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刘文兆 《地理学报》2014,69(7):1040-1040
正我国是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严重制约着我国相关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加强对荒漠化的研究和治理十分重要。我国科技工作者对荒漠化与防治开展了很多研究,出版了许多荒漠化及荒漠化防治的专著,但关于荒漠化与防治方面的教材尚少。到目前为止,出版的少数相关教材一般是荒漠化防治工程学和水土保持工程学方面的,缺少关于全面、系统的荒漠化发生理论与治理技术相结合的教材。由陕西师范大学赵景波、罗小庆和邵天杰主编的、中国环境出版社2014年出版的《荒漠化与防治教程》弥补了我国荒漠化与防治教材的空缺。  相似文献   

2.
刍议我国的荒漠化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3,自引:11,他引:12  
我国是世界上受荒漠化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与地区之一,荒漠化是危及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从我国荒漠化的基本状况与特点;荒漠化的发生、发展对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危害;荒漠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与分析,提出了近期我国开展荒漠化防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对策是: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荒漠化防治指导思想;尽快开展全国性大规模荒漠化防治工程建设;制定和实行优惠政策,推动荒漠化防治工程建设的顺利开展;依靠科技进步,加强示范建设,提高防治荒漠化的速度与成效。  相似文献   

3.
<正> 荒漠化评价和荒漠化动态评估是荒漠化研究的重要内容,对于荒漠化监测和预警以及制定国家荒漠化防治对策、确定荒漠化工程建设布局等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对于我国荒漠化扩展的空间和时间特征缺乏足够的认识,使荒漠化防治工作难以“对症下药”,直接影响荒漠化防治的速度和成效。因此,当前迫切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实用的荒漠化评价指标体系和对建国以来不同阶段的荒漠化动态进行评估。为此,在林业部1995年制定的  相似文献   

4.
土地荒漠化是非常重要的生态环境问题,而科学评价荒漠化治理和零增长目标是否实现的必要前提是具有完善统一的评价体系。为此,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UNCCD)提出了土地退化零增长(LDN)的概念和监测指标。防治土地退化是中国的重要生态目标,中国已开展了多次全国土地荒漠化和沙化监测工作。但是,如何将这些监测结果用于土地退化的评估实践,尚未见报道。因此,本研究针对中国四大沙地,利用3期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数据,与基于UNCCD框架体系下的土地退化零增长(LDN)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并基于土地沙化程度变化趋势提出了中国沙化土地退化指标体系(CSLDN)。结果表明:UNCCD所提出的LDN监测指标与中国的荒漠化监测数据总体精度为0.51,中国沙化土地监测指标与LDN指标具有宏观一致性。此外,经本地优化后的CSLDN指标克服了低植被盖度区域LDN对土地退化和恢复的评价不准确的问题,更准确刻画了精细尺度空间内的土地动态变化状况,对土地退化防治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5.
荒漠化概念中的"度"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田亚平 《中国沙漠》2003,23(6):709-713
目前国内外关于荒漠化概念存在许多分歧,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有关荒漠化理论研究的深入及防治实践。造成荒漠化概念众说纷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对荒漠化的概念缺乏"度"的规定。因此,作者进行了荒漠化概念中"度"的讨论,提出应该在荒漠化的定义中对作为其本质的土地退化加以某些"度"的规定,并在对荒漠化概念中"度"的解释基础上提出了有关荒漠化定义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荒漠化被列为当今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十大环境问题之一,土地荒漠化所造成的生态环境退化和经济贫困,已成为二十一世纪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因而,防治荒漠化不仅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而且影响全球社会稳定。我区虽幅员辽阔,但经济落后,目前面临着发展经济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双重任务。做好防治土地荒漠化工作,对  相似文献   

7.
我国西部地区自然条件恶劣,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十分严重,荒漠化逐年扩展是实现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西北地区荒漠化年复一年的加剧,并不断向东推进,如果不从现在起,努力使生态环境有一个明显的改善,在西北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就会落空。”目前,荒漠化已成为西部地区重大的环境问题,要实现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必须加大加快以荒漠化治理为主的生态环境建设。 一、我国西部荒漠化防治形势严峻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危害较严重的国家之一。据《第二次全国荒漠化监测》公布的数据表明,19…  相似文献   

