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K90 2004010001地理环境整体性理论的初步探讨二Integration Princinleofg贬义〕graphy播玉君//地理科学一2003,23(3)一271一276 对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研究有“实证”与“理解”两个互补的研究途径,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研究应在“本体论”意义研究的基础上着重于“认识论”和“方法论”意义上的研究.以自组织方法论为指导的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研究应主要着重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形成条件、基本动力、基本途径、基本结构和复杂图景等方面.整体性不仅是地理环境的基本性质之一,而且也(应该)是地理学的基本原理之一图l表2参35(作者)ChaK90 20040100…  相似文献   

2.
宋洪位 《地理教学》2013,(10):35-36,55
正一、确定目的教学案例就是为了传递特定的知识、解决特定的问题而存在的,所以开发教学案例的首要任务就是明确教学目的,即通过教学案例要说明什么理论、解决什么问题。确定目的才能更好地把握案例素材搜集的主题,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案例开发为例:教学背景: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地理环境的两大基本特点之一。这一内容在初中地理教材中也有涉及,但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思想一以贯之的。高中地理教材除继续把它作为一种思想贯穿外,重要的一点是要从整体性讲出内容和道理来。为此,教材从物质流动  相似文献   

3.
正【课标解读】"课标"要求:"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环境整体性是地理学最重要的原理及思维方式,离开实例很难理解。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有机的整体,造就了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区域中某一地理要  相似文献   

4.
李虎 《地理教学》2008,(12):15-16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结合实例让学生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内涵。学生能说出生物循环和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学会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产生新的功能。能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视角分析一些自然现象。  相似文献   

5.
张国民 《地理教学》2013,(17):38-41
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地理学科中最基本的原理。我们知道,地球表面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大气、水、岩石、地貌、生物和土壤等要素,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质循环等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彼此间发生着密切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了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或系统)。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相似文献   

6.
娄昭 《世界地理研究》2004,13(2):109-112
地理环境的结构,是指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之间和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关系性质的组合,它包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方面,即地理环境结构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笔者在亚、欧两洲自然地理数年的教学实践中,从自然环境结构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特征入手,得出分析、综合、概括归纳和对比研究等方法是学习世界区域地理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7.
一、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的形成所谓地理环境,通常是指环绕于人类社会的整个自然界,又称自然环境或者自然地理环境。它是由地球表面的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要素,通过密切的相互(?)用而组成的。研究地理环境,既要探讨其整体性,又要探讨其差异性。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指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和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性。它们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和互相渗透,从而形成一个整体。一个要素影响另一个要素,这个要素的变化影响另外要素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翟军 《地理教学》2013,(6):42-43
正地理环境整体性是自然地理学的基本原理之一。它是指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大气、水、岩石、地貌、生物和土壤等要素,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质循环等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彼此间发生着密切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了不可分割的  相似文献   

9.
朱季文  倪绍祥  蒋长瑜 《地理研究》2012,31(7):1163-1172
李春芬(1912~1996)是我国著名的老一代地理学家,从事地理学研究和教学近60年,为我国地理学尤其是区域地理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其学术思想的最精辟之处,是关于地理环境结构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共性"与"个性"的科学论述,并成功地将其应用于相关研究和教学工作。本文论述了李春芬学术思想的形成背景、基本内容、科学价值及现实意义。李春芬的学术思想和创新见解,对于深化资源环境规划与管理、区域可持续发展等研究与实践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并对拓展和深化地理学的人地关系研究有重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一、复习导入 1.复习提问:何谓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教师小结:整体性表现在地理环境各要素协调一致,形成统一的地理环境;某地理要素改变则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最终导致整个地理环境的改变。  相似文献   

11.
理论地理学的内涵认知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本文从理论地理学的科学地位出发,介绍了近代理论地理学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些主要观点和其所具备的特点,最后对理论地理学的基本内容进行了归纳。  相似文献   

12.
地理学综合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综合性与区域性为地理学的两大基本特点。本文首先简要回顾了我国地理学家关于地理学综合研究及其意义的有关论述,并指出了我国在地理学综合研究上的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如地理学综合的内涵不够宽广,地理学综合的思维方式有欠缺,从过程和机理角度进行地理学综合的研究较为薄弱,以及地理学综合的手段偏于定性和单调。然后,针对这些问题,对地理学综合的内容和综合的方法进行了探讨,并从地理信息科学等角度对地理学综合的新手段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3.
lintroductionGeographicinformahonSystem(GIS)hasbeendevelopedtosuchadegreethatitseemstobeakindofpanaceawhengeographicproblemsarediscussedwhereverinPapers,onclasses,inrePOrtSorinresearchplans.AtpresentitisasthoughthatgeographywasnotgeographywithoutmentioningGIS.Itremindsusofquanhtahvegeography1flatoncebroughtanewlookforgeogr'aphicresearchfromthe1960stothe1980s.DuringthatPeriod,quanhtahvegeographyhadthesimilargoodfortUnetoGIStodayasitwasfrequenhyappliedindiscussingconcernedgeognphicproblems…  相似文献   

14.
面对变化中的全球环境以及变化中的学科热点,以“变化背景下自然地理学新发展与新挑战”为主题的第一届全国自然地理学大会于2017年11月20-22日在南京召开。聚焦地理学与可持续发展、自然地理要素与过程集成、空间数据挖掘与系统决策等当代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前沿内容,通过学科前沿理论的凝练,引导自然地理过程研究的继续深化;依托理论与方法创新;在典型流域、区域实现了自然地理过程的初步集成,切实服务于人地耦合视角下的可持续社会决策。深化自然地理学分支学科的过程研究、推进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发展、提升陆地表层系统观测和模拟水平,将有助于进一步巩固自然地理学在地理科学学科体系中的基础学科地位,为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全球可持续发展作出重要的学科贡献。  相似文献   

