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晓平  沈军 《地震地质》2000,22(3):305-315
通过对博罗可努断裂河-阿拉山口段微地貌的实地调查,发现该断裂错情河东南到阿拉山口之间的晚更新世冲洪积扇,地表留下了冲沟和山脊同步右旋位错、断层陡坎、断层鼓包、拉分盆地等与断层活动有关的微地貌。精河东南冲洪积扇上大冲沟的最大右旋位移为500m,平均400m,断层陡坎上的纹沟右旋位移为2.6~4.0m,较大级别的纺沟位移可分为5.7m,8.3m和15.3m3组,它们大致为3的整数倍。实测断层陡坎的高度  相似文献   

2.
榆木山北缘断裂的构造地貌特征与断层活动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构造地貌能反映断裂的结构变形特征和断层的活动强度。便如断层陡坎的高度、长度和坡度以及断层陡坎的连续程度。在这篇文章中,讨论了断层段内每个段落断层陡坎的F(C),F(D),F(LR),F(SR)值的特征。在这篇文章结尾,还讨论了冲洪积扇特征对以活动强度的反映。从地貌统计结果来看,发现在榆木山断裂的中间部位冲洪积扇体坡度最大,从中间向两侧中洪积扇扇体坡度呈减弱趋势。文中还给出了断层陡无坎变形的测量结果,冲洪积扇扇顶热释光年龄和断层滑动速度。从分析结果来看,榆木山北缘断裂可以细分为三段,东段(梨园小口子-排路口)、中段(排路口-芦泉河)和西段(芦泉河-李家山子)。  相似文献   

3.
蔚广盆地南缘断裂带唐山口段山前断层活动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蔚广盆地是山西地堑系北端京西北盆岭构造区内的一个半地堑盆地,蔚广盆地南缘断裂带为控制该盆地形成的边界断裂。该断裂带位于唐山口段的山前断裂在冲洪积扇体上形成了线性特征显著的断层陡坎。横跨断层陡坎开挖的探槽表明该条山前断裂属于全新世活动断裂,探槽揭示了2条活动断层以及相应的3次古地震事件。在距今约9ka时其中一条断层首次活动,之后在距今约7.3ka时该条断层再次活动并引发了另一条断层的形成与同步活动。最后它们又发生了第三次活动,而最新一次活动的时间由于相应地表沉积的缺失而无法获得。这3次古地震事件的累积垂直位错约为8.1m。估算出整条山前断裂的平均复发周期约为1.7ka、平均滑动速率约为1.6mm/a。此外还依据经验公式估算出了各次古地震的参考震级。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博罗可努断裂精河—阿拉山口段微地貌的实地调查 ,发现该断裂错断精河东南到阿拉山口之间的晚更新世冲洪积扇 ,地表留下了冲沟和山脊同步右旋位错、断层陡坎、断层鼓包、拉分盆地等与断层活动有关的微地貌。精河东南冲洪积扇上大冲沟的最大右旋位移为 50 0m ,平均4 0 0m。断层陡坎上的纹沟右旋位移为 2 6~ 4 0m ,较大级别的纹沟位移可分为 5 7m ,8 3m和 15 3m3组。它们大致为 3的整数倍。实测断层陡坎的高度分别为 1 2m ,2 51m和 3 6 3m ,大致是 1 2的整数倍 ,阿拉山口西南断层的水平位移为 1~ 1 7m ;垂直位移可分为两组 ,一组为 0 55m ,另一组为 1 2~ 1 5m。这些数据可能揭示了该断裂段的特征地震水平位移为 3m ,垂直位移为 1 2m。区域地貌对比和年代学分析得出 ,精河东南冲洪积扇的最后形成时代为距今 7万a左右 ,右旋滑动速率为4 7mm/a。  相似文献   

