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7 毫秒
1.
全球变化与社会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5,自引:5,他引:25  
全球环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问题是当前地球科学和环境科学领域的2个极为重要的研究主题,也是CNC IGBP当前开展工作的2个核心。一方面,人类受到来自变化中地球的严峻挑战;另一方面人类活动亦正以前所未有的幅度和速率影响着地球系统。人类社会如何应对全球环境变化的挑战,如何适应未来可能出现的环境变化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这种变化的环境,即人类如何可持续地管理“地球生命支撑系统”,以满足人类对可持续发展的追求,是21世纪初全球变化研究必须回答的问题。1 国际全球变化总体趋势21世纪人类正面临着全球环境和全球社会可持续发…  相似文献   

2.
中国全球变化的研究方向   总被引:41,自引:7,他引:34  
90年代以来,国际社会特别是国际科学界已广泛地认识到人类正面临着重要而急迫的全球环境问题,全球变化研究成为当今人类社会共同关注的研究“热点”。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全球环境问题的产生是地球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相互作用并与人类活动相互影响的结果。因...  相似文献   

3.
我国北方干旱化研究——面向国家需求的全球变化科学问题   总被引:44,自引:0,他引:44  
符淙斌  安芷生 《地学前缘》2002,9(2):271-275
近几十年来 ,全球环境变化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中国也面临一系列与此相关的重大生存环境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北方地区的干旱化。其主要表现为 :降水量减少 ,雪线高度抬升 ,湖泊萎缩 ,河网干枯 (特别如黄河断流 ) ,土地荒漠化 ,生态系统退化等等。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北方干旱化是怎样形成的 ?其未来发展趋势如何 ?将对中国的生存环境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产生什么影响 ,应采取什么对策 ?政府和公众迫切要求回答这些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文中分析了北方干旱化问题的性质 ,提出了面对国家需求应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和主要研究内容 ,简要介绍了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规划项目的支持下 ,近年来的主要研究进展 ,其中包括北方地区不同时间尺度干湿变化的规律和干旱化的证据 ,全球增暖和人类活动 (主要是水土资源的利用 )对干旱化的影响 ,主要生态系统对干旱化的响应和适应以及组织有序人类活动 ,改善生态环境 ,缓解干旱化影响的虚拟试验的结果等。  相似文献   

4.
以增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已经对世界可持续发展和人类安全提出严峻挑战。在全球尺度上评价全球变化风险,开展有针对性的防范与适应,已经成为当前国际社会的重要共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全球变化人口与经济系统风险形成机制及评估研究",力图定量预估未来全球气候变化和人口与经济系统的暴露性与脆弱性变化,构建基于复杂系统动力学的全球变化人口与经济系统风险定量评估模型,集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球变化人口与经济系统风险评估模式,并在全球尺度上定量评估近期和中期全球变化人口与经济系统风险,编制全球变化人口与经济系统风险地图集。为我国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及国际气候谈判,以及国际减轻灾害风险战略框架的实施提供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5.
全球变化与区域可持续发展耦合模型及调控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球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已经导致许多地区水资源短缺、生态系统服务退化和巨灾风险增加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如何有效地应对气候变化风险,促进全球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全球变化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论题。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全球变化与区域可持续发展耦合模型及调控对策(2014CB954300)"以可持续性科学为主要依据,以有序人类活动理念为指导思想,以实地观测、模型模拟和情景分析为主要手段,揭示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定量关系,评估气候变化条件下人类活动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和人类福祉的影响,建立气候变化—有序人类活动—区域可持续发展耦合模型,提出景观及区域尺度上人类适应全球变化的综合策略。该研究项目将有助于发展和完善景观可持续性科学,促进我国半干旱地区主动适应全球气候变化的土地系统设计的理论和实践。  相似文献   

6.
气候变化曾经深刻地影响了人类文明的进程,是导致区域文明兴衰的基本力量之一。气候变化对社会发展影响的表现形式和最终后果既与气候变化的特点有关,也与人类社会的适应有关,是两者相互作用的产物。基于近20年来国内外气候变化与文明研究的大量实例,归纳出气候变化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5种主要表现形式:周期性循环、脉冲式变化、适应性转型、文明崩溃与衰落、迁徙与替代。以上结果有助于深化对气候变化与文明发展相互作用机制的认识,并为人类应对全球变化挑战提供宝贵的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7.
国际全球变化研究计划综览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全球变化研究是80年代兴起的跨学科、综合性的迄今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研究活动,其目的是研究人类所面临的一系列重大而紧迫的全球环境问题,即研究造成这些全球环境问题的物理过程、化学过程和生物过程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以解释当今日益显见的变化的意义,从而提出措施以减缓或适应全球变化的结果。国际全球变化研究计划由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和全球环境变化中的人类因素计划(HDP或HDGECP)组成。本文浓缩介绍了这三个计划及其核心计划的科学目标、研究内容、实施期限、预期成果等关键内容。  相似文献   

