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以松辽盆地北部扶余油层致密油层为例,论述致密油沉积富集模式及勘探开发成效。针对扶余油层致密砂岩油藏纵向小层多、层间跨度大,平面砂体错叠分布、单层厚度薄、连续性差、非均质性强等特点,应用丰富的钻井、三维地震资料进行开发试验区精细地质解剖,提出了扶余油层小层级叠置型致密河道砂体发育模式及叠置砂体预测技术,以期为致密油地质及工程双“甜点”的规模区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松辽盆地北部扶余油层发育3种叠置类型砂体,即:主力层河道、主力层薄层河道和薄层分流河道型,深化了前期河道砂体控制致密油富集的宏观认识。黏滞介质叠前时间偏移技术,能够提高成像效果的垂向分辨率,可实现FI、FII油层组的垂向高分辨率解释。利用高分辨率地震成像及Z反演技术,提高了3~5 m河道砂岩储层预测能力,很好地刻画了叠置砂体平面展布和纵向位置,有效指导了松辽盆地北部扶余油层陆相致密油勘探与开发井位部署。针对不同叠置砂体,选取相应开发技术,最大限度提高致密油动用率。大庆油田通过多年的“甜点”区的地质深化认识和砂体识别及开采技术攻关,在勘探和开发上均取得很好的成效。  相似文献   

2.
致密砂岩储层具有岩性致密、低孔低渗、自然产能低等典型特征,如何有效地勘探和开发这类储层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因此,对致密砂岩储层物性特征、孔隙发育影响因素的研究对于以后的油气的勘探开发提供有力的地质依据。大安油田区域构造位于松辽盆地南部中央凹陷区大安—红岗阶地二级构造带中,研究区位于阶地最深洼槽轴线上,目的层位扶余油层是主要的开发层位。通过岩心观察、测井资料、普通薄片分析、铸体薄片分析和室内分析化验,结合前人研究资料,对松辽盆地大安油田扶余油层三角洲相致密砂岩储层特征和致密储层的物性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扶余油层是受西北物源控制的河控三角洲沉积体系,早期为三角洲平原亚相沉积,主要发育的微相类型有分流河道、决口扇、决口河道、溢岸薄层砂、天然堤、分流间湾等,晚期主要为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发育的微相有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席状砂、水下分流间等。2)扶余油层储层主要发育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岩屑和长石含量高,岩屑含量为33%~38%,长石含量约为36.8%,石英含量相对偏低,约为28.2%,具有低成分成熟度的特点;储层砂岩粒度细,多为细砂岩和粉砂岩,颗粒分选较差,磨圆程度成次棱角状,具有低结构成熟度的特点;储层物性特征为平均孔隙度为8.02%,平均渗透率为0.172×10-3μm2,孔渗相关性好,是典型致密砂岩孔隙型储层;储层发育原生孔隙、次生孔隙和混合孔隙三种孔隙类型,以原生粒间孔、粒间溶孔、粒内溶孔、铸模孔隙和微孔隙为主。3)研究区储层物性主要受到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的影响。具体来说:a)沉积作用是控制储层物性的最基本因素,控制着储层的宏观分布,影响着岩石的粒度、组分等,分流河道砂体作为研究区内的骨架砂体,物性相对好,是优质储层发育区。岩石组分对储层物性有很大影响,石英颗粒抗压实,埋藏过程中增加原生孔隙的保存,长石颗粒易溶蚀,产生溶蚀次生孔隙,增加孔渗性,碳酸盐胶结物易堵塞孔隙和喉道,使储层物性变差;沉积碎屑颗粒粒径越大,原始孔隙结构越好,孔喉越粗,储层物性越好。b)成岩作用对储层的物性有决定性的影响,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是本区储层致密的主要因素,沉积埋藏后强烈的机械压实作用使得塑性矿物易被压弯变形,定向排列,颗粒排列紧密,多呈点-线接触和线接触,孔渗性明显变差;研究区胶结作用主要类型有碳酸盐岩胶结和黏土矿物胶结及硅质胶结,胶结物进一步堵塞孔喉,使储层物性明显变差,是储层致密的重要因素;溶蚀作用对储层物性有一定的改善,长石、岩屑颗粒和部分碳酸盐胶结物的溶蚀,易形成次生溶蚀孔和微孔隙,改善储层物性,是致密储层中优质储层形成的关键性因素。  相似文献   

