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对八十年代花岗岩类研究的回顾八十年代是我国花岗岩类研究的鼎盛时期。集中反映在花岗岩类成因研究方面,与国外A.J·R·怀特和B·W·查佩尔等提出“S”型花岗岩和“I”型花岗岩,石原舜三提出磁铁矿系列花岗岩和钛铁矿系列花岗岩的创见,并在世界范  相似文献   

2.
滇西地区S型和I型花岗岩类的岩石化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花岗岩物质成分的差异,是区分不同成因类型花岗岩最本质的因素。参照B·W·Chappell和J·R·White对S型和I型花岗岩的分类方法,通过对滇西地区494件花岗岩类岩石化学分析资料的计算与统计,获得了该区S型和I型岩类的主要岩石化学指数:A1_2O_3/(K_2O+Na-2O+CaO)S型>1,I型<1;K_2O/Na_2O S型>1.2—1.3,I型<1.2—1.3;Fe~(3+)/(Fe~(3+)+Fe~(2+)) S型0.1—0.6,I型0.2—0.75;SiO_2 S型65—77%,I型56—69%。据以上标准,在已有分析资料的112个岩体中,可分出S型岩体77个,I型岩体30个。上述划分经ACF及Al—K—Na,Ca和Fe~(2+)+Mg(原子数)图解判别,其结果均基本一致。滇西地区含锡及具锡、钨矿化的岩体,都具有S型岩类固有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各种不同类型的混合岩大都是壳型花岗岩(即S型花岗岩)在成岩过程中不同阶段的遗迹。澳大利亚学者B·W·查佩尔和A·J·R·怀特提出的S型花岗岩的成因观点已在我国广泛引用和流传,矿床学者力图把不同矿种归属于不同源岩的花岗岩所造成。笔者认为进一步认识壳型花岗岩特征与成矿的联系,将有助于问题的发展和解决,为此深入研究混合岩的岩石特征及混合岩化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初步总结了甘肃北山柳园、安北至北山煤窑一带混合岩的岩石特征及成因,以供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4.
在西方的大地构造研究方面,除地槽学派和分析学派之外,还有一个“构造学派”.这个学派,由法国地质.学家A.德麦(A.Demay)于二次世界大战前创立.在欧洲,可与德麦齐名的构造学派代表人物还有德国的汉斯·克洛斯(H·Cloos)、冯·加特纳(VonGartner),英国的R·谢克勒顿(R·Shak-leton)、J·萨顿(J·Sutton)、J·拉姆齐(J·Ramsay),荷兰的D·特克斯(Den Tex)、  相似文献   

5.
前言早在1861年,R·W·邦森(Bunsen)和G·R·柯克霍弗就从锂云母中发现了铷的存在。1905年J·J·汤姆逊(Thomson)首次发现了铷的天然放射性。然而,直到1937年人们才证实了铷的天然同位素由~(87)Rb和~(85)Rb组成,~(87)Rb是唯一的天然放射同位素,并确定了~(87)Rb的放射反应按下式进行,即辐射β~-粒子而转变为同量异位素~(87)Sr。  相似文献   

6.
云南S型和I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参照 J·R·怀特和 B·W·查佩尔以物质来源不同将花岗岩分成 S 型和 I 型的意见,对云南花岗岩做了初步划分。认为腾冲、澜沧江、滇中、个旧四个不同时代各具特色的构造岩浆带,皆有其特定的构造部位。各带中均存在 S 型及 I 型两类不同物质来源的花岗岩类岩石。它们具有不同的岩石、矿物组合及地质特征,也有不同的成矿专属性。云南的 S 型花岗岩,与锡、钨,及锂、铍、铌、钽等成矿有关,一般是酸性——超酸性岩类组合,具有高硅、富钾、贫钙的特点;而 I 型花岗岩类则主要为中酸性或碱性岩类,与铜、钼或多金属硫化物矿化有关,具有低硅、富钠、富钙的特点。云南构造及岩浆活动十分复杂,花岗岩类形成环境差别很大,许多方面与怀特和查佩尔所得结论不一致,而本文作为初步实践的认识,定有很多不成熟之处,有待读者评议和今后实践中去修正。  相似文献   

7.
杭州泗岭铝质A型花岗岩的发现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初步研究表明,以往被认为是典型的S型花岗岩或改造-重熔型花岗岩的泗岭岩体应为铝质A型花岗岩。该岩体高硅、碱、钾而明显贫钙、镁;高(K2O Na2O)/CaO值(平均16.79)和AKI指数(平均0.92);FeO*/MgO比值大(平均13.95),高于M型、S型和I型花岗岩,而与世界A型花岗岩平均值(13.4)相近;岩石为弱碱性、准铝-弱过铝质,富含稀土元素、HFSE元素,高Rb、F和Nb,反映其具A型花岗岩的成分特征。泗岭岩体氧同位素δ18O为 8‰~ 9‰,反映岩浆主要起源于下地壳。该岩体侵位于拉张的构造环境,是晚白垩世早期一次重要的构造-岩浆热事件,同时也反映了区域性孝丰—三门湾大断裂与学川—湖州大断裂在晚白垩世早期处于拉伸阶段。  相似文献   

