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世界城市化趋势下,我国城市化进程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持续稳定地发展。特大城市、大城市是全国性的经济中心或区域的经济中心,对全国经济举足轻重;同时,城市规模多元化发展,一大批中小城市兴起,正在对全国经济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中小城市是地方发展建设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中小城市发展建设的快慢、建设的方向、建设的规模和质量往往映射出地方综合发展的实力,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小城市的发展在我国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具有极其重  相似文献   

2.
疟疾是一种具有复杂地理空间分布特征的地方性疾病,研究疟疾的空间格局,掌握疟疾发病的时空演化规律,为疟疾的防治提供科学决策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本文以湖南省105个市、县级行政区1983~1992年疟疾发病的历史资料为例,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湖南省疟疾发病的空间格局和时空演化规律进行分析、探测和识别。研究结果表明:湖南省各市县疟疾发病地域差异明显,整体呈现"南高北低"的空间格局,且主要集中在湘南和湘中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在这期间,湖南省的疟疾发病经历了一个从"南低北高"到"南高北低"的时空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3.
针对当前城市建设用地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立足湖南省即将全面开展城市建设用地调查工作这一背景,初步探讨湖南省城市建设用地调查工作开展的总体技术思路、调查内容、调查方法和调查步骤,为城市建设用地调查工作的开展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4.
针对中心建设用地扩张过程中存在的边界不统一问题,该文以Landsat TM/OLI遥感图像为基础数据源,通过分析样本纹理波谱,建立纹理归一化指数,运用监督分类法提取了遵化市中心的建设用地.采用扩张强度指标、紧凑指数、城市扩张弹性指数、城市重心和象限分析等方法分析了 1992-2019年遵化城市建设用地的时空演变模式.结果显示,建设用地呈向外扩张态势,且扩张速率大于城镇人口增速,城镇土地利用率低,但结构在理论上相对紧密.该研究从县域城市出发,探索县域建设用地扩张规律,对了解县级城市空间扩张形态、方向和规律提供了方法和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5.
陈辰  赵美龄 《测绘》2021,(1):11-14
随着土地利用多样化和我国城市化发展,城市景观格局的稳定性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本文以隆昌市为例,采用GIS和统计分析法,定量分析研究区景观格局的稳定性.结果表明:(1)从景观格局来看,耕地是研究区的主要景观类型,对总体景观格局的影响较大.耕地和城镇村及工矿用地的多样性和均匀度大,空间分布均匀.(2)研究区为中小城市,其...  相似文献   

6.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是一个综合的、动态的概念。在对湖南省益阳市的研究中,构建了益阳市建设用地土地集约利用的评价指标体系,在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的方法得到指标的权重,用多目标综合法评价了益阳市建设用地土地集约利用现状,提出了计算智能理论引入土地集约利用评价领域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国土资源通讯》2007,(6):29-29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精神,适应城市建设用地审批方式调整后审批工作的需要,切实做好用地报批与规划、计划审核工作的衔接,国土资源部下发了《关于开展规划实施状况核定和新增建设用地规模测算工作的通知》(第29页),将对报国务院审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城市,组织开展中心城市规划实施状况核定和新增建设用地规模测算工作。《通知》提出三点要求:一是根据省(区、市)上报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前期工作中的“四清查、四对照”报告,汇总、核定本省2007年~2010年可使用的城镇建设用地规划指标。二是对报国务院审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有关城市,根据国务院审批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结合土地利用变更调查和动态遥感监测成果,汇总1997年以来中心城市建设用地审批和实际使用情况。三是梳理各有关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实施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特别是城市建设用地审批方式调整后,今年国务院审批城市建设用地中规划、计划审核工作将面临的问题,并提出有关建议。  相似文献   