3.
郑庆华  柳益群 《沉积学报》2015,33(5):1000-1012
鄂尔多斯盆地镇北地区含凝灰质的延长组长4+5致密油层勘探潜力巨大,但因成岩作用研究薄弱,相对高孔高渗储层成因机理和分布规律认识不清,使该区勘探开发进程受到明显的制约。综合应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电子探针、阴极发光、显微荧光、X射线衍射、流体包裹体、高压压汞和常规物性等方法,对镇北地区的长4+5储层成岩作用及成岩相带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长4+5储层主要处于中成岩阶段A期,石英自生加大等硅质胶结作用和铁白云石等碳酸盐胶结作用是造成储层低孔特低渗的根本原因;绿泥石膜胶结作用和早期油的充注抑制了机械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保护了储层孔隙;长石碎屑的溶蚀作用扩大了储集空间。划分出机械压实相、碳酸盐胶结相、绿泥石膜胶结相和长石溶蚀相四类主要成岩相,其中长石溶蚀相常形成相对高孔高渗储层发育区,一般面孔率大于6.0%,孔隙度大于14.0%,渗透率大于1.30×10-3 μm2,主要分布在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水下分流河道微相砂体中部。综合研究表明,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共同控制着相对高孔高渗储层的分布。  相似文献   

4.
利用岩心、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碳氧同位素及流体包裹体等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姬塬西部三叠系延长组长8油层组致密储集层特征进行了研究,重点分析了储集层成岩作用特征和储集层致密化成因机制及过程。研究区长8油层组砂岩主要为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经历了压实—压溶、胶结、交代、溶蚀及构造破裂等成岩作用,整体处于中成岩A期晚期。典型成岩序列依次为机械压实、绿泥石黏土膜、早期(泥晶)方解石胶结、石英次生加大、长石、岩屑溶蚀、自生高岭石胶结、自生石英胶结、中期(含)铁方解石胶结。综合研究认为:(1)近物源伴随湖平面快速上升的沉积环境提供了储集层致密化的物质基础,不同沉积微相储集层物性差别较大,分流河道最好,分流间湾最差;(2)长8油层组原始孔隙度为41.35%,压实作用损孔率为50.67%,造成储集层孔隙度急剧降低,胶结作用损孔率为37.48%,导致孔隙度进一步减小,溶蚀作用仅增加了3.26%的孔隙度,难以有效改善储集层质量;(3)上述沉积与成岩因素共同导致储集层致密,致密化过程可分为压实孔隙骤减阶段、早期胶结减孔阶段、溶蚀作用增孔阶段和晚期胶结致密阶段共4个阶段;(4)油气大量充注期储集层孔隙度远低于10%,长8油层组先致密后成藏。  相似文献   