8.
我国荒漠化现状、成因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162,自引:42,他引:120  
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大,分布范围广,发展程度高,危害严重。目前,荒漠化防治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只是在局部地区荒漠化土地得到了一定程度治理,我国荒漠化整体仍在加速扩展,且有进一步加重的趋势,荒漠化防治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气候干旱化是现代荒漠化发生、发展的基本背景条件,人口的快速增长和生产经营方式落后导致人类对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是我国现代荒漠化加速扩展的主要原因,其主要表现形式是滥垦、滥牧、滥樵、滥采、滥用水资源和滥开矿等。以防为主,以治理保开发,以开发促治理,寓治理于开发中,防、治、用有机结合,是根治荒漠化,实现荒漠化地区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根本途径。为加快荒漠化治理速度,国家应对荒漠化地区给予政策扶持。  相似文献   

9.
人类活动对我国西北地区沙质荒漠化影响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荒漠化是人类面临的诸多生态和环境问题中,影响最为广泛和深远的灾难。它不但是个环境问题,还是重要的经济和社会问题。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根据已有的诸多研究结论,人为因素是我国荒漠化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通过一系列数据和实例,着重从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不当使用改变了西北地区水资源系统,破坏了脆弱的生态平衡;人类活动中的滥垦、滥牧、滥采和滥伐等行为,破坏西北地区的地表植被;人类盲目和过度使用土地和工农业建设,导致该地区土壤结构发生变化以及人们生产、生活中不断向大气排放温室气体,致使气候变暖等4个方面分析了人类活动对我国西北地区沙质荒漠化的主要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改善和防治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宏观措施。  相似文献   

10.
丁登山 《地理研究》1997,16(4):104-109
荒漠化问题研究中,荒漠化型式(Patern)问题是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它与对荒漠化本质的认识有关,与荒漠化防治的实践有极其密切的关系。该文以萨赫勒地带为例,讨论和分析了其荒漠化的过程(即过度放牧、滥施耕作、烧荒和火灾及过度樵采引起的荒漠化过程)问题,指出:荒漠化是由于人类不适当经济活动而在其内部生成的;从总体上讲,其荒漠化不是其北面撒哈拉沙漠的流沙和沙丘向南推进的结果。因此,为阻止荒漠化而在其北部边缘建造所谓“绿带”,不可能遏止其荒漠化的发展。只有加强管理,坚持适度利用和因地制宜地利用环境和资源的原则,防止人类的过度经济活动,才能有效地防治荒漠化。  相似文献   

11.
我国沙漠化研究的若干问题——2.沙漠化的研究内容   总被引:50,自引:19,他引:31  
王涛 《中国沙漠》2003,23(5):477-482
我国开展沙漠化的研究与防治已有半个世纪,但沙漠化土地一直在加速扩展,目前仍然处于"局部治理,整体恶化"的严峻态势,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未能在认识沙漠化关键科学问题的基础上,建立比较完善的沙漠化科学的基本理论体系来指导防治实践。沙漠化过程研究与防治实践中许多科学问题的解决,是需要以沙漠化科学为主的多学科交叉与综合集成的研究。作者就我国沙漠化学科的主要研究内容开展讨论,认为沙漠化研究应以人-地关系为主线,在时间序列上,将沙漠化环境背景的形成演化、沙漠化与沙尘暴的现代过程及其在全球变化格局下的发展趋势的研究系统化,以揭示沙漠化的形成与演变;在空间结构上,将沙漠化地区的生态环境退化过程与区外乃至全球的大气环流格局视为统一的环境动力系统进行研究,以揭示沙漠化与沙尘暴的空间分异及其对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通过定量认识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影响下研究沙漠化的演变规律及其调控的理论依据和技术途径,为沙漠化防治提供科学基础。据此,提出沙漠化的主要研究内容为:沙漠化过程的自然与人文背景研究、沙漠化(沙尘暴)动力学过程及其调控、沙漠化的生物学过程与植被恢复重建机理和沙漠化综合防治战略与模式。  相似文献   

