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ER/MR智能阻尼器对空间网壳结构地震反应的半主动控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文提出了ER/MR智能阻尼器对空间网壳结构地震反应半主动控制的设计计算方法.文中,在推导了ER/MR智能阻尼器杆件有限单元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设置ER/MR智能杆件的网壳结构地震反应的运动方程.应用本文提出的局域半主动控制策略,我们得到了ER/MR智能阻尼器对空间网壳结构地震反应半主动控制的计算方法.工程实例的计算结果表明:ER/MR智能杆件是一种不会失稳的控制装置,在结构上合理布置ER/MR智能杆件和合理选取ER/MR智能杆件的参数可获得较好的减震效果.  相似文献   

2.
智能流体减振控制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智能流体是一种极具发展的前景和工程应用价值的智能材料,其流变效应可以通过施加电场和磁场来控制。本文概述了两种智能流体的基本性能,并对其进行了比较,介绍了智能流体阻惯器的几种力学模型及在土木工程结构减震控制中的应用,提出了需进一步研究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3.
本文建立了用ER/MR智能阻尼器耦联的带裙房高层建筑结构地震反应半主动控制的设计计算方法,文中,在导出ER/MR智能阻尼器力学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ER/MR智能阻尼器耦联的带裙房层建筑结构地震反应的基本方程,并根据瞬时最优主动控制的原则,提出了ER/MR智能阻尼器耦联的带裙房高层建筑地震反应半主动控制的基于最优主动控制位移的“开关-耗能”半主动控制策略,应用本文方法对主楼20层,裙房5层的计算结构;受控地震反应的模拟计算结构表明,耦联主楼和裙房的半主动的ER/MR智能阻尼器可有效地抑制带裙房高层建筑结构地震反应的鞭梢效应,并可均匀地减小结构各层的震反应,是一种简单,方便和有效的智能控制装置。  相似文献   

4.
本文就调谐液体阻尼器(TLD)对高层建筑和高耸结构动力反应控制的研究进展作了综述。重点介绍了TLD减振控制的理论与试验研究主要成果、部分工程应用实例与控制效果,并指出了今后值得进一步研究的某些问题。  相似文献   

5.
光纤健康监测方法在土木工程中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在土木工程领域,光纤智能健康监测方法是对建筑物或构筑物的健康状况进行检测的一种新方法。本文首先论述了光纤智能健康监测系统的构成,然后对国内外光纤健康监测系统在土木结构中的研究与应用进行了回顾,介绍了光纤传感器的种类、原理、特点和当前应用的状况,重点介绍了光纤位移传感器和布拉格光栅(Bragg grating)应变传感器,最后展望了光纤智能健康监测方法在土木结构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深圳市民中心屋顶网架结构支撑钢牛腿瞬时应力场的识别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结构健康智能监测是当前国内外土木工程界新的研究热点和难点,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工程应用价值。本文以深圳市民中心屋顶网架结构的智能监测系统为实际应用背景,系统地阐述了网架结构支撑钢牛腿基于神经网络的瞬时应力场识别方法及关键点工作状态评估与多级报警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结构可变阻尼半主动控制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本文阐述了结构半主动控制的概念,并介绍了国内外有关结构半主动控制的研究状态,阐述了几种有关结构半主动控制的算法,包括基于经典最优控制的控制律及算法,基于变结构系统理论的滑动模太控制算法和非线性奇次系统的bang-bang控制算法。重点阐述了变结构系统理论和滑移面的确定及控制律的设计。  相似文献   

8.
张敏政 《地震学报》1993,15(3):375-380
本文叙述了建筑结构振动控制的起源和设想,介绍了控制理论在建筑结构抗震中的应用和当前振动控制应用开发研究的现状,最后提出了该领域研究的前景展望和有待解决的主要理论和技术课题.   相似文献   

9.
针对巨-子结构隔震体系,在隔震层处或子结构顶部与主结构连接处,施加SMA-压电智能复合阻尼器,从而形成巨-子结构智能隔震体系。本文通过限界Hrovat最优控制算法设计了巨-子结构智能隔震体系的半主动控制器,在此基础上,对巨-子结构智能隔震体系进行了Simulink控制效果仿真分析,同时比较了控制装置安装位置的不同对结构控制效果的影响,并与普通隔震结构的减震效果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智能隔震控制1(隔震层加控制装置)和智能隔震控制2(子结构顶部加控制装置)2种控制方案在控制结构的位移方面效果相差不大。总体而言,智能隔震控制2对于控制子结构单元顶部的绝对加速度效果更为显著,但是相对于普通隔震而言,特别是在控制隔震层位移方面2种方案都具有较好的控制效果。实施智能控制可以有效改善巨-子结构被动控制体系的抗震性能,并能降低隔震结构在遭受强震时由于隔震层出现过大位移导致结构倾覆的危险。  相似文献   

