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张双悦 《甘肃地质》2013,22(1):24-29
甘肃省位于铜矿重要成矿带中,是我国铜资源重要分布省(区)之一,并已建成了我国铜工业的重要原料基地。甘肃铜矿山始建于上世纪50~60年代,目前都已面临不同程度的资源危机。急需加强接替资源的勘查,一是为一批危机矿山新增储量,延长矿山服务年限,促进矿业可持续发展;二是发现并控制或探明一批对我国铜原料供应有重大影响的骨干矿山的后备资源。国内外实践证明,矿山深部和外围是发现新矿床扩大资源储量的重要途径。作者从甘肃省在我国铜工业中的地位、矿山面临资源危机、科学对待接替资源找矿、矿山外围和深部找矿潜力,选择重点和建议等6个方面研究了甘肃省铜矿山接替资源找矿问题。  相似文献   

2.
史清琴 《云南地质》1993,12(1):136-138
云南境内赋存于前寒武系中的铜矿资源丰富,开采历史悠久;据地质情况分析,至今仍具有广阔的找矿前景。 (一)资源现状我省前寒武系铜矿高度集中在“康滇地轴”区,已探明的储量占全省已探明铜储量的67.58%。我省三大铜矿均产于此区内;发现的中型铜矿床占全省中型铜矿床总数的三分之康滇地轴区昆阳群中的受变质沉积型铜矿床(东川式铜矿),已探明的储量占全省已探明铜储量的43.01%;大红山群中受变质火山岩型铜矿床(大红山式铜铁矿)已探明的储量  相似文献   

3.
内蒙古铜矿床区域成矿特征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近年来,随着内蒙古周边地区铜矿的地质找矿不断取得重大突破,以及内蒙古铜矿勘查取得的一系列重要新进展,在内蒙古开展铜矿地质勘查工作已引起国内外地质学家的关注。笔者经综合研究地质构造、铜矿勘查及有关地球化学等新信息后,均显示出巨大的铜矿找矿潜力。从内蒙古自治区铜矿勘查史以及与邻区对比研究人手,研究总结了全区铜矿床及铜异常空间分布特征,划分出3个铜成矿区(带),并进一步划分出铜矿床或异常密集区,初步提出了寻找大型及超大型铜矿床的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4.
甘肃省铜矿资源丰富,矿床类型发育齐全,而目前探明的铜储量与已发现的铜矿产数量和矿化分布范围与强度极不相称,进一步找矿潜力巨大,笔者试图通过对甘肃铜矿矿特征的总结分析,在借鉴邻区和国内外铜矿勘查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按容矿岩石将甘肃的铜矿划分为6种类型,并提出了主要铜成矿区(带)新一轮找矿思路。  相似文献   

5.
刘增铁  丁俊  秦建华  范文玉 《地质通报》2010,29(9):1371-1382
铜作为重要的战略性矿产资源,是中国当前最为突出的大宗性紧缺矿种之一。西南地区成矿地质背景优越,铜矿资源的找矿潜力巨大,国土资源大调查10年来的发现和进展已基本改变了中国铜矿资源新的战略分布格局。进一步加快西南地区铜矿资源的勘查工作进程,紧紧围绕重要成矿区带和主要的铜矿类型,不断提高工作程度,尽快实现新一轮找矿的重大突破,大幅度提高铜矿资源的储量,对全面提升国内铜矿资源的保证程度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北祁连西段镜铁山式铜矿预测要素及预测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北祁连镜铁山地区,近年来发现了与中元古界条带状铁建造有关的破碎带蚀变岩型铜矿,如桦树沟铜矿床和柳沟峡铜矿床。分析了铜矿床的预测要素:矿源层为含铜条带状铁建造;有利于矿质活化的构造为透入性构造裂隙;热源为壳源岩浆活动;储矿构造为构造破碎蚀变带。建立了镜铁山式铜矿资源潜力预测的经验公式,对预测区铜远景资源潜力、铁矿石量、透入性构造裂隙发育程度和热源参数的取值分别进行探讨。据此公式估算,整个北祁连西段镜铁山式铜矿的铜金属资源潜力为147.3万t,其中镜铁山矿田铜资源潜力可达约125万t。实地考察也发现了新的找矿有利地段,因此有必要继续加大找矿力度。  相似文献   

