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3 毫秒
1.
《地球》2015,(7)
<正>"纵观中国历史,我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重视海洋;海洋强国之梦,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近!我们从事海洋研究的人,应该有这样的责任和信心,在国家海洋战略发展的重要时期,承担起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吴立新近日在接受《地球》记者采访时慷慨陈词,言谈中流露  相似文献   

2.
岳尚华 《地球》2013,(8):41-43
正海洋的开发离不开高新技术,高新技术的应用也离不开海洋这个领域。要开发海洋,发展新兴产业,海洋科技必须迎接21世纪世界海洋大开发和新技术革命的双重挑战,使我国的海洋科技事业有一个大的发展。海洋是地球表面资源与环境的最大载体。海洋资源的开发,需要获取大范围、精确的海洋环境数据,需要进行海底勘探、取样、水下施工等。完成上述任务则需要一系列海洋开发  相似文献   

3.
地球物理仪器学科发展研究报告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球物理仪器在国防、资源探测、自然灾害监测和工程质量检测等领域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近年来技术进步迅速.国际上,地球物理仪器发展趋于多功能化、轻便化、智能化、可视化、网络化和虚拟化.由于历史的原因,一方面我国对地球物理仪器的需求急剧增长,另一方面又形成了对国外仪器的过分依赖,严重冲击了我们对地球物理仪器的自主研发.在这样的逆境中,我国地球物理技术工作者仍然坚持不懈,在重、磁、电、地震、放射性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绩,并在某些领域达到了具有国际领先的水平.基于这种现状,我国地球物理仪器发展应该坚持适当引进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研产用相结合,形成标准统一、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研制体系,提高工艺水平和售后服务质量;重视地球深部探测、航空物探、海洋探测、地质灾害监测和国防工程领域的地球物理仪器开发和研制;发挥学术组织的特殊作用,集中力量组织攻关,争取在关键领域中形成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地球物理技术和仪器.  相似文献   

4.
袁立明 《地球》2013,(4):23-25
正生境,通常是指某类生物或生物群落的栖息地环境,具有栖息于其中的生物所必需的各种生存条件(食物、活动空间和生物适应的其他生态因素)。海洋生境是地球海洋在特定环境和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并且不断演变形成自己的特色,它是全球自然长期演变的结果;同时,海洋生境也受人类活动(如渔业捕捞、工业污染、  相似文献   

5.
寒武纪早期及以前的地球海洋(520 Ma;以下简称为"早期地球海洋")具有广泛缺氧分层和有限氧化剂供应等特点,其化学特征可与现代海洋陆架区沉积物孔隙水类比.依据相似的地球化学原理和对于早期地球海洋化学形成机制的理解,本文提出早期地球海洋在陆架-斜坡浅水-中等水深区域在理想化条件下可能存在多个由不同氧化还原过程控制的动态化学分带,从近岸浅水到远洋深水依次发育:氧化带、NO3?-NO2?富集带、Mn2+-Fe2+富集带、硫化带、CH4富集带和深水Fe2+区.它们是大气自由氧对表层海水的氧化、化学跃变层之下反硝化作用、近岸区域锰铁氧化物还原作用、硫酸盐还原作用、产甲烷作用和深水热液Fe2+输入动态平衡后的结果.该化学分带模型细化了目前已有的古海洋水化学状态分类,对现有的古海洋"硫化楔"模型进行了扩展和补充,并较好解释了早期地球海洋不寻常的Mo-S-C同位素地球化学记录.该化学分带模型对未来早期地球海洋化学演化及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试论中国海的地球物理监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构筑中国海地球物理三维立体监控体系,建立海防的"千里眼"和"顺风耳",实现基于地球物理的监控、预警与预测的战略部署与方法研究,是海洋军事地球物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强,国则强.要建设海洋强国,首先要"知海、懂海".只有认识海洋,才能从战略上部署好海洋,才能因势利导,走向海洋,开发海洋.推动海洋地球物理场的研究,拥有详细...  相似文献   

