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限制人口的数量,提高人口的素质,是符合我国国情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大事。为了使人口发展走向有计划的轨道,现以周口地区为例,运用灰色系统预测人口发展趋势,供各级领导和计生部门在今后制定控制人口发展计划和措施参考。 一、周口地区人口发展概况 周口地区位于河南的东部,是河南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但由于自然灾害频繁,人口增长过快,每年能够提供的商品粮却不多。周口地区近10年人口增长基本上可分为两个阶段,从1980年到1984年由780.40万人增加到816.24万人,四年增加35.84万人,增加4.59%,人口增长率也由  相似文献   

2.
专家笔谈:科教兴国与区域发展朱友文(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研究员)"科教兴豫"是河南跨世纪发展战略的核心河南是我国的人口大省,现有人口在各省区中位居第二,河南也是我国、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大省,1995年国内生产总值分别居中西部和全国各省区的第二...  相似文献   

3.
对省区人口、环境与发展研究的有益尝试──介绍“河南人口、资源、环境从书”最近,河南教育出版社隆重推出了一套关于河南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发展的论著─—“河南人口、资源、环境丛书”。该丛书由我国著名人文地理学家、原河南大学校长李润田教授任主编,马心浩、...  相似文献   

4.
人口和粮食、资源、能源、环境,现在已成为全球性五大严重问题,但中心事物是人。它们总是既相互对立,又相互制约;既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在它们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关系。由于人口的急剧增长,给其它几个问题带来了越来越大的压力。我国有十亿多人口,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因此,把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列为我国的基本国策。而河南人口现在仅次于四川省,居全国第二位,数量庞大的人口是全省经  相似文献   

5.
陈海霞 《地理教学》2005,(10):35-35
读此案例,仿佛与潘恩一家共同度过了忙碌的一天。可以说,这个普通家庭是占柬埔寨人口百分之八十的农村家庭的一个缩影。这个案例不仅反映了各年龄柬埔寨农村人的生存状态,从侧面也反映出这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教育、卫生等各方面的状况。案例生动的故事般的叙述,让人不忍释卷,不知不觉读完,也对柬埔寨的情况有了初步的了解。  相似文献   

6.
河南省自然灾害动态演变趋势及防灾减灾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处中原地区的河南省是我国三大自然灾害高发区之一。历史上我国危害最大的旱、涝灾害也都发生在这里,建国以来仅次于唐山大地震的巨灾“75·8”河南大洪水,曾震惊中外,至今令人记忆犹新。据统计:建国以来全省平均年救灾款项高达7675万元,占全国年救灾款的1/10。平均每年耕地成灾面积高达2552.8万亩,成灾人口2318万人,减产粮食24.2亿公斤,倒塌、毁坏房屋3214万间,省境动脉铁路、公路几乎每年都因各种灾害的破坏,而发生较长时间的中断。河南主要灾害类型主要有干旱、洪涝、冰雹、地震、干热风、水土流失、霜冻、滑坡、崩塌、风沙、盐碱等,它们时空分布各异、  相似文献   

7.
《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26(1):30-30
河南地处中原,是人口大省和农业大省,也是水资源极度短缺的省份。河南省以全国1.47%的水资源养活着占全国7.6%的人口,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加强节约用水管理,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在河南尤为重要而紧迫。2004年8月,受国家水利部委托组织开展了此课题。  相似文献   

8.
正畜牧业有较为悠久的发展历史,与气候、环境、人口、政治、经济、技术、战争等诸多因素有极为密切的联系,农区畜牧业的发展受上述因素制约更大。河南地处中原,更具典型性。张显运先生长期致力于畜牧业史研究,成果丰硕。2014年11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张显运先生《历史时期河南畜牧业研究》一书,全书分十一章,30余万字,由宋  相似文献   

9.
河南省区域经济竞争力现状及未来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对河南省与沿海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过程比较的基础上,对河南省相对较弱的区域经济竞争力及其导致原因进行了分析,指出管理体制、经济结构、发展环境变化、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和历史遗留问题是河南省区域经济缺乏竞争力的主要原因,最后,本着提高河南区域竞争力的原则,提出了未来河南经济发展中所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一我国地区经济和文化发展存在的一极不平衡就是东、西部发展的不平衡。占全国面积50%以上的广大西北地区,人口和工农业生产总值均只占全国的5%左右。位处西北边陲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面积占全国的17%左右,人口仅占全国的1.3%,国民生产总值也仅占全国的1%。深居欧亚大陆腹地的地理位置,长期的封闭状态及历史发展等诸原因,使得该区经济发展落后,生产力不发达。为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形势,党中央对我国经济建设的一个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历史的、综合的角度,系统分析了河南历史地理的特征,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河南经济建设所起的作用.提出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必须为当前经济建设服务的论点,并指出今后一段时期河南历史地理学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中原汉族移民新疆(公元一八八二年清光绪八年置省前称西域)的历史源远流长,但有历史的记载却在西汉,两千多年来从未间断。历代国家政府为巩固边防,控卫首都,发展农业生产,调节人口,都要通过“寓兵于农”兵屯和民屯的政策进行人口迁移。历史上河南人口数量大,历代人口迁移数量也很大,据史书记载,北宋前海运末通,迁移的范围遍布人口空旷的西北,其次是东北。在西汉中原地区人口多,但耕地数量少,豪富对土地兼并与自由买卖现象已普遍,“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无)立锥之地,故移民西域就成为当时的唯一出路。  相似文献   

