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邮凹陷深凹带生长断层研究对深入了解该区的构造演化和油气成藏具有重要意义。本项研究在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解释基础上,结合生长断层的位移-长度关系和不同时期的断层落差,揭示了高邮凹陷深凹带东部的边界断层和次级断层的生长特征,并结合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探讨了断层生长的主控因素。结果表明,深凹带真2边界断层在始新世戴南期由六个生长中心发育而成,始新世三垛期互相连接形成四个亚段。真2边界断层的生长过程表现为始新世戴南期各断层亚段长度快速增加和始新世三垛期断层位移的持续增大及各断层亚段的连接。真2边界断层生长过程中,断层走向和断面形态受到伸展边界断层真1断层的控制,断层各亚段连接处的结构受断层相互作用影响。深凹带内次级断层呈NEE走向段和近EW走向段交替出现的锯齿形,始新世戴南期生长时具有多个位于NEE走向段生长中心。次级断层的生长受控于古新世和始新世两期的应力场变化,体现为古新世NNW-SSE向伸展下形成NEE走向的薄弱面,在始新世近南北向伸展下NEE走向的薄弱面首先形成断层并被后期近东西向断层连接。  相似文献   

2.
断层是影响矿井安全生产的重要因素。在地质图件中,断层的位置常用断层走向来表达,但由于煤矿生产的特殊性,不仅需要掌握断层的走向,更需要掌握断煤交线的方向。通常在煤层倾角稍大、断层倾角稍小的情况下,断层走向与断煤交线存在一个夹角,求取该夹角,可准确追踪断层附近煤层。为此以正断层为例,利用断层及煤层的走向与倾角要素,推导出2个计算断煤交线与断层走向夹角的公式。通过例举几种特殊情况,佐证2个公式具有普遍适用性。  相似文献   

3.
3Dmove构造演化分析技术在真武断阶带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邮凹陷位于苏北盆地东台坳陷中南部,为含油气资源最为丰富的半地堑式断陷盆地。凹陷基底发育的NEE、NNE两组基底断裂在古今纪断陷期近南北向拉张应力场作用下复活。大型边界真(1)断层是两组基底断裂复活并相互扩展连接,同时追踪新生近EW向断层发育而成,其左侧的真(2)断裂带走向与之大致平行,协同弯曲,是铲状真(1)断层派生的替代性分离断层。本文通过3D Move三维古构造恢复技术,全面的再现了高邮凹陷真武断阶带主干反射层三维构造形态,客观的反演了主干断裂活动演化规律,验证了上述成因分析结论。  相似文献   

4.
断层对隧道围岩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针对隧道开挖过程中的隧道围岩稳定性问题, 将地质力学中构造体系的复合及构造演化应用到隧道围岩稳定性分析中去, 分析了各种力学性质的单一式断层、归并复合式断层以及断层交会等的特点和对隧道围岩稳定性的影响, 并通过厦门海底隧道现场实例加以验证。研究结果显示, 断层交会和断层归并复合很容易引起围岩失稳, 断层的其他要素如风化程度、断层走向与隧道中线走向的夹角对围岩稳定性影响也很大。研究为隧道施工提供了有意义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根据现代油气成藏理论,从分析原油成因和油气分布规律出发,结合油源对比结果,对高邮凹陷马家嘴地区油气差 异性分布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马家嘴地区以断层-岩性油藏为主,主要沿真②断层和汉留断层分布有两类 原油,均来自异地的邵伯次洼阜四段烃源岩,油气充注期都为始新世中、晚期;原油类型分带分布并非是不同源或同源不 同运移期所致,而主要为运移路径不同所致;真②断层和汉留断层控制了油气主运移通道,且前者输导油气能力较强,造 成了沿真②断层分布的油藏成熟度整体低于沿汉留断层分布的油藏;在沉积微相的控制作用下,离断层稍远的物性较好的 扇中和扇端的含油性普遍好于靠近断层的物性较差的扇根;断层产状、砂体尖灭方向和地层走向的配置关系决定了断层- 岩性油藏的充满度。  相似文献   

6.
南雄断裂构造剥离作用及其与铀成矿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陈跃辉 《铀矿地质》1994,10(3):168-174
南雄断裂带下盘发育规模较大,平行于断裂走向的糜棱岩带,上盘为一中新生代盆地,随着地层时代的变新,沉积中心向断层一侧迁移。本文通过对断裂下盘糜棱岩带的剖面测量,对糜校岩中S-C面理、旋转碎斑和拉伸线理等各种韧性变形组构的详细研究,根据变形组构的运动学指向,结合断裂带内脆性构造岩及盆地中正断层的发育状况和展布特征,确定南雄断裂为一规模巨大的剥离断层。对剥离断层与铀成矿的关系本文也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三维地质建模是地质研究的有力工具,断层的三维建模比其他地质体建模具有更大的难度,其中一个主要难题是交切断层切割关系的处理。本文以广西珊瑚矿田为例,探讨了基于地表数据和产状数据的交切断层建模方法,采用地表断层线-剖面断层轨迹-系列断层线-断层面的技术路线进行切割断层建模,采用初始断层面-断后约束条件-交切处理-约束插值的技术路线进行被切割断层的建模,并与其他建模方法的建模效果进行对比和讨论。最终形成了如下建模方法:(1)以旋转法求取部分切割断层的错开部位约束,以平移法求取完全切割断层的错开部位约束;以断层错开部位约束、地表断层线约束及断层面边界约束为控制条件,进行断层面DSI插值,实现断层错动;(2)局部法建模、分段断层线的平移连接及过度追求完全切割关系建模可能分别引起断层面延展可控性差、断面整体偏移误差及沿走向过度延伸问题,与地质事实相悖,故本文优选采用了整体法建模、顺延连接分段断层线及遵从原有切割关系的处理方法,获得了较好的建模效果。  相似文献   