5.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镇泾地区长8油层组致密储层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卫   《地质与勘探》2017,53(2):381-389
综合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镇泾地区延长组长8油层组的岩心、薄片、孔渗及压汞测试等资料,在长8储层结构、储层质量发育控制因素研究基础上,对长8低渗致密砂岩储层进行了分类评价。结果表明,长8砂岩储层发育低孔-特低渗储集物性,储层孔隙结构具有细-微孔喉、排驱压力大、分选差的特征,主要可分为3种类型,其中发育Ⅰ型曲线储层孔渗性最好。沉积作用形成的物质基础决定了储层原始孔渗性能,其中分流河道及水下分流河道具最优孔渗性能;成岩作用中,压实作用是储层储集性能破坏的主要因素;溶蚀作用起建设性改善作用。选取孔隙度、渗透率、孔隙排驱压力、中值压力和中值孔喉半径等主要储层参数进行聚类分析,将长8储层划分为3种类型:Ⅰ类为最好储层,Ⅱ类为较好储层,Ⅲ类为相对最差储层。其中,Ⅰ类储层主要分布于分流河道分叉叠置及水下分流河道汇聚叠合部位,储层品质最好,为最有利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6.
柴西地区致密油储层内部结构复杂、非均质性强,为了更高效地进行致密油勘探开发,利用岩芯薄片、X衍射、场发射扫描电镜、CT扫描和物性分析等方法,对扎哈泉地区上干柴沟组开展致密储层特征及储层物性控制因素研究。研究表明,上干柴沟组为典型的致密储层,以细砂岩和粉砂岩为主,填隙物含量较高,以原生孔隙为主,微米级孔隙是主要的储集空间,有效储层平均孔隙度为5. 9%,平均渗透率为0. 43 m D。储层内部孔隙分布较均匀,总体呈现微米级孔隙加纳米级喉道的特征,其中微米级孔隙基本呈片状分布,连通性好,纳米级孔隙则呈点孤立状分布。储层物性受原始沉积条件和后期成岩作用控制,坝砂泥质含量低,纯度高,物性较好。压实作用和碳酸盐胶结使储层变差,硬石膏胶结对孔隙的影响具有两面性,晚成岩期的溶蚀作用对储层改善作用明显。研究区致密油有效储层可分为三类,其中Ⅰ类有效储层为本区的"甜点"区,是下一步优先勘探开发的重点区块,Ⅱ-Ⅲ类有效储层则是重要的挖潜区,通过工程技术攻关可切实实现柴西地区的增产扩能。  相似文献   

7.
通过钻井岩心、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及测录井资料,对柴达木盆地北缘冷湖地区古近系路乐河组的成岩作用特征、成岩相类型及其有利成岩相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储层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均较低,成岩作用类型复杂多样,主要发育压实作用、胶结作用、交代作用和溶蚀作用,成岩演化主体进入中成岩阶段B期。综合考虑各种成岩现象及特征、孔隙类型及沉积微相特征,将研究区储层成岩相划分为强压实致密成岩相、碳酸盐胶结成岩相、绿泥石薄膜胶结-粒间孔成岩相、不稳定组分溶蚀-次生孔成岩相4类。优质储集层的分布与成岩相类型关系密切,压实致密成岩相和碳酸盐胶结成岩相的储层物性普遍较差,多为致密储层,集中分布于扇三角洲平原河道翼、扇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边部,而主要发育于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中上部较厚砂体中的绿泥石薄膜胶结-粒间孔成岩相和不稳定组分溶蚀-次生孔成岩相的原生孔隙或次生孔隙发育,储层物性较好,利于油气富集,为研究区储层的有利成岩相。  相似文献   

8.
深层系一般指沉积盆地中埋藏深度在2 500~2 700 m以下的地层,其储集物性普遍很差,但在一定条件下,深部溶蚀作用可产生优质储层,形成成岩圈闭.然而这种成岩圈闭的预测一直是一个难题.安棚油田位于河南泌阳凹陷东南部,勘探成果表明,在该油田深层系下第三系核桃园组核三段下部(简称(核三下)席状的扇三角洲砂体中存在成岩圈闭.本次通过定量的成岩作用研究和成岩阶段划分,对成岩圈闭的形成机理和分布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该区核三下的砂体经历了压实、胶结、溶蚀等多种成岩作用,不同的成岩作用发生于不同的埋藏深度.2 700~3 100 m之间以胶结强烈为特征,属于胶结带.3 100~3 900 m之间以次生溶蚀孔隙发育为特征,尤其是3 200~3 600 m之间, 属于深部溶蚀带.本区核三下砂体自南而北埋藏深度逐渐变浅,其上倾方向处于胶结带的部分由于强烈胶结而变成致密层,可封堵油气,而下倾方向处于溶蚀带的部分由于次生溶蚀孔隙发育而成为良好储层,从而形成成岩圈闭.根据不同埋藏深度、不同成岩阶段孔隙发育和保存的特征,可预测成岩圈闭分布。  相似文献   

