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运用电子显微技术(TEM及SEM)与孔隙结构测试技术,结合孢粉组合分析方法,对云南第三纪浅色褐煤的孔隙结构特征、成煤植物组成及孢粉组合特征等方面进行了较系统研究,并将上述结果与特殊植物成因泥炭进行了孔隙结构特征对比,在此研究基础上对浅色褐煤的成煤植物及煤的成因提出了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云南第三纪浅色褐煤成煤物质及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冰  于红丽 《煤田地质与勘探》1996,24(4):12-14,T001
运用煤岩分析及植物残体分析方法,结合电子显微技术(TEM和SEM)。对云南第三纪浅色褐煤的微结构特征,成煤植物组成,孢粉组合等进行了研究,并将浅色褐煤与深色褐煤分层及不同植物成因的泥炭进行了对比研究,在此基础上对浅色褐煤的成煤物质及煤的成因提出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对陕西黄陇煤田中下侏罗世延安组4号煤进行了煤岩学和孢粉学的详细定量分析,并用计算机对显微组分与孢粉类型之间的的关系作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煤中显微组分与孢粉类型之间在在相关关采、这种相关关系反映了显微组分的形成与成煤植物之间存在着成因上的联系,即煤中基质状和碎屑状显微组分主要由草本植物和材蕨植物形成,而其细胞结构和条带状的显微组分主要由木本裸子植物形成,,这两种类型显微组分的比值可以反映成煤植被特征。  相似文献   

4.
采取多种手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山东兖州煤田16号煤层的成煤植物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研究了16号煤层中的煤核植物群,还通过孢粉分析及分散角质层的研究,对成煤植物群及其在垂向上的演化进行了细致的研究。结合煤岩光片中煤植体的研究,并对照煤系地层大化石所反映的成煤期前后的植物群面貌恢复了16号煤层的成煤植物群。分析并讨论了上述研究方法在反映成煤植物及其演化方面的作用,认为只有通过这种综合研究才可以较准确地反映成煤植物群面貌及其在成煤过程中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内蒙古霍林河煤田霍林河组下含煤段成煤植物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主要根据煤中植物残体的研究—孢粉植物群特征、煤岩薄片中植物残体的类型及丝炭化木材的鉴定并结合非煤层植物群及矿化木的分析,论述了泥炭沼泽植物群落的组成及成煤物质的来源。指出松柏类和银杏类是主要的成煤植物。苏铁类和真蕨类亦参与了成煤。  相似文献   

6.
应用传统的成煤理论很难全面地解释云南第三纪山间盆地巨厚褐煤的形成以及煤层的分岔、变薄、尖灭、煤层结构的变化、岩层旋回结构的变化、煤层灰分变化和巨厚煤层分布特征等。本文试图从现代泥炭的物质组成、物理特性及泥炭层水文地质特性和云南第三纪褐煤盆地的古水文地质条件着手,对云南第三纪褐煤的成因、沉积环境及控制因素进行初步探讨。敬请广大地质工作者指正。   相似文献   

7.
煤及煤层顶底板的孔隙结构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使用9310型微孔结构分析仪,对煤和煤层顶、底板岩石的孔隙特征作了系统研究,取得下列结论:煤的孔隙发育主要受煤的变质程度、煤岩组分及成煤植物和后期构造破坏等因素的综合控制;碎屑岩的孔隙发育主要受岩石粒度和充填胶结程度控制;灰岩孔隙发育特征主要受溶蚀作用强度控制。  相似文献   

8.
南极半岛西北海域表层沉积特中,微植物有机质颗粒包括五种类型:现代孢粉、再沉积孢粉、具结构有机质残骸、无结构有机质颗粒以及海藻类。按成因可分为陆生物质和海生物质两大类。本文分析陆生微植物有机质、特别是再沉积孢粉和无结构有机颗粒的组分、丰度、时代及分布格局,指出区内表层沉积物可能属于近源补给成因,半岛陆架、南设德兰群岛岛架和岬湾等的水动力条件强于海峡中央,并探讨了物源与海流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多年来,煤田地质工作者对厚煤层和巨厚煤层的成因都十分关注。不少人从沉积环境、构造控煤及成煤模式等方面进行了广泛地研究,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仍然存在着许多疑难问题和争论,迄今未能得到满意的解决。理论上,在成煤过程中沉积底面沉降速度与植物遗体堆积速度长期保持平衡,才能形成厚煤层或巨厚煤层。那么在什么部位、什么因素能造成以上两个速度的长期均衡呢?   相似文献   