5.
依据山前洪积扇顶部的扇形地形和向下游方向逐渐降低的地形特征,文中首先分析了断层面直立、向河流上游倾斜、向河流下游倾斜3种条件下左旋走滑断层错动在洪积扇顶部形成的断层陡坎的坡向和高度变化。其次,分析了左旋逆走滑断层、左旋正走滑断层在不同断层倾向条件下,断层错动在洪积扇顶部形成的断层陡坎的坡向和高度变化。利用无人机实测地形数据、谷歌卫星影像,结合野外地质地貌调查,发现新疆塔城盆地东缘NE-SW走向的冬别列克断裂近垂直穿过了自SE-NW发育的阿合别斗河。阿合别斗河处洪积扇的中轴线为NW向,坡向朝N,断层活动使其顶部发育了高约5.2m、坡向SE的反向断层陡坎。而在河床左、右两岸各1km之外的山前洪积扇上,断层陡坎为坡向NW的正向断层陡坎,坎高1~5m不等。阿合别斗河左岸T2、右岸T4与左、右两岸T5阶地的左旋水平位错量分别为(10.1±0.2) m、(10.6±0.7) m、(29.1±0.2) m、(20.0±0.7) m,垂直位错量分别为(1.5±0.1) m、(3.6±0.3) m、(4.7±0.2) m、(5.2±0.1) m。野外调查发现2处断层露头,断层面均倾向SE。根据阿合别斗河附近的断错地貌和走滑断层断错地貌模型,认为冬别列克断层在地貌面S1形成后为左旋逆走滑性质,T5阶地面形成后断层的性质转变为左旋正走滑并多次活动,形成了自SW-NE连续分布的正向断层陡坎—无陡坎—反向断层陡坎—无陡坎—正向断层陡坎的地貌现象。  相似文献   

6.
华山山前断裂中段晚第四纪活动的地貌表现及响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调查了华山山前断裂中段(石堤峪-杜峪)晚更新世以来,尤其是全新世以来的断层构造地貌,讨论了它们的成因、特点及对断裂活动的响应关系。断层构造地貌主要包括:断层三角面、断层陡坎、洪积阶地、埋藏型洪积扇以及冲沟裂点。对各大沟峪峪口的洪积阶地进行了大比例尺微地貌测量,并在部分沟峪两侧沿断层崖陡坎及冲沟沟床布置了测线。结合T1、T2级洪积阶地位错测量结果及其14C年龄计算得到,华山山前断裂中段6000a-2000aB.P.的垂直滑动速率为1.485mm/a;2000aB.P.以来的垂直滑动速率为3.73mm/a。最后结合野外调查与理论认识,建立了正断层作用下洪积阶地与埋藏型洪积扇的演化模式。本研究结果支持华山山前断裂是1556年华县814级地震发震构造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新疆博—阿断裂带中东段的实地调查,发现断裂在吐鲁番盆地西南山前冲洪积扇上形成了冲沟右旋错动、断层陡坎、挤压隆起等与断裂活动相关的典型断错地貌。对比区域地貌面的分布和年龄,并结合测年结果,认为研究区内主要分布了3期冲洪积扇,并对应3级河流阶地。实测Fan3冲洪积扇上冲沟的最大右旋位错达40.8 m,其余分布在22~27 m区间内,Fan2冲洪积扇上冲沟的右旋位错达26.5 m,结合光释光年代样品的测试结果,得到1.8万年以来断裂平均右旋走滑速率为(1.42±0.18)mm/a。  相似文献   

8.
山西交城断裂错断全新世洪积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江娃利  聂宗笙 《地震地质》1992,14(3):216-216,T001
航片判读及野外调查发现,位于山西太原盆地西界,交城至清徐县长约26km的山前地带,展布着一系列断续分布、总体呈NEE走向的洪积扇陡坎(图1)。 这些冲洪积扇陡坎展布在山前各冲沟沟口处,位于人山寺沟、大峪沟、桃园沟、泽鱼沟、市儿口沟、方山口沟及胡石井等沟沟口均可见到。这些陡坎的高度在1~10m不等。陡坎西北侧抬升,表现为冲洪积台地,陡坎组成台地  相似文献   

9.
柯坪塔格前缘断裂东段是柯坪推覆构造系前缘的一条活动断裂,野外调查获得了其晚第四纪错断洪积扇、冲沟阶地面的证据,实测了变形地貌面上的断层陡坎,分析了断层的形变量,通过采样测年估算了断层的缩短速率。由7个观测点的断层陡坎剖面测量,计算了观测点处断层的水平缩短速率,结果表明,断裂弧顶部位的五道班、三间房以西及其大山口道班附近,断层错断了Ⅰ级和Ⅱ级洪积扇(阶地)。断层在这些地点最新活动强烈,水平缩短平均速率全新世以来为0·35~0·44mm/a,更新世晚期末以来为0·16~0·30mm/a,而在非弧顶部位的巴楚磷矿、三岔口以北及大山口北断层只错断了更新世晚期Ⅲ级洪积扇,且水平缩短速率较小,断层水平缩短平均速率更新世晚期以来为0·05~0·07mm/a  相似文献   

