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文选取了2010—2018年发生于安徽区域的MS2.0以上地震102次,使用单纯形定位法、Hyposat和Locsat定位程序分别配置华南模型与AH2015模型对其进行重定位。统计定位残差和定位深度,对比分析两种模型在安徽区域地震定位中的应用效果,同时对流动台反演深度进行精细分析。结果表明,使用AH2015模型在安徽区域的地震定位中残差更小,定位深度更符合真实深度,比华南模型更适用于安徽区域的地震定位研究。  相似文献   

2.
截至2014年3月18日00时,新疆地震台网共记录于田MS 7.3地震M≥3余震57次,2—3级余震147次。主震位置较为精确,可以采用基于初至波视速度的主事件定位技术,对余震序列进行重新定位。通过对震源区附近进行网格搜索,对序列地震中具有6个以上P波初至的M≥2事件重新定位,获得182个高精度结果,为研究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选取2011—2016年发生的38次震中距大于1 000 km的MW≥7.5地震震后3小时的连续波形资料,利用人工检视方法对这38次地震是否触发了我国台湾地区的非火山型微震颤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显示:这38次地震中有4次远震触发了非火山型微震颤,事件持续300—500 s不等。利用网格搜寻方法对此4次微震颤事件进行了定位,确定震中位于台湾中央山脉南段,震源深度为21—53 km。结合研究区内地球物理观测资料,分析认为是由于远震产生的面波改变了研究区内的瞬时应力,进而导致断层蠕滑触发了微震颤事件。   相似文献   

4.
人工爆破检验区域地震台网地震定位精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广东地震台网记录的2015年6月珠江口海陆联合地震构造探测项目人工爆破资料,采用MSDP地震分析软件提供的3种常用地震定位方法,对6次人工爆破事件进行分析,将定位结果与已知爆破位置进行对比,验证地震定位精度。结果表明,当地震定位数据满足台网分布方位均匀度ΔU≤0.35、次空隙角(S_(gap))≤160°时,广东地区地震震中定位精度优于3 km。  相似文献   

5.
1 研究背景 震群是地震序列的一种形式,其发震构造历来是地震研究的关注点之一.而双差定位方法被广泛应用于震群序列的分析研究中. 甘肃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各种强度的地震发生频度较高,震群发生概率也相对偏高.据甘肃地震台网目录,2019年1月18日—2月18日,甘肃碌曲接连发生64次地震(图1中黄色实心圆),其中ML 0.0—0.9地震15次;ML 1.0—1.9地震36次;ML 2.0—2.9地震11次;ML 3.0—3.9地震2次.据陆远忠等(1984)和《地震学分析预报方法程式指南》①对震群的定义,判定碌曲地区发生的系列地震为震群型地震.  相似文献   

6.
双差地震定位法在北天山地区地震精确定位中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对双差地震定位法的原理进行了阐述,并将双差地震定位法应用于北天山地区(42.5°—45°N,82°—89°E)地震的精确定位。利用新疆32个地震台站记录到的1336次MS≥2.0地震的22704条P波和S波震相读数资料,经重新定位后得到其中1133次地震的基本参数。重新定位结果显示了比较精细的震中分布图像和有所收敛的震源深度剖面图像,震源深度优势分布在6—35km,平均深度为20km,部分震中位置与震源深度变化较大的地震向断裂带靠近。  相似文献   

7.
京西北地区地震重定位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双差地震定位方法,针对京西北地区(39.5°—41.5°N,113.5°—116.5°E)2008—2016年记录的地震进行重新定位,最终得到1819次地震精定位结果。分析表明:地震密集区域多集中分布在NE和NW向断裂交汇区域,成条带的地震走向更加清晰,成簇性地震分布更加收敛,体现了断裂对震中分布具有较强的控制作用;震源深度优势分布主要集中在4—14 km范围,表明京西北地区地震主要发生在的中上地壳;震源深度剖面显示,在不同的地震密集区,孕震深度有一定差别,揭示了断裂的深部展布特征,反映了一些地区深部发震构造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8.
重庆及邻区地震精定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双差地震定位法,对2008年1月—2013年11月重庆及邻区的荣昌、綦江、石柱、巫山—湖北巴东、巫溪地区地震进行精定位。结果表明,重新定位后地震震源位置比常规地震定位法得到的结果更加精确。荣昌、綦江、石柱地区地震震中呈条带状分布较明显,与断裂构造一致性较好;巫山—巴东、巫溪地区地震震中成团现象明显,地震成因较复杂。  相似文献   