10.
阎文英 《中国煤田地质》1990,2(2):22-26,T001
文中对罗茨褐煤M_2煤层的特殊性进行了概述。作者认为该煤层煤化程度低,从煤岩、煤化学性质分析介于泥炭与年青褐煤之间;在许多植物残体上可见千姿百态的凝胶化现象;多层丝炭出现,火焚迹象明显;与火焚丝炭共生的泥炭藓褐煤;褐煤中具有雏形煤核。对其成因作了初步论述。  相似文献   

11.
根据江西乐乐鸣山煤矿B3煤层顶,底板产出的大量植物化石,采用统计学方法,着重分析了其植物群的组成及性质,进而结合前人资料在较大的范围内进行了同期古植物群的对比。研究结果与对我国南方树皮煤的成煤环境和古气候的研究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2.
伊通盆地鹿乡断陷双阳组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马琳  郭巍  刘群  丁鸿儒  孙守亮 《世界地质》2010,29(2):284-291
通过对钻井岩芯及铸体薄片、扫描电镜观察,结合压汞分析测试,研究了伊通盆地鹿乡断陷双阳组储层的孔隙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储层成因类型主要为扇三角洲砂体,部分为水下扇砂体;储层砂体孔隙类型以次生溶蚀孔隙为主,部分为原生粒间孔隙,具体可见粒内溶孔、原生粒间孔和粒间溶蚀扩大孔等;孔隙喉道较小,分选不好,连通性差,总体为低孔低渗型储层,其中,双阳组二段储层略好于双三段,双一段最差。双阳组储层孔隙结构特征主要受砂体成因类型和成岩作用的控制,此外,岩石粒度和构造作用也对孔隙结构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在山西繁峙、天镇,河北涞源以及山东临朐的山旺、柳山和大关一带分布有第三纪年青褐煤。俗称柴煤或柴皮炭。这类年青褐煤是一种夹有不同凝胶化的植物枝干的褐煤,相当于国外文献中的木褐煤(Woody Lignites)。它们具有很多特色,诸如不同种属的植物枝干,有的已全部凝胶化,而有的还未发生明显地变化;有的沿着植物的早生和晚生木质发生选择性凝胶化和矿化。同时,不同种类植物或同类植物的不同部位煤化作用明显地超前或滞后。这些生动的现象为探索成煤机理、成煤环境和成煤植物及其转变过程提供了十分宝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14.
石羊河流域表土孢粉与植被的关系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通过对石羊河流域不同植被带76个表土样的孢粉分析, 研究了该流域各植被带的表土孢粉组合及主要植物花粉与其植物比例的关系. 结果显示: 石羊河流域各科属孢粉与植物之间的关系复杂, 同一科属孢粉在不同植被带中的代表性也各有差异, 所以某科属孢粉的代表性问题需要在不同植被带中分别讨论. 森林带的云杉属花粉和流域自身的大气环流状况是影响流域表土孢粉组合及各科属花孢粉与植物关系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安棚地区天然碱矿沉积特征及成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通过录井、测井、岩心、薄片、孢粉组合等资料,对安棚地区天然碱矿的沉积特征及成矿条件进行探讨,重点分析研究了碱矿成因。研究表明,天然碱是在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下蒸发结晶而成,与泥质白云岩互层分布。少量天然碱发育于早先形成的白云岩孔隙中。天然碱形成过程包括钠盐的形成和碱化反应。碱矿分布的主控因素为白云岩相带。  相似文献   