7.
海洋地球物理空间数据仓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将空间数据仓库技术引入到海洋地球物理空间数据的管理和应用上来,探索一套适合于海洋地球物理调查和科研工作的空间数据仓库构建方法.本文重点从数据提取工具、空间数据仓库和应用服务器等几个方面对海洋地球物理空间数据仓库系统进行设计和开发,实现海洋地球物理空间数据的组织和管理,向用户提供便捷、直观、高效的面向应用主题的空间数...  相似文献   

8.
正海洋覆盖了地球表面的2/3;为地球制造50%的氧气;为30多亿人提供食物;吸收了30%被释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然而,人类活动却威胁着这一独特的生态环境,我们也并不熟悉海洋中的许多奇妙且神秘的物种。我们对海洋世界进行着无止境的剥削,使得海洋生态每况愈下。今年3月3日的世界野生动植物日首次聚焦海洋物种,主题是"水下的生命:为了人类和地球",旨在让人们了  相似文献   

9.
《地球》2019,(10)
正如果从外层空间看我们的地球,可以发现他是太阳系中一个蓝色的水球,因为地球上71%的面积是蓝色的海洋,而陆地面积仅为29%。不仅如此,大陆上还有各种各种形态的水,包括河川、湖泊,土壤水,潜水,深层地下水以及大气水。地球上层的水在太阳热能、地球重力和分子能的作用下运动转化,发生了相态变化,呈现出千姿百态。海洋和大陆上各种赋存状态的水分彼此联系,形成了"水圈",也是地球表层从大气  相似文献   

10.
《地球》2019,(12)
正我们生活的地球实际上是个大"水球",这些水可以分为陆地上的水、海洋中的水和大气中的水汽,这些水之间相互循环转化,海洋中的水和陆地上的水蒸发形成水汽,水汽运移凝聚后形成降水补给海洋和陆地,而陆地上的水则沿着地势由高到低流动,一部分汇流到海洋中,一部分形成地下水。地下水不像河流、湖泊、大海那样直接暴  相似文献   

11.
大地水准面是静止海洋面(平均海水面)以及假设这个海洋面在大陆内部延伸形成的一个封闭曲面,它既是地球形状的反映,又是地球内部物质分布和运动的体现.大地水准面被认为是地球重力场的几何表象和重力等位面,也是地球上部圈层的一个物理介面.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南黄海地震的经验教训,并根据我国海岸线长、海域大、滨海省市多、海洋地震活动频繁的实际情况,概述了海洋地震学研究的重要性;指出海洋地震学研究的主要任务就是以研究海底的构造和运动为主要课题,进而研究地球的构造、运动,乃至地震成因、地球起源等;分析了在我国开展海洋地震学研究的有利因素。最后对如何开展海洋地震学研究提出了几点设想性意见。  相似文献   

13.
正地球表面71%的面积都被海洋所覆盖,海洋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资源宝库,也是最后空间,21世纪是人类挑战海洋的新世纪。未来50年,世界性的大规模开发利用海洋将成为国际竞争的主要内容。在这场全球大博弈之中,拥有漫长海岸线的中国显然绝不能缺席。我国已经具备了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的条件和基础。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海洋经济  相似文献   

14.
《地震学报》2022,44(2):356-356
为了进一步推动海洋地球物理在理论、方法和技术上的发展与应用、展示地球物理在海洋尤其是西太边缘海研究的最近进展,《地震学报》特邀请薛梅副教授(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杨挺教授(南方科技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系)、于有强副教授(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夏少红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南海研究所)、徐亚副研究员(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宋海斌教授(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为本刊组织“海洋地球物理”论文专辑。现诚挚面向国内外地震领域广大专家学者和研究人员征稿。   相似文献   

