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一、课程标准要求解读1.课程标准要求:"运用地图辨别方向,判读经纬度,量算距离。"在地图上辨别方向、判断经纬度、量算距离是地图学习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辨别方向包括两个层次,一是能在各类地图上辨别方向,包括指向标地图、经纬网地图和无特殊方向标志的地图;二是能在地图上辨别两点之间的相对方位。这里要求学生能掌握在地图上辨别方向的基本方法,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日常需要,在此最好不要让学生在极地投影的地图上辨别方向。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判读经纬度"是"在地球仪上确定任意地点的经纬度"这一条课程标准要求的拓展和深化,是对学生在掌握经纬度分布规律基础上的具体应用,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及接受能力,在此最好也不要涉及极地投影图上的经纬度判读。对于量算距离,考虑到在实际生活中,人们需要  相似文献   

2.
一、师生纠错图表包括一般地图、景观图、示意图、解剖图、等值线图和统计图表等。1.思维误区分析【问题1】下图是一张反映"滴水叶尖"现象的照片。据此回答(1)-(2)题。(1)该现象常年出现在A.温带落叶阔叶林  相似文献   

3.
【课标解读】课标要求"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及其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产业转移及其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是要达成的知识目标,"举例"要求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课标活动建议】 搜集所在城市不同时期的地图、照片,或进行走访,了解城市的变化,交流感想;联系本地实际,撰写一篇如何治理某一环境问题的小论文,并交流展示;结合实际,与家人交流对环境问题的看法,并参与宣传环境保护的活动,为改善本地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  相似文献   

5.
一、课程标准与分析 1.课程标准: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2.课标分析:①本条标准旨在要求学生通过读图的方法认识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特征,归纳地理环境的分异规律,分析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原因;②"运用地图"的方法体现了课标重视对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学习方法的优化;③"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说明需要通过学生主动探究和感悟,将"地域分异规律"内化为学生的心理行为。  相似文献   

6.
白玲  徐彩凤 《地理教学》2013,(11):28-30
正【课标内容】要求:运用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活动建议:收集所在城市不同时期的地图,照片或进行走访,讨论城市的变化,交流感想。【教学设计意图】依据课标的要求及活动建议,本着以学生为本,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理念。以家乡——牡丹江市的发展变化为例,引导学生运用图文资料,感受并分析城市  相似文献   

7.
何平 《地理教学》2012,(9):25-26,17
一、主要教学流程二、教学过程【引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美国的地理位置和自然地理特征,从中你了解到美国有哪些"世界之最"?是不是所有的"世界之最"都会令美国人民感到骄傲呢?学生活动1:读图练习—了解美国二氧化碳排放的世界排名参考“2004年世界部分国家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柱状图(见图一),读出世界上各主要国家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看看美国的碳排放量位居世界第几。,  相似文献   

8.
韩国元 《地理教学》2014,(6):45-47,58
正地图是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基本工具,学习和使用地图则是中学地理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校园是师生教学与生活的场所,存在于我们每一个师生的实际生活中,开展学校布局调查和校园地图制作,既方便又安全。我们通过学生自己制作校园地图,达到学会学习和使用地图的目的,通过对学校内部布局和周边环境的调查研究,分析其布局的合理性,提出建设性建议,从而掌握布局规划的一些基本知识和原则。【活动设计目的】1.学会用手表和罗盘仪确定方位,并在地图上正确地标识方向;  相似文献   

9.
【课标分析】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这条标准要求学生通过绘图分析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运动过程。学生要能够绘图、析图,把看不见、摸不着的大气受热、运动过程用图表示出来。  相似文献   

10.
【目的】行业标准中森林土壤中有效磷比色使用2,4-二硝基酚作为指示剂调节溶液酸度。其变色范围从深黄到浅黄,颜色变化不明显。【方法】本文通过改进指示剂,使用溴酚蓝,指示颜色变化明显,pH范围易控制。【结果】通过实验与对行业标准方法比对,无明显差异。【结论】方法精密度和准确度满足实验分析要求。  相似文献   

11.
余珍 《地理教学》2012,(24):40-41
【课标解读】课标要求:以某流域为例,分析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了解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解读:从某一流域的开发自然背景条件(位置范围、气候、地形、水文水系、矿产资源等)和流域的人文和社会经济基础,分析具体流域综合开发的有利条件和存在问题。了解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如防洪、  相似文献   

12.
陶力越  程志华  陈军  袁欣 《地理教学》2014,(20):33-35,7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倡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此时,适应学生个性差异,满足学生学习需要,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的"差异教学"成为课程改革的新增长点。为了推进新课程改革,实施"差异教学",我校尝试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推行"差异?合作"教学模式。鉴于此,以《从地图上获取信息》一课为例,尝试在合作学习模式下对初中地理差异教学策略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3.
董辉 《地理教学》2012,(14):12-14
【课标解读】课标表述是:分析工业区位因素这条标准可分解为三个方面: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有哪些;如何分析工业的区位因素;如何进行工业区位的选择。【教材分析】本部分教材是学生学习了影响人口、城市和农业的区位因素之后的内容,因此可以引导学生用前面的区位分析方法和思路对工业的区位因素进行学习。  相似文献   

14.
【课标阐释】 本节的“标准”为“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该“标准”旨在学习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由于学习自然灾害的目的是防灾、减灾,所以,“标准”除了要求了解其对人类的危害外,还要求了解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以认识自然灾害发生的机制和规律。  相似文献   

15.
《地理教学》2013,(12):64
正【活动目的】为了加强杂志对外宣传、加强编者与作者的交流、培育核心作者队伍、增进作者对刊物编辑工作的了解、促进杂志的发展,本刊拟举办编者作者交流沙龙活动。【活动时间】2013年8月10日13:00-17:00【活动地点】上海市闵行区东川路500号华东师范大学【会议规模】  相似文献   

16.
苏军超  陆骏 《地理教学》2012,(12):40-42
一、学习目标设定 1.基础分析 (1)课标分析本节内容对应的课程标准是: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本条课程标准内容表达了两个要点:一是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这是"标准"要求的基础知识。  相似文献   

17.
梁细家 《地理教学》2014,(14):52-53
一堂完美的课,犹如一首动听的交响乐,不仅要有"序曲"——引人入胜的"开讲",还应有"终曲"——淋漓酣畅的"收尾"。从表面上看,结课是课堂教学的终结,但从本质上看,它是课堂教学的总结、升华和延伸,是后续学习的基础和准备。因此,精心设计结课这一教学环节,对于良好课堂教学效果的巩固,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就地理课堂的结课方式与方法谈点体会。  相似文献   

18.
雷鸣 《地理教学》2013,(6):10-12
正新课导入【投影展示】我国土地资源分布图。【提问】我国土地资源分布有何特点?【提问】从土地资源的属性来看,它属于哪一类?【追问】可再生资源是否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永续可再生呢?为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显然,需要人类的合理利用。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以土地资源为  相似文献   

19.
《地理教学》2013,(11):36
正(第1号)【活动目的】为了加强杂志对外宣传、加强编者与作者的交流、培育核心作者队伍、增进作者对刊物编辑工作的了解、促进杂志的发展,本刊拟举办编者作者交流沙龙活动。【活动时间】2013年8月10日13:00-17:00【活动地点】  相似文献   

20.
叶慧 《地理教学》2012,(19):27-29
【教材分析】"产生时差"是地球自转的三个地理意义之一,本节课的学习对学生理解晨昏线、昼夜交替及昼夜长短的变化等知识点均有帮助,所以本节课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的学习至关重要;同时该内容也是学业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