8.
杨钢  肖龙  高睿  贺新星  吴涛 《地质通报》2014,33(5):649-660
在岩石学研究的基础上,运用LA-ICP-MS锆石U-Pb定年和地球化学方法,研究了阿尔山地区不同时代花岗岩体的成因和构造意义。研究表明,三广山中粒碱长花岗岩形成于印支期(228.5±3.0Ma);南兴安似斑状碱长花岗岩形成于燕山期(141.7±2.6Ma),捕获锆石年龄为1847±21Ma,反映该区可能具有前寒武纪结晶基底。两岩体岩石化学以富Si、高K、低Mg、贫Ca为特点,A/CNK值为1.00~1.05;富集高场强元素和轻稀土元素,亏损重稀土元素和大离子亲石元素,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为典型的右倾海鸥型。岩相学和地球化学特征显示,三广山和南兴安花岗岩均为A型花岗岩。其中,三广山花岗岩为A2型花岗岩,南兴安花岗岩为A1型花岗岩。全岩Sr-Nd同位素组成(εNd(t)值为2.26~5.58)表明,阿尔山地区花岗岩的源区可能为显生宙—新元古代期间从亏损地幔中新增生的地壳物质,但南兴安和三广山2个岩体的形成机制不同。三广山A2型花岗岩可能是古亚洲洋在三叠纪闭合后进入造山后阶段岩石圈伸展体制下的产物,而南兴安A1型花岗岩可能形成于早白垩世大兴安岭地区板内伸展作用下的拉张减薄环境。  相似文献   

9.
根据华北陆块南缘小秦岭—外方山地区中生代花岗岩的时空分布特征,将其形成过程划分为160~155 Ma(Ⅰ)、150~125 Ma(Ⅱ)、120~110 Ma(Ⅲ)3个期次,与中国北方大规模岩浆活动期次并不完全一致。这3期花岗岩的地球化学元素演化较为特殊,Ⅰ期花岗岩(南泥湖、上房沟等岩体)与Ⅲ期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较为相似,均以异常高的K含量、明显的负Eu异常及重稀土元素分馏较弱或不分馏为主要特征,为A型花岗岩。Ⅱ期花岗岩为偏铝质—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花岗岩,富集Rb、Th、U和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和Ta等高场强元素,P2O5含量随SiO2含量增加呈递减趋势,为I型花岗岩,大部分样品Sr>300.00×10-6,Y<19.00×10-6,Yb<1.90×10-6,具有埃达克岩的属性。时代由老至新,Ⅰ、Ⅱ、Ⅲ花岗岩呈现出A型—I型—A型的演化规律。Ⅰ期花岗岩形成于挤压构造背景下的局部伸展环境;Ⅱ期花岗岩则形成于华北陆块南缘构造体制转换阶段,是地壳加厚导致的下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Ⅲ期花岗岩则是扬子与华北陆块拼合后,板块逐渐稳定,岩石圈发生伸展,下地壳岩石减压熔融形成的。  相似文献   

10.
A型花岗岩的研究进展及意义   总被引:34,自引:4,他引:30  
A型花岗岩主要形成于伸展的构造背景中,是构造环境识别的重要岩石学标志之一。由于形成于特殊的构造背景和重要的地球动力学意义,A型花岗岩的研究一直得到广泛的关注,但是仍旧有许多问题(如命名、分类和成因等)在争论之中。本文从下面几个方面对A型花岗岩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较系统的总结:(1)A型花岗岩的概念及特征;(2)A型花岗岩与高分异I、S型花岗岩的区别;(3)A型花岗岩的物质来源及成因模式;(4)A型花岗岩的实验岩石学成果;(5)A型花岗岩的分类;(6)A型花岗岩的构造背景及动力学意义。A型花岗岩在形成过程中斜长石、斜方辉石可能为主要的残留或分离结晶矿物相。除了传统的A1(非造山)、A2(后碰撞)分类外,"还原型"和"氧化型"的分类方案最近也受到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1.
福建行洛坑钨(钼)矿床的成因类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蔡元来 《矿床地质》1984,3(1):27-36
福建行洛坑钨(钼)矿床的成因类型,至今众说纷云。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种观点:岩浆期后高温热液充填型(原矿区有关地质报告,1963—1966);花岗岩细脉浸染型(谢家荣,1964);变花岗岩型(林运淮,1979);从各种不同角度称之的斑岩型(莫柱荪,1975;谭运金,1979;刘文章,1981……);此外,还有认为属于与花岗岩有关的脉状钨矿等等。目前争论的焦点是,行洛坑钨矿究竟属于重熔地壳型(陆壳改造型)花岗岩钨矿成矿系列矿床,还是属于与火山岩、次火山岩有关的斑岩矿床。探讨这一问题,不仅具有成矿理论上的  相似文献   

