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松辽盆地深层火山岩储层测井响应及地质解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测井信息与地质属性的对应性,利用丰富的岩心描述结果刻度测井资料,对12种常见火山岩常规测井和8种成像测井图像进行地质解译。结果表明,火山岩地质属性的测井响应具有普遍性。常规测井中自然伽马和密度曲线对基、中、酸性火山岩响应明显,电阻率和三孔隙度曲线对火山岩的结构构造及孔缝响应明显。成像测井模式具体为:凝灰结构表现出高阻亮点模式,原生气孔表现出低阻暗点模式,流纹构造表现出中高阻黄白相间的正弦曲线模式,角砾结构表现出高阻亮块和低阻暗点模式,低角度裂缝表现出低阻正弦曲线模式,沉火山角砾结构表现出中低阻黄橙相间正弦曲线模式,火山碎屑溶孔表现出亮块中含暗点模式,块状结构表现出亮块模式。  相似文献   

2.
湖相碳酸盐岩在柴达木盆地西部古、新近系地层中广泛出露,在研究区西岔沟地区主要分布在下干柴沟组、上干柴沟组的顶部,下油砂山组及上油砂山组的底部。通过实测西岔沟剖面、岩性分析、岩相组合特征、生物特征、沉积构造、室内薄片鉴定等研究对西岔沟剖面的碳酸盐岩进行了分析,识别出西岔沟剖面的碳酸盐岩的类型主要有鲕粒灰岩、介壳灰岩、藻叠层石灰岩、泥晶灰岩、砂质灰岩等,沉积环境主要属滨浅湖,并在岩石学特征的基础上对其成因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3.
碳酸盐岩-膏盐岩共生体系是化学沉积分异作用形成的岩石共生组合,对其进行微相分析和沉积模式构建,有利于揭示蒸发环境下的沉积学信息,对油气勘探具有指导意义。依据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马家沟组大量钻井、岩心资料,开展岩石宏观、微观观察,识别沉积微相,分析沉积序列,构建沉积模式。结果表明:马家沟组碳酸盐岩-膏盐岩共生体系可划分出10类微相(MFT1-MFT10):盐岩、膏岩、含膏云岩、纹层状微粉晶云岩、颗粒云岩、粉—细晶白云岩、微生物云岩、生物扰动(灰)云岩、纹层状微晶灰岩、微晶颗粒灰岩;共生体系发育4类微相组合:(1)潮间上带—潮上带白云岩-含膏云岩-泥云岩组合;(2)潮间下带膏岩-藻云岩-白云岩组合;(3)潮下带纹层状灰岩-搅动灰岩-扰动灰岩组合;(4)潟湖内层状膏岩-团块状膏岩-盐岩组合。马家沟组为浅盆蒸发成盐,低海平面蒸发成盐,高海平面发育碳酸盐岩,海平面反复波动形成巨厚碳酸盐岩—膏盐岩共生组合。  相似文献   

4.
以成像测井资料为基础,开展了土库曼斯坦阿姆河右岸中部的中上侏罗统卡洛夫阶—牛津阶台缘斜坡礁滩沉积微相研究。首先利用岩心、薄片等资料对成像测井进行标定,在成像测井上识别出障积礁、粘结丘、高能生物碎屑滩、低能生物碎屑滩、低能砂屑滩、礁(滩)间和斜坡泥等7种沉积微相。然后通过对不同类型沉积微相的成像测井响应特征进行研究,建立了研究区碳酸盐岩成像测井相模式,主要包括亮斑相、暗斑相、低阻交错层状相、低阻变形层状相、互层相、块状相等6类,并以此为依据进行了连续的单井成像测井相划分与沉积微相解释。最后对沉积微相与储层物性关系进行了研究,认为研究区卡洛夫阶—牛津阶储层主要为裂缝-孔隙型礁滩储层,有利于储层发育的沉积微相主要为高能生物碎屑滩、低能砂屑滩、障积礁、低能生物碎屑滩和粘结丘,礁(滩)间和斜坡泥微相的岩性相对较致密,储层一般不发育。  相似文献   

