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褐藻低聚糖对提高大菱鲆免疫机能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在养殖过程中投喂酶解制备的褐藻低聚糖对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鱼苗免疫机能的影响,对大菱鲆鱼苗血液中的酸性磷酸酶、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和头肾淋巴细胞吞噬能力进行了测定。实验发现,褐藻低聚糖能够提高大菱鲆血液中酸性磷酸酶、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头肾淋巴细胞吞噬率较对照组提高15.4%,吞噬指数则无显著差异。结果表明在大菱鲆鱼苗的养殖过程中褐藻低聚糖可作为一种非特异免疫调节剂提高大菱鲆机体的免疫能力。  相似文献   

2.
利用秋末至次年夏初福建省海区自然水温一般处于大菱鲆(Scophthalmusmaximus)生长最适水温范围这一条件,采用陆上工厂化养殖和海上网箱养殖二种方式,试验其养殖效果。利用海上网箱养殖方式,可以在秋末夏初自然水温处于大菱鲆最适生长范围期间,将大菱鲆鱼苗饲养至平均体质量500g/尾的商品规格。从2003年11月26日至2004年4月2日,鱼苗从平均全长11.3cm、平均体质量113.6g生长至平均全长27.1cm、平均体质量500.4g,成活率86.7%。而同一阶段,陆上水泥池的水温一般要比自然海区低1~2℃,生长速度也较慢。另外,大菱鲆对高水温有相当的耐受能力,在平均水温达27.0℃、最低25.2℃、最高达29.2℃的6月份,成活率仍可达85.9%。结果表明,在南方开展大菱鲆阶段性养殖在技术上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简讯     
牙鲆鱼苗放流攻关课题已超额完成有关指标 “胶州湾牙鲆鱼增养殖技术研究”是国家“七五”攻关项目,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承担、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协助进行。国内首次人工培育种苗和在胶州湾标志放流牙鲆鱼苗,最近已通过了由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2002年山东省水产养殖病害测报数据,对草鱼、鲤鱼、虹鳟鱼、大菱鲆、对虾、扇贝、海带等14个主要养殖品种病害发生情况进行了分析,并预测了2003年水产养殖病害发生趋势,提出了水产养殖动物病害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5.
牛蒡寡糖对大菱鲆生长和免疫机能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将自主研发的牛蒡寡糖作为添加剂添加到大菱鲆的基础饲料中,探讨其对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的生长和免疫机能的影响。经过60 d不同剂量(1.0%,2.0%,4.0%,6.0%)的饲喂试验,分别从每组随机抽取鱼体,测定其生长指标和血清中ACP,AKP,LSZ,SOD和PO等多种免疫相关酶的活力以及血液中白细胞的吞噬活性。结果表明,牛蒡寡糖作为一种非特异性免疫调节剂对大菱鲆表现出优良的促生长作用,还能显著提高大菱鲆的免疫相关酶活力和白细胞的吞噬活性,从而提高大菱鲆的非特异性免疫力,其适宜添加量为4.0%。牛蒡寡糖可以开发成为水产动物的促生长剂和免疫增强剂。  相似文献   

6.
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是我国重要的海水养殖鱼种,三倍体诱导对其种质改良、产业提升和生态安全具有重要的价值。目前有关大菱鲆三倍体的人工诱导虽已有报道,但对其诱导条件缺乏细致的研究。本文采用冷休克法抑制第二极体排放,通过对诱导处理起始时刻、温度和持续时间3个主要因素的单因子实验,筛选其最佳诱导条件。结果显示,在受精和孵化水温为15.0±0.5℃条件下,受精后6 min,用–2~–1℃处理25 min可获得较好的诱导效果,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诱导率可达100%。随后在最适条件下进行了规模化诱导,获得鱼苗200万尾以上,其诱导率高于98%。跟踪观察发现,三倍体诱导组胚胎的形态及孵化时间与二倍体对照组基本一致。本研究结果可为大菱鲆三倍体的产业化应用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7.
温度,光周期和换水率对黑鲷卵,鱼苗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鲷商业化生产在某些国家已是一项重要的水产养殖行业。众所周知,温度是影响海水鱼苗卵黄囊时期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并且在营养生命开始时,它决定着鱼苗的生物特性。Tandler和Mason(1983年)发现:黑鲷鱼苗在孵化后最初12天的存活率,在连续光照下培养比12小时光周期有了明显地改善。还发现:光照强度在205~1370勒克斯之间对这种鱼的存活和体长生长有积极的作用。而且黑鲷鱼苗  相似文献   

