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气象学会第23届大气物理学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及云物理和人工影响天气研究分会成立暨首次会议,于1996年1月29日-30日在北京举行。中国气象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周秀验,中国气象科学院研究院副院长徐宝祥等出席了会议。大气物理学委员会主任委员胡志晋研究员报告了上一届委员会的工作,提出了新一届委员会的活动安排。云物理和人工影响天气研究分会主任游来光研究员提出分会的主要任务是:广泛介绍天物理和人工影响天气的国内外发展动态,开展云物理和人工影响天气技术装备等方面的专项咨询,积极推动云物理和人工影响天气重大…  相似文献   

2.
中国气象学会第二十三届理事会所属学科(工作)委员会委员会名称主任委员挂靠单位大气物理学委员会胡志晋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大气探测与气象仪器委员会葛润生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天气与极地气象学委员会陈联寿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气候学委员会丁一汇国家气候中心大气化学与...  相似文献   

3.
1985年8月5日至16日,全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0多名科学工作者聚会美国旅游胜地夏威夷州的火奴鲁鲁参加“国际气象学和大气物理学协会与国际海洋和物理科学协会联合会议”(下简称IAMAP/IAPSO会议),共同讨论气象和海洋方面的学术问题,我国以叶笃正为团长的代表团出席了会议。气象学界和海洋学界的知名学者参加了  相似文献   

4.
气象学或大气物理学,是研究地球大气圈的一门科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短短的三十多年时间里,由于电子计算机、气象卫星、激光、微波等新技术,以及各种新型雷达的相继诞生并引入气象领域,使这门科学有了突飞猛进地发展。又由于气象科学与人民生活、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休戚相关,这门科学已愈显重要,世界各国对它的关注也日益加深。  相似文献   

5.
1992年11月29日到12月4日,中国气象学会动力气象学委员会、大气物理学委员会在中国科学 院大气物理所一室、五室的资助下联合在广州召开了“中层大气物理动力学学术研讨会”。本次会议得到了广东省气象局、广东省气象学会和广东科协的大力协助,中国气象学会名誉理事长、学部委员叶  相似文献   

6.
温景嵩教授,是我国微大气物理学尤其是气溶胶物理学的著名科学家。1933年2月4日出生于北京。1952年毕业于北京师大附中,195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气象专业。曾先后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1957年至1971年)和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1971年至1984年)工作。1979年10月至1982年2月,为英国剑桥大学应用数学与理论物理系高级访问学者,师从当代国际流体力学大师Batchelor教授。1984年起到现在为南开大学物理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学科带头人;中国颗粒学会荣誉理事,北京大学优秀校友,英国皇家气象学会会员,美国气溶胶学会会员,纽约科学院院士。几十年来,温景嵩教授从事微尺度大气运动中的气溶胶物理等过程的研究,做出了一系列创造性成就和突出贡献。在这一领域中他取得了一项标志性成果,这项标志性成  相似文献   

7.
1985年8月2日-19日我赴美国夏威夷城参加IAMAP(国际气象学和大气物理学协会)/IAPSO(国际海洋物理科学协会)联合学术讨论会和第四届WMO(世界气象组织)人工影响天气学术讨论会.参加IAMAP/IAPSO联合学术讨论会的中国代表有国内知名气象学和海洋学专家叶笃正、曾庆存、朱抱真、伍荣生、毛汉礼、叶龙飞以及中国科学院大气所、海洋所、国家海洋局、南京气象学院、兰州高原大气所、  相似文献   

8.
简讯     
简讯《中国当代地球科学家大辞典》一书已于1994年7月由气象出版社出版。该辞典主要收集了当前活跃在我国地球物理学、水文水利学、空间科学、气象学、地质学、海洋学、地理学、土壤学、环境科学、测绘学、天文学等地球科学分支学科中有成就的专家、学者,总计362...  相似文献   

9.
由世界气象组织和中国国家气象局联合召开的“第5次WMO人工影响天气和应用云物理科学会议”,于5月8日——12日在北京举行.国际气象学和大气物理学协会(IAMAP)、美国气象学会(AMS)和中国气象学会共同参予主持了这次会议.来自世界五大洲26个国家的200多位学者,报告和交流了他们在人工影响天气和应用云物  相似文献   

10.
由中国气象学会和美国气象学会共同发起,世界气象组织(WMO)、国际气象学与大气物理学协会(IAMAP)以及中国气象学与大气物理学协会(CCMAP)共同赞助的“北京国际辐射会议”(BIRS)于1986年8月26—30日在北京举行。会议的名誉主席是叶笃正教授(中方)和美国科罗拉多大学 J·London 教授(美方),执行主席是中国气象学会大气物理专业委员会主任、气象科学研究院院长周秀骥教授和美国犹他大学气象系廖国男教授。  相似文献   

11.
由中国气象学会大气物理学委二_、云物理和人工影响天气分会及全国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联合主办的“全国第12届天物理和人工影响天气科学讨论会”于1996年10月21~26日在北京召开。中国气象局名誉局长、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邹竞蒙同志到会作了重要讲话。各省、市、自治区气象局、人影办、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以及有关气象院校共205名代表出席了会议。新疆共派出5石代表(其中含兵团2名)出席了这次会议。这次会议共收到学术论文232篇,其中包括:(1)云水资源和人工降水;(2)雹云结构和防雹…  相似文献   