7.
中国西部铜矿资源勘查开发现状和潜力及接替区选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世纪以来,中国西部地区的重要成矿区(带)内探明了一批大、中型铜矿床,致其铜矿资源储量和产能大幅度增长,已形成了东西并驾齐驱的铜矿勘查开发格局。文章简要介绍了新世纪以来西部地区探明的主要大型铜矿床的地质特征。通过综合评价,优选出14个西部铜矿资源接替区,即在未来的5至10年间可实现规模开发的中观尺度的资源接替基地。预期到“十三五”末,通过加大勘查开发力度,西部铜矿接替区的铜产能和资源储量都将显著增加。西部铜矿接替区大多地处高山深谷区或荒漠戈壁区,开发基础条件落后,生态环境脆弱,应加快其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应做好铜矿资源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价与规划。  相似文献   

8.
新疆东昆仑成矿带找矿潜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疆东昆仑成矿带是我国地质工作程度较低的地区之一,在近年矿产勘查中发现了白干湖钨锡矿床等矿床(点)47处,圈定1:5(10)万水系沉积物异常114处,并确立了该区属钨的地球化学块体.在成矿地质背景分析的基础上,对白干湖钨锡矿床、喀拉曲哈铜矿床和克孜勒金矿床等典型矿床特征进行了讨论,对区域找矿潜力和白干湖钨锡矿床的找矿潜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成矿带钨锡金铜等矿产找矿潜力巨大,并将成矿带划分为4处成矿远景区和18处成矿预测区.白干湖钨锡矿床有望成为超大型矿床.  相似文献   

9.
准噶尔谢米斯台铜矿的发现及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年来,新疆西准噶尔金、铜矿床找矿勘查取得了重大突破,谢米斯台区野外地质工作过程中,发现S24铜矿点.通过地质填图、地球化学扫面和深部地球物理测量,发现S24铜矿点存在火山机构,矿化受火山机构和区域断裂联合控制.地表圈出3个矿化体,发现地球物理异常达地下400 m,火山机构深部可能存在斑岩型矿化.经钻孔验证(孔深350 m),发现地下3层矿化体,估算铜资源量5×104 t.认为S24铜矿点具小型铜矿床规模,将其命名为谢米斯台铜矿.含矿火山岩锆石U-Pb年龄为(422.5±1.9) Ma.谢米斯台铜矿是西准噶尔地区形成于早古生代火山岩型铜矿.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新疆西准噶尔金、铜矿床找矿勘查取得了重大突破,谢米斯台区野外地质工作过程中,发现S24铜矿点.通过地质填图、地球化学扫面和深部地球物理测量,发现S24铜矿点存在火山机构,矿化受火山机构和区域断裂联合控制.地表圈出3个矿化体,发现地球物理异常达地下400 m,火山机构深部可能存在斑岩型矿化.经钻孔验证(孔深350 m),发现地下3层矿化体,估算铜资源量5×104 t.认为S24铜矿点具小型铜矿床规模,将其命名为谢米斯台铜矿.含矿火山岩锆石U-Pb年龄为(422.5±1.9)Ma.谢米斯台铜矿是西准噶尔地区形成于早古生代火山岩型铜矿.  相似文献   

11.
中国地质科学院对5.12汶川地震的快速反应与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面对5.12汶川8级地震突发灾害,中国地质科学院组织专家,科学分析发震动力学背景,第一时间奔赴震中地区开展地表破裂变形与地震地质灾害调查,随后系统开展地震科学钻探选址、活动断裂与地震变形观测、地应力测量、地质灾害地面调查、堰塞湖与水工环综合评价。6位专家参加国家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编辑出版《汶川地震灾区地震—地质灾害图集》,组织召开汶川地震动力学分析研讨会,2位专家参加国土资源部抗震救灾前方指挥部工作。在第33届国际地质大会期间,组织汶川地震大型展览,应邀作汶川地震、地震科学钻、地表破裂等学术报告,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关注。组织申报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工程,2008年11月第一口地震科学钻开工;组织落实国家专项、973课题、地质调查项目等科研任务,有效地调整了面向地质灾害的学科结构和人才布局。  相似文献   