8.
本文推导出断层在不同剖面位置上断距与断层产状、被断地质界面产状、断层真位移间的函数关系,即滑距计算公式。断层错断两个产状不同的地质界面时,根据作者提出的斜断距滑距公式,或水平断距或真厚度断距滑距公式,可计算出断层滑距及断层真位移方向。无限不同位移方向及不同总滑距值的断层能产生相同的断层效应。  相似文献   

9.
在构造地质学教科书中,常以走向断层来研究断层效应.然而,走向断层只是断层中特殊的一类,在野外最常见的是斜向断层,因而研究斜向断层的断层效  相似文献   

10.
潞安矿区屯留井田断裂构造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屯留井田以逆断层发育为特色,本文讨论了了井田断层形态特征和断层展布规律,指出基底构造格局是控制本区煤田构造变形的基本因素,由此推断井田西部同样发育南北走向的逆断层。  相似文献   

11.
断裂体系中的调节带:以济阳坳陷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调节构造研究是当前构造描述的一个新方向。笔者引入“调节构造”的概念和原理探讨了济阳陷断裂体系中的调节构造,并鉴别出6种具体样式:①调节(半)背斜,即断面相向断层对叠复域的构造样式为背斜;②调节地垒,指断面背向的断层对叠复域为一相对上升的断块;③走向斜坡,为位于断面同向的断层对叠复区较为简单的构造斜坡带,斜坡倾向与断层走向一致;④成对对向接近型交叉断阶,是为断层间彼此不重叠,其间应力传递以交叉状断层  相似文献   

12.
现有的断层相关褶皱理论均基于平衡剖面原理而建立的二维几何学模型。所谓的假三维模型则是通过一系列的二维剖面复合而成的,真正意义上的三维断层相关褶皱理论尚未确立,仍然处于探索阶段。本文采用Trishear 4.0和GoCad软件,分别构建一系列不同位移量的断层转折褶皱和三剪断层传播褶皱的二维正演剖面,将这些正演剖面按照一定的线性位移梯度平行排列,从而建立起断层转折褶皱和三剪断层传播褶皱的假三维理论模型并加以分析和讨论。进而选取川西南盆地中三维地震勘探所覆盖的邛西断层转折褶皱和盐井沟断层传播褶皱,作为真三维实际解释模型的两个实例。研究表明,邛西背斜是一个典型的剪切断层转折褶皱,盐井沟背斜是一个典型的三剪断层传播褶皱;断层相关褶皱的假三维理论模型与实际解释模型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沿背斜走向的位移梯度是控制三维构造几何学特征的基本因素,然而自然界断层面几何学的复杂多变以及岩层力学性质的各向异性,是造成断层相关褶皱真三维理论模型难以建立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高密度电法在和田隐伏断层探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昆仑山前一系列的新生代背斜的翼部往往伴生向南斜倾的逆断裂,这些断裂隐伏于早更新世或中更新世洪积砂砾石层,构成了和田隐伏断裂带。该断裂带由2条陡坎状断层组成,宽约10.6km,深度20~300m,落差110~270m。根据卫星影像和地质工作成果,和田隐伏断裂的一支从和田市南部穿过,但南郊飞机场附近没有露头,为探查断层在该区域的位置及深度,沿垂直于推测的断层走向布设2条测线,采用温纳(WN)测量系统对其进行探测。探测结果表明:2条测线皆发现了逆断层,均上切错断了上覆晚更新世地层,其中测线1存在2处断层,一处断层倾向南,倾角50°左右,另一处断层倾向北,倾角约55°;测线2存在一处断层,倾向北,倾角近80°。通过比对高密度电法资料和地质出露点剖面,推断和田断层在第四系以来有过两次明显的活动,导致晚更新世砂砾石土层被断错。  相似文献   

14.
姜芹芹  谢成龙  朱光 《地质科学》2013,48(3):647-664
在高邮凹陷南断阶北界上,始新世出现的总体北北东走向、左阶雁列状真②断层带内发育了许庄与方巷调节带。各反射层构造图显示,这两个调节带内部发育了连接与非连接两大类断层。其中连接断层可分为垂向连接、斜向连接与弧形连接3类,而非连接断层可分为同向平行断层、区域斜向正断层、斜向与横向断坡拉张断层、斜向与垂向连接-扩展断层、派生斜列断层、网状断层8类。本文通过有限差分法与有限单元法数值模拟,再现了调节带内各类断层的发育过程。结果表明,调节带内的断层一方面是区域应力直接作用的产物,另一方面是边界断层斜向拉张与扩展、断坡弯曲等影响的结果。故而,调节带内断层的发育受多种因素影响,常形成复杂的断层组合。  相似文献   