8.
全球环境变化中的人文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全球环境变化很可能成为下一个世纪最紧迫的国际问题。这是因为人类活动的能力已经大到足够影响到全球的环境,而全球环境变化又给人类带来重大影响。文章探讨了人文因素在全球环境中所扮演的角色。由于人类在对待环境要素变化时,有选择其行动的自由,所以人文因素没有像大气、海洋那样,称为全球环境变化的子系统。这一点在建模中应给以充分考虑。文章讨论了各类系统对气候变化适应的脆弱性定义,并以海平面、农业、林业、渔业和人类健康为例,观察它们如何受到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全球环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两大重要挑战。IGBPⅡ在探索地球系统变化规律的同时,力图将全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更紧密地结合,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背景和依据。根据国际全球变化研究发展的动向与我国的具体情况,今后我国全球变化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研究的重点应放在那些兼备显著区域特色和国际影响力的重大科学问题上。其中值得着重解决的10个科学问题包括:水循环与水问题、人类活动与区域碳循环过程、季风亚洲的人类活动与气候集成、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变化、人类活动与大气气溶胶、边缘海及海陆过渡带与人类活动、全球变化的影响与适应性、过去环境变化与中华文明、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与温室气体减排国际谈判的科学支持、全球变化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研究基础信息平台建设。  相似文献   

10.
全球环境变化中的人文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丕远  吕明 《地学前缘》1997,4(2):195-200
全球环境变化很可能成为下一个世界最紧迫的国际问题,这是因为人类活动的能力已经大到足够影响到全球的环境,而全球环境又给人类带来重大影响,文章探讨了人文因素在全球环境中所扮演的角色。由于人类在对待环境要素变化时,有选择其行动的自由,所以人文因素没有像大气,海洋那样,称为全球环境变化的子系统。这一点在建模中应给以充分考虑,文章讨论了各类系统对气候变化适应产性定义,并以海平面、农业林业、渔业和人类健康为例  相似文献   

11.
全球变化的生态系统适应性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全球变化的适应性研究已经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重点,亦是制定全球变化适应对策的关键。基于全球变化的定义,从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适应的4个方面:①对大气CO2浓度变化的适应性;②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③对CO2浓度与气候变化协同作用的适应性;④对人为干扰的适应性,综述了当前的研究成果,进而提出了未来关于全球变化的生态系统适应性研究需要重视的方面,尤其是关于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响应的阈值研究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2.
应用行为心理学理论和方法,从气候变暖的环境“刺激”到农业种植行为改变的“反应(响应行为)”的全部适应行为过程,涉及刺激、认知、辨识、选择、反馈等环节,需要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包括:①人类如何感知和辨识全球变暖及其影响;②哪些因素怎样影响人类适应行为的发生;③人类适应行为的评价与反馈机制。对安图县实例的分析可以看出,一方面很好地验证了该研究思路;另一方面却也反映出,此类研究需要建立在一系列对典型区域进行个案取证调查的实证研究基础上。  相似文献   

13.
全球变化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文中主要从以下 4个方面简要介绍了国内外全球变化研究进展与展望 :(1)国际全球变化研究进展与全球变化结构的重大调整 ;(2 )中国全球变化研究进展 ,包括我国全球变化研究的国际性贡献 ,国内全球变化研究队伍和研究设施的基本情况等 ;(3)中国 (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技术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已经启动和即将启动的与全球变化研究有关的项目或行动计划 ;(4 )中国全球变化研究未来展望。  相似文献   

14.
全球环境变化与中国国家安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90年代以来,安全概念的内涵有了重大扩展。全球环境变化作为威胁人类安全的因素之一,对国家安全和社会的发展构成了新的挑战。由全球环境变化所引发的国家安全问题一方面直接与全球环境问题相联系,另一方面是通过国际事务中的冲突表现出来的。中国未来发展面临全球环境变化的严峻挑战。中国的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研究需要关注可能对中国国家安全产生深远影响的重大环境变化问题,重视科学地评估中国自然和社会经济系统对全球环境变化影响的脆弱性,积极推动中国国家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将全球环境变化问题纳入风险管理之列,为我国可持续发展、和谐社会构建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大同盆地地处我国季风影响的北部边缘, 第四纪以来盆地内发育厚层的河湖相地层, 其上覆盖马兰黄土或全新世沉积, 蕴含着丰富的气候环境变迁信息, 是研究气候环境变化的理想场所. 在对盆地内地层考察的基础上, 对晚近地质时期河湖相与风成相互层沉积剖面的磁化率、粒度变化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220 ka BP以来大同盆地气候变化经历了中更新世(220~199 ka BP)暖湿期、中更新世(199~138 ka BP)干冷期、末次间冰期(138~71 ka BP)暖湿期、末次冰期(71~11 ka BP)干冷期、全新世(11 ka BP至今)频繁的干冷暖湿波动变化过程, 每个阶段仍有次一级的气候波动. 大同盆地这种气候变化与深海氧同位素以及我国北方萨拉乌苏河地区、岱海等地揭示的气候变化有很好的对应, 反映出本区气候变化是对全球冰期-间冰期气候波动的响应.  相似文献   

