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地质科学》1959,2(1):33-33
比例尺为四百万分之一的中国及其邻境大地构造图和作为它的说明书的“中国大地构造纲要”,本年第一季即将出版。它是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构造室全室同志的集体工作的成果。本图及说明书是根据中国地质构造发育的特点并吸取国内外已有的编图经验特别是苏联先进经验编制而成的。在编制大地构造图时,我们是以地史学原则为根据,结合沉积岩相古地理的分析,也就是采用了构造层的方法,同时结合了地质力学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边千韬 《地质科学》2008,43(2):415-416
常承法研究员1927年3月2日生于山西省太原市,1950~1952年在北京大学地质系完成了大学学业,1953~1956年在原北京地质学院完成了研究生学业。毕业后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构造地质研究室从事构造地质和大地构造研究,曾参加了张文佑院士主持的我国第一幅“中国大地构造图”的编制及其说明书“中国大地构造纲要”的撰写。1959年被聘为助理研究员,1978年晋升副研究员,1984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批为博士生导师,1986年晋升研究员。  相似文献   

3.
张文佑教授自1934年北京大学地质系毕业开始从事地学研究以来,迄今已整整五十年了。张文佑教授是国内外著名的地质学家和大地构造学家,现任中国科学院主席团成员、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常委、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所长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并兼任中国地质学会和中国石油学会副理事长以及其他多种职务,五十年代早期还曾任中国科学院学术秘书处秘书。  相似文献   

4.
新一代中国大地构造图(1∶5 000 000中国及邻区大地构造图(图1)及简要说明-- <从全球看中国大地构造>),已于1999年由地质出版社用中、英文两种版本出版,2002年第2次印刷.该图是在中国区域地质填图基础上,综合研究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等资料,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地构造室编制而成.这是中国地球科学界各学科知名学者共同参与的一项集体劳作,体现了中国大地构造研究的最新成果.该图从4个方面,在时空的结合上,清晰地展示了中国大地构造演化过程和资源、环境、灾害的地质背景:  相似文献   

5.
吴根耀  关静 《地质科学》2000,35(2):226-226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退休研究员谢鸣谦先生的专著“拼贴板块构造及其驱动机理-中国东北及邻区的大地构造演化”,2000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6.
由中国科学院长沙大地构造研究所和中南大学举办、中国科学院长沙大地构造研究所承办的“21世纪活化构造与成矿学发展创新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1年10月28-31日在长沙隆重举行。恰逢地洼学说(活化构造及其成矿学理论)创立45周年及其创立者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南大学一级教授、中国科学院长沙大地构造研究所名誉所长、国际矿床大地构造委员会副主席兼地洼学组主席、国际地洼构造与成矿学研究中心主席、国际期刊《大地构造与成矿学》主编陈国达先生90华诞之际,此次会议的召开对弘扬老一辈科学家的科学创新精神,进一步发展、创新活化构造与成矿学理论,具有深远的学术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7.
李廷栋 《地质论评》2004,50(3):240-242
内容提要黄汲清先生历来也十分重视地质编图工作,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他不但多次强调地质编图工作的重要性,而且亲自组织、领导或指导了多项编图工作,主笔或领导制定了一些编图规范、编图技术方法等指导性文件。他1936年发表的《中国地质图着色及符号问题》,开创了统一中国地质图着色和符号使用的先河,对尔后60多年中国综合地质编图工作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1959年他发表了《编制中国大地构造图的若干意见(节要)提出编制1:100万大地构造图的原则、技术方法和图例制作,对指导中国大地构造图的编制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对我国地质编图工作做出了重大的历史性贡献,不愧为中国综合地质编图的先驱。  相似文献   

8.
运用板块构造理论编制大地构造图的一些原则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就运用板块构造理论与方法,编制大地构造图的原则,构造单元级别划分的主要依据,大地构造图的内容、表示方法及编图工作阶段等,作了较详细论述。为了冲破传统观点的束缚,编制出我国新一代的大地构造图,作者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以供广大地质同行们讨论和参考。  相似文献   

9.
张抗 《地质科学》2009,44(4):1105-1112
断块说形成过程充分表现了张文佑先生广蓄并纳继承创新的治学思路。在1956~1958年主持编纂的1∶5 000 000中国大地构造图及其说明书《中国大地构造纲要》和20世纪80年代初期完成的1∶5 000 000中国及邻区海陆大地构造图及其说明书《断块构造导论》是其发展两大阶段的标志。古中国大陆在断裂体系影响下破碎分离再逐步拼合的过程中形成稳定断块与活动带相间的格局; 拉张造洋挤压造陆,洋、陆型地壳互相转化等两大学术观点的提出是其重大理论创新。断块说在解释中国及邻区大地构造中不断发展并融合了其它学术流派,断块开合说的提出即是其表现之一。立足亚洲-西太平洋复杂的地质构造断块说可望得到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东亚晚前寒武纪大地构造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距今约在6亿年至20亿年的阶段为晚前寒武纪时期(表1)。该时期内海、陆地壳的演化表现强烈,留下了较丰富的地质记录。晚前寒武纪大地构造的演化,无疑是在早、中前寒武纪的构造基础上发展的,并且对寒武纪以后的构造演化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所以,研究晚前寒武纪的大地构造演化,对于揭示现今大地构造特征和探讨早、中前寒武纪的大地构造,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2019年10月18~20日,第二届国际海洋工程地质学术研讨会(ISMEG 2019)在中国大连成功召开。本次研讨会是在国际工程地质与环境协会(IAEG)架构下由海洋工程地质委员会(C34)主办,海岸与近海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大连理工大学)承办的全球性海洋工程地质学术研讨会。研讨会以"海洋资源开发与海洋工程地质"为主题,针对海洋土工程性质、海洋地质灾害与工程防护、海洋工程地质原位勘测、监测与试验模拟、海洋资源开发水动力环境与作用、海床沉积物和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海洋工程结构基础、海流-结构-海床相互作用等7个专题设置了10个特邀报告、21个主题报告及71个学术报告。作为国内外海洋工程地质研究者交流、分享、合作、创新的平台,国际海洋工程地质学术研讨会二度在我国召开,是对我国海洋工程地质学科快速发展的肯定,同时也对我国海洋工程地质研究取得高水平成果和成果转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地质学会成立六十周年的喜庆日子里,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谨向中国地质学会致以热烈的祝贺,谨向全国广大地质勘测、教学和科研工作者致以热烈的祝贺和亲切的慰问。  相似文献   