16.
压汞实验在中-高阶煤的孔隙测试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对于低阶煤,由于其煤体疏松、易碎,压汞的增压过程会造成孔隙结构破坏,导致实验结果不准。为了准确评估压汞实验对低阶煤孔隙结构的损伤,选取褐煤和长焰煤为研究对象,同时利用压汞与核磁共振测试煤的孔径分布。结果表明,压实与凝胶化程度低的褐煤和长焰煤,压汞测试过程破坏了其大中孔的原生结构,从而导致中孔比例升高;同时受基质压缩效应影响导致微孔体积偏高。随着煤化作用增强,长焰煤较褐煤所受的影响逐渐减小。进一步通过氮气吸附实验对压汞高压段的测试结果进行校正,以消除基质压缩效应引起的煤体弹性变形所带来的误差,其中,褐煤压汞校正前测试误差为87%,而校正后仅为18%。实验研究表明,联合利用核磁共振测试、氮气吸附实验可显著提高压汞法用于低阶煤孔隙测试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7.
苏皖交界地区坡缕石的矿物学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对苏皖交界地区内沉积成因的坡缕石及全椒热液成因的坡缕石进行了物性、形貌、化学成分和晶体化学特征及结构特征的研究。研究表明,研究区内坡缕石的矿物学特征与美国凹凸堡的坡缕石一致,而有别于全椒热液型坡缕石,此外,对坡缕石的吸附性能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低熟煤中的孢粉与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相关性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电离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AES)和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XRF),对新疆八道湾煤矿中侏罗统西山窑组煤中的孢粉角质层进行了分析,测定了煤中的常量和微量元素。并对煤中孢粉和共伴生元素进行了回归分析,探讨了微量和常量元素的煤岩学及孢粉学属性,在微量元素与孢粉的煤相学应用方面作了初步尝试。结果表明,成煤的蕨类植物孢子和裸子植物花粉与某些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有着很高的相关性;蕨类植物孢子和裸子植物花粉的相对含量在煤中具有互补性,决定了它们与微量元素的关系也具有一定的互补性。   相似文献   

19.
提要:通过岩心观察并充分利用普通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分析、压汞测试和核磁共振实验等资料,对蓬莱地区须家河组须二段和四段储层岩石学、物性和孔隙结构特征等进行了研究。认为储层岩性主要为长石岩屑砂岩及岩屑砂岩,储集空间主要是粒内、粒间溶孔,属于低孔低渗非均质性较强储层。孔隙结构具细小孔隙、微细喉道、细歪度和孔喉分选、连通性差的特征。利用压汞参数辅以核磁参数等将储层孔隙结构划分为四类,并对不同类型孔隙结构的特征进行归纳总结。最后从构造、沉积和成岩作用三方面入手详细探讨了不同孔隙结构类型的成因机理及控制因素。认为构造和沉积作用是影响储层孔隙结构的先决条件,而成岩作用类型、强度及其演化是决定储层孔隙结构特征的关键因素。以上研究成果对研究区须二和须四段储层的分类评价及下一步的天然气勘探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海相页岩储层微观孔隙体系表征技术及分类方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页岩储层作为一种非常规油气储集体,对其孔隙体系的研究备受重视。通过充分调研和系统总结国际上关于页岩储层微观孔隙体系的研究现状,综述了孔隙表征技术并指出了存在问题;以客观性和普适性为基础提出了两套分类方案;定性探讨了孔隙演化的一般规律。目前最常见定性观测页岩储层孔隙的方法为高分辨率电子显微镜结合氩离子抛光技术,聚焦离子束扫描电镜系统(FIB-SEM)和纳米CT技术可用于孔隙三维模型重构。高压压汞法结合气体吸附法用于定量分析页岩孔隙结构特征,此外核磁共振也是有效测试手段。分别根据孔隙发育位置与岩石基质关系以及孔隙发育成因与岩石基质关系,将页岩储层孔隙划分为粒间孔、粒内孔、有机质孔和微裂缝以及骨架矿物孔、黏土矿物孔、有机质孔和微裂缝。无机矿物成岩作用与有机质热成熟作用是控制页岩储层孔隙演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