15.
A scientific delineation of geographical boundaries reflects the cognitive level of scientific abstraction and systematic analysis of the spatial variation of geographical objects and is a basic scientific issue of geograph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arth system science, this study first explicates the core issues (e.g., basic concepts, scientific contents, and basic properties) of geographical boundaries. Based on the principles of scientificity and systematicness, we then classify geographical boundaries in terms of intrinsic mechanisms, extrinsic appearance and scientific attributes. Furthermor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athematical connotation and representation methods of geographical boundaries, discuss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raditional and modern methods for geographical boundary delineation. Finally, we present a framework for a “geographical boundary model” with an integration of qualitative, quantitative, and positioning methods. Focusing on geographical boundary (a basic theoretical problem in geography), this study engaged in concept definition and method analysis, with the findings enriching the theory and methodology of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cience.  相似文献   

16.
近十几年来,过程研究在陆地表层系统科学研究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陆地表层系统的复杂性为地理过程研究带来了诸多困扰和挑战,合理有效的方法是取得进展的关键之一。该文概述自然地理过程研究的基本方法,并综述相关综合的研究方法;包括格局—过程综合、时—空过程综合、不同地理要素过程综合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指出目前过程研究在方法上的三大难点,即人为-自然相互作用的辨识与定量化方法、模型综合与选择、尺度转换。全球变化研究的兴起以及相关学科与技术的发展为自然地理过程研究带来了机遇。总之,陆地表层系统自然地理过程研究方法呈微观化、层次化、现代化、模型化和综合化的趋势,而且方法的创新是不可忽视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7.
王铮  翟石艳 《地理科学进展》2013,32(10):1444-1453
本文探讨了正在发展中的计算机实验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建构,并提出将其作为地理学的一种方法论进行发展。首先对实验人文地理学的概念范畴、实验原则、技术路线进行界定,其中实验原则包括价值诱导原则、响应博弈原则、实验可控原则、结论统计原则、地理逼近原则、实验封装原则等。然后基于实验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框架,以城市居民居住区位选择为例,展开实证研究,其初步结论为:① 在居住区位选择过程中,城市居住空间结构的差异并未对被试者的选择产生显著影响;② 在两种典型城市空间结构下,被试者均表现出对居住区周边交通和学校因素最为关注;③ 房价因素对被试者居住区位选择的影响并不明显,并没有引发被试者向某一特定区域集聚的现象。案例研究证实了在GIS 和计算机技术构建的地理结构环境中,以实验内容为前制度框架,通过可控制的实验环境,可以有效地模拟人类决策行为,进而研究人地关系。  相似文献   

18.
樊杰 《地理研究》2019,38(10):2373-2387
地域功能-结构的空间组织规律是人地系统耦合研究的基本理论问题,也是开展国土空间规划、塑造可持续地理格局的基础理论。从地理学对地理过程的重复、预测、调控、优化的讨论入手,阐释了空间治理体系是现代地理学用于调控和优化可持续地理过程与格局的重要途径。采用生态-生活-生产等三生空间构成的地域功能空间结构呈现的时空演变特征,表达了地域功能-结构的空间有序性法则,阐释了地域功能与自然地理环境相协调、同一地域单元各类功能及不同单元之间冲突最小化、地域功能在不同空间尺度有效传导、以及长时间尺度综合效益最大化等空间组织目标。从可持续性出发,建立自然要素的资源、环境、生态和灾害四大属性的概念,并通过四大属性集成构成自然承载力,分析承载力的原值、余量和潜力在空间规划中的作用,形成自下而上解析空间组织的基本方法。从新空间均衡出发,基于承载力、融入位置和空间结构参量后构成的地域功能适宜性,形成自上而下解析空间组织的基本方法。进而讨论了集成两种方法形成的主体功能区具备的对空间组织与规划的基础价值和战略价值,提出主体功能区的区划、战略、制度和规划用途分离及相互关联的新思路。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为主线、以空间降尺度传导主体功能为核心科学问题、以关键约束参数为空间结构控制性指标,讨论了数据库与地域功能谱系、功能和尺度依赖的承载力评价方法与模型库、“三区三线”的建构框架,论证了空间规划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的途径,提出地理学应着力加强大、中空间尺度(区域性)国土空间规划基础理论和方法、强化技术等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物流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国内地理学视角物流活动研究为基础,梳理了中国物流地理学的发展脉络和理论进展。通过文献研究方法,分析了国内物流地理学的研究背景,对主要研究领域进行了综述,进一步理清了地理学研究与物流学研究的边缘学术衔接点,映射了20 年来中国学术背景下的物流地理学的研究进展和规律,列举出了各研究板块的代表性文献,对国内物流地理学研究的深化开辟了新的理论途径。研究表明,中国学术界物流地理研究宏观属性相对明显,地理学视角研究极大地丰富了物流活动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体系,已形成了物流运输地理研究、区域物流地理研究、港口场站物流地理研究、物流地理信息系统研究和物流地理综合性方法论研究等主要研究板块。最后,依托国内物流地理学研究的基本态势和现实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探讨了未来中国物流地理学研究的基本趋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