13.
河南省是一个人口大省、农业大省 ,且是全国主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新中国成立 5 0年来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在耕地和耕种面积不断减少、人口逐年增加的情况下 ,农产品总产量仍有较大的发展。从 1983年开始由粮食调入省发展成为调出省 ,平均每年调出 10 0万t。与此同时 ,林、牧、渔产品产量也有较大的增长 ,农业生产结构和地区布局等方面也都得到了进一步优化。尽管如此 ,影响河南农业持续发展的限制性因素还很多 ,比如 ,人增地减、人均耕地过少 ,自然灾害频繁、抗灾能力比较弱 ,水资源不足 ,农业生态环境继续恶化等等。在这一形势下 ,…  相似文献   

14.
认真探讨长期处于国家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地位的北京及其周围地区人口变迁的历史过程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而清代至民国三百年是北京地区人口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人口的连续发展为解放后北京地区人口的增长奠定了基础,产生了直接而深刻的影响. 本文根据清代人口编审的典章制度,在研究北京地区人口地域构成的基础上,以城区为重点、分别探讨了州县、内城及城属和外城不同时期的人口规模.又根据民国年间的户口调查制度,探讨了该时期的人口规模.从而揭示了三百年间北京地区人口演变的过程和人口增长的加速性质,提出了北京旧城区的人口在清初和清末至民国年间以迁移增长为主的见解,同时澄清了对北京人口规模的某些误解.然后对不同时期的人口地理分布进行了对比分析,指出了区域人口具有以城区为中心,由密变疏依次形成的不规则环状(半环状)分布的特点以及形成这种特点的经济、社会历史和自然环境根源. 本文还注意到对入关之后八旗人口变迁过程的研究,列出了清代中期政府为解决八旗人口膨胀造成的压力而采取的六项措施及其利弊得失.同时也讨论了清代前、中期限制外城人口迁移增长的政策,对外城人口发展的阻滞作作.这些初步的研究成果对研究今天北京地区的人口地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地学角度,对香港为什么成为世界上人口最稠密地区、香港人口发展的历史变化、人口发展的基本特点以及人口增长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综合分析,对了解香港、加强大陆与香港的经济联系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郑霖 《地理研究》1983,2(4):23-31
四川人口达99713310人,占全国的9.7%,居全国各省(区)的第一位。四川人口具有基数大、农业人口为主、人口密度较高和增长速度快等特点。四川人口地理分布东部多于西部,平原和丘陵多于山地与高原。四川人口空间的成因是自然地理、社会经济和历史民族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景德镇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素有“江南雄镇”之称,历史上与广东佛山、湖北汉口、河南朱仙镇并称全国四大名镇,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和国家甲类对外开放城市。面积5256平方公里,人口152万,其中市区人口50万。景德镇被称为瓷都,具有渊远的文化历史。在春秋战国以前,因地处昌江东南,所以古称昌南镇。这时的镇民大多是“耕且陶焉”,所以又名陶阳镇。东晋元康元年(公元291年),荆州刺史陶侃为维护王朝统治,曾“擒江东寇于昌南,遂改昌南为新平”。意思是新近平定的地方。所以景德镇的镇名在宋代以前,有昌南、陶阳、新平三个称…  相似文献   

18.
朱连奇 《地理学报》2000,55(5):253-253
河南省是全国主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新中国成立5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耕地和耕种面积不断减少、人口逐年增加的情况下,农产品总产量仍有较大的发展.粮食生产总量在持续跨越1 000万吨(1951年)、2 000万吨(1976年)和3 000万吨(1989年)三个台阶的基础上,1996年达到3 839.9万吨,48年平均年递增3.5%.1983年开始由粮食调入省发展成为调出省,平均每年调出100万吨.尽管如此,影响河南农业持续发展的限制性因素还很多,比如,人增地减、自然灾害频繁、水资源不足、农业生态环境继续恶化等等.在这一形势下,原河南省政协副主席、河南大学校长、著名经济地理学家李润田教授组织省内有关方面的专家,开展了"河南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经过两年的辛勤劳动,终于完成了这项富有开拓性的工作,继<河南人口、资源、环境丛书>之后,李润田教授的又一力著<河南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已由大象出版社(原河南教育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19.
历史文化名城开封与洛阳的当代发展轨迹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上河南长期是中国封建王朝的统治中心,出现了多个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市,但是近年来这些城市的发展不仅逐渐失去历史风貌,落后于沿海新兴城市,而且它们之间的发展也参差不齐.开封和洛阳作为河南两个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名城,通过对这2个城市的发展条件、发展现状、经济增长轨迹以及发展支撑条件的差异性分析,提出中原崛起的时代背景下河南历史文化城市发展需要注意的5个问题.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河南经济社会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省域中心城市(指17个地级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核心和主导作用日渐增强,市区行政区划对区域经济的制约愈加突出。这在中部地区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研究河南省中心城市市区行政区划问题,对于培育中心城市,加快河南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进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加快中心城市发展是河南省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实现中原崛起的必然选择(一)河南省已进入以城市为主导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城镇化有了一定的发展,但由于农村人口多,城镇化水平远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