDE存储地理国情空间数据,通过Map Service提供数据服务,基于Osg Earth实现地理国情信息加载、调度和显示。实际应用表明,该系统能够高效地对地理国情信息进行管理和表达,且具有良好的可拓展性和可移植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