9.
成岩相作为油气勘探过程中的热门方法,其定义的不同造成研究成果的差异。前期通过对苏里格气田东二区盒8段储层岩石学和成岩作用的详细研究,按照邹才能等(2008)提出的成岩相分类和命名原则,将研究区盒8段储层划分为五种成岩相。此次研究结合流体包裹体的分析测试结果,对研究区盒8段储层的成岩环境进行了分析,并利用成岩环境对其成岩相进行了再研究,在原研究程度的基础上完善了成岩相的形成过程和形成阶段。研究区盒8段储层在成岩过程中经历了淡水-弱酸性的大气成岩环境、弱酸性-酸性的埋藏成岩环境和弱碱性的埋藏成岩环境。受成岩环境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成岩相:同生成岩-早成岩A早期受大气淡水、弱酸性埋藏成岩环境的影响,主要发生压实、弱酸性溶蚀作用形成弱溶蚀-压实相;早成岩A晚期-早成岩B期受弱酸性埋藏成岩环境的影响,压实作用与酸性溶蚀作用持续增强,形成溶蚀-压实相;中成岩A期-中成岩B早期为酸性埋藏成岩环境,广泛产生胶结作用与酸性溶蚀作用,形成溶蚀-胶结相;中成岩B晚期表现为碱性埋藏成岩环境,主要发生碱性交代作用,形成交代相。根据储层成岩相的影响因素:岩性、成岩环境、成岩作用类型和孔隙结构特征,按照"成岩相是成岩环境的物质表现"的定义,提出采用"岩性+成岩环境+(孔渗级别)+主要成岩作用"的命名方法,将苏里格气田东二区盒8段储层成岩相划分为五种类型:中细粒(杂)砂岩大气环境致密压实相;净砂岩大气、酸性埋藏环境特低孔渗溶蚀-压实相;净砂岩酸性埋藏环境低孔渗溶蚀相;净砂岩酸性埋藏环境特低孔渗溶蚀-胶结相以及净砂岩碱性埋藏环境致密交代相。  相似文献   

10.
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物性分析和扫描电镜观察等技术手段,研究了松辽盆地红岗北地区扶余油层岩性油藏储层的沉积特征、岩石学特征、物性特征、孔隙类型、结构特征及成岩作用特征,并进一步分析了储层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红岗北地区扶余油层岩性油藏储层主要是顺源带状展布的(水下)分流河道微相及河口坝微相砂体,岩性主要以长石岩屑砂岩、粉砂岩为主,属于低—特低孔、低—特低渗储层,成岩阶段处于晚成岩A2段。储层物性主要受控于成岩作用和沉积微相,压实和胶结作用使储层孔隙度大量丧失、物性变差,而溶蚀作用产生次生孔隙使储层物性得到改善;不同沉积微相类型的储层物性差异较大,分流河道微相和河口坝(或席状砂主体)微相是油气聚集的有利相带。  相似文献   