5.
精细刻画砂岩储层内部结构,可为柴达木盆地西部(柴西)斜坡区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下段岩性油气藏勘探开发指明方向。以高精度层序地层学、砂体构型分析理论和方法为指导,以3D地震、钻/测井、岩心资料为基础,井震联合标定,综合分析了柴西斜坡区下干柴沟组下段层序地层发育规律与层序格架内砂体结构特点。结果表明,柴西斜坡区下干柴沟组下段整体为一个区域性湖侵序列,内部可划分为2个三级层序,4个四级层序(EMSQ1~4)。下干柴沟组下段沉积期,由早至晚,A/S(可容纳空间与沉积物供给比值)持续增大,四级层序结构由向上变深的半旋回型逐渐转变为向上变浅为主、向上变深为次的非对称型。沉积相则由辫状河三角洲平原演变为前缘、滨浅湖亚相。研究区主要发育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滩坝3类储层砂体,砂体叠加样式和分布规律与四级层序结构相关。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砂体主要发育于EMSQ1中,砂体相互切割和叠置程度高,连通性好;三角洲前缘分流河道砂体主要发育于EMSQ2~3中,多呈叠加-孤立型,连通性差;滨浅湖滩坝砂体主要发育EMSQ4中,砂体呈孤立状,层内连通性佳,层间连通性差。指出现阶段岩性油气藏勘探应重点围绕EMSQ4层序内发育的滨浅湖滩坝砂体展开。  相似文献   

6.
以柴达木盆地英西地区下干柴沟组上段(E32)为例,基于钻井岩芯、测录井和配套分析等资料发现,英西地区下干柴沟组上段(E32)整体为干旱、咸化背景下的湖相混合沉积,但内部岩石组分和结构产状变化频繁,表现为周期性垂向叠置的湖平面升降沉积旋回。旋回界面以层状岩盐、含膏斑块状灰质云岩、块状砂岩等顶部的岩性转换面或局部存在的暴露侵蚀面为典型标志。单个旋回多表现为短暂湖侵—持续湖退的向上变浅和咸化沉积序列,构成薄层状/块状灰质云岩—含膏斑块状灰质云岩、薄层状/块状灰质云岩—含膏斑块状灰质云岩—层状岩盐、薄层状/块状灰质云岩—块状砂岩等旋回结构类型。不同沉积旋回在空间的叠置组合受湖盆水动力能量、湖水盐度及古气候频繁波动的共同控制。通过旋回对比,利用井间旋回厚度差异近似反映相对古地貌起伏,研究区整体具有西高东低的古地貌格局,盆内则为低起伏的凹隆相间特征,自下而上各井区间的旋回厚度和地貌差异逐渐减小,反映湖盆填平补齐、逐渐咸化萎缩的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7.
通过岩芯和薄片观察,结合常规、成像测井和试气等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靖边气田奥陶系马家沟组马五段白云岩沉积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马五_5—马五_(10)亚段白云岩储层为典型相控型储层,储层类型主要是白云岩晶间孔及晶间溶孔型。其沉积相分为开阔台地和局限台地两类,且开阔台地主要发育滩间海及台内滩亚相,局限台地则发育潮坪及颗粒滩亚相,其中砂屑滩、台内滩、云坪等是优质储层发育的有利沉积微相带。通过对不同微相的常规测井曲线和成像测井图像对比分析,建立起一套适用于马五_5—马五_(10)亚段台地相的成像测井沉积微相识别模式,包括块状模式、条带模式、层状模式、线状模式、斑状模式和暗斑-线状组合模式等6种成像测井相模式。通过常规、成像测井组合特征实现了单井纵向上沉积微相的连续识别与划分。结合测井解释结论及生产试气资料,进一步验证了有利沉积微相对储层有效性的控制作用,深化了奥陶系马五段碳酸盐岩沉积相成像特征及有利储层的认识,对马家沟组碳酸盐岩天然气的勘探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三叠系一直是我国重要的油气攻关层位,然而其地层发育情况却长期存在争议,尤其是精细层位划分以及内部是否存在不整合界面的问题。本次研究结合了前人研究成果、岩性、测井、地震资料,并以野外露头研究为基础,通过对深底沟—大侏罗沟、花园沟、黑油山沟、吐孜沟、水库沟5条野外剖面的考察,识别出各类标志层以及J/T、T/C、T3/T2、T2k2/T2k1、S6/S7界线,认为三叠系内部并不缺失S2、S3(砂组,位于T2k2),并可区分出此二层位,随即建立起多个野外剖面的时空对应关系;此外,本次研究还通过不同岩性岩石测井响应特征将下三叠统划分为3段6砂组,将上三叠统划分为3段7砂组,将中三叠统则更细划分为2段7砂组14小层,并通过元素地层学方法对层位进行了局部检验。  相似文献   