10.
基于遥感影像和1∶20万地质图成果资料,对怀安镇盆地南缘断裂沿线断层三角面、断层陡坎、冲沟裂点、断层冲沟等构造地貌以及典型断错剖面进行了野外调查。调查表明:断裂沿线分布大量典型的构造地貌现象,不同部位因断裂活动性的差异,其构造地貌特征各异;在一些地段冲沟壁中见断层断错剖面,断面是错断扇体的较新断裂。  相似文献   

11.
研究天山地区活动逆冲断裂、褶皱对于认识整个天山再生造山带的隆升和地震危险性评估具有重要意义。以天山北麓博乐盆地南缘库松木楔克断裂东段勒塔干褶皱为研究对象,通过无人机航拍提取高精度DEM和野外实地调查结果,将勒塔干背斜东部迪里克河附近的洪积扇分为5期,从新到老分别为T1、T2、T3、T4、T5。其中,T4洪积扇完整记录了褶皱的变形历史,其后翼褶皱陡坎高度为(8.1±0.6)m。自T4洪积扇废弃以来,勒塔干断层的滑移量为(33.0±2.6)m。T3洪积扇仅发育在迪里克河出水口处,即勒塔干背斜北侧,(16.9±0.2)m的断层陡坎高度揭示了自T3洪积扇废弃以来,控制背斜形成的逆断层发生了21.4~21.7 m的滑动。通过与相邻地区洪积扇期次进行对比,认为T4洪积扇的废弃年龄为(74.01±6.14)ka,勒塔干背斜下断坡晚第四纪滑动速率为(0.45±0.05)mm/a,勒塔干褶皱晚第四纪地壳缩短速率为(0.37±0.04)mm/a。  相似文献   

12.
忻定盆地晚更新世晚期的一次构造运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任俊杰  张世民 《地震地质》2006,28(3):487-496
忻定盆地是山西地堑系北部的一个张性断陷盆地,第四纪构造运动活跃。野外调查表明,盆地内晚更新世晚期经历了一次较强的构造运动,它使得断块山地进一步抬升,中止了末次冰期鼎盛期的一次河流加积过程,位于断裂上升盘的洪积扇扇顶部分也被抬升为洪积台地,山前形成了十几米到几十米的断层陡崖;构造运动还导致断层上升盘河流下切,形成了Ⅱ级阶地。黄土-古土壤时间标尺和多种方式的测年结果表明这次构造运动开始于距今2万年左右  相似文献   

13.
位于罗布泊的捷山子断裂,在航、卫片上线性影像清晰,平面上由2-3条断层组成。罗布泊东台地以东,断裂在地貌上构成较宽阔的断裂谷地或断陷盆地的边界,同时也构成了元古界、花岗岩体与古近系、新近系以及第四系的分界。在罗布泊东台地断裂切割由中更新世—晚更新世湖积物构成的东台地(雅丹地貌)。在赛里克沙依断陷盆地,断裂断错了晚更新世晚期洪积扇及冲沟Ⅰ、Ⅱ级阶地,并形成长约40 km的断层陡坎。捷山子断裂的中、西段在晚更新世有过显著的活动。  相似文献   

14.
应中国地震局国际合作司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局长朱令人研究员的邀请,日本山梨大学地理教研室教授今泉俊文、千叶大学地理系副教授官内崇裕及复建调查设计株式会社技术研究所主任研究员原口强博士及麻勇硕士于1998年8月22日至9月5日与我方合作研究哈密盆地北缘活动断裂带,重点研究地貌面的变动。考察中发现,在哈密市二道沟存在反坡向第四纪活断层陡坎,在三道沟及四道沟存在顺坡向第四纪活断层陡坎;哈密盆地北缘活动断裂带断错Ⅲ级河谷阶地及洪积扇,断层陡坎高1.5~6.6m,断坎坡度为6°~18°。考察中实测了7…  相似文献   

15.
断层陡坎的形态可以保存有关断层带上地震活动等重要信息,陡坎上的坡折就是多次地震发生后陡坎演化留下的微地貌信息。以往研究选取的断层陡坎多为位于标准阶地面上的断层陡坎,而断层沿线地貌现象复杂,因此需要探索一种具有普适性的断层陡坎形态研究方法。本研究将常见的断层陡坎剖面按照形态划分为三种类型,以LiDAR技术获取的0.2m分辨率DEM数据为基础,选择了8个属于不同断层陡坎剖面类型的实验区,每个实验区采集不少于20条剖面,通过窗口检验确定研究区最佳数据获取移动窗口为7个像元并计算每条剖面的坡度值,通过坡度约束限定陡坎范围,进而识别坡折并获取坡折信息。对坡折信息进行概率密度统计,根据概率密度统计图中的峰值个数确定强震事件的次数。结果显示,陡坎形态研究结果与古地震探槽结果表现出较好的一致性,表明本文提出的陡坎形态研究方法可以适用于不同类型断层陡坎来确定强震事件次数。  相似文献   

