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十余年来,长株潭城市群经济发展水平迅速提升,产业结构也经历了较大的调整,人口数量和空间分布也发生了明显变化.与此同时,人口、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容量的区际冲突与城乡冲突,一方面导致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面临巨大挑战,另一方面也使得土地资源、水资源等的地域综合效益未能得到合理利用,区域的可持续、协调发展受到严峻考验.目前,长株潭城市群仍处于在人口高速增长、高速流动期.因此,加强长株潭城市群人口及其城镇化的区域格局变化的研究与探索,对促进本区域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长株潭城市群空间特征及优化策略可作为我国多中心城市群空间优化的典型样本之一.本文运用多维度空间分析方法,对长株潭城市群空间展开现状测度与评价,尊重城市群阶段特征,选取针对性指标对比反映空间内在特征.在采用核密度法分析2013年和2017年湖南省152个区县第二产业与就业指标的空间变化后,得出长株潭城市群已初步形成空间—...  相似文献   

3.
优化国土开发格局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也是当前"多规合一"工作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文章通过构建可开发土地资源建设适宜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贺州市的土地资源进行评价,并提出优化贺州市国土开发格局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长株潭三市融城,产业经济一体化,城镇需要协调发展。本文根据长株潭岩土工程地质状况,对长株潭地区岩土进行成因分类,阐述了区域岩土特征、不良地质作用,按照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分析城镇建设工程地质条件适应性。提出开发建设过程中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5.
国土规划,是国务院赋予国土资源部的重要职能. 国土规划,是我国最高层次的空间类规划,其主要任务是在资源综合评价基础上,拟定国土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和整治的目标和方案,统筹安排国土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整治以及重大建设的规模和空间布局.  相似文献   

6.
产业空间分布深刻影响着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开发边界的扩展,明晰产业空间分布特征有助于进一步加强区域合作,在实现产业布局和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的同时,提升区域整体实力,促进协调发展。本文基于长沙市20类国民经济行业的企业空间数据,采用GIS分析方法探讨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长沙市产业空间整体呈 "中心外围式"的空间布局特征;各类行业的空间集聚水平存在差异,且呈由中心城区向外围区域扩散的"东—西"向圈层结构;长沙市各类行业主要聚集在以(112.97°E,28.19°N)为中心的30km 半径范围内,共分为6个圈层。金融、信息、科技等生产性服务业在中心区域的高度聚集持续发展可形成强大的推动力,促进非中心城区核心功能产业逐渐向外围圈层甚至跨区域扩散。中间圈层主要分布了制造业等行业,外围圈层则是农、林、牧、渔业等基础性行业的重要分布区域。从长株潭城市群层面出发,引导制造业向东西两端方向集中应是长沙市今后经济空间布局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7.
新时期国土规划是空间规划体系最高层级规划、国土资源开发与空间布局相关规划编制的重要依据以及实现区域分工互补的重要手段.当前,由国土资源部和国家发改委联合牵头组织开展的新时期全国国土规划纲要编制工作正在紧锣密鼓的推进中,充分认识并发挥空间经济学和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在新一轮国土规划编制中的地位和作用,对于提高新时期国土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提升国土规划的独创性价值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8.
2008年7月,国土资源部与湖南省人民政府签署了《关于共同推进湖南省国土资源工作促进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合作备忘录》(以下简称《合作备忘录》),国土资源部把"长株潭"城市群列为国家国土规划编制试点,笔者有幸参加了试点规划的编制工作.通过"长株潭"城市群国土规划编制工作的积累,也让我对国土规划有了更多的认识与思考.  相似文献   

9.
通过提出城市群交通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评价体系,对交通可达性与经济联系格局两者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分析;结合城市群行政划分的特点,使用改进的加权平均出行时间平均值更加准确地描述了区县级交通系统水平。将该体系应用到长株潭城市群交通和经济发展水平协调分析研究中,结果表明:①长株潭城市群公路网可达性受地形影响,整体上呈现“一大两小”的核心—边缘空间分布格局;②长株潭城市群经济联系空间分布格局与路网可达性空间分布格局有一定的关联,但两系统的空间自相关程度并不完全一致,其中交通系统对两系统协调发展水平的空间格局形成影响更为显著;③长株潭城市群区县的交通与经济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整体不高,处于中低度协调阶段。  相似文献   