9.
柴西南英西地区下干柴沟组上段为一套湖盆含蒸发岩系。文章综合运用薄片、岩心、钻井、测井、化验分析等资 料,对研究区下干柴沟组上段蒸发岩系沉积旋回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平面上由盆地中心向边缘呈现蒸发岩-混积 型碳酸盐岩-碎屑岩的环带状分布,纵向上发育2 个三级旋回及6 个四级旋回期次。各级蒸发岩沉积旋回具有不对称的特 征,即快速湖侵、缓慢湖退。总结出研究区的五种蒸发岩岩相组合类型。研究区蒸发岩为气候干旱、盆地基底快速沉降背 景下,湖退时残留盐湖中以蒸发结晶为主具有一定水深的成因,并建立了沉积旋回发育模式。  相似文献   

10.
松辽盆地十屋油田属于构造-岩性油气藏。营城组发育正常沉积岩、火山熔岩、凝灰岩、沉凝灰岩和凝灰质砂岩,岩石中不同程度地含有火山碎屑物质。火山碎屑的含量,不仅决定了岩石类型,而且影响储层物性。与火山作用有关的岩石类型及其分布反映了物源区的特征。岩心的岩性识别虽然精准,但数量与分布有限,影响到确定物源-沉积体系的类型与分布。测井资料的岩性识别,特别是含有火山碎屑岩石的识别可以弥补取心不足造成的限制。十屋油田不同层位岩石中K元素测井值的对比,相同层位岩石中的U、Th元素测井参数交会图,GRDENCNLACRtRMSFL测井参数的玫瑰图和GR-PEGR-DEN测井参数交会图,对十屋油田营城组Ⅳ-Ⅴ砂组与火山作用有关的岩石实现了有效的岩性识别,形成了测井识别模式。测井识别岩性和岩心识别岩性相结合,确定了研究区5种岩石类型分区,证明了松辽盆地十屋油田营城组Ⅳ-Ⅴ砂组来自火山岩物源、再旋回沉积岩源区的正常碎屑岩物源、受花岗岩影响的正常碎屑岩物源、受花岗岩和火山岩影响的正常碎屑岩物源以及混合区域物源沉积体系的存在与分布范围。  相似文献   

11.
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岩性复杂,岩相多样,亟需建立配套的岩相测井识别方法。综合利用岩心薄片、常规测井与成像测井等资料对芦草沟组的岩性、沉积构造等特征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进行岩相类型划分,并分析不同岩相的测井响应特征,建立岩相测井评价模型。结果表明,研究区主要由云质泥岩、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等岩性组成;根据岩心的矿物组成,考虑在岩心尺度上的可区分性、测井中的可识别性,划分出块状白云质泥岩相、平行/波状层理泥质粉砂岩相、块状泥岩相、块状泥晶白云岩相、平行层理粉砂岩相和波状/水平层理粉砂质泥岩相6种主要岩相类型。在此基础上通过岩心刻度测井资料建立岩相判别准则,并利用Kohonen神经网络方法实现单井岩相测井自动判别,划分结果与薄片匹配较好。研究成果可提高未取心井的岩相识别效率与精度,为该地区页岩油勘探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与方法支撑。  相似文献   