8.
为了评估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耐氨氮性状的遗传参数和为循环水养殖大菱鲆提供科学指导,作者研究了养殖海水中氨氮对4月龄和8月龄大菱鲆的急性毒性效应,同时对比了氨氮对白化和正常个体、雌性和雄性个体的急性毒性效应差别。结果表明:非离子氨对4月龄大菱鲆的24、48、72、96 h LC50分别为2.19、1.94、1.80、1.72 mg/L,对8月龄大菱鲆的24、48、72、96 h LC50分别为3.64、3.02、2.93、2.86 mg/L,非离子氨对4月龄和8月龄大菱鲆的安全质量浓度分别为0.17和0.29 mg/L;氨氮对白化和正常大菱鲆以及雌性和雄性大菱鲆的急性毒性效应均没有显著性差异,研究结果为进一步选育大菱鲆的耐氨氮品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大菱鲆养殖是我国海洋鱼类养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促进我国大菱鲆养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地区产业竞争力,文章采用资源禀赋系数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2种评价方法,通过实地调查和资料查阅获取统计数据,对2016年我国大菱鲆养殖主要产区的产业竞争力进行实证分析,主要包括环渤海地区的多个城市和江苏省赣榆区。研究结果表明:沧州市、唐山市、青岛市、天津市和威海市等地的大菱鲆养殖具有较好的资源禀赋;以鲆鲽类养殖产量、海水养殖产量和水产品总产量为参照标准,葫芦岛市大菱鲆养殖具有很强或较强竞争力,烟台市、日照市、赣榆区和秦皇岛市具有较强或中度竞争力,竞争优势与产量不相关。结合各地区资源和产业竞争优势情况,提出提升大菱鲆育种产业化水平、转变大菱鲆养殖产业发展方式和优化大菱鲆养殖产业布局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为了从分子水平研究大菱鲆生长激素作用机制及进化机制.以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为材料从脑垂体中提取mRNA,利用SMART-RACE技术建立大菱鲆脑垂体cDNA文库,并从该文库中克隆出大菱鲆生长激素(growth Hormone,GH)cDNA全长序列.测序结果表明,克隆的大菱鲆GH cDNA序列全长为876 bp,包括108 bp的5'UTR和174 bp的3'UTR序列.该基因的开放阅读框全长591 bp,编码由197氨基酸残基组成的生长激素成熟肽序列,用生物软件DNASTAR计算大菱鲆生长激素蛋白分子量为1*!909.22,等电点为6.24.将大菱鲆与漠斑牙鲆、褐牙鲆等共7种鲆鲽鱼类GH成熟肽氨基酸序列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大菱鲆与其他6种鲆鲽鱼类序列同源性均为70%左右,而鲆科鱼类与鲽科鱼类间生长激素基因同源性很高(≥80%),说明大菱鲆与鲆科、鲽科鱼类的同源性较低.另外,运用PAUP软件对7种鲆蝶科鱼类与另外8种不同种属鱼类进行了分子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与根据传统的形态学和生化特征分类进化地位基本一致,大菱鲆单独形成1个分支且与鲆科和鲽科鱼类相距较远,此结果为在形态学分类基础上进一步定义菱鲆属鱼类分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根据价格风险体系的一般组成结构,文章以大菱鲆为例分析了我国海水鱼价格风险预警体系的组成。从产业的供给与需求及国家宏观政策等影响我国海水鱼市场价格的因素出发,以大菱鲆出池价格为例,作为海水鱼产业市场风险预警的警情指标,构建了我国大菱鲆产业价格风险预警的指标体系。运用BP神经网络对2012—2017年的季度调研样本作为原始数据对我国大菱鲆价格风险预警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成鱼养殖面积、幼苗存量和牙鲆出池价格是大菱鲆价格变动的主要先行指标。验证了BP神经网络构建的风险预警模型对我国大菱鲆价格风险研究,具有实用性和可行性,并对针海水鱼产业提出了加强政府监管、提升方案有效性和加强技术创新等建议。  相似文献   