10.
正国土空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赖于生存发展的宝贵资源,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土空间开发利用取得巨大成就,但是,也面临着开发失衡失序、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等突出问题。当前,我国空间治理能力相对落后与国土面貌正在发生的巨大变化不相适应,自然资源供给总体短缺、国土开发利用效率较低,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持续增长的空间需求之间的矛盾突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迫切需要构建完善的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全面  相似文献   

11.
以资源禀赋和承载力大小来进行国土空间开发是遵循客观规律、科学的开发方式。文章以国土开发基本思路为指导,通过分析"两区一带"区域资源禀赋和国土资源综合承载力情况,提出广西"两区一带"国土开发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文章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与灰色关联度模型探究了广西东兴市2008年、2013年、2018年的国土开发强度与资源环境承载力耦合协调关系的演变与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东兴市整体国土开发强度呈小幅波动上升趋势,资源环境承载力呈现较大幅度上升趋势。经济发展驱动、产业发展驱动、建成环境驱动是影响东兴市国土开发强度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两个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3.
当前,针对我国国土空间开发无序等问题,我们应立足基本国情,以资源承载能力为基础,注重国土开发的生态文明导向,实施有序有度的国土开发,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基础。辽阔的国土,是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共有家园。目前我国存在国土空间开发无序、区域和城乡发展差距加大、资源开发利用效率不高、生态环境破坏加剧等突出问题。我们应立足基本国情,以资  相似文献   

14.
正近日,浙江省发展改革委、省自然资源厅发布《浙江省自然资源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提出,远景展望到2035年,全省形成生产空间安全高效、生活空间舒适宜居、生态空间山青水碧的国土开发格局,资源集约利用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资源保护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生态系统质量实现根本好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基本实现。  相似文献   

15.
采用长株潭三市1996~2006年土地利用变更数据作为研究的基础材料,运用景观生态学中多样性指数、多样化指数、优势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等有关结构数量分析的方法,对研究区土地利用结构分异进行定量分析,深入区域土地利用在平面上、立体上和结构上的空间表征,揭示土地利用变化基本规律,为目前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资源节约集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土地资源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正湘潭经开区始建于2003年底,是长株潭城市群国家"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示范区,也是省政府批准的台商投资区,2011年9月获批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这里地处长株潭核心区域,拥有得天独厚的水陆空交通区位优势;由新加坡裕廊国际工程有限公司编制138平方公里的总体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总体规划分为工业新区40平方公里,滨江新城60平方公里,生态环境保育区38平方公里;确定了汽车及零部件制造、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和制造为三大主导产业。目前,园区已开发建成面积30多平方公里,入园企业241家,总投  相似文献   

17.
《国土资源》2011,(2):40-43
主体功能区规划出台,标志着唯GDP考核指标体系即将终结"未来不同区域的发展,将依据《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这一科学开发国土空间的行动纲领和远景蓝图,明确发展方向,完善开发政策,控制开发强度,规范开发秩序,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近日,作为我国国土空间开发的战略性、基础性和约束性规划,  相似文献   

18.
<正>明确规划编制主要任务和目标乡村振兴,规划先行。在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局相关负责人看来,村庄规划是整合村土地利用规划、村庄建设规划等乡村规划,实现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有机融合的"多规合一"的法定规划,是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乡村地区的详细规划,是开展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活动、实施国土空间用途管  相似文献   

19.
在全国城市群中,没有一个是像长株潭这样的:三市鼎足而立,彼此相距不足50公里。哪种交通方式可以更有效地缩短三市间的距离,方便商贸和人才的交流,助推长株潭城市群、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毫无疑问,答案是城际铁路。城铁,俨然成为了实现长株潭三城融合的最好载体,正在悄悄改变改变着人们的出行方式和居住方式……  相似文献   

20.
长株潭城市群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长株潭城市群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为此,株洲提出了"一体三极、内提外拓"的城市建设目标,即依托市区这一主体,形成三个城市发展极——向东北呼应长沙,拓展建设云龙新城;向西通过栗雨工业园和欧洲工业园,与湘潭连接;向南开发建设渌口一南洲新城,不断拓展城市腹地.内提是加快老城区提质改造,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配套功能.规划至2020年市区人口规模为120万,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120平方公里,始终贯彻以人为本、以绿为美、以水为源的理念,打造宜居城市品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