12.
目前,柴达木盆地米兰科维奇旋回研究普遍基于山前浅水沉积相地层进行讨论,而深水相地层中是否有记录米兰科维奇旋回特征有待探讨。本次研究通过对开2井上干柴沟组(N1)和下干柴沟组上段(E32)自然伽马测井曲线进行频谱分析和滤波分析,探讨了盆地西部开特米里克地区深湖相地层的米兰科维奇沉积旋回特征。结果显示,该地区上干柴沟组(N1)和下干柴沟组(E32)地层旋回周期与米兰科维奇地球轨道周期参数具有良好的对应性,说明天文轨道周期旋回对该地区地层沉积具有显著影响。在此基础上,结合Fischer图解及地层岩性特征,确定了干柴沟组上、下界线附近(约38.1~32.8 Ma)湖平面经历了一次相对长周期的升降变化。下干柴沟组上段处于湖平面上升阶段,主要受米氏旋回中的偏心率周期控制,气候相对温暖湿润,对应湖平面高位期。上干柴沟组处于湖平面下降阶段,主要受米氏旋回中的轴斜率周期控制,气候相对寒冷干旱,对应湖平面低位期。  相似文献   

13.
渤海05/31合同区各目的层组发育大段的火成岩。火成岩较碳酸盐岩的矿物成分复杂,岩性多样,研究难度较大。由于目前该区在火成岩段未进行钻井取心工作,其火成岩岩性解释仅仅依靠录井岩屑资料,误差较大,且与测井曲线反映的岩性存在明显不符的现象。在对该区测井资料进行标准化处理基础上,开展火成岩岩石学和测井响应研究,基于岩屑录井,岩屑薄片及地球化学方法,总结相对应的测井响应特征和岩石物理敏感参数,利用标准井测井资料建立火成岩岩电识别标准和图版;采用Elan-Plus最优化模型组综合解释技术,编制了合同区6口井火成岩测井骨架矿物分析和岩性识别成果图。经过验证,测井岩性识别效果较录井岩屑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扫描电镜分析、物性测试等技术手段,以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致密细粒沉积岩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岩相类型及特征的精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致密细粒沉积岩矿物成分复杂、岩石组分多样,包括陆源碎屑组分、火山碎屑组分和碳酸盐组分,是一种过渡类型的混合沉积岩;(2)综合物质组分、沉积构造、有机质特征等因素,划分细粒混合沉积岩岩相类型,主要包括单一组分岩相和多组分混杂岩相两种类型,每一类岩相具有多种沉积构造,包括块状、条带-团块状和纹层状等类型;(3)研究区主要发育块状泥晶云岩相、块状粉砂质砂屑云岩相、块状凝灰质粉砂岩相、条带状含凝灰云岩相、纹层状粉砂质/泥质沉凝灰岩相和纹层状云质泥岩相等,不同岩相类型的储集物性、孔喉结构特征以及储集空间类型存在差异,其中块状凝灰质粉砂岩相、条带状含凝灰云岩相和纹层状粉砂质沉凝灰岩相为最有利岩相类型。  相似文献   

15.
张守鹏  蔡进功 《地球科学》2000,25(2):147-151,T001
将胜利油区下第三系发育的粒屑碳酸盐岩划分为鲕粒白云岩、砂屑白云岩、螺屑灰(云)岩、介屑云岩、杂基充填多粒屑云岩、灰质亮晶粒屑云岩等6种类型。通过分析水波浪在湖岸和高(台)地周缘对粒屑的搅动和搬迁过程,以及屏障湖湾和离岸水下隆起两个减能地形的确定,阐述了粒屑碳酸盐岩的沉积机理。根据粒屑粒径平均值R和粒屑在岩石中的百分含量G的所得的经验公式W=RG,确定了水体能量指数W,并以此识别本区存在的物高能级区  相似文献   