15.
氧循环与宜居地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氧是影响地球宜居性的重要因素,其与复杂生命体的形成和演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研究全球氧循环有助于我们了解地球系统的演化过程,剖析地质历史时期地球宜居性的形成,从而帮助我们预估地球系统的未来变化.近几十年来,氧循环的研究在地质学、地球化学、地球生物学、海洋科学和大气科学等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这丰富了我们对地球系统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海洋地球物理研究与海底探测声学技术的发展   总被引:8,自引:5,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海洋地球物理以物理学的思维与方法研究占地球三分之二面积的海洋系统.20世纪地球科学迅猛发展,它的重大进展是海底扩张说与板块构造说的出现和海底大洋的发现,以及前者所引发的地球科学思想革命,从固定论向活动论的思维转变.海底研究对于20世纪地球科学发展的贡献极为巨大,而海洋地球物理是推动海底科学研究的重要原动力.海洋地球物理在20世纪地球科学的发展中有过辉煌的成就,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新的21世纪里,海洋地球物理研究仍然保持着前沿科学的地位,继续推动着地球科学的进展.目前的海底探测主要还是依赖于声学探测技术.水下声学定位技术是实现水下探测系统精确定位和海底高精度探测的基础.传统性的海洋地震探测技术是研究海底构造与海洋岩石圈深部结构和寻找海底矿产的主力技术,它近年来无论在海上采集技术还是数据处理技术方面都发展得很快.多波束测深、侧扫声呐测图和海底地层剖面测量等则是近数十年快速发展起来探测海底浅部结构信息的技术.这些技术已经在当代海底科学研究、海底资源勘查、海洋工程和海洋开发,以及海洋军事活动等方面发挥出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地球》2017,(4)
<正>我们的地球诞生于46亿年前的太阳星云,平均半径为6371公里。在地球演化过程中,发生的一些天文与地质事件都在地球自身、地壳运动、地层、岩石、构造、古生物、古地磁、冰川、古气候等多方面都留下了记录。地球经过漫长的演变,逐渐进化出了千姿百态的生命,各式各样的地貌,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知的模样。相比于人类的巧夺天工,自然界锻造出来的地貌美景更加宏大,地球上有最长的垂直悬崖,有海拔最低的死海,有世界上最深的海沟,等等。  相似文献   