16.
杨纪林  胡军  南凌 《内陆地震》2001,15(2):154-159
昆仑山中段策勒西南冲洪积扇的古地震变形带总体走向北东,长约40km,最宽有6km。该形变带由50多条长短不一的正反断层陡坎组成,陡坎有13km,最高有20m,为多次古地震造成的结果。古地震最高震级估计在7级以上。  相似文献   

17.
金塔南山断裂位于河西走廊酒泉盆地北侧,是青藏块体与阿拉善块体的边界断裂之一。前人仅对该断裂西段开展过古地震研究。文中基于古地震探槽研究和光释光测年等传统地震地质工作方法,定量研究了金塔南山断裂中东段的古地震特征。通过对断裂进行系统的野外调查,发现沿断裂沿线地层以早更新世至晚更新世洪积物为主,全新世洪积物厚度仅几十cm。选取发育在全新世洪积物相对较厚的洪积扇上的断层陡坎进行工作,获得了一些初步的认识:金塔南山断裂中东段晚第四纪以来持续活动特征明显,全新世洪积扇上发育高0.5~1m的断层陡坎表现出了很新的活动性。多个探槽揭露出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的4次古地震事件,分别发生在(15.16±1.29)ka之前、(9.9±0.5)ka之前、6ka左右、(3.5±0.4)ka之后。全新世中期以来,发生过2次事件,且2次古地震均造成断裂全段破裂。  相似文献   

18.
阳关断裂位于青藏高原北部阿尔金断裂系向北扩展的前缘位置,对其几何学和运动学的深入研究,有助于理解青藏高原向大陆内部扩展的机制。文章通过卫星影像解译、探槽开挖、差分GPS及无人机测量等对阳关断裂开展了详细研究。结果显示:阳关断裂东段发育多条正反向断层陡坎,断层陡坎高度在0.4~8 m之间,平均约2.2 m,探槽揭示断裂倾角约60°,形成高角度逆断层,局部发育正断层;西段断裂向北西前缘扩展,形成一组弧形分布的断层陡坎,陡坎高度多在0.9~2.4 m,平均约1.9 m。同时自南向北,逆冲断层陡坎形态由多级陡坎转为单一陡坎。对探槽剖面分析,显示断裂断错晚更新世冲洪积砾石层,发育的断层倾角较缓,以低角度逆冲为主要特征,约26°,有的甚至沿地层向前推覆。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阳关断裂可能为本区阿尔金向北扩展的北边界,与三危山断裂共同协调吸收了阿尔金断裂东段的部分应变量。  相似文献   

19.
地貌陡坎的成因有许多种, 其中之一是由断层在新构造时期的活动造成。 因此, 地貌陡坎的存在可能指示了断层在新生代的活动性, 然而在运用地貌线性方法判定新生代以来断层活动的时候还需要有其他资料的相互验证, 否则可能得到相反的结论。 该文以邙山东侧陡坎与老鸦陈断层为例, 通过遥感影像解释、 中浅层地震探测、 联合钻孔对比、 地貌测量等方法, 得到了老鸦陈断层是一条倾向NE向的前第四纪正断层, 同时将陡坎分为三段, 陡坎总体走向NW—NWW向, 由北而南, 高差逐渐降低, 出郑州东南后消失。 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 认为古黄河改道或其支流侵蚀切割形成邙山东侧陡坎, 与老鸦陈断层没有直接关系, 陡坎的形成时间不应早于晚更新世。  相似文献   

20.
甘加盆地西缘断裂带发现新活动证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甘加盆地位于西秦岭北缘断裂带西端,盆地西缘发育了三条近南北向的断层(东支、中支、西支),表现为西高东低的弧形地貌阶梯带。基于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解译、地质地貌调查、UAV航拍测量、剖面清理与14C测年等工作,对甘加盆地西缘断裂带进行综合研究,发现该断裂带第四纪晚期有新活动。断层新活动在地貌上表现为不同级别的断层陡坎、阶地与洪积台地断错以及冲沟与阶地右旋等特征。断层剖面与擦痕揭示,该断裂带具右旋逆冲性质,断层断错最新地层为全新统。根据测量与测年数据,初步估算甘加盆地西缘断裂带西支全新世中期以来的平均水平右旋滑动速率为0.89 mm/a,平均垂直滑动速率为0.30 mm/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