12.
我国沙漠与沙漠化科学发展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10,自引:8,他引:2  
王涛 《中国沙漠》2008,28(1):1-7
50多年来,中国的沙漠与沙漠化科学从无到有,在填补研究领域空白,并以其创新性和系统性的理论进展, 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实践成果,极大地推动了学科发展的同时,又为北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取得了包括“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在内的一大批科研成果和150亿元以上的直接经济效益。已形成了以中国科学院和国家林业局有关研究所为主体的国家级沙漠和沙漠化研究机构,汇集了一批优秀的沙漠和沙漠化科学家,创建了我国比较完整的沙漠和沙漠化科学及其研究体系,在风沙物理与沙漠环境、沙漠形成演变与全球变化、沙漠化过程及其防治、沙区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沙漠化遥感与信息系统综合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并在全国主要沙漠和沙漠化地区设有一批长期野外试验站(点),已为国家在有关沙漠开发利用和沙漠化防治方面的决策提供了大量的科研成果和理论依据,得到了我国政府、地方人民、科学界乃至全社会的普遍认可。通过对已有沙漠与沙漠化研究和防治实践的回顾与总结,就我国沙漠与沙漠化科学面临的主要问题和任务做进一步的思考和讨论。  相似文献   

13.
中国北方沙漠化土地防治区划(纲要)   总被引:16,自引:10,他引:6  
王涛  薛娴  吴薇  孙庆伟 《中国沙漠》2005,25(6):816-822
根据中国北方沙漠化土地形成发展的历史和现代过程、分布特点、发展趋势及其综合防治途径和利用开发方向等,以"保护优先,重点防治,合理利用,协调发展"作为沙漠化防治的指导方针,在考虑自然条件、沙漠化发展阶段与程度和自然条件、资源利用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方向一致性等原则的基础上,将中国北方沙漠化土地划分为4大区22小区。为因地制宜地沙漠化土地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中国西北干旱区土地沙漠化敏感性时空格局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土地沙漠化敏感性评估是沙漠化监测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研究如何防止和治理沙漠化的重要课题。本文以中国西北干旱区作为研究区,利用遥感技术和GIS空间分析技术为支撑,通过构建“土壤—地形—水文—气候—植被”沙漠化敏感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借助空间距离模型计算了沙漠化敏感性指数,进而定量评估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7年西北干旱区土地沙漠化敏感性的时空演变特征,在此基础上引入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其主要驱动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 地形、土壤、气候、植被和水文等5个方面相互影响,彼此制约,共同构成中国西北干旱区沙漠化敏感性分布和变化的本底条件;② 西北干旱区沙漠化敏感性总体上呈现周边低、内部高的分布特征,低敏感区主要分布在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阿尔金山和祁连山等地,而高敏感区则主要分布在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和内蒙古高原等大部分地区,包括塔克拉玛干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腹地。沙漠化敏感性的空间分布具有显著的区域性,高敏感区和低敏感区界限分明、分布集中;③ 从时空演变看,2000年以来沙漠化敏感性变化以稳定型占据主导,而整体上敏感性表现为缓慢降低趋势,说明潜在沙漠化区域逐年减少,区域沙漠化治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④ 西北干旱区的各驱动因素中,土壤及气候起直接作用,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而植被是改变沙漠化敏感性最活跃、最基本的因素。除此之外,地形的分布和水文的变化对沙漠化敏感性起到一定的限制作用,而社会经济因素是影响区域沙漠化敏感性最为快速的因素,且经济发展对促进区域沙漠化敏感性的增长作用有逐渐加强的趋势。从整体来看,中国西北干旱区土地沙漠化得到了有效遏制,沙漠化治理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但在全球气候变化加强和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中国沙漠化监测评估和治理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5.
中国北方沙漠化过程及其防治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57,自引:24,他引:33  
国家973项目“中国北方沙漠化过程及其防治研究”(G2000048700)恢复了过去2 ka来我国北方沙漠化过程、演变、格局和驱动机制;揭示了土壤风蚀和沙尘起动的物理机制,确定了土壤风蚀容忍量、定量评价体系,风沙电场形成机理、分布规律和影响;确定了主要沙尘源区、沙尘暴移动规律和形成机制,建立了沙尘暴监测、预报预警方法和系统;研究了土壤碳、氮衰减规律及其对沙区植被的影响,揭示了沙漠化过程中植物的受损过程、适应对策和植被恢复机理,阐明了我国近50 a沙漠化的过程、成因、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定量给出沙漠化空间变化态势,提出了重点地区防治沙漠化、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模式和对策。为国家防沙治沙和干旱地区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发展和完善了中国沙漠与沙漠化科学。  相似文献   

