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针对我国村镇房屋抗震能力普遍较差的现状,为进一步掌握江西辖区,特别是位于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内的村镇房屋抗震能力现状,对江西省辖区内多个城市中的8个县(市)24个乡镇72个自然村开展村镇房屋抗震能力调查,其中详细调查了363栋江西典型村镇房屋。本文首先总结了江西的地震背景及村镇房屋震害特点;然后,依据调查资料,并结合九江地震等历史震害,指出江西村镇房屋在抗震设计、构造、施工中存在的不足。给出了江西村镇房屋不同结构类型、不同地区的震害预测结果,对比分析了不同结构类型及不同地区村镇房屋的抗震性能,总结了江西省既有村镇房屋的抗震能力现状;最后,针对江西村镇房屋,提出增强村镇房屋抗震性能的有效建议,本文研究可为村镇房屋的防震减灾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汶川8.0级地震甘肃陇南地区建筑震害调查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总结了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在甘肃陇南地区造成的农村房屋和城镇房屋的典型震害及其原因。考察发现,由于农村房屋一般未经抗震设防设计,在本次地震中即使在低烈度地区仍然震害严重;而城镇房屋震害较轻,一般均表现出良好的抗震性能,严重破坏的大多是一些施工质量差,缺乏良好的抗震概念设计以及改建时未考虑抗震设计的建筑。建筑震害调查的几个地区设防烈度均为Ⅷ度,实际烈度为Ⅵ~Ⅸ度,因此这些地区的房屋震害情况刚好能反映这些地区房屋抵抗小震、中震及大震的能力。结果表明,严格按照抗震规范设计、并保证施工质量的建筑基本都能达到三水准设防目标。最后本文对灾后重建和抗震设防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针对目前城市和村镇地区采用统一抗震设防标准的现状,将村镇建筑分为农村、乡镇、县城3个层次,制定基于性态抗震设防标准并开展相应的地震易损性分析,进而计算典型砌体结构的离散化震害矩阵。通过考虑不同地区地震危险性特征的差异来计算地震危险性曲线,并分析不同层次村镇结构在将来地震中的可能经济损失,确定相应地震保险费率。通过对不同层次、不同设防标准的典型砌体结构地震保险费率的对比,验证了将村镇地区分3个层次并考虑不同地区地震危险性差异来研究地震保险费率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4.
2020年1月16日新疆库车5.6级地震造成库车市塔里木乡居民房屋不同程度破坏。依据地震现场1个乡18个调查点的实地调查结果,初步分析此次地震的烈度分布和房屋震害特征。结果表明:地震灾区最高烈度为Ⅵ度,受灾面积为813.6 km~2,涉及185户685人,无人员伤亡;建造年代较早的砖木结构抗震安居房,由于抗震设防烈度较低,部分房屋抗震构造措施不完善,破坏程度相对较重;少数砖混结构房屋因地基沉降及地震叠加破坏作用,造成门窗洞口处墙体出现裂缝;框架结构房屋受场地地震动放大影响出现填充墙开裂现象。  相似文献   

5.
基于对汉中村镇既有砖木结构现状的调查,分析汉中村镇既有砖木结构的结构类型、设计方式、建造地域地段、地基处理措施和结构基础形式、村民抗震安全意识和房屋抗震构造设防情况等。通过查阅地震震害资料和相关文献,简述和分析砖木结构房屋的震害规律、破坏原因和主要影响因素,提出改善汉中村镇砖木结构房屋的抗震现状及处理方法,并对如何提高既有和新建村镇砖木结构房屋的抗震能力给出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怀涿盆地70多个村落农村房屋的实地调查,得到了该地区农村房屋的主要结构类型、建筑场地条件等信息。研究分析了该地区农村土木结构、砖木结构和砖混结构房屋的建筑特点,指出了各类结构房屋的抗震薄弱环节,提出了提高该地区农村房屋抗震设防性能和新农村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西北地区农村房屋抗震设防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魏英祖  郭金贵 《地震工程学报》2005,27(4):351-353,356
西北地区是中国地震活动多发区,由于经济落后农村多数房屋达不到抗震设防要求。本文分析了不同类型农村民房的抗震性能,总结了主要存在问题,提出了抗震设防的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8.
2017年8月8日21时19分,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本文就各烈度区特征、宏观震害、建筑物震害、地质灾害和生命线震害等进行了分析,初步得出本次地震的一些震害特点。本次地震震级大,震源深,有感范围广,极震区烈度达Ⅸ度,余震频发,余震最大震级4.8级。灾区属于高山峡谷区,地震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害较为严重,是导致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震中位于2008年汶川8.0级地震时的重灾区,建筑物基本经过重建,抗震性能较好;九寨沟城镇和景区内大部分房屋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地区和民族习惯,农村民居基本为抗震性能较好的穿斗木构架房屋,灾区建筑物受损多而倒塌少,避免了重大人员伤亡,死亡人数低于该区域历史上7级以上地震。这次地震经验表明,严格按照国家抗震设计规范、满足抗震设防要求并且保证施工质量的建筑物,具有抗御设防烈度地震的作用,不会发生严重破坏和整体垮塌,也就不会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  相似文献   