16.
运用层序地层学的理论和方法,综合钻井、测井和三维地震资料,在柴西乌南-绿草滩地区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下段识别出两个层序界面,将其划分为1个长期基准面旋回(三级层序)LSC1和4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四级层序)MSC1、MSC2、MSC3和MSC4。在等时地层格架约束下,详细分析了研究区储集层、盖层及储盖组合的发育规律与基准面旋回的内在联系,指出本区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下段具有较大的油气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17.
在塔里木盆地西部台地区奥陶系蓬莱坝组地层中,发育了厚层的白云岩与灰岩的互层段,其中塔中19井蓬莱坝组云灰互层段存在着相对固定的岩性旋回,每个旋回上段为泥晶灰岩,中段为粉晶云岩,下段为硅化砂屑灰岩。对旋回3段泥晶灰岩/粉晶云岩/硅化砂屑(球粒)灰岩进行了地球化学研究发现:1)微量元素组成上,相比于泥晶灰岩与砂屑灰岩,白云岩富集大多数种类的微量元素。一般来说,白云岩样品的稀土总量(6.17×10-6~18.62×10-6)都高于互层的灰岩样品(2.86×10-6~6.80×10-6),但在PAAS标准化图解上,两者的配分模式却很一致,指示了白云岩为灰岩云化的产物。2)白云岩化分为两个期次,分别形成了高钡云岩与低钡云岩。高钡云岩表现出了高S特征,指示了Ba以重晶石形式在白云岩中富存;同时高钡云岩其高Fe、Mn含量特征指示了高钡云岩云化卤水来自热液。3)高钡云岩与低钡云岩表现出了不同的碳、氧同位素特征,指示了两期白云岩化事件。高钡云岩δ13C值与灰岩相当,δ18O值较高(-6.0‰~-3.2‰),可能指示了交代流体来源于岩浆热液;低钡云岩δ13C值为-1.7‰~-1.5‰,高于泥晶灰岩,δ18O值变化为-9.7‰~-8.5‰,低于泥晶灰岩,推测交代流体为海水演化热液。4)灰岩87Sr/86Sr值变化很小,为0.708 983~0.709 039,粉晶云岩白云岩87Sr/86Sr值较高,并且变化范围较大,为0.708 914~0.709 409,可能由成岩作用演化造成。由于粉晶云岩沿低孔渗条件的泥晶灰岩下层分布,热液流体进入云化体系的方式只能为流体从底部通过裂缝向上运移,遇盖层封堵而沿盖层下层流动发生云化。我们将这种云化模式定义为“顶侵型埋藏云化模式”,该模式下形成的白云岩与其上泥晶灰岩构成了良好的储盖组合,具有广阔的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18.
石炭系卡拉沙依组碎屑岩储层已经成为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的重要替代储层。针对卡拉沙依组砂泥交互薄储层横向变化显著、非均质性严重的特点,笔者提出,在综合分析测井曲线特征的基础上,利用补偿中子测井曲线和自然伽马测井曲线构建岩性指示特征曲线。将构建的岩性指示特征曲线用于储层反演,与常规波阻抗反演对比,岩性指示特征曲线明显改善了反演效果,提高了对薄储层的识别能力,为塔河油田石炭系碎屑岩储层的精细研究提供了一种简便有效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9.
运用Cross提出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综合测井、岩心等资料,对油砂山油田上千柴沟组进行分析,将上干柴沟组地层划分为15~20个短期旋回、6个中期旋回和1个长期旋回。分析了各级次旋回内部沉积相特征及演化规律,建立了全区以中期基准面升、降半旋回相域为等时地层单元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以此为指导精细刻画了上干柴沟组地层的砂体展布情况,指出长期基准面上升早期和下降晚期及三角洲体系为砂体发育的最有利部位。  相似文献   

20.
柴达木盆地跃进二号油藏沉积相及平面展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萍  尹太举  郭青松 《西北地质》2010,43(1):115-123
跃进二号油田含油层位包括下油砂山组(N21)、上干柴沟组(N1)和下干柴沟组下部(E31)三个主力油组。长期以来,一直认为它是一般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主要砂体类型为分流河道、河口坝和席状砂。笔者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岩心观察、测井相分析,并根据沉积物粒度、砂体空间展布规律和现代河流沉积模式类型,认为本区大的沉积背景仍然为辫状河三角洲,但沉积微相类型和砂体成因模式与一般辫状河三角洲不同,即骨架砂体以水下分流砂坝为特征,分流河道和河口坝欠发育。主力油组沉积时期,研究区湖盆水体浅,入湖水流在向湖推进过程中,流水动能强,分流河道主要起输送沉积物通道作用,沉积作用弱,而分流河道之间水体能量相对弱的区域沉积作用强,因而形成了以分流砂坝沉积为主的沉积特征,这种沉积模式打破了传统三角洲沉积以河道和河口坝沉积为主的相模式,建立了以土豆状散布于河道间的分流砂坝为格架的沉积微相新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