9.
采用西藏测震台网记录的2008年1月—2018年12月谢通门区域定位地震,系统分析该区M_L1.5以上地震频度变化及与附近强震的对应关系,发现地震台站建设密度对谢通门地震窗监控能力影响较大,故从2008—2011年和2012年7月—2018年12月2个时段予以分析。分析发现,2012年7月开始,谢通门地震窗小震活动水平在每月20次范围内随机波动,当超过20次以上(含20次)即异常高值出现或结束后1.5年内,在半径100 km以内具有发生M_S 5.0以上地震的可能,在半径1 000 km以内具有发生M_S 6.5以上强震的可能。  相似文献   

10.
采用双差定位法对2013年7月22日甘肃岷县—漳县交界地区M 6.6地震及主震后48小时内388次余震序列进行重新定位,得到350个精定位地震数据。结果表明,余震优势展布以北东向较大倾角的铲状结构为特征,长约12 km,以主震为中心两侧对称分布;震源深度主要集中在4—10 km范围内,但余震震级由10 km左右深度的3—4级向3 km深度之上近地表的2—3级迁移变化;余震分布清晰呈现双层结构,较深层分布在4—10 km深度,而较浅层分布3 km深度之上,2层之间地震分布较少。分析认为,浅层地震可能为本次地震地表破坏较强原因之一。震源深度剖面显示,破裂面向NE倾斜,推测此次地震的发震断裂为临潭—宕昌断裂。  相似文献   

11.
通过余震序列的精确定位可以较为准确地刻画主震破裂区的时空变化规律. 为了减小仪器时钟误差对地震定位精度的影响, 本文基于2011年1月19日安庆地震流动台站的S-P到时差, 通过主事件和双差地震定位法得到较为准确的主震位置和余震序列时空分布, 并评估了仪器时钟误差; 又通过对sPL近震深度震相的分析, 得到了余震序列较为可靠的深度分布. 结果表明, 安庆地震发生在宿松—枞阳断裂带附近, 余震序列大体近水平分布在5 km深度, 呈长1.5 km、 宽1 km、 高0.3 km的薄板状展布; 从时空分布来看, 随着时间的推移余震序列似乎有往北东方向扩展的趋势. 研究表明, 基于S-P到时差的定位方法可以有效消除时钟不准确带来的影响, 为中小地震和余震序列活动性的研究提供可靠的定位结果.   相似文献   

12.
卓钰如 《地震学报》1991,13(2):150-160
本文用WKBJ方法,计算了中国境内已知震源机制的六个地震————1973年7月14日西藏约基台错地震;1975年2月4日海城地震;1976年8月16日、1976年8月21日及1976年8月23日松潘地震和1976年11月15日宁河地震————的远震垂直向P波和PP波的理论地震图,并与观测波形进行对比,以检验计算方法。讨论了西藏地震的震源机制。 作者注意到,走滑型地震和倾滑型地震PP波与P波最大振幅的比值在一定的震中距范围内有不同的特征。为此,计算了走滑型和倾滑型地震在破裂方位角为330,240和0,震源深度为8km,17km和24km,台站方主角为310时,震中距由40到80间的P波与PP波理论地震图。给出了PP波与P波最大振幅比(APP/AP)随震中距而变化的曲线。讨论了用(APP/AP)值对地震震源机制类型给出粗略的估计的可能性。此项工作有助于确定一些资料不全,例如本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间中国地震的震源机制类型。   相似文献   

13.
sPL,一个近距离确定震源深度的震相   总被引:27,自引:7,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实际地震波形观测表明,对于大陆结构相对简单的地壳中的地震而言,有一震相出现在P 波和S波之间.一般在30~50 km附近发育得较好,其能量主要集中在径向分量,而垂向分量的振幅相对径向要小,切向分量上的振幅很弱,且波形以低频为主,通常没有P波尖锐.在利用FK方法计算合成地震图的基础上,发现该震相是由S波入射到自由地表形成水平传播的P波(文献称为surface P wave,自由地表P波)或者包括S波入射到地表后形成的多次P波或其散射震相.由于该震相是由S波和P波之间耦合而形成,本文将其定义为sPL(s coupled into P) 震相.理论波形研究表明,sPL相对直达P波的到时差对震中距离不敏感,而随着震源深度的增加几乎呈线性增加,因此可以很好的约束震源深度.本文以2005年江西九江地震为例,证实了sPL确定震源深度的可行性和可靠性.在观测到sPL震相的情况下,离震源50 km以内的一个三分量地震台站的波形就可以帮助获得可靠的震源深度,而不需要精确的震中距离.由于sPL震相出现距离较近,对于较小(三级以上)的地震也可以应用,因此在稀疏台网布局情形下sPL对于确定中小地震深度应该具有很好的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14.
单台sPL震相测定珊溪水库地震震源深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汪贞杰  孙侃  朱新运 《地震学报》2019,41(6):735-742
稀疏台网下的传统走时定位难以确定中小地震的震源深度,而地震波深度震相蕴含着震源深度信息,为确定地震震源深度提供了新的途径。近震深度震相sPL和直达Pg波到时差与震源深度呈线性关系,可用以约束地震震源深度。本文以珊溪水库2014年震群事件为例,利用单台sPL震相测定了地震震源深度。结果表明:震源深度的测定结果与基于水库台网高密度台站下Pg和Sg走时定位Hyposat方法和全波形拟合CAP方法测定的震源深度高度一致,为4—6 km,与区域活动断层探测结果相符。sPL震相的优势震中距为30—50 km,区域台网范围内sPL与Pg的到时差与震源深度的线性关系相对固定,因此利用单台sPL震相即可快速获取可靠的地震震源深度,适用于稀疏台网下的中小地震震源深度的确定,且误差可控制在1—2 km范围内。   相似文献   