13.
段万倜 《第四纪研究》1989,9(3):195-200
本文简要介绍了李四光教授从青少年直到逝世为止的毕生活动中的重要事迹。其中包括早年留学日本时参加中国同盟会和辛亥革命时期的活动;入英国伯明翰大学后,专攻地质科学,走上了“科学救国”的道路;新中国成立前后,专心致志地从事地质科学研究和地质教育工作,在长期的科学活动和社会活动中,为繁荣祖国科学事业,发展和提高中国地质科学水平,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寻找和开发矿产资源,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卓越贡献。在国内外科学界、知识界享有崇高的声誉,为后人留下了大量宝贵的科学文化财富,中国人民引以为荣。  相似文献   

14.
通过开展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工作,对甘肃肃南红石嘴中梁-白泉门地区的地球化学参数进行计算和分析,结合各地质单元地球化学特征、元素相关性和组合特征、综合异常特征,认为调查区应以Cu、Ag、Sb、Au等矿种重点来开展,并圈定综合异常10处。其中与中酸性侵入岩有关的综合异常3处,与阴沟群有关的综合异常6处,与阴沟群和基性-超基性杂岩有关的综合异常1处。本次工作认为AS6、AS7、AS10综合异常找矿前景良好,并开展了大比例尺的查证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找矿成果,为该区下一步找矿工作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5.
MAPGIS在数字水文地质图编制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为了充分反映湖北省在地质领域取得的新成果、资料和水平。实现成果图件的及时更新,并为湖北省地学信息系统建设尊定基础,湖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组织有关单位,选用我国自主版权的MAPGIS软件平台,从数字制图入手,完成了全省1:50万数字地质矿产系列图的编制工作。达到同类项目领先水平。本文就MAPGIS在数字水文地质图编制中的数据准备方法、采集技巧、图层划分原则、成图工艺流琢成果图件应用特点展开讨论,旨  相似文献   

16.
鄂尔多斯断块太古代至早元古代构造发育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抗 《地质科学》1982,(4):352-363
鄂尔多斯断块绝大部分被古生界至新生界所覆盖,仅在周缘有零星的太古界及下元古界露头。因此,最初人们只能根据周缘的老地层发育特点对断块内的前长城系进行某些推测。近年来,在对华北断块区基底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张文佑、赵宗溥对华北地区太古代和元古代的构造发育特点进行了分析;马杏垣、刘国栋结合航空磁测的资料对华北基底构造发育史提出了系统看法。 笔者亦曾就本区基底构造特征作过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17.
中国区域地质志项目实施8年以来,已启动24个省级和2个区级地质志的编纂工作,其中11个省级地质志已经完成并通过验收,即将出版面世。通过编纂地质志,对编志地区以及全国地质进行了大综合、大集成,取得若干创新性成果:前寒武纪地质研究获重大突破;重新厘定了一些地区和全国地层系统;分析总结了岩浆岩时空分布规律;进行了构造区划,深化了中国地质构造的认识;发现典型的洋盆地层系统;成功进行了三维立体地质图的编图试点。志书的编纂完成,将为中国地质工作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一套具有宏观影响的基础地质系列丛书。  相似文献   

18.
东北地区1:150万大地构造相图是2018年出版的一份区域性大地构造图.该图依据不断积累和丰富的基础地质资料,将大地构造理论研究与综合应用汇总和集成,是东北地区科技创新成果和技术方法进步转化应用的重要体现.此次编图以板块构造理论和大陆动力学思维为指导,以多岛洋、弧-盆系发展演化观点为切入点,运用大地构造相分析方法,研究东北地区地壳形成、演化历史,以及大地构造环境及其与成矿作用的时空关系.较系统地阐述了东北地区的岩石构造组合、建造构造与构造演化阶段的宏观背景.  相似文献   

19.
“福建-岭南地块”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亚洲大多数地质学家认为,渤海、东海、黄海和日本海等海域,是新生代逐渐形成的。这样,就有理由认为,今天的我国东部大陆与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在前新生代的地质构造发展,是一脉相连的。关于它们之间的连接图式,日本地质学家小林贞一,在三十年代初曾提出“秦岭-汉城地轴”,五十年代初又提出“福建-岭南地块”之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