12.
许冲 《工程地质学报》2013,21(6):908-911
王涛等基于简化Newmark位移模型的区域地震滑坡危险性快速评估以汶川MS8.0级地震为例一文的地震滑坡危险性快速评价结果与2008年汶川地震触发实际滑坡空间分布的相关性较低。本文试图通过对该文中基础数据、分析处理过程、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讨论,找出这种相关性较低的原因。结果表明值得针对王涛等文章中的Arias烈度分布数据的准确性、工程地质岩组的划分情况、汶川地震滑坡危险性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共三个方面开展更深入的分析与研究。本文对探索与发掘更客观的地震滑坡危险性评价模型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汶川地震断裂作用研究新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8年汶川地震后,人们不得不思考问题是:大地震是如何发生的?下一次大地震什么时候发生?也就是涉及地质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一直未解决的科学问题:断层是如何破裂的?震后断裂是如何愈合的?我们试图通过对汶川地震断裂带结构、断裂摩擦行为和断裂愈合过程的研究来回答这些问题。本文将介绍通过对地表露头和汶川地震断裂科学钻探一号孔(WFSD)岩心中汶川地震主滑移带的详细研究,以及钻孔中长期温度监测来分析有关汶川地震断裂动态弱化和摩擦行为,并结合钻孔中长期水文监测计算所得断裂带渗透率变化,分析震后断裂愈合过程,进而探讨和认识汶川地震断裂作用所涉及的上述问题。经过详细研究,确定了汶川地震断裂带(映秀—北川断裂带)宽105~240 m、具有五个不同断裂岩组合的内部结构,是一条经常发生大地震、具多种弱化机制的断裂带;发现了汶川地震不仅具有同震石墨化作用,而且测量到目前世界上最低的动态摩擦系数(≤0.02),同时首次记录到大地震后断裂快速愈合信息。这些研究结果不仅直接回答了一直困扰在地震地质和地震物理学领域几十年的关键问题,而且对完善地震断裂理论和认识汶川地震机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为防震减灾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Matja? Miko? 《Landslides》2011,8(4):541-551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Landslides (ISSN 1612-510X), launched in 2004 and published by Springer Verlag, soon gained international recognition as the only specialized scientific journal in the world dedicated to different aspects of landslides, and as one of the leading world journals in the field of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fter 7 years, seven published volumes with 28 issues and 290 published papers on 2,794 pages, there is time to make a comparison with other related journals that also cover the field of landslide risk mitigation. The critical review of these seven publishing years was done using ISI Journal Citation Reports produced by Thomson Reuters, and available scientometric data from the ISI Web of Knowledge and SCOPUS. The data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and the analysis shown may help the Editorial Board to further improve the journal into the direction of a high quality scientific journal with even higher impact on the international research community in the field of landslide risk mitigation.  相似文献   

15.
2008年5月12日在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断裂带中段发生汶川8.0级特大地震。大震发生时释放应力并对震源区及外围构造应力场产生影响,受汶川地震断层破裂方式和强度空间差异性的影响,震后龙门山断裂带地壳应力场也应表现差异特征,至今鲜有针对该科学问题深入的分析和讨论。经过系统收集、梳理汶川地震后沿龙门山断裂带水压致裂地应力测量数据与2008年汶川地震中强余震序列震源机制解资料,对汶川地震后龙门山断裂带中上地壳构造应力场进行厘定,通过与震前构造应力场对比,深入探讨了汶川8.0级地震对龙门山断裂带地壳应力场的影响,进而对汶川震后应力调整过程及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地区深部构造变形模式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受汶川8.0级地震的影响,震后龙门山断裂带地壳构造应力场空间分布具有差异性,近地表至上地壳15 km深度范围,映秀—青川段最大主应力方向为北西西向、地应力状态为逆走滑型,青川东北部最大主应力方向偏转至北东东向、应力状态转变为走滑型;15~25km深度范围,龙门山断裂带最大主应力方向仍为北西—北西西向、应力状态以逆冲型为主。汶川8.0级地震后,龙门山断裂带中地壳北西西向逆冲挤压的构造应力特征进一步支持了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地区东西两侧刚性块体碰撞挤压、逆冲推覆的动力学模式。  相似文献   

