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叶连俊  孙枢  郭师曾 《地质论评》1982,28(5):500-502
沉积学在地质学中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最初是在地层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后,在石油地质学和海洋地质学的带动下有了大发展。目前,沉积学已成为地质学中若干分支学科如地层学、矿床学、海洋地质学、构造地质学、煤地质学、石油地质学、地球  相似文献   

2.
一、我国现代矿床地质学的起源和解放前的发展概况现代矿业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以及国外地质学理论的引进是中国矿床地质学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原因。留学国外的最老一辈地质学家起了传播国外理论,发展我国地质学的作用,他们都是探讨我国矿床学的先锋。翁文灏(1920年)著《中国矿产志略》和章鸿钊的《石雅》都有创见,是应用现代地质理论并结合历史考  相似文献   

3.
为庆祝我国著名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叶连俊教授从事地质工作六十载暨八十华诞,在中国岩石矿物地球化学学会沉积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沉积地质专业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共同组织下,于1993年4月22日至24日在京举行了庆祝会和《沉积地质学新进展》学术讨论会。旨在表彰叶连俊教授几十年来在沉积地质学界做出的杰出贡献,同时通过学术研讨,推动我国沉积地质学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4.
为庆祝我国著名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叶连俊教授从事地质工作六十载暨八十华诞,在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沉积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沉积地质专业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共同组织下,于1993年4月22日至24日在京举行了庆祝会和“沉积地质学新进展”学术讨论会。旨在表彰叶连俊教授几十年来在沉积地质学界做出的杰出贡献,同时通过学术研讨,推动我国沉积地质学的进一步发展。来自中国科学院、国家教委、地质矿产部、冶金部、石油天然气开发总公司、化学工业部、国家地震  相似文献   

5.
为庆祝我国著名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叶连俊教授从事地质工作六十载暨八十华诞,在中国岩石矿物地球化学学会沉积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沉积地质专业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共同组织下,于1993年4月22~24日在京举行了庆祝会和“沉积地质学新进展”学术讨论会。旨在表彰叶连俊教授几十年来在沉积地质学界做出的杰出贡献,同时通过学术交流推动我国沉积学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6.
著名海洋地质学家、沉积学家、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名誉所长、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技术顾问、博士生导师、中国地质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海洋地质学会理事长、中国海洋湖泊学会常务理事、《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主编、《沉积学报》副主编、《古地理学报》编委、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业治铮教授于 2 0 0 3年 1月 3日在南京逝世 ,享年 85岁。业治铮先生的逝世是我国科技界的一大损失。业治铮先生永垂不朽 !著名海洋地质学家、本刊编委业治铮先生逝世  相似文献   

7.
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之际,新中国地质科学50年回顾与展望学术讨论会,于1999年9月9日至11日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举行,地质学界程裕淇、涂光炽、王鸿祯、杨遵仪、董申保等19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及160多位专家、教授和190多名研究生在京聚会.9日上午开幕式上,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学会、中国地质大学的有关领导出席了会议.原中国地质学会理事长程裕淇院士致词.地学哲学委员会理事长、原中国地质学会理事长朱训教授、武警黄金部队总工程师蒋志教授等出席了会议.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学史研究会会长王鸿祯…  相似文献   

8.
序言     
正董申保院士是我国著名的岩石学家和地质学家,特别在变质岩石学和变质地质学领域造诣颇深,是我国这一领域的奠基人之一,对推动该领域的发展和人才培养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今值董老百年诞辰,大家深深怀念他,为此编著了本专辑以表纪念.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董先生即带领长春地质学院师生对山  相似文献   

9.
第十四届国际沉积学大会述评许效松,赵玉光(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1大会概况第十四届国际沉积学大会于1994年8月22日至26日在巴西累西脏(RECIFE)召开。由国家科协和地质学会组织以孙枢院士为团长的中国代表团一行10人于8月18日前往出席了本届会议...  相似文献   

10.
    
沈其韩  王泽九 《地质通报》2007,26(9):1059-1062
程裕淇院士是我国老一辈的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地质科技管理专家,国际知名学者。他是我国现代地质科学的开拓者之一,又是我国变质地质学的开拓者、早期前寒武纪  相似文献   

