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6 毫秒
1.
角锥棱镜有效使用面积的计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从理论上推导出角锥棱镜的主要光学性质,以及一定形状的棱镜有效面积随口径、入射角大小之间的变化规律,给出反映这种变化规律的图线,对正确使用角锥棱镜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
针对500 m口径射电天文望远镜(FAST)主动反射面的测量,提出一种使用角锥棱镜的新方法,即将角锥棱镜顶点与反射面节点重合安置在FAST反射面板上,四块棱镜拼成一种可全方位观测的测量目标。为了解决该测量目标引入的系统误差,分析角锥棱镜作为测量目标时角度观测量和距离观测量与入射角的关系,给出角度观测的改正模型、距离观测改正模型以及坐标改正模型。实验结果表明该测量目标相对于圆棱镜的测量误差为±(1~3)mm左右。  相似文献   

3.
以矢量形式的折射、反射定律为基础 ,详细推导了角锥棱镜直角误差δ与分划板自准直双像间距t之间的关系 ,提出了基于斜入射法、利用自准直平行光管直接测量角锥棱镜直角误差的光电检测系统 ,并进行了测量精度的理论分析。  相似文献   

4.
角锥棱镜直角误差斜入射法检测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矢量形式的折射,反射定律为基础,详细推导了角锥棱镜直角误差δ与分划板自准直双像间距t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基于斜入射法,利用自准直平行光管直接测量角锥棱镜直角误差的光电检测系统,并进行了测量精度的理论分析。  相似文献   

5.
免棱镜全站仪是免棱镜测距技术与传统全站仪的融合[1],是全站仪测距模式的巨大突破.以Leica TS06 PLUS全站仪为例,在免棱镜模式下,对不同材质、颜色、光滑度、入射角反射面进行测距实验,结合测距时间、光斑面积的变化,分析不同反射条件下免棱镜的测距精度.  相似文献   

6.
无反射镜测距的目标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DIOR3002测距仪和SET4110R全站仪在不同的距离和入射角下,对不同颜色和粗糙度的目标进行了无反射棱镜测距测试,通过对测距均值和标准偏差的分析,了解目标的颜色和粗糙度对无反射棱镜测距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介绍无棱镜全站仪的测量原理,以拓普康GPT-3100N全站仪为例,通过实验重点分析无棱镜测距的稳定性与反射面材质、颜色、入射角、测量距离、网孔、拐角、边缘点等之间的关系,以及能达到的测量精度,得出仪器测距精度稳定的结论,提出无棱镜全站仪在测距工作中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8.
免棱镜全站仪测距性能的测试及精度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介绍了免棱镜全站仪的基本特点和性能;对Nikon DTM-352免棱镜全站仪在无反射棱镜条件下的测距性能进行了多方面的测试,包括照准不同材质和不同颜色的反射目标测距、以不同的入射角(激光束与目标面之间的夹角)测距、瞄准不同透明度的反射面测距以及对物镜加罩测距,并通过对大量的测试结果进行精度分析,得出了一些对实际工作有参考价值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FAST对馈源舱精调机构的位姿测量提出了极高的精度要求。本文介绍了由全站仪组成的精调机构测量系统,计算了全站仪跟踪观测棱镜时的主要观测条件,包括棱镜入射角、观测距离和观测高度角,并进行了棱镜初始指向的优化配置。结果表明,棱镜入射角的最大值约为35°,平均值约为13°~18°,由此产生的测量误差可以忽略;观测距离约为140~350 m,估算全站仪动态测距精度约为2.1~2.4 mm;观测高度角约为0~40°,分布合理,且有利于全站仪的防护。仿真测量结果表明,9个测站的定位精度优于2.5 mm,定姿精度优于360";6个测站的定位精度优于3 mm,定姿精度优于430",均达到精调机构的位姿测量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10.
根据合成孔径雷达(SAR)严格成像几何模型和辐射定标公式建立了地形辐射校正(TRC)模型。通过实验,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评价了TRC模型的有效性。比较了基于投影角和基于当地入射角两种计算有效散射单元面积的方法,对根据初始定位模型计算有效散射单元面积的合理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全站仪是在工程测量中广泛应用的高精度仪器,对于测角和测边具有精度高、速度快的优点。文章首先介绍了全站仪悬高测量的基本原理和在工程中的应用;然后针对在实际应用中,必须要将反射棱镜恰好安置在被测目标点的天底以便获得准确结果这一硬性条件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一种有效的改进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理论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能够有效解决反射棱镜放置问题,因此能更好地发挥全站仪的先进功能,为实际生产服务。  相似文献   