8.
北京市提出建设"世界城市"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1993年10月6日国务院批复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2010年)》,明确指出要将北京市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历史文化名城和现代化国际城市,后续又逐渐细化世界城市的建设内容。近年来国内有关世界城市的研究内容广泛,涉及指标体系、金融、保险、交通、文化、旅游、城市空间、土地等方面,其中经济和指标体系方面的研究相对成熟,在土地利用方面的研究尤显不足。土地作为承载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载体,土地利用方式直接影响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如果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失衡或布局不合理,势必造成城市中各种机能失调,增加城市运行成本,阻碍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本文基于世界城市建设目标,探索北京市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力求为北京市建设世界城市提供用地参考。首先应用文献分析法对纽约、伦敦.、东京等世界城市的人口、产业、土地利用的关系进行梳理,然后应用土地利用流量方法对北京市土地利用演变过程进行分析,并探索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以及土地利用等方面将北京市与世界城市进行全方位的对比分析,找出北京市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选择性借鉴世界城市的经验,对北京市建设世界城市在土地利用结构发展方向上进行定位,并设定了2020年、2030年北京市土地利用结构发展目标,应用多目标优化模型、CA-Markov模型对北京市2020、2030年的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优化和空间布局模拟。得出如下结论:(1)世界城市的土地利用结构前期变化剧烈,后期逐渐趋向稳定。纽约市在1988至2000年,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较大,而从2000年到2014年土地利用结构变化逐渐趋向稳定。伦敦市土地利用结构自1971年到2005年,建筑用地增长了9%,绿地减少了9%,其他土地类型变化不大。东京从1982年到2002年,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较大,而在2002年至2011年期间,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较小。(2)北京市区用地结构不尽合理,居住、生态用地比例过低,工业用地过高。与纽约、伦敦、东京等世界城市类似发展阶段相比,北京市区居住用地至少低了5个百分点、生态用地低了15个百分点、工业用地高了12个百分点。(3)北京市用地过度扩张,人均建设用地过高,土地资源利用粗放,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北京市的人均建设用地过高,用地产出效益较低。人均建设用地是纽约2014年的3倍,东京2011年的1.8倍;建设用地地均产值是纽约2014年的1/20,是东京2011年的1/13。与纽约、伦敦、东京等世界城市类似发展阶段相比,北京市人均建设用地是伦敦1971年的1.1倍,东京1982年的2倍;建设用地地均产值是伦敦1971年的1/3,是东京1982年的1/5。(4)对北京市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优化后,优化后的符合基于世界城市建设目标在土地利用结构上设定的定量目标,并且优化后的结构从以往的剧烈变化逐步趋向稳定,符合世界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演变规律。同时,优化后的结构比预测结构趋向稳定和可持续,土地利用布局更为集约发展并兼顾生态保护功能。通过土地利用强度指标的计算,发现优化后的土地利用结构有利于减缓土地利用强度的快速增长,减少经济发展对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影响。从空间布局来看,按现有情况进行预测的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依然存在建设用地扩张而生态用地大量减少的局面,而优化后的土地利用结构在空间布局上更多地是在城乡结合部将原本转向为建设用地的土地转变为生态用地,相应地,农用地较预测情况减少,这些变化主要体现在生态涵养发展区中的农用地部分转化为生态用地。整体上优化后的数量结构的空间布局降低了土地利用类型之间转换的频繁性,并使以往土地利用剧烈转换的现象得到了有效控制。同时,优化后的结果在空间布局上逐渐趋向集约发展,并更加注重保护生态功能。  相似文献   

9.
中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的历史阶段,土地供应难以满足城市扩张用地需求和土地低效利用现象并存,凸显土地管理中对城市建设用地评价的缺失。本文借鉴国际精明增长和紧凑城市发展理念,建议开展城市土地利用评价与空间监控预警,对于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实现城市理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曾涛  杨武年  郭强  简季 《测绘科学》2006,31(3):140-142
空间基础地理信息是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建设的核心是空间基础数据。本文对我国中小城市空间基础地理信息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目前中小城市的规划和勘测部门在空间基础地理建设中主要存在数据形式多样、标准不统一和更新不力等问题,对此提出了一些关于数据库建设和数据更新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劳洁英  王成  王金亮  习晓环  梁磊 《测绘科学》2021,46(9):199-206,223
针对快速城市化引起的一系列城市问题,利用扩张速率、等扇分析法、景观扩张指数等方法,分析了广州市19862018年建设用地的时空特征,通过多元回归和地理探测器探索建设用地时序演变和空间分异过程的影响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可为城市规划管理中优化城市发展模式和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研究结果表明:①1990-2000年是广州市建设用地迅速扩张期,此后有所回落并稳定发展;②建设用地扩张方向呈分阶段分区域进行的特征,主要向东南、西北和东北3个方向扩张;③建设用地扩张呈现蔓延型和填充型为主的扩张模式;④建设用地扩张时序演变过程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GDP、人口和地方财政收入;空间演变过程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与公路、铁路的距离、DEM,且因子间均为双因子增强关系.  相似文献   

