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57 a江苏省雷暴日时、空分布气候特征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刘梅  魏建苏  俞剑蔚  张备 《气象科学》2009,29(6):827-832
用江苏省74站点近57 a雷暴资料,统计分析了江苏省雷暴日数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显示:江苏雷暴日数年际变化整体呈减少趋势,年代际差异较大,1980s前后是江苏省雷暴日数的转折点.江苏地区雷暴日数减少趋势主要表现在夏季和秋季雷暴日数的减少,而春季变化不明显.江苏地区每10 a雷暴日数减少约2 d左右.不同季节江苏雷暴的发生区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春季和秋季主要的发生区域位于江苏的南部,并且平均雷暴日均自北向南增多,夏季雷暴高值区向北推移到江苏的中部和淮河地区.在年代际变化中,年雷暴日数明显的正距平期主要分布在1970s中期以前,负距平期主要出现于1970s后期-1980s中期和1990s后期-21世纪初期.  相似文献   

2.
黄飞  黄学忠  黄开刚 《贵州气象》2013,37(Z1):22-26
利用广西百色市12个气象观测站1965—2009年的雷暴观测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小波分析和保证率等方法,分析了近45 a雷暴的时空分布规律、气候变化趋势、周期性特征和不同保证率下初终期分布。结果表明:①百色市各地年平均雷暴日数在62 d以上,属于雷暴多发区;雷暴空间分布趋势为自西北部向东南部递减。②雷暴日的年际变化呈减少趋势,平均每10 a雷暴日数减少6 d左右。③雷暴日月分布具有单峰型特点,4—9月占全年雷暴日数的88.9%。④80%保证率下雷暴初日出现在3月上旬至3月下旬,80%保证率下雷暴终日出现在11月中旬至12月中旬。⑤小波分析结果表明,百色雷暴的年际变化普遍存在着3~4 a短周期和准8~12 a的长周期,由此推测未来几年百色可能处于少雷期。  相似文献   

3.
利用平塘县气象站1961—2010年的雷暴观测资料,通过数理统计和一元线性回归拟合等方法,分析平塘县50来的雷暴气候变化特征。结果得到:平塘县年雷暴日数较多,年际变化较大,且呈现波动减少趋势,从季节划分分析得到,除冬季外,其它季节均有不同程度地减少。分析50 a的月平均雷暴日得到雷暴多发生在4—8月,多年月平均雷暴日呈现单峰型,峰值出现在8月;雷暴初终日出现的年际变化较大,即雷暴持续期年际变化较大,得到90%保证率的雷暴初日出现在3月下旬,90%保证率的雷暴终日出现在12月上旬。  相似文献   

4.
利用阳江地区1961—2012年雷暴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趋势相关和保证率以及M-K突变检验等气候诊断方法,探讨了阳江地区雷暴的气候变化趋势和气候突变。结果表明,阳江地区雷暴的年变化、年代际变化和季节的年际变化都存在减少的趋势,阳江2个站点每10年雷暴日数减少5~7 d;雷暴主要集中在3—10月,5—9月为阳江地区强雷期,占全年雷暴日数83.6%;80%保证率下的雷暴初日在3月下旬,雷暴终日在11月上旬;阳江地区一天当中雷暴主要发生在13:00—00:00,雷暴平均持续时间为58 min,最长的雷暴持续792 min;阳江站在1992年存在一次显著的突变,而阳春站突变则发生在1984年。  相似文献   

5.
利用青海省50个地面观测站常规雷暴观测资料,分析了1981-2010年气候期的青海省年雷暴日数、雷暴初终日及夏季雷暴日数分布情况,结果显示:青海省年雷暴日数分布呈东南向西北阶梯式递减的分布,最大值在东南部的玉树、果洛南部,最小值在海西、格尔木西部;雷暴初日在3月下旬至6月上旬,由东南向西北推进,终日在8月下旬至10月上旬并由西北向东南推迟;主雷暴发生期的夏季雷暴日数分布和年雷暴日数分布基本一致。和1971-2000年气候期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这前后两个气候期中,青海省年雷暴日数均呈现减少的趋势,东南雷暴多发地区减少幅度大于西北雷暴少发地区;初、终日则表现为提前的变化趋势,且终日的提前幅度较大;夏季雷暴日数也表现为减少趋势,但和年雷暴日数减少分布略有不同。  相似文献   

6.
统计整理罗甸县1961-2010年雷暴观测资料,通过时间对比法分析雷暴的季节、年代、年际变化等特征.发现罗甸县雷暴出现具有明显的季节性,雷暴天气年代变化明显,年际频率变化较大,近30 a年雷暴日数趋于减少.总结罗甸县雷暴初终日分布规律及初终日间隔日数特征,用Pearson相关系数计算方法,阐述雷暴日数和降水量、降水次数之间存在的非常强的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鄄城县近48年雷暴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鄄城县1961—2008年的雷暴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鄄城县雷暴活动的年际、月际特征。结果表明:鄄城县年均雷暴日为23天,随着年代的增加,雷暴日数平均以2.9d/10a的速率减少。雷暴日数主要集中在4—9月份,其中以7月份最多;平均雷暴初日为4月21日,终日为9月20日;初终日间隔最少73天,最多264天。  相似文献   

8.
通过统计整理鄯善县1961—2010年雷暴资料,分析雷暴的季节、年代、年际变化等特征。找出雷暴活动规律,发现雷暴出现具有明显的季节性,雷暴天气年代变化不大,年际频率变化明显。总结雷暴初终日分布规律,归纳雷暴初终日间隔日数特征。经过Pearson相关系数计算,阐述雷暴日数和降水量之间存在非常强的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莘县雷暴气候特征及变化规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莘县1961—2010年的雷暴观测资料,分析了莘县雷暴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莘县年雷暴日数较多,年平均雷暴日数为24.1天,年际变化较大,年雷暴日数总体呈减少趋势,雷暴发生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只发生在春、夏、秋三个季节,主要发生在夏季,占全年的78.6%,冬季无雷暴。月际分布呈单峰型,主峰出现在7月,次峰出现在8月。日变化明显,一日中均可出现雷暴,以午后到凌晨最多。雷暴初日多在4月中旬初,终日多在9月下旬。  相似文献   

10.
近50年普宁市雷暴日的气候特征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黄卫  吴志川 《广东气象》2011,33(1):35-36
通过对普宁市1959~2008年近50年的雷暴资料进行统计和分析,得出了普宁市雷暴天气的气候变化特征:普宁市属于雷暴多发区,年际分布不均,近50年平均雷暴日数为64.4d;年雷暴日数年际变化幅度大,最多年为97d,而最少年仅为33d。近50年普宁雷暴日呈显著减少趋势,减少率为0.349d/年(每10年3.49d)。每年的4~9月份是雷暴高发期,约占全年的92.5%。雷暴初日平均在3月13日左右,95%保证率下出现在2月1日;雷暴终日平均在10月13日,95%保证率下出现在12月23日;年平均雷暴持续期为216.4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