11.
苏里格气田东二区砂岩成岩作用与致密储层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东二区主力气层储层岩性致密,成为制约该区天然气勘探开发的主要因素。为了查明储层物性变差的主要原因,利用砂岩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分析等实验手段,深入研究了对苏里格气田东二区主力气层二叠系山西组山1段、石盒子组盒8段储层砂体的岩石学特征与成岩作用。研究发现,储层砂体以岩屑砂岩、岩屑石英砂岩为主,砂岩成熟度较低;研究区砂岩成岩作用主要有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溶蚀作用和交代作用。结论认为:成岩作用达到中成岩阶段B期;早成岩的压实作用是孔隙度降低的主要原因之一;中成岩期A期在酸性介质条件下由溶蚀作用形成的次生孔隙对砂岩的储集性能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中成岩B期的胶结作用是储层物性变差的最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鄂尔多斯盆地姬源—陇东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7段致密储层主要为发育在深湖亚相中的浊积岩,部分为三角洲前缘亚相中的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前人对致密储层成岩作用的研究较少,需弄清成岩作用对致密储层孔隙发育的影响。通过铸体薄片与扫描电镜对大量钻井取心样品进行观察与分析,认为影响研究区长7段致密储层孔隙类型与规模的成岩作用主要包括压实压溶作用、胶结作用与溶解作用3种类型,压实作用是储层致密的主要因素,特别是发育在三角洲前缘分流间湾和浊积扇边缘的薄层砂体,在压力作用下更易受到泥岩排出孔隙水的影响,形成方解石胶结。伊利石胶结与方解石胶结进一步使得储层致密。少量的绿泥石薄膜成为残余粒间孔保留与包裹岩屑颗粒后期溶蚀的基础,溶蚀作用是研究区储层孔隙形成的主要作用。成岩作用的研究为储层物性的研究提供了进一步依据。  相似文献   

13.
黄河口凹陷北缘沙河街组优质储层成因研究比较薄弱,严重阻碍了该区进一步的勘探和评价。利用铸体薄片、物性、黏土矿物、包裹体、埋藏史等资料,对该区沙一+二段优质储层的成因进行了研究,并定量探讨了不同位置的储层孔隙度演化过程。研究表明:1)研究区沙一+二段发育以扇三角洲砂砾岩为主的储层,西部储层物性差,以特低孔特低渗为主,次生孔隙发育;东部储层物性好,以中孔中—低渗为主,局部具有低孔低渗的特点,原生孔隙发育。2)相近的埋深条件下,花岗岩和中酸性火山岩母岩是优质储层发育的主要母岩类型;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中、粗砂岩是优质储层发育的主要沉积相和岩石类型。差异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是研究区不同位置储层物性差异的主要成岩因素,西部储层压实和胶结作用强烈,物性差,而构造裂缝发育区储层物性好;东部储层压实和胶结作用相对较弱,物性整体较好。3)研究区西部储层现今处于中成岩B期,东部刚进入中成岩A2期,成岩演化的趋势具有相似性,但成岩过程和强度具有明显的差异性,油气充注所处的成岩阶段相同,但充注的时期不同;不同位置的储层在各成岩阶段损失和增加孔隙的程度迥异,东部早期经历了长期浅埋藏,压实和胶结程度弱,孔隙损失少,而西部早期经历了快速埋藏,孔隙损失程度高。构造活动造成的差异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是储层物性差异的成岩控制因素,西部早期短期快速埋藏导致的强压实和强胶结是储层致密化的根本原因,且西部储层具有“先致密减孔—再溶蚀增孔、油气充注—致密减孔、油气持续充注”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鄂尔多斯盆地华庆地区延长组长4+5致密油层储量潜力巨大,但储层成岩作用研究较为薄弱,相对高孔高渗储层成因机理和分布规律不清,严重制约着该区长4+5的勘探开发进程。通过常规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电子探针、阴极发光、显微荧光、X-射线衍射、流体包裹体、高压压汞和常规物性等测试方法,对华庆地区的长4+5储层成岩作用、成岩相及物性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长4+5主要处于中成岩阶段A期,铁方解石、石英及高岭石的胶结作用是造成储层低孔特低渗的根本原因;绿泥石膜胶结作用和早期油的充注有效保护了储层孔隙,抑制了机械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长石碎屑的溶蚀作用有利于相对高孔高渗储层的形成。主要划分出绿泥石膜胶结残余粒间孔相、机械压实相、绿泥石膜胶结—长石溶蚀相和碳酸盐胶结相4类成岩相,其中绿泥石膜胶结—长石溶蚀相为相对高孔高渗储层发育区,一般面孔率大于6.0%,孔隙度大于16.0%,渗透率大于1.30×10~(-3)μm~2,主要分布在半深湖线附近且位于主砂带的水下分流河道微相和滑塌浊积水道微相砂体中部。综合研究表明,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共同控制着相对高孔高渗储层的分布。  相似文献   