12.
太姥山和鼓山位于福建东南沿海地带。岩石学和岩相学研究表明太姥山地区和鼓山地区花岗岩分属铝质A型花岗岩和碱性A型花岗岩。锆石LA-ICP-MS U-Pb同位素定年结果表明,两地区花岗岩成岩年龄分别为(96.6±1.6)Ma(MSWD=0.65)和(99.4±2.3)Ma(MSWD=0.49),成岩时代均属晚白垩世早期。结合中国东部沿海两类A型花岗岩,讨论了它们在岩石学、岩相学、地球化学及其判别图解上的区别。总体上认为,碱性A型花岗岩在AKI值、TFeO/MgO比值、104×Ga/Al以及(Zr+Nb+Ce+Y)值上均大于同区域的铝质A型花岗岩,但上述化学指标的数值也存在一定范围的重叠;且传统A型花岗岩判别图解不完全适用于强分异的铝质A型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表明,两地区A型花岗岩应具有相似的源区,即岩浆起源于地壳物质熔融,同时成岩过程有一定的地幔物质参与。但鼓山地区碱性A型花岗岩较太姥山地区铝质A型花岗岩有更多地幔物质的加入,导致前者显示出部分幔源岩浆起源的特征。结合地球化学、野外地质、区域背景及年代学综合判定,两地区花岗岩成因与古太平洋板块对欧亚板块的俯冲角度密切相关,均属于弧后拉伸体制之下的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13.
新疆萨吾尔地区两类花岗岩Nd、Sr、Pb、O同位素特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新疆西准噶尔萨吾尔地区森塔斯岩体和沃肯萨拉岩体为I型花岗岩,侵入于早石炭世末,具有偏碱性特点,形成于后碰撞阶段的伸展期或挤压—伸展转变期;阔依塔斯岩体和恰其海岩体为A2型花岗岩,侵入于早二叠世初,形成于后碰撞阶段伸展期张性构造环境中。I型花岗岩和A型花岗岩的Nd、Sr、Pb同位素特征相似,显示出幔源特征,它们是同源岩浆不同演化阶段的产物。两类花岗岩在O同位素以及稀土元素特征上存在明显差异。西准噶尔萨吾尔地区I型花岗岩(森塔斯岩体和沃肯萨拉岩体)以及A型花岗岩(阔依塔斯岩体和恰其海岩体)的发育,进一步证实了晚古生代区内地壳的垂向增生作用。对比研究表明,可以将西准噶尔萨吾尔地区的A型花岗岩归入东准噶尔乌伦古富碱火成岩带。  相似文献   

14.
美国内政部丹佛地质调查所著名经济地质学家马尔斯·L·谢伯曼博士和凯伦·J·温丽奇博士(Miles·L·Silberman和Karen·J·Wenrich)应我院邀请,于十一月二十二日至二十五日在华东地质学院进行美国金矿地质和富铀矿地质讲座。  相似文献   

15.
1983年 9月17—22日,英国剑桥大学M·J·Hambrey博士在北京参加前寒武纪地质国际讨论会后,到我国河南考察罗圈组冰积层,陪同一起野外考察的有吴瑞棠(兼翻译)、关保德(河南地质科学研究所)和笔者。前后考察了登封的马窑偃师的上徐马,临汝的罗圈,鲁山的石门沟。在考察中,一起讨论了对圈罗冰积层的认识。考察后,M·J·Hambrey应邀访问我院,并作了有关的学术报告和座谈。 笔者将这次考察所得的认识记述于后。  相似文献   

16.
Crea.  RA 李维海 《世界地质》1992,11(1):170-175
0 绪言“A型”花岗岩这一术语是由Loiselle和Wones(1979)引入,用于描述沿大陆裂谷带产生(非造山)而具有弱碱性地球化学特点的花岗岩。一般将它解释为结晶于低水逸度条件下。与其它类型花岗岩相比,A型花岗岩具有高Fe/Mg、(Kq+Na)/Al、K/Na比值和高F、Zr、Nb、Ga及稀土元素(REE)和Y及Zn;具低Mg、Ca、Al、Cr、和Ni值(见Collins等,1982和Whalen等,1987)。因而A型花岗岩富集亲石元素而亏损那些I型、M型和S型花岗岩(解释为源于火成地壳、地幔和沉积源)有亲缘关系的耐熔(refractory)元素。Clemens等(1986)发现A  相似文献   