10.
相邻建筑结构的模糊振动控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本文研究了相邻建筑结构的模糊控制问题。首先,介绍相邻建筑结构体系的特点,建立体系的力学模型及运动方程;然后,进行了半主动控制研究,提出了控制的方法;最后,利用模糊控制方法实现了结构的智能控制。通过以上研究,说明相邻建筑结构相互振动控制是十分有效的,所得出的结论对实际工程的应用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ER智能阻尼器对结构半主动控制的试验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ER智能阻尼器是一种以可控流体-电流液为主导材料的结构半动控制装置。本文通过试验验证了NicosMakric和本文作者提出的ER智能阻尼器力学模型的正确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对ER半主动控制结构的制震效果分析得到了以下结论:(1)ER智能半主动控制 制振效果较大地超过了ER被动控制结构和普通支撑结构。(2)要使ER智能半主动控制结构的制振效果较佳,必须合理选择半主动控制的策略。(3)结构的刚度比K2  相似文献   

12.
将无能源磁摩擦控制装置应用于结构被动智能控制。分析了无能源磁摩擦控制装置的恢复力特性及影响参数,建立了被动连续变刚度体系的理论模型,推导了受控结构系统的一般方程,进行了模型结构的被动智能控制仿真分析。从理论上验证了无能源磁摩擦控制装置用于结构被动智能控制具有良好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13.
基于电磁摩擦控制装置的被动智能控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将电磁摩擦控制装置应用于结构被动智能控制。分析了电磁摩擦控制装置的恢复力特性及影响参数,建立了被动连续变刚度体系的理论模型,推导了受控结构系统的一般方程,进行了模型结构的被动智能控制仿真分析。从理论上验证了:电磁摩擦控制装置用于结构被动智能控制具有良好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14.
基于抑制升船结构顶部厂房地震鞭梢效应的目的,本文提出了升船结构顶部厂房屋盖MR智能隔震模糊控制的思想。文中,在建立屋盖智能隔震升船结构计算力学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屋盖MR智能隔震系统对升船结构顶部厂房地震反应模糊控制的设计计算方法。文中并以中国某大坝巨型升船结构为背景,设计了屋盖MR智能隔震系统对升船结构顶部厂房地震反应模糊控制的控制系统。仿真分析和对MR阻尼器的参数研究表明,安装合适的屋盖MR智能隔震系统并采用模糊控制策略能有效地抑制具有不确定参数升船结构顶部厂房地震反应的鞭梢效应,且模糊控制器能保持较好的稳定性能。  相似文献   

15.
ER智能材料在结构振动控制中的应用   总被引:25,自引:3,他引:22  
ER智能材料是一种可控流体,它能在电场的作用下可从牛顿流体变为剪切屈服应力较高的粘塑性体,且这种转变连续,可逆,迅速,因此,可用它来制作可调阻尼器,实现对工程结构风振和地震反应半主动控制,本文在简要地介绍了ER智能材料电流变效应的基本原理和影响因素之后,建立了适用于土木工程结构控制用的二种类型的ER可调阻尼器的工作原理和力学模型,并在介绍了ER可控阻尼器对工程结构风振和地震反应半主动控制的实施原则  相似文献   

16.
压电材料智能控制器对框架结构地震反应的主动控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本文对压电材料智能控制器装置进行了介绍,并提出了压电材料智能控制器对框架结构地震反应基于现代最优控制理论的主动控制方法。计算实例分析结果表明:应用本方法,该智能控制装置能有效地减小结构的地震反应。  相似文献   

17.
光记录智能监控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研制了新颖精巧的多功能光记录智能监控器.该仪器除用于光记录观测灯光系统的高效供电和精巧控制外,并对可能发生故障的种种隐患进行全面系统的多功能综合监控,智能诊断故障类型,分门别类进行报警.  相似文献   

18.
地震预警系统与智能应急控制系统研究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9  
基于实时地震(强震动)观测台网的地震预警和地震应急控制系统是近年来国际上日益引起人们重视的防震减灾手段,它不仅可以减轻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降低重大工程次生灾害的发生,而且还可为震后紧急救援和抢修提供依据。对地震预警的基本思想以及地震预警和应急控制系统的国内外建设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为解决无人值守台站仪器维护难题,基于Java与PHP语言研发了无人值守台设备智能管控平台,平台实现了从状态监控、短信告警、故障智能诊断、自动故障排除到故障恢复后归档的全生命周期维护流程,同时辅以远程视频监控,建立起一套智能高效且自动化的无人值守台仪器运维机制。系统有助于故障的及时发现与自动排除,大大减少仪器运维带来的人力物力资源消耗,提高观测资料的连续性和观测质量。自系统试运行以来,设备连通率获得大幅度提高,显现出较高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