15.
周翔  何生  刘萍  俱云娟 《地学前缘》2016,23(3):253-265
利用取心井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衍射、压汞测试等分析化验资料,在系统研究鄂尔多斯盆地代家坪地区长6致密油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成因机理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分类评价。结果表明长6储层储集空间以粒内溶孔、残余粒间孔为主,次为粒间溶孔、岩屑溶孔,喉道类型以片状、弯片状和缩颈型喉道为主。沉积作用形成的岩石组构和成分差异决定了储层原始孔渗条件,并影响到后期成岩作用的类型和强度;各成岩事件对物性影响定量计算表明,强烈的压实和碳酸盐胶结是造成储层原生孔隙结构被破坏的主要原因;构造挤压则加剧了孔隙结构的非均质性;结合盆地埋藏史将孔隙演化分为浅埋藏胶结减孔带、中埋藏压实减孔带、深埋藏溶蚀增孔带和深埋藏胶结减孔带等4个阶段。通过微观孔喉结构参数与储层宏观物性相关性分析,优选最大连通喉道半径、主要流动喉道半径、分选系数、排驱压力和中值压力等5个孔隙结构参数作为分类依据;进一步采用Q型聚类分析将长6储层分为4种类型,结果表明Ⅰ、Ⅱ类储层孔隙结构较好,为研究区有利开发目标区。  相似文献   

16.
15口井岩芯和众多储层实验资料研究表明,沾化凹陷北部陡坡带始新统沙河街组扇三角洲砂体由长石砂岩、岩屑长石砂岩等构成。在埋藏成岩演化过程中,该砂岩储层经历了多种成岩作用,现储层埋深1800~4000m,处于中成岩演化阶段,总体形成了中孔中渗储层(平均孔隙度为19.7%,平均渗透率为111.5×10-3μm2)。但在成岩演化过程中,溶蚀作用对于改善储层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主要在2800~3300m深度段,有机酸对长石颗粒的溶蚀,形成的粒间和粒内孔隙不仅增加了孔隙度,而且提高了储层渗透率,改善了储层质量(孔隙度可达到30%,渗透率达到1000×10-3μm2)。可以看出,确定次生孔隙发育深度段有利于有利储层和油气富集层段预测。  相似文献   

17.
PQ油田延长组长6砂岩是主要的储集层,通过对长6砂岩储层岩石学特征研究,建立其成岩演化序列,划分成岩阶段,研究孔隙演化。结果显示,研究区砂岩的成岩作用异常强烈且类型较多,长6储层原生孔隙大量消失的因素是压实、压溶和胶结作用,使地下酸性流体失去流动能力,导致溶蚀作用较差,储层致密。长6油层砂岩成岩阶段目前已处于晚成岩A-B期,砂岩原始孔隙缩减到粒间孔的保存,最后发育为各种溶蚀孔,属于低渗—特低渗储层,  相似文献   

18.
利用鄂尔多斯盆地LX地区山西组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阴极发光、地球化学资料等,通过统计、计算等方法,对该区山西组储层岩石学特征、成岩作用类型、成岩演化阶段及成岩演化过程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建立研究区山西组成岩相类型及划分标准,并最终确定了该区山西组成岩相平面展布特征。研究表明:压实和胶结作用是研究区山西组储层砂岩致密化的主要原因;成岩阶段主体已经进入中成岩B期;其成岩演化过程为早成岩A期的压实及少量胶结阶段,早成岩B期的压实及少量溶蚀及胶结阶段,中成岩A期的大量溶蚀和胶结阶段以及中成岩B期的碳酸盐胶结阶段;成岩相类型分为4类:中等压实-弱胶结-溶蚀相,中等压实-中等胶结-溶蚀相,中等压实-强胶结相,强压实-杂基强充填相;有利成岩相在研究区分布面积较广,说明研究区具备了良好的勘探潜力,尤其是发育在研究区的中等压实-弱胶结-溶蚀相区域,可作为该区山西组下一步勘探开发的重点。  相似文献   