17.
西准噶尔地区广泛发育晚古生代后碰撞花岗岩,年龄多集中于300Ma左右,在时代上属于晚石炭世,A型花岗岩具有具有高硅、低铝、富碱、准铝质-弱过铝质、贫钙、低镁,10000×Ga/Al比值较大,强烈富集高场强元素(HFSE)及Zr、Y、Ga等元素,Sr、Ba强烈亏损,稀土配分模式图呈现典型的右倾“海鸥型”等,并且在A1—A2型花岗岩判别图解显示具有典型的铝质A型的A2型花岗岩特征,表明A型花岗岩可能是年轻地壳(洋壳和岛弧)部分熔融形成的美云闪长-花岗闪长岩质岩浆经进一步分离结晶作用的产物,具备规模成矿的条件.  相似文献   

18.
闽南沿海地区变质变形侵入岩时序划分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石建基 《福建地质》2010,29(4):323-333
根据接触关系,结合同位素测年资料、岩石变形变质特征及原岩的岩石学、矿物学等特征,将闽南沿海地区变质变形侵入岩划分为早侏罗世东山序列(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晚侏罗世古美山序列(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145.4 Ma,LA-ICPMS锆石U-Pb)及早白垩世早期漳浦序列(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121.5~139.4 Ma,锆石U-Pb)。并据侵入岩产状、岩石学、矿物学、岩石化学及地球化学等特征,分析各序列花岗岩的成因及形成时的构造环境,认为早侏罗世东山序列岩浆来源为壳-幔混合源(I型),形成于构造体制由挤压转向拉张转换期大陆上隆(碰撞后隆升)的构造环境(PAG);晚侏罗世古美山序列岩浆来源为幔-壳混合源(I-S型),属与板块碰撞(俯冲作用)有关的同碰撞花岗岩(ACG);早白垩世早期漳浦序列岩浆来源为壳-幔混合源(I-S型),属构造体制由挤压向拉张转化时期幔-壳源型花岗岩(KCG)。该区变质变形花岗岩序次的厘定及其成因、形成环境的研究为长乐—南澳断裂带中生代构造演化提供了依据,并为东南沿海地区寻找与中生代岩浆作用有关的钨、锡、铜、钼等矿产提供找矿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华东地区花岗岩类成因类型及其与铀成矿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窦小平 《铀矿地质》2004,20(6):330-336
本文对华东地区的花岗岩类按改造型 变质混合交代型、重熔型和同熔型———同熔型 (Ⅰ型 )、深源分异型 (A型 )进行了成因分类 ,并对各类花岗岩的岩石化学成分、岩石学特征、副矿物、稀土元素、锶、氧同位素等特征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 ,列举了各类花岗岩的分布地区和代表性岩体 ;论述了各类花岗岩的空间分布与铀矿床产出的关系 ,指出重熔型花岗岩是铀矿床产出的主要岩体类型 ,其次是深源分异型 (A型 )花岗岩。变质混合交代型和同熔型 (Ⅰ型 )花岗岩只有铀矿点或矿化点产出。文章最后系统地总结了改造型与同熔型花岗岩的铀矿化特征。  相似文献   

20.
中国东部岩石圈铅同位素化学结构与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中国东部不同地质构造单元内300余个中生代花岗岩类侵入体和14个中、新生代玄武岩和蛇绿岩岩石分析研究,获得了1455个长石铅、68个全岩铅和9个玄武岩铅同位素新资料。所获得的最终主要成果和新认识、新概念归纳如下: 1.定量地将中国东部岩石圈地壳和地幔分成三大块体,即华北、华南、东北。它们之间的界线在东经116°、北纬30°和42°附近(图1)。 2.综合Pb、Sr、O、Nd多元同位素示踪组合模式,将华北岩石圈陆壳板块划分出五个构造同位素地球化学省,亦即是五个构造花岗岩省和五个构造成矿省:冀北—辽北省(A1-1)、阴山—五台—燕山省(A1-2)、晋中—冀南—鲁西—辽南省(A2)、大别—胶南省(A3-1)和秦岭—北淮阳—肢东省(A3-2);华南岩石圈陆壳板块划分出八个构造同位素地球化学(构造花岗岩或构造成矿)省:洪泽湖—太湖省(B1),西南扬子省(B2-1)、北扬子省(B2-1)、南扬子省(B2-3)、南岭省(B3-1)、三江省(B3-2)、武夷省(B4-1)和闽台省(B4-2);东北岩石圈陆壳板块暂划分出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