15.
云南强震活动的“免疫性”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新民  周瑞琦 《地震研究》1996,19(3):246-252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重庆地震台地倾斜观测资料,结合重庆辖区内10多年来的地震活动,提取地倾斜观测异常,为地震预测提供前兆参考。资料分析认为:对于发生在震中距为80~120km的5.0级以下地震,地倾斜观测地震异常少;5.0级以上的地震,地倾斜观测有异常记录,地震中期异常往往表现为震前几个月倾斜量的较大幅度变化,短期异常多数表现为震前差分值的低值变化(在均值附近变化,幅值较小,持续时间20d左右),部分表现为差分值震前突跳,临震异常主要是震前几天短周期波动变化。  相似文献   

17.
地震预警连续定位方法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首先总结了地震预警系统中采用的一些实时定位方法,随后结合我国地震监测台网实际运行情况,提出了一套从单个台站触发开始逐渐过渡到利用前四台触发信息的完整地震预警连续定位方法.利用福建省地震监测台网记录的68个M3.0级以上地震观测记录,对本文方法的验证结果表明,对于网内地震,采用本文方法的单台定位结果误差均小于为50 km,双台定位结果误差均小于35 km,三台定位结果误差约为15 km,四台定位结果误差约为6 km;网外地震的三台、四台定位结果误差均小于30 km.推导了采用本文三、四台预警定位方法的误差公式.利用福建地区现有及"十一五"完成后的地震观测台网分别计算得到了定位误差分布图.根据误差分析结果即可对定位结果的可靠性预先做出判断,有利于提高地震预警系统运行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8.
利用重复地震研究山东乳山地区地壳介质波速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鹏  郑建常  谭毅培 《地震学报》2016,38(5):728-738
利用2013年10月—2015年6月山东乳山震群的地震波形资料,基于距离乳山震群最近的3个台站所记录的地震波形互相关系数c≥0.9的地震即为重复地震的原则,识别了乳山震群的重复地震.利用波形互相关时延法,计算分析了文登台和招远台这两个固定台站的走时差随时间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乳山震群的地震相似性很好,且震中位置较为集中,重复地震的时间跨度较大,有利于提高观测结果的时间分辨率;乳山震群中3次MS>4.0地震前均出现了短期的走时差低值异常现象,反映了乳山震群震源区在中强震前会出现短期地壳介质速度明显升高的过程,可以为该区域的中强震预测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19.
爆破与地震的差异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探讨了中等强度(2.5L<4.5)中等距离(100-500公里)工业爆破记录与地震记录的各种差异,为鉴别爆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Primary and secondary earthquake effects were investigated (surface breakage and felt effects in the villages of Tilichiki, Korf, and Khailino) in the epicentral area of a large earthquake occurring in northern Kamchatka Krai. The primary effects include an extended surface break that can be followed for a length of about 140 km. The secondary (gravitational and vibrational) effects include soil slides and minor rockfalls, snow flows on slopes, resonant cracks, soil liquefaction phenomena consisting of mud cones, mud gryphons, and discharges of soil from cracks. Detailed maps showing the main types of earthquake surface effects have been made. Paleoseismic data show traces of several large earthquakes that have occurred in the Olyutorskii earthquake zone. Radio carbon dating of soil samples from these paleoseismic scarps revealed a history of great earthquakes occurring in Koryakia. In all, four seismic events with magnitudes about that of the 2006 Olyutorskii earthquake have occurred there during 8000 years, the return period of such events being 1000–2500 yea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