12.
周秀骥 《大气科学》1979,3(3):203-209
大气遥感是六十年代全面兴起的新型大气探测方法。它的发展将为掌握大气运动和变化规律提供更丰富、更深刻的观测资料,是推动近代大气科学研究进步的重要工具。早在六十年代中期,如何把空间、激光、红外和微波等近代技术迅速应用到我国大气科学研究,建立新的大气探测系统,适应气象为我国国防与国民经济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实际需要,促进我国大气科学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问题,就引起了我国著名地球物理学家赵九章和气象学家顾震潮的密切注意,并且着手组织力量,制定发展大气遥感的研究规划。从1965年到现在,在党的领导下,我们努力排除并克服了各种干扰和困难,全面开展了激  相似文献   

13.
山地气象学是研究山地与大气之间相互作用的一门交叉学科,是山地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25年来,中国山地气象研究取得了不少重要进展。除继续重视青藏高原的大气科学试验及深入研究之外,还对天山、华山、秦岭、横断山、峨眉山、哀牢山、娄山、巴山、大别山、太行山、长白山、黄山、九华山等主要山脉开展了地形与气象关系的研究。针对与山地气象相关的观测试验、大气边界层、动力学理论、数值模拟、降水科学、气候与气候变化、气候资源、环境气象及气象灾害等研究领域,本文分别对这些领域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总结,在此基础上展望了中国山地气象未来研究的主要科学问题与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是中国气象局直属科研单位,是中国大气科学综合研究基地,其前身是成立于1956年的中央气象科学研究所。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成立50年来,始终面向中国气象事业的发展和国际大气科学前沿,在大气探测、中尺度气象学、气候学、极地和高原气象学、数值天气预报、农业气象学、大气化学与大气环境、云雾降水物理与人工影响天气、大气雷电等领域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并开展了东亚季风、台风、暴雨、高原气象、极地气象等方面的综合科学试验,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为中国气象科研与业务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5.
高鲁先生是我国卓越的近代天文事业的奠基者,也是我国近代气象事业的倡导者和开创者,他为中国近代气象事业的兴办倾注了很多心血。现特将他的生平简历和他在中国近代气象事业开创时期所作的重要贡献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统计物理学角度分析了气象学基本问题。指出气象学中的大气微团等元量可与统计物理中的基本研究对象粒子相对应。因而统计物理中的概念、方法和规律可以移植到气象学中来。文中定义了大气分布函数和大气的H函数,还研究了大气能量分布律和大气熵。文中综述了熵极值原理在气象上的应用并提出大气熵守恒猜想。最后指出如这一猜想被证实,则可以使中短期的数值天气预告的准确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7.
吕达仁 《气象》1992,18(1):57-57
大气物理学是大气和环境科学的基础学科,它致力于阐明发生于地球大气中的基本过程和各类大气现象的原理和规律。它运用物理学的理论原理和数学方法、实验方法和测量技术,结合地球大气介质和外部环境,定性和定量地研究大气科学及其应用中的重大问题。它与大气动力学(严格地说也是物理学的一部分)和大气化学(这是新兴的边缘学科,它的相当部分内容是在大气物理学的框架内开展的)构成了大气科学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沉痛悼念著名大气科学家谢义炳院士我国著名大气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教授、中国气象学会名誉理事长、《大气科学》顾问编委谢义炳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1995年8月2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8岁。谢义炳先生热爱祖国,热爱党和人民,热爱气象...  相似文献   

19.
“工程”一词借用了工程学特有的科学合理的框架结构、系统科学的理论观点和方法以及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内部各要素组成的高效运作的有机整体的机制原理,即特指为系统工程。本文讨论的防灾减灾工程实际上是关于我国气象防灾减灾系统(工程)建设问题。1气象灾害概述1.1气象和气象灾害什么是气象?一种传统的、流行的、极具代表性的说法是:“地球被空气所包围。包围地球的空气整体称为大气。大气中的各种现象称为气象。”(内田英治等,《气象手册》中译本1985版,贵州人民出版社,第1页)。随着人类生产活动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气象概念的内涵发…  相似文献   

20.
极地大气科学与全球变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南极和北极是地球上的气候敏感地区, 也是多个国际科学计划研究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地区。极地大气科学考察与研究是极地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的极地大气科学考察与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 25年来有较大进展。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参加了我国组织的23次南极考察、2次北冰洋考察和3次北极考察; 承担了南极长城站和中山站、北极黄河站气象业务建设和维持, 以及中-澳合作南极冰盖3个无人自动气象站工作; 进行了常规地面气象、Brewer大气臭氧、近地面物理、冰雪和大气化学等观测, 获得了较为系统的极地大气环境资料。开展了有关极地大气科学与全球变化的研究, 在极地天气气候特征及气候变化时空多样性、极地海冰变化和南极海冰涛动、极地近地面物理特征和海-冰-气相互作用、中山站臭氧变化特征及南极臭氧洞和大气化学、气候代用资料获取和古气候环境以及极地大气环境变化对东亚环流和中国天气气候影响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新进展。中国极地大气科学正积极通过多学科交叉、走国际合作道路, 努力提高对极地在全球变化中作用的认识水平, 并积极探索极地变化对我国气候、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