11.
高有峰  张立斌  陈桐  王璞珺 《沉积学报》2017,35(5):1078-1085
通过调研国内主要地质高校涉及沉积学领域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野外教学和研究生毕业论文等情况,对中国沉积学相关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从而讨论了中国沉积学教育现状及发展趋势。调研结果显示:1)中国地质类院校中涉及沉积学的本科专业设置基本统一,而研究生专业设置则存在较大的差异,各大高校的传统优势研究领域各具特色;2)通过统计近15年沉积学相关专业研究生毕业论文情况,揭示沉积学相关专业学位论文数量占地质学科总数的32%,其中油气地质学学科又占沉积学论文总数的77.1%,可见油气地质学是近15年来沉积学领域发展最快的学科,说明我国的经济增长和石油与天然气勘探开发与对人才的需求息息相关;3)通过研究生学位论文与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对比,我国沉积学教育与国民经济是同步发展的,一方面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不断向沉积学领域提出新的课题,促进沉积学和沉积学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沉积学领域和沉积学教育取得的成果反过来又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沉积学人才培养需要确定正确的目标和模式,将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协调统一本科地质学基础教育和研究生沉积学专门教育,构建终生教育体系,才能真正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使沉积学各研究领域的接续力量源源不断,使中国的沉积学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地质出版社于2010年2月出版了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为庆祝翟裕生院士80华诞,而编辑的<翟裕生文集>.翟裕生先生是著名的地质学家、矿床学家、地质学史专家、地质教育家.1930年生于河北成安县,195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以后,一直在北京地质学院及相继的武汉地质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工作,曾任副系主任、系主任、校长,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顾问,中国地质学会名誉理事兼地质学史专业委员会主任、<地学前缘>主编等.  相似文献   

13.
万国江 《第四纪研究》2007,27(6):915-918
1972年刘东生先生发表了"环境地质学的出现".刘东生院士的环境地质观聚焦于:环境地质学发展的动力源于社会需要、地球环境系统的整体性及其与人类关系的相互依存性.35年来,地质环境的地球化学研究以区域环境质量和全球环境变化两大科学问题作为基本目标,经历了调查评价-区域综合-界面机理的3个发展阶段,在典型区域环境演化及环境-生态效应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环境地质学以"地质学与人类"为宗旨,将在21世纪为人类谋求更多的福祉.  相似文献   

14.
《探矿工程》2007,34(12):1-3
60年前,一位风华正茂的北平青年,怀着献身祖国找矿事业的崇高理想,“重走张骞路,直奔玉门关”,来到了玉门油矿,开始了他后来为之奋斗一生的探矿工程事业,他就是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新中国地质部门探矿工程奠基人刘广志先生。“时光易逝,似水流年”,今年是刘广志院士从事探矿工程工作60周年。近日,本刊记者采访了年近85岁高龄的刘院士,现将采访的内容摘要刊登,以示纪念和庆祝。[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郭镜吾 《地质论评》1990,36(4):384,375
第二届全国岩相古地理学术会议于1990年4月17日至21日在江苏徐州市召开,是继1985年在贵阳召开的第一届全国岩相古地理学术会议之后我国沉积学界的又一次盛会。五年来,岩相古地理学、沉积地质学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这次学术会议,由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沉积学会、中国地质学会沉积  相似文献   

16.
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岩相古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古地理学报》编辑委员会副主编、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沉积学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地质学学会沉积地质专业委员会理事、北京石油学会理事、北京大学教授、我国著名沉积地质学家和矿床学家王英华,因病于1999年9月24日在北京逝世,终年66岁.  相似文献   

17.
《地质与资源》2011,20(3):158-F0002
<正>裴荣富,男,1924年8月出生,1948年获清华大学理学院理学士学位,1999年增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0年当选为美国纽约科学院院士,为矿产勘查地质学和成矿学专家.历任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工程师、主任工程师、研究员、副所长、所长  相似文献   

18.
吴淑琪 《岩矿测试》2013,32(4):527-531
地质实验测试是地质工作的眼睛.我国地质实验室从1952年成立地质矿产部开始,至今已走过60周年的风雨历程.60年来,我国的实验测试队伍从当初只有几十人,发展到今天近万人.测试技术从当初只有重量法、容量法和光度法,发展到今天集光谱、质谱、色谱为一体的多种现代化检测技术体系.社会功能从当初单纯服务于地质找矿发展到今天能全面支撑我国资源、环境和地学前缘科学研究.地质实验测试技术的发展与创新,有力地支撑了我国基础地质研究和矿产资源勘查评价工作,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这里凝聚了我们几代地质实验测试工作者的辛勤劳动和智慧.本文通过对我国地质实验测试60年来的工作回顾,梳理我国地质实验测试工作的发展脉络,展示几代地质实验测试人的丰硕成果,激励我们发扬优良传统,勇攀科学高峰,为建设一流的地质实验室努力奋斗.  相似文献   

19.
浅议地质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童潜明 《中国地质》2000,(12):39-40,28
钱学森院士早在1983年就倡议创立“地球表层学”,认为它是“一门横跨地理学、地质学、气象学、工农业生产技术、技术经济学和国土经济学等多门学科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的科学”.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地质学的知识理论及掌握的资料完全可以应用于地球表层有关的其他学科,同时在其应用过程中,也使地质学本身得到了发展,拓宽了服务领  相似文献   

20.
苏联的伟大地质学家Д.С.别梁金院士(1876—1953)的逝世,不仅是苏联科学界和地质学界的损失,也是中国科学界和地质学界的损失。别梁金院士不仅是著名的地质学家、岩石学家、矿物学家,而且是有名的物理化学家和工艺矽酸盐制造家。在伟大的十月革命后,他发表了对于矽酸的同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