12.
《测量评论》2013,45(98):160-164
Abstract

With the double image telemeter distances are measured optically by placing a prism in front of a portion of the object glass, so that two overlapping images are obtained. The image seen through the prism has moved through a fixed angle determined by the prism, and if a graduated staff is sighted the linear shift of image can be measured by reading the position of the displaced zero against the staffimage as seen through the uncovered portion of the objective. The distance from staff to instrument can then be calculated from the linear image shift and the deflection angle produced by the prism by the usual formulae of tacheometry.  相似文献   

13.
The paper describes how a computer can be programmed to form triangles from points, having x, y and z co-ordinates and selected in an arbitrary manner, to calculate the area of each triangle and to determine the volume of the prism above or below the triangle. The sum of these volumes gives the total volume of a body.  相似文献   

14.
G. T. M. 《测量评论》2013,45(32):105-110
Abstract

The optical principle of the deflection prism may not be known to all readers. Though there is nothing of very modern origin in the optics of a prism, as a wedge of very acute angle it possesses special powers which admit of useful adaptation to certain types of instrument. This application is a development of comparatively recent times. It will not be out of place, therefore, to make some reference to it in this Review.  相似文献   

15.
利用卫星图像研究华北平原北西向隐伏活动断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主要简介华北平原地区北西向隐伏活动断裂在卫星图像上的显示特征,并结合断裂通过处地面水系、地球化学特征及钻孔地质资料等方面的证据。进一步论证了遥感图像指示的隐伏活动断裂的存在。  相似文献   

16.
马健  魏子卿 《测绘学报》2018,47(11):1429-1436
基于Helmert第二压缩法进行边值解算时需要计算地形压缩对重力的直接影响和对(似)大地水准面的间接影响。计算近区直接、间接影响的传统积分算法仍是二重积分形式。该算法以网格中心点处的积分核作为网格积分核的平均值的计算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引入了近似误差。另外,直接、间接影响的传统积分算法在中央区存在奇异性,需单独计算中央网格地形影响,因而增加了计算的复杂性。为此,本文推导了近区地形直接、间接影响的棱柱模型公式,一方面提高了地形影响的计算精度;另一方面中央区不存在奇异性,从而简化了计算过程。为避免棱柱模型存在的平面近似误差,可使用顾及地球曲率的棱柱模型算法计算地形影响。最后通过试验得出结论,在(似)大地水准面精度要求较高的应用中,应尽量使用顾及地球曲率的棱柱模型算法计算地形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为TS30全站仪配置不同的反射目标:GPR1标准棱镜、GPH1P精密棱镜、Leica 1.5”RRR反射球、Leica 40mm×40mm反射片、柯达灰板[1].在室内30m的范围内将全站仪与激光干涉仪比测,测试TS30全站仪在近距离上对不同反射目标的测距精度,希望能给相关人员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8.
M数据在西藏活动构造解译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应用遥感技术,利用TM数据,通过建立各类活动构造的解译标志,及进行野外重点地区验证,快速、准确地对西藏地区活动构造进行解译。该方法克服了传统调查方法周期长、费用高,许多地方不能实地调查的缺点。  相似文献   

19.
利用1999~2013年间多期GPS观测数据,将云南地区分为5个活动块体,研究区域现今水平运动特征、应变特征以及各块体的运动特征,反演主要活动断裂带的走滑速率。结果表明,区域水平运动具有北强南弱的特征,小江断裂带、红河断裂带对云南地区构造活动具有明显控制作用,改变了断裂带两侧的运动特征;区域应变具有明显的差异,西部以拉张应变为主,东部小江断裂带周边地区拉张和挤压应变均衡且为强应变区,滇东地区应变较小;各块体运动方向与速率存在差异,滇东块体为逆时针旋转,其余块体顺时针旋转;基于块体模型反演的主要断裂带的走滑速率与地质方法获取的走滑速率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