16.
冰冻圈变化的适应框架与战略体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冰冻圈变化的适应研究是冰冻圈科学领域的新兴研究方向, 是当今全球变化研究中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融合研究的典型代表。文章阐述了冰冻圈变化适应研究的内容框架, 分析了目前国际冰冻圈变化适应研究的现状、 动态与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 从理论探索与实践研究两方面, 详细介绍了中国冰冻圈变化的适应研究。在理论与方法研究方面, 中国冰冻圈变化适应研究2007年起步至今, 已建立了由冰冻圈变化影响(冰冻圈服务和冰冻圈灾害)-风险-恢复力-适应构成的中国冰冻圈变化适应研究理论与方法体系; 在实践研究方面, 从致利与致害两条线, 开展了冰冻圈服务与冰冻圈灾害风险研究; 从冰冻圈与人类圈交互视角, 开展了冰冻圈变化的脆弱性、 恢复力与适应典型案例研究。未来, 一方面需进一步完善和深化现有理论体系, 尤其是冰冻圈与人类圈相耦合的灾害风险、 脆弱性与适应定量评估方法; 另一方面, 既要针对不同冰冻圈问题, 加强案例研究, 又要拓展尺度, 深入宏观研究, 为国家和地方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与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全球变化研究——一个新的国际前沿科学计划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简单介绍全球变化研究计划的由来和发展,计划的主要内容和组织机构以及我国的全球变化研究组织和有关活动。  相似文献   

18.
陆地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的联网观测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牛栋  李正泉  于贵瑞 《地球科学进展》2006,21(11):1199-1206
全球变化引起的环境问题已成为国际社会及其科技界共同关注的重大挑战。陆地生态系统的联网观测作为研究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相互关系的一种有效手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且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讨论了陆地生态系统联网观测在全球变化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和地位,并简要介绍了几个有影响的国际陆地生态系统联网观测计划。在此基础上,分析评述了中国陆地生态系统联网观测研究的主要进展以及在全球变化研究中做出的主要贡献,并结合我国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指出了近期中国陆地生态系统联网观测研究应该重点发展的领域。  相似文献   

19.
我国的地球系统科学研究向何处去   总被引:27,自引:8,他引:19  
近15年来,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在中国广泛开展,我国科学家越来越积极地参加各项国际计划。当前,一些重大的国际计划正在进入其新阶段(如IGBP-II,IODP),恰好我国也正在制定科技发展中长期规划,迫切需要回顾我国地球系统科学的现状并探讨其今后方向。尽管中国作者的国际论文数量在增长,我国地球系统科学落后于国际的差距仍有拉大的趋势:国际前沿的许多热点问题,在中国尚未提上日程;中国学者在国际计划中早期多有贡献,但在项目总结中却很少有份。为此,提出 3点建议:(1)中国地球科学家应当扩大视野、立足本国、面向全球;(2)应当注意国际前沿动向,促进地学与生命科学在分子水平上的结合;(3)中国的地球科学,应当从以描述为主向探索理的方向发展。我们不应当满足于向国际学术界输出"原料",而要积极参加地球系统科学中关键问题的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20.
生态系统响应全球变化的陆地样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从机理上理解、评估和预测陆地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在全球共启动了15条全球变化陆地样带,其中2条在中国,即中国东北样带和中国东部南北样带。从植物碳氮代谢、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与碳收支及样带生态系统的变化趋势等方面较系统地总结了围绕中国这2条全球变化陆地样带的最新研究进展,加深了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相互作用过程与机制的理解,提出未来中国全球变化陆地样带研究应充分利用我国特殊的生态与环境及区域特色,重点针对陆地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适应性、地球系统相互作用的生物—物理—化学—社会过程与管理、土地利用变化的动力学过程与机制、灾害性天气气候的生态效应及其调控机制和全球变化模拟预警系统开展研究,做出一些在国际上既有显示度又服务于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