16.
2008年5.12汶川地震发生后,对于龙门山地壳结构及其与汶川地震的成生联系成为构造地质学研究极为关注的科学问题。然而,现有的多种龙门山地壳结构模式在综合解释表层构造变形及深部构造时与调查和探测资料均有不符。利用前人地球物理探测成果,结合穿过龙门山主要发震构造单元彭灌杂岩及雪隆包岩体的综合构造剖面,将地表构造与深部地壳探测资料结合进行了综合解释,认为龙门山逆冲构造带中的多重冲断推覆构造由约10 km深处的拆离断层分隔,因而应该只是浅层次构造变形的组合样式;在中、下地壳韧性流壳层的主导下,扬子地块基底被动?入并形成多层拆离的韧性流变构造组合。5.12汶川地震及余震是由于以彭灌杂岩和雪隆包岩体为代表的刚性体,在上部韧性流壳层前端的持续推挤作用下,发生破裂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17.
汶川地震过去3a了.3a来,大量的国内外学者对地震灾区地震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规律、形成机理及防治对策给予了高度关注,发表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人们在关注同震地质灾害的同时,更对地震灾区今后地质灾害的发生规律及演化趋势、持续时间倾注了极大的关心,因为震后连续3a,尤其是2010年,灾区地质灾害的频率和规模均出现较震前显著增大...  相似文献   

18.
冯增昭 《古地理学报》2020,22(2):207-220
近年来,在《古地理学报》(中文版和英文版)的已刊文章和来稿中,一些作者把岩石或岩石类型称作“微相”或“岩相”,把岩石薄片中的微观特征称作“微相”,把岩石的宏观特征称作“宏观相”。笔者曾写过2篇中文的短文《主编的话——岩石不是微相》和《主编的话——岩石不是岩相》,刊于《古地理学报》(中文版)中。但是此二文尚未引起国内外广大读者的关注。还有,在20世纪80年代,一些中国沉积学家根据野外露头和钻井岩心的岩石宏观特征,提出了“亚相”和“微相”。这个“微相”的定义与外国沉积学家在20世纪40年代根据岩石的显微镜下微观特征提出的“微相”的定义完全不同。这些问题屡屡出现从而迫使笔者,作为《古地理学报》(中文版和英文版)的主编,应该遵循“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的方针,再写出1篇中文及英文兼有的新文章,即《沉积相的一些术语定义的评论》(A review on the definitions of terms of sedimentary facies),把沉积相的一些术语,如“相”、“沉积相”、“岩相”、两种“微相”、“宏观相”、“亚相”等术语的定义讲清楚,并把此文同时在《古地理学报》(中文版和英文版)中刊出。希此文能引起国内外广大读者的关注,并撰写文章和参与这些问题讨论及争鸣,争取逐步得到一些共识,从而促进沉积学和古地理学的进步与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中国地质标准物质文献索引(1980—2010)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汇集了自中国开展地质标准物质研制与应用工作以来发表的中外文献和专著221条,制成按年代编排的文献索引(1980—2010)、按专题(综合性评述、研制成果发表、制备技术与方法、专题评述和专著)编排的文献索引和作者索引。最后对文献的年度分布、各专题和各类(岩石、沉积物和土壤;矿石矿物;贵金属;能源矿产;化学物相;生物、食品材料;形态、有效态;同位素和年代学;电子探针微区)标准物质的文献分布及文献的期刊分布和作者单位分布等作了简单统计。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