12.
大菱鲆营养需求与饲料研究进展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大菱鲆是欧洲沿海的特有名贵鱼类之一,于1992年引入我国,目前已发展成为我国北方的一个主养品种,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被视为我国海水养殖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本文中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大菱鲆营养与饲料方面的研究报道,结果表明,大菱鲆对蛋白质有很高的营养需求,饲料中蛋白质的含量对大菱鲆幼鱼的生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对鱼体的增重方面影响极显著,对配合饲料的转换率影响显著。脂肪可以促进大菱鲆蛋白质的转化利用,从而达到节约饲料蛋白质的目的。饲料中的脂肪酸对大菱鲆特别是其仔稚鱼的生长很重要。目前国际上大菱鲆的饲料配制水平差别较大,研究认为大菱鲆配合饲料中适宜的蛋白质含量为42%以上,脂肪含量为12%以上。随着大菱鲆对各种营养参数的研究完善后,必将会提高饲料的配制水平。展望了大菱鲆营养需求与配合饲料的研究前景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大菱鲆血清免疫球蛋白IgM的纯化及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硫酸铵分级盐析法纯化大菱鲆血清免疫球蛋白IgM,所得产物用Sepharose-4B和DEAE-Sepharose Fast Flow阴离子交换层析进一步纯化,以纯化的大菱鲆IgM免疫新西兰大白兔,获得兔抗大菱鲆IgM抗血清.SDS-PAGE电泳显示大菱鲆IgM重链为76 kD,轻链为27 kD;纯化的大菱鲆IgM重链与特异性抗血清具有较好的反应,而轻链与抗血清反应不明显;以制备的兔抗大菱鲆IgM抗血清为二抗建立了大菱鲆血清特异性抗体的间接ELISA检测方法,用该方法检测了鳗弧菌灭活疫苗免疫后大菱鲆产生特异性抗的变化规律,大菱鲆在免疫后第1周就产生了特异性抗体,在3周时达到峰值,该特异性抗体可维持13周以上.  相似文献   

14.
本文结合多年生产实践,比较了大菱鲆与牙鲆人工育苗的异同,在人工繁殖、发育特征、苗种培育、营养与饲料、疾病预防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从而为大力发展大菱鲆与牙鲆的人工育苗、提高苗种数量和质量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5.
利用方差分析、聚类分析、判别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多元分析方法,对大菱鲆、星斑川鲽及其杂交种(大菱鲆♀×星斑川鲽♂)的可数性状和可量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可数性状中,除腹鳍鳍条数外,杂交种与母本大菱鲆差异不显著,而与父本星斑川鲽差异极显著。(2)可量性状中,杂交种和大菱鲆差异不显著的性状占可量性状的45%,而与星斑川鲽都为显著差异。可量性状的杂种指数平均值为15.56,显示杂交种可量性状总体属于偏母本。(3)聚类分析表明,杂交种与大菱鲆形态较为接近,先聚为一支,再与星斑川鲽聚为一支。(4)主成分分析表明,共获得了4个主成分,其累积总变异的贡献率为73.49%。主成分散点图表明杂交种在形态差异上独立于大菱鲆和星斑川鲽。(5)判别分析表明,利用10个对结果影响贡献率较大的参数分别构建了其判别函数,对大菱鲆、星斑川鲽和杂交种的综合判别准确率达到98.9%,判别效果非常显著。研究认为,杂交种的形态与母本比较相似,但可以通过形态判别分析将三者进行区分判别。  相似文献   