15.
从对断层导水性能的分析出发,提出了地下水数值计算中断层处理的“切割-导通法”,既考虑断层侧向导水性,又考虑了其垂直向导水性,更符合断层导水的实际情况,也易于描述较大断裂在走向上的导水性差异。  相似文献   

16.
苏北盆地高邮凹陷边界断裂带构造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真武、吴堡断裂带是高邮凹陷的边界断裂带,具有复杂的结构和演化特征。通过三维地震资料解释以及断层平均活动速率的计算,分析了两断裂带在晚白垩世-新生代时期的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将两断裂带作为一个整体,建立了凹陷边界主断裂发育的时空关系,对比探讨了两断裂带内各级断层的发育顺序和模式,并探讨了断层发育的成因。研究表明:一级断裂真①、吴①断层形成于泰州组沉积时期,阜四段沉积时期达到活动顶峰。二级断裂真②、吴②断层形成于阜四段沉积时期,戴南组沉积时期达到活动的顶峰。二级断裂主要形成于一级断裂沿走向的转折处,其延伸方向受控于区域早期NW-SE向伸展应力以及曲折边界条件;两断裂带内部断层发育模式有很大不同,认为其分别形成于伸展机制与斜滑机制下,与区域后期EW向挤压导致的郯庐断裂带右旋走滑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7.
将超高密度电阻率法用于某水库坝址区隐伏断层探测。介绍了测区地质及测线布置情况,采用汉克尔变换方法模拟了层状介质模型视电阻率响应,通过反演计算结合地质钻孔资料,确定了基岩埋深及区域断层的走向。断层破碎带在电阻率剖面中呈现明显斜立条带状低阻异常,其产状与地质及钻孔资料一致,验证了超高密度电法探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多宝山矿田铜山铜矿资源潜力及深部勘查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山岩 《地质与勘探》2014,50(4):666-674
目前,多宝山矿田铜山铜矿深部勘查尚面临成矿后断层对矿体的切割和错动等问题,该问题严重制约着对该矿床成因的认识及深部勘查方向的选择。铜山断层是破坏铜山铜矿主矿体的主要成矿后断层,其走向为东西向,倾向南,是沿北东10°~12°方向推覆的一条压性断层。研究表明铜山断层由南向北推移的断距在东部1096勘探线为750m,西部1072勘探线断距则为1060m;由于东、西两端推应力的差异性产生东西方向的水平分力,致使断层上盘由西向东水平位移200~250m。铜山Ⅰ、Ⅱ、Ⅲ号主矿体均被铜山断层所切断,其中断层上盘Ⅰ号矿体的部分和Ⅲ号矿体的全部因被抬升已被剥蚀,本文重点讨论Ⅰ、Ⅱ号矿体在断层下盘的赋存部位。分析推测表明,铜山 Ⅰx号矿体在断层下盘赋存在1048~1084线,埋深950m以下;Ⅱx号矿体赋存在断层下盘1036~1104线,埋深1150m。通过对铜山断层下盘推测的Ⅰx、Ⅱx矿体和部分已控制的Ⅲ、Ⅴ(Ⅳ)、Ⅵ号矿体进行资源量预测,铜山铜矿总预测资源量约为铜金属390万t,预测深度为1700m。建议铜山铜矿后期勘查工作重点勘查范围界定在1048线至1096线,勘查深度在900~1700m。  相似文献   

19.
针对低级序断层地震资料的多解性,通过构造解析,在确定低级序断层发育时期和构造背景的基础上,对南堡凹陷M区馆陶期构造应力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并以岩石破裂准则为依据,用最小主应力解释了低级序断层的优势发育地区,用平面剪应力解释了低级序断层的优势走向,用剖面剪应力解释了低级序断层的优势视倾向,预测了低级序断层的发育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南堡凹陷M区三级断层活动具有明显的分段性和分期性特点;在区域性南北向拉张和火山喷发造成的局部拱升的共同作用下,研究区中部为东一段低级序断层发育的优势区,发育近北西走向和近北东走向两组低级序断层,东部主要发育一组近北东走向的低级序断层,西部主要发育一组近北西走向低级序断层,断层视倾向以北倾为主。   相似文献   

20.
车镇凹陷断层与油气关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车镇凹陷是济阳坳陷中面积最小的一个狭长的箕状凹陷,其断层按走向可分为北西西向、北东向及近东西向三组,三组断层的断面形态、活动特点都不相同。文中以基底沉降曲线分析了控凹断层的活动特点,用断层发育曲线分析了控洼断层在不同地段的活动特点,证实断层的活动序次:最早为北西西向断层,其次为北东向断层,最后为近东西向断层。北西西向断层在早第三纪发育了三个旋回,北东向和近东西向断层只发育了后二个旋回,断层活动强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