19.
济阳坳陷陡坡带沙河街组砂砾岩体储层质量差异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济阳坳陷不同凹陷北部陡坡带沙河街组沙三段或沙四段发育近岸水下扇或三角洲较粗粒砂砾岩体,其中东营凹陷北部发育近岸水下扇(利88井区)、惠民凹陷北部发育三角洲(基山砂体)、沾化凹陷北部发育扇三角洲(义170井区)、车镇凹陷北部发育近岸水下扇(车66井区),它们的沉积类型及组成均存在差异。大量岩芯和储层实验资料分析表明,在埋藏成岩演化过程中,沙河街组储层均经历了压实、胶结、溶解和交代等成岩作用。但受沉积类型及组成、埋藏速率、古地温变化、断裂作用等基本地质因素差异的影响,不同沉积成因的凹陷北部陡坡带碎屑岩储层经历的成岩作用、成岩演化和物性发育特征具有差异性,总体形成了低孔低渗储层。目前,不同凹陷北部陡坡带沙河街组碎屑岩埋深多为2 000~3 000 m,储层处于中成岩演化阶段。尽管济阳坳陷不同凹陷陡坡带沙河街组储层和成岩演化阶段具有相似性,但是沙河街组储层质量存在差异。这种储层质量差异不仅受控于原始沉积条件,而且也受控于储层成岩演化。在埋深和成岩演化阶段相同的情况下,溶蚀作用对于改善储层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济阳坳陷四个凹陷北部砂砾岩体储层主要经受了有机酸对碳酸盐胶结物和长石以及岩屑颗粒的溶蚀,形成的粒间和粒内孔隙不仅能增大孔隙度,而且能提高渗透率,可明显改善储层质量(孔隙度可达到20%以上,渗透率达到60×10-3 μm2)。显然,发现溶蚀作用及其形成的次生孔隙发育深度对于预测有利储层是非常重要的。根据济阳坳陷四个凹陷北部陡坡带沙河街组储层主控因素及其差异性特征分析,认为有机酸溶蚀有利于储层质量的改善,与此相关的有利储层发育深度主要位于2 200 m(惠民、东营和车镇凹陷北部)和2 900 m左右(沾化凹陷北部)深度段,溶蚀孔隙发育的三角洲河道砂体和近岸水下扇水道砂体是有利储层发育区和有利油气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20.
宋永  周路  郭旭光  常秋生  王霞田 《岩石学报》2017,33(4):1159-1170
准噶尔盆地东南缘吉木萨尔凹陷中二叠统芦草沟组新近发现了独特的湖相云质混积岩致密油储层,不同于传统的海/湖相硅质/灰质致密油储层,展示出重要的学科研究意义。本文报道了这类储层的基本特征与分布规律。结果表明,这类储层岩性主要由砂屑白云岩、粉砂质白云岩/白云质粉砂岩和微晶白云岩组成,见少量粉砂岩和凝灰岩;储集空间以次生粒间溶蚀孔隙和部分剩余粒间孔隙为主,微裂缝仅在少数样品中发育。储层含油性与物性呈正相关,据此将储层分为三类:一类储层孔隙度12%,渗透率0.1m D;二类储层孔隙度7%~12%,渗透率0.01m D;三类储层孔隙度以4%~7%,渗透率0.001m D。前两类是相对优质储层,分布特征表现为南厚北薄,物性南好北差。这种特点受控于沉积相及其物源,南部是主物源区。据此预测了有利储层分布区,其中芦草沟组上甜点段优质储层主要分布在吉32-吉171-吉31井区,下甜点段优质储层主要分布在吉174-吉251-吉36井区。这些认识还可供区域油气勘探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