16.
Wei  Wei  Guo  Zecheng  Shi  Peiji  Zhou  Liang  Wang  Xufeng  Li  Zhenya  Pang  Sufei  Xie  Binbin 《地理学报(英文版)》2021,31(1):46-68
Sensitivity assessment is useful for monitoring land desertification.Research into how to prevent and control desertification is also important.In the arid region of northwest China,desertification is becoming worse and is a serious problem that affects loc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Based on remote-sensing an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technology,this study establishes a"soil-terrain-hydrology-climate-vegetation"desertification sensitivit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system to reflect the spatiotemporal changes of land desertifica-tion,and proposes a spatial distance model to calculate a desertification sensitivity index.The spatiotemporal change characteristics of land desertification sensitivity in northwest China are quantitatively assessed from 2000 to 2017.Moreover,the main driving factors are ana-lyzed using the geographical detector method.The results show the following.(1)Terrain,soil,climate,vegetation and hydrology affect and restrict each other,and constitute the back-ground conditions of the distributions and changes of sensitivity to desertification in northwest China.(2)Desertification sensitivity generally displays a low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 on the periphery of the area and a high one in the interior.The low-sensitivity regions are mainly in the five major mountain ranges(Altai Mountains,Tianshan Mountains,Kunlun Mountains,Altun Mountains and Qilian Mountains),while the high-sensitivity regions are mainly in re-gions such as the Junggar Basin,the Tarim Basin and the Inner Mongolia Plateau,as well as the Taklimakan Desert,Badain Jaran Desert and Tengger Desert.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desertification sensitivity is obviously regional,and the high-and low-sensitivity regions have clear boundaries and a concentrated distribution.(3)With regard to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changes in desertification sensitivity since 2000 have been predominantly stable,and the overall sensitivity has displayed a slowly decreasing trend,indicating that potential desertifi-cation regions are decreasing annually and that some achievements have been made in the control of regional desertification. (4) Soil and climate play a direct role in the driving factors of desertification in northwest China, and these have been found to be the most important in-fluential factors. Vegetation is the most active and basic factor in changing the sensitivity. In addition, topography and hydrology play a role in restricting desertification changes. So-cio-economic factors are the most rapid factors affecting regional desertification sensitivity,and their impacts tend to be gradually increasing. In general, desertification has been effec-tively controlled in northwest China, and positive results have been achieved in such control.However,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intensified global climate chang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human activities and new normals of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monitoring, assess-ment and control of desertification in China still have a long way to go.  相似文献   

17.
西部大开发中的沙漠化研究及其灾害防治   总被引:54,自引:23,他引:31  
王涛 《中国沙漠》2000,20(4):345-348
我国西部大开发所面临的主要社会-经济和环境问题之一是发展迅速的土地沙漠化。沙漠化主要是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所造成的土地退化过程。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沙漠化严重地制约了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在西部大开发的新形势下,沙漠化的研究和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就愈显突出。沙漠化的研究及其灾害的防治应以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目标,完善政策,强化管理,依托科技进步和法律手段,加速治理,改善生态环境,实现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8.
首先从分析沙漠化的物理机制入手,将生态建设政策对沙漠化的作用以政策指数PIX来表示,分解为空间广度[PSS]和时间强度[PEF]两个变量,PIX=(PSS+PEF)/2,定量计算政策指数与沙漠化变化的相关性。其次以公共价值为基本框架,构建沙漠化治理政策的执行过程+生态效果的绩效评价体系,从政策过程的“公平性”、对“合作生产”主体的尊重性、政府部门管理的“效率性”、生态效果的“可持续性”、政策对沙漠化变化的相关性等方面提取指标因子,定量评价沙漠化治理政策的绩效。以宁夏盐池县草地禁牧政策为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禁牧政策与沙漠化面积减少显著相关,草地禁牧政策公共价值绩效得分0.378 3,效果较差。因此,提出的基于公共价值的沙漠化治理政策绩效评价指标和模型都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