9.
四川兴文5.7级地震共致宜宾市兴文县、珙县和长宁县3个县22个乡镇受灾,震区抗震设防烈度为Ⅵ度。震区主要建筑物结构类型为框架结构、砖混结构、砖木结构和土木结构,大多数房屋没有经过抗震设防加固,抗震性能一般。通过对震区3个县68个抽样点的调查,发现框架结构和设防砖混结构在此次地震中表现出了良好的抗震性能。同时对不同结构类型房屋的构造方式、分布情况和震害特点进行了分析,并针对不同的震害特征,为今后该地区的灾后恢复重建和防震减灾工作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福建位于华南沿海地震带,地震构造复杂,地震活动活跃,而福建沿海地区现存大量的石结构房屋存在严重的抗震隐患。选取4个县(市)对村镇石结构房屋开展抗震性能调查,从结构特征、施工技术、构造措施和后期改建等方面对其抗震薄弱环节进行分析,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1.
2003年民乐-山丹地震民房破坏原因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3年民乐-山丹6.1级地震是双震型地震,重复破坏增大了灾害程度,房屋的抗震性能低也是造成破坏程度大的原因。本对民用房屋的破坏特征和地震诱发民房破坏的原因进行了分析,针对破坏的原因提出了提高房屋抗震性能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对1966年3月8日和3月22日台地震中的房屋破坏情况进行统计,计算了地震区主要房屋土坯墙房在Ⅳ~Ⅸ度中的毁坏率、严重破坏率和中等破坏率。通过X ̄2检验得出,Ⅵ度和Ⅸ度区房屋毁坏率、严重破坏率和中等破坏率的分布均服从正态分布  相似文献   

13.
传统农村房屋地震灾害平均损失率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多年来地震宏观震害资料整理、研究的基础上,对传统农村房屋的类型进行了划分,统计出农村房屋地震灾害的平均损失率与地震烈度之间的关系,以便在地震发生后能较快地初评估地震在农村地区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为快速判断震灾规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对位于汶川8.0级地震烈度区度区的青川县乡镇砖混结构民房破坏现象进行了调查和整理,分析了灾区砖混结构民房震害原因.参照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 50023-2009)中对砖混结构房屋一般要求条款,探讨了居民自建砖混结构民房采用一般抗震措施的安全限度.  相似文献   

15.
唐山地震人员震亡率与房屋倒塌率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程家喻  杨吉 《地震地质》1993,15(1):82-87
运用震后航空像片抽样统计了唐山地震的房屋倒塌率,分析了造成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是房屋毁坏。据此,建立了地震人员伤亡率与房倒率的回归方程,该方程可用于震前人员伤亡预测和震后快速粗估  相似文献   

16.
唐山地震房屋倒塌率与烈度相关分析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哲  程家喻 《地震地质》1994,16(3):284-288
以街区和自然村为样本,通过唐山震害航片对1942个样本进行房屋倒塌率判读和分区统计,建立了房屋倒塌条烈度相关模型,分析了不同烈度区房倒率的频度展布特征。其模型可为大震应急及震害损失快速评估时烈度评定提供定量标准,频度分析结果可为震害预测提供量化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丽江7.0级地震土木结构房屋破坏比和损失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瑞琦  张建国 《地震研究》1997,20(1):138-150
本根据丽江地震区113个自然村震害调查资料,对不同烈度区土木房屋不同破坏等级破坏比的分布特点进行了初步研究,对破坏比与烈度的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并给出了相应的统计关系,另外,通过实地调查,给出了本次地震土木结构房屋不同破坏等级的损失比。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海城震区活断层填图工作,在北西西向极震区中部水泉发现一条古地震槽沟.海城7.3级地震地表破裂带受断层槽沟控制.经过人工开挖发现地震断层,其中发育有古地震充填楔.  相似文献   

19.
钻孔应变仪在地震前的记录及地震预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1985年以来,在新疆进行了钻孔应变连续观测,已积累了大量可贵资料,曾多次记录到地震前的应变异常变化。将这些资料用之于地震预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给出了其中7个地震前的记录实例,并简要介绍了地震预测的情况。  相似文献   

20.
1976年8月四川松潘,平武发生了强烈地震,震级分别为7.2,6.7和7.2,这是我国南北地震带中段自1933年以来的最大地震。1933—1976年间该段上发生了一系列5.0—6.5级中强地震,本文讨论了这些中强震在震中跳迁,能量释放,大震源区小震频度,震中分布以及中强震余震的强度衰减等方面的地震活动特征。指出1973—1974年间的中强震活动,应当是1976年松潘平武地震的前兆地震活动,並且依据上述特征有可能将这类中强震从一般的中强震中区分出来。主要的活动特征可以归结为:自1972年开始,地震能量释放一反常态由原来源区和外围区的同步成比例变化改为截然反向的变化,这些中强震余震的扩散不明显,相反,主震却很清楚;这几个中强震和他们自已的最大强余震之间的时间间隔都大于4天,这明显大于附近地区其他中强震的这一间隔,也大于国内近年来大多数5.0—6.0级中强震的这一时间隔;1976年初,即大震前半年,震源区的地震活动异常平静,一直持续到大震发生。此外结合该区历史强震的迁移特点有可能预示1976年松潘平武地震的时间和地点,而其孕育过程似乎可由1949,1972及1976年初分为几个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