18.
《地球物理学报》2018,61(9):0-0
我国著名地球物理与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原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我们敬爱的《地球物理学报》刘光鼎主编,因病医治无效,于2018年8月7日18时50分在北京中日友好医院逝世,享年89岁. 刘光鼎主编1929年12月29日出生于北京,祖籍山东蓬莱.1948年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同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2年7月毕业后,他参加北京地质学院建院工作,筹建物探系;1958年组建中国第一个海洋物探队,任队长;1964-1970年任地质部南京海洋地质科学研究所地球物理研究室主任;1970-1973年任地质部第二海洋地质调查大队技术负责人;1973-1980年任地质部海洋地质调查局副总工程师,综合研究大队队长;1980-1983年任地质矿产部海洋地质司副司长、同济大学海洋地质研究所所长;1983-1989年任地质矿产部石油地质海洋地质局副局长;1989-1993年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0年担任《地球物理学报》主编;1993年当选为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同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历任中国石油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地质学会理事、中国海洋学会荣誉理事长、国际岩石圈计划中国全国委员会主席、国际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联合会中国委员会主席等. 刘光鼎主编是我国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人,被誉为“中国海洋地质之父”.他高屋建瓴,运筹帷幄,提出中国走向海洋以“国家权益、资源环境”为指导的战略构想.组织实施了一系列海洋地质调查和油气勘探国家重大计划.他提出了中国大地构造宏观格架为“三横(造山带)、两竖(地球物理梯级带)和两个三角(柴达木-祁连山和松潘-甘孜)”的重要观点.基于对中国地质构造及其演化的综合分析研究,他提出中国“油气二次创业”重大科学论断,指出21世纪中国油气资源的出路在于重视海相、海洋、海外这“三海”战略思想,并于2001年向国家提出前新生代海相油气资源发展战略,受到国家高度重视.他的战略思想指导和推动了我国海相油气勘探与开发的重大突破,相继在渤海湾盆地、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等发现了一系列大型油气田.针对我国地球科学和油气勘探开发技术装备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他前瞻布局组织国内地球物理探测装备自主研发,取得海底地震仪、MEMS数字检波器、万道地震探测装备等核心技术的突破. 1990年2月28日,刘主编上任伊始,在编委会扩大会议上,制定了关于本刊发展的长期战略规划和具体规章制度,概括为五大举措: (1)找准《学报》定位.时时刻刻把学报的学术质量放在第一位.《地球物理学报》是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代表中国地球物理学发展水平,要充分发挥其“提高”和“综合”这两个作用.提高--要反映本学科的最高水平;综合--要全面反映地球物理各个分支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因此,既要刊载独创性研究成果和学术性理论性较强的论文,注重期刊的国际化水平;也要刊载技术性很强的应用性成果,一定要面对国家经济建设的主战场. (2)建立严格稿件评审制度.每篇论文必须有主编签字方可发表.主编根据专家的意见和自己的审核及分析,确定文稿的取舍. (3)重视编委会的作用,将编委会工作制度化.编委会由国内外地球物理各个领域研究的高端水平和热爱期刊工作的精英组成.编委们不能徒有其名,要真抓实干.决定每年召开一次编委会全体会议,听取和审议编辑部主任做的年度工作报告,对期刊当前工作进行总结和审议,并对下一步工作提出要求和计划.这个传统一直延续到今. (4)开展学术交流,扩大新的学术增长点,刊登内容上一定要扩大范围,如:开拓产生新的学术增长点类文章,有关地球物理新方法新技术类文章,与能源、环境、灾害有关的地球物理问题文章及理论与应用并重的文章. (5)加强期刊编辑部建设.编辑部是期刊工作的主阵地,一要注重编辑队伍建设,注意补充有学识、熟悉业务的人才加盟编辑队伍;二要提高期刊编辑现代化水平,改善编辑部工作环境,让期刊的工作条件和能力至少要达到国内一流.同时关心编辑人员具体问题,在各方面给予编辑人员切实帮助. 《地球物理学报》就是在落实刘主编五大举措的过程中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快车道,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和展示了海内外中国地球物理人的创新性成果和中国地球物理事业发展的巨大成就,记载着我国地球物理科学发展的光辉进程和成果,得到学术界高度关注.它是我国地球物理学领域的领衔期刊,是中国科技期刊中的佼佼者. 刘主编为《地球物理学报》的发展废寝忘食,呕心沥血.他长期坚持每篇必亲审、签字,多年来,几乎每周都要有十几篇甚至数十篇稿件经刘主编审查签发.许多来访的人看到他办公桌上堆积如山的学报稿件,看到他孜孜不倦地批改圈阅,无不为之动容. 刘光鼎主编一生光明磊落,克己奉公,严于律己,宽厚待人,对党、对国家、对人民无限忠诚.他用无私奉献谱写了精彩的人生,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典范.他始终以科技强国为使命,对中国地球科学和海洋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逝世是中国科学界的重大损失,也是中国科技期刊界的重大损失.我们要永远怀念刘光鼎主编,沉痛悼念刘光鼎主编! 刘光鼎主编永垂不朽!  相似文献   

19.
《地球》2015,(8)
海洋占到地球表面积的71%,是生命的摇篮,孕育了人类文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一直与海洋息息相关。从英、美等大国崛起的道路来看,中国要成为世界强国也必然要走出大陆,深入海洋,发展海洋经济,融入全球化。全球航运史告诉我们,关键水路的开发决定着海洋强国的战略成败。那么,总体投资高达500亿美元、长度是巴拿马运河三倍多、土石方是三峡工程近五倍的超级基建大项目——尼加拉瓜运河,能否成为中国海洋强国的一大步?  相似文献   

20.
地气角动量交换与ENSO循环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用1976~1989年的地球自转速度、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和气压及大气角动量资料,研究了地气之间角动量交换与ENSO循环的关系结果表明:固体地球自转速度、赤道东太平洋海温、不同纬带及全球大气角动量之间存在着协同的变化关系;低纬局地海气相互作用通过Hadley环流可形成类似ENSO事件的循环;固体地球和全球海气相互作用通过山脉力矩和地转变速摩擦力矩形成了固体地球-海洋-大气系统中各个方面出现的非周期行为和非同步振荡;实际出现的ENSO循环是固海气相互作用反映在太平洋洋盆上的一种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