16.
实验采用末端快速扩增(RACE)技术从大菱鲆脾脏cDNA文库中筛选得到了免疫球蛋白轻链IgL的全长cD-NA片段。该序列包含47 bp的5′末端非编码区(5′UTR),738 bp的开放阅读框(ORF)和202 bp 3′UTR,整个开放阅读框编码246个氨基酸。系统发生分析表明大菱鲆IgL基因与五条鰤的IgL基因起源关系最近。RT-PCR分析表明,大菱鲆IgL基因只在正常脾脏、肾脏和头肾组织中表达;IgL在大菱鲆胚胎发育细胞期就已开始表达,在大菱鲆胚胎尾芽期和体节期表达持续增强;在鳗弧菌感染大菱鲆脾脏和头肾早期均检测到IgL基因强烈表达,后期表达逐渐减弱;大菱鲆胚胎细胞(TEC)在用鳗弧菌感染48h后,IgL开始表达。这些结果均表明IgL基因在大菱鲆免疫应答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种业发展及相关前沿技术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爱军  王新安 《海洋与湖沼》2015,46(6):1461-1466
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是原产于欧洲的重要的特有名贵鱼类之一, 于1992 年被引 入中国。由于大菱鲆大规模人工繁育技术的突破, 使其成为中国沿海重要的经济鱼类。然而, 在繁育 过程中, 由于缺乏有效的亲鱼管理, 导致出现亲鱼近交, 结果造成严重的种质衰退。因此, 为了维持 大菱鲆产业健康、稳定、持续的发展, 自大菱鲆规模化养殖以来又开展了大菱鲆的遗传改良工作。 本文从繁育和选育两个方面回顾了近年来国内外大菱鲆种业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总结了大菱鲆种业 发展的前沿技术及应用, 并对大菱鲆种业发展所需的技术研发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为了揭示星斑川鲽(Platichthys stellatus)♀×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杂交后代的种质遗传属性,作者采用线粒体(mt)DNA COI基因片段和控制区(D-loop)序列对星斑川鲽、大菱鲆及两种间的杂交后代(星斑川鲽♀×大菱鲆♂)遗传特性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基于mtDNA COI和D-loop序列结果显示星斑川鲽和大菱鲆的种间遗传距离分别为22.9%和41.2%,相似的研究结果显示星斑川鲽♀×大菱鲆♂杂交后代与大菱鲆的遗传距离分别为22.9%和41.2%,遗传差异极其显著。而基于mtDNA D-loop序列结果显示星斑川鲽♀×大菱鲆♂杂交后代与星斑川鲽的遗传距离仅为0.4%,并且在mtDNA COI基因片段上两者序列完全一致,杂交后代在线粒体DNA上呈现明显的偏母遗传。  相似文献   

19.
目前,由山东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承担的1995年农业部重点科研项目“牙鲆、真鲷秋冬季繁育技术研究”,以及1994年山东省海洋与水产厅“牙鲆性腺发育人工控制技术研究”和“生物饵料DHA营养强化及MBO配合饵料应用效果试验”项目在荣成市和威海市两地通过了阶段性现场验收。其中,对于牙鲆鱼控温控  相似文献   

20.
牙鲆早期阶段存活率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吴光宗  张英 《海洋科学》1993,17(1):13-17
在牙鲆大规模苗种培育生产中,如何有效地提高鱼苗存活率,已成为国内外极为关注的课题,为此,深入研究牙鲆早期阶段变态的发生与完成,变态中的系列变化,以及伴随变态中的死亡高峰期——“危险”的确立,致因和对策等关键技术环节,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一环节的攻克,无疑对鱼苗存活率的提高,将是十分有利的。作者在执行“胶洲湾水产开发技术研究”的科研项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