12.
以多时相Landsat MSS,TM和ETM卫星影像为数据源,利用遥感和GIS手段,提取宁波、台州2市5个时相(1979,1990,1995,2000和2005年)城市建设用地信息,分析了城市建设用地扩展的时间特征、形态特征、空间特征并通过其与人口、GDP因素的相关分析研究其扩展的动力机制。结果表明:①1979年以来,甬台地区城市建设用地总体扩展速度表现为先升后降,而城市建设用地总体扩展强度则表现为不断提高的趋势。②甬台地区城市建设用地的空间结构存在明显的分形特征,城市建设用地空间结构分维逐渐增大,城市建设用地空间复杂性增加,城市建设用地趋向不稳定。③甬台地区城市扩展与社会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正智慧城市已成为全球发展亮点。近几年,经过国家、省、市多方共同努力,陕西省智慧城市建设迈入转型跨越新时代。陕西测绘地理信息局大力推进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试点工作,促进城市地理信息资源的统筹开发与共享利用。西安、咸阳、安康、汉中、铜川等地积极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汇聚时空数据,打造幸福城市,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城镇化深度融合,为陕西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新贡献。  相似文献   

14.
《今日国土》2008,(9):22-23
中小城市是连接都市与乡村的纽带和桥梁。在改革开放春风的荡漾下,今日国土呈现着勃勃生机,中小城市的发展取得了骄人的成就,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地位日益显要。随着我国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和利用自然资源,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已成为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来,武汉市积极利用“九省通衢”的独特地理和区位优势,抓住国企改制和建设用地结构调整的契机,“以理顺关系拓展建设用地整理铺平道路,以实现市场化经营引导建设用地整理方向,以土地储备制度为依托筹措建设用地整理资金,以公众参与促进建设用地整理健康发展”,积极开展了南湖新城等多个建设用地整理试点,在提高土地利用率,促进土地资产保值增值,加快城市建设步伐,提升城市整体功能,以及改善城市环境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主要特点建设用地整理作为土地利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主要是按照城市规划要求,对城市一定区域内建设用地进行调…  相似文献   

16.
城市建设用地扩展是城市化的显著特点之一,通过对城市建设用地扩展的研究,为城市有效控制城市扩展规模、合理分配土地、优化土地利用布局、调整土地政策指明正确的方向。随着科技的发展,空间信息技术有效地加强了城市建设用地扩展的动态监测,为研究城市建设用地扩展情况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论文基于2003年、2005年和2013年三期珠海市遥感影像数据,借助ENVI,ArcGIS软件,对影像进行预处理,使用剔除法提取珠海市建设用地信息,探究珠海市建设用地扩展特点和扩展因素。  相似文献   

17.
智慧城市是以信息化创新引领城市发展转型、提高城市治理能力的重要手段。时空信息云平台是智慧城市建设中重要的时空基础设施。从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的总体架构、关键技术路线等方面探讨了平台建设的思路和方法,对基础设施、时空数据、软件平台等核心内容进行了全面分析与研究,设计了相应的技术路线,形成了一套支撑智慧城市建设的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方案。  相似文献   

18.
由于在社会经济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大城市规划管理信息化模式很难直接应用于中小城市,而后者在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增城市为例,深入分析了中小城市规划管理信息化平台体系模式的建设方案、体系构架与关键技术特征,强调该模式的实用性、经济性和整体性,以期为我国中小城市规划管理信息化建设提供参考和启示。  相似文献   

19.
基于武汉市地理国情数据,围绕城市土地资源承载力问题,研究建立了一套城市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技术方法。首先,根据土地利用功能进行"三生用地空间"划分,将市、区有关经济统计指标按街道进行了尺度下推;其次,在分析评价适宜建设开发用地、已利用建设用地、可开发用地资源的基础上,开展了土地资源承载状态的综合评价;最后,利用地理加权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了人口、经济、交通因素对土地资源承载状态的影响。该方法将城市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由传统的人口承载力测算转换为开发建设状态评价,不仅为城市承载力评价提供了一种新的分析思路,也为制定精细化和差异化的城市建设用地资源配置和调控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许刚  王传立  孟庆祥  修田雨  李熙 《遥感学报》2022,26(9):1777-1788
为应对COVID-19疫情而采取的非药物干预措施显著改变了城市社会经济活动,但其变化特征和时空模式仍不明确。本研究以美国20个大城市为例,获取NPP-VIIRS月度合成数据分析2020年2—4月COVID-19疫情初期城市夜光亮度变化的空间格局、衰减特征和用地类型差异。结果表明,疫情防控措施导致美国城市夜光亮度普遍变暗,平均降低5%—8%。夜光变化呈现明显“中心—边缘”空间结构特征,夜光降低幅度随到城市中心距离增加而减小。不同用地类型夜光变化幅度存在差异,纽约居住用地和航空设施用地夜光亮度降低幅度最明显,分别下降12%和11%。芝加哥各类用地夜光亮度普遍下降20%左右,除体育设施用地外,其他各类用地夜光亮度一个月后有所恢复。夜光遥感有效反映了城市社会经济活动变化,在监测评估突发事件社会影响方面具有重要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