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9 毫秒
1.
闽,浙,赣晚前寒武纪构造格局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邓家瑞  张志平 《地质论评》1998,44(6):561-567
华南前寒武纪构造格架在长期中不断取得进展。通过闽、浙、赣地区前寒武纪建造、构造综合分析研究:浙西-赣东北地区中元古代晚期为华夏古陆的活动陆缘;武陵运动是华南是重要的造山运动,华夏古陆与扬子板块在赣东北断裂带一线碰撞,形成了统一的“华南古大陆”;新元古代由于区域地质条件不同,各地块碰撞后的构造演化存有明显的差异;新元古代本区主要由华南新元古代早期大陆碰撞带和闽西南-赣南裂陷槽组成。  相似文献   

2.
江西省地质构造格架及地壳演化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7  
杨明桂  王昆 《江西地质》1994,8(4):239-251
江西省从绍兴—萍乡—钦州古缝合线为界,分属扬子古板块与华南古板块。历经中元古代早期、新元古代早期等裂谷时用、四堡、加里东、印支、燕山等构造运动。包括5个地壳演化阶段,即早寒武纪原始陆壳形成阶段,中元古代扬子、华夏等古地体活动阶段,新元古代至早古生代扬子、华南古板块与华南陆间裂谷带活动阶段,晚古生代至中三叠世华南大陆形成阶段以及中、新生代欧亚板块活动与华南大陆“活化”阶段,形成了以“南北分野”的古构造基础,以中新生代“向洋分带”为主导的复合构造格局。  相似文献   

3.
华北古大陆南缘构造格架与成矿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东秦岭地区在前海西期表现为大陆边缘的构造活动,到海西期后特别是燕山期已属于陆内造山作用,因此称之为古大陆边缘。在对前海西期构造格架重塑的基础上,以不同建造、岩浆活动和分隔构造单元断裂资料分析为依据,以控制不同构造单元的断裂为界,自北而南将构造单元划分为:华山-熊耳山陆缘带、宽坪陆缘增生带、二郎坪弧后断陷带、秦岭古岛弧带和南秦岭泥盆纪断陷海盆。据陆缘构造发展阶段的沉积建造和岩石组合特点分为:华北陆块南缘太古宙古陆核边缘活动性沉积、早元古代华北陆块南缘古陆核边缘活动性缓慢沉积、中-新元古代华北陆块南缘拉张构造体制下的被动陆缘、加里东早期华北古陆南缘活动陆缘、早古生代华北陆块南缘太平洋型活动大陆边缘;中生代扬子与华北板块已经拼接,进一步发生陆内A型俯冲,构造型式为近南北向的深部构造作用。根据区域成矿的物质组成以及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特点,划分为5个成矿系统:前长城纪陆核活动性边缘沉积成矿系统、中-新元古代被动大陆边缘成矿系统、早加里东期构造体制转换期成矿系统、古生代活动大陆边缘成矿系统和中生代陆内碰撞造山成矿系统。  相似文献   

4.
滇中地区位于扬子陆块西缘,发育有新元古代火山岩,是开展Rodinia超大陆演化研究的重要窗口。其中牛头山组是滇中地区重要的新元古代地层,由于缺乏精确的年代学依据,严重影响了区域地层格架的划分,并制约了对Rodinia超大陆构造演化时限的认识。本文对牛头山组的流纹质玻屑凝灰岩开展了岩相学、锆石U-Pb年代学、锆石原位Hf同位素、锆石微量元素等方面的研究,结果显示凝灰岩均由火山物质组成,锆石具明显岩浆震荡环带和自形程度高等特征;凝灰岩的锆石UPb年龄为817.9±7.7Ma、818.3±8.3Ma和822±13Ma,锆石εHf(t)值兼具正值和负值,岩浆源区伴有地幔物质的混入,及主要与古元古代(1523.9~2107Ma)陆壳物质的熔融有关;锆石研究显示凝灰岩形成于岩浆弧,属陆壳锆石类。岩石地球化学表明,凝灰岩属硅质火山岩类,具弧火山岩性质。综合研究认为,牛头山组是华夏陆块向扬子陆块俯冲末期的沉积-岩浆响应,形成于扬子陆块西缘的弧后盆地环境,该弧后盆地可能是华南新元古代康滇裂谷的初期阶段。牛头山组沉积作用的结束,指示了扬子陆块与华夏陆块已完成汇聚,Rodinia超大陆可能形成了统一板块,同...  相似文献   

5.
扬子克拉通北西缘碧口群的解体与地层划分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匡耀求  张本仁  欧阳建平 《地球科学》1999,24(3):251-255,286
碧口群组成十分复杂,论述了对其解体的必要性;解体出了包括鱼洞子花岗绿岩地体周缘的稳定陆缘沉积建造,扬子地台北西缘古元古代间裂谷型火山-沉积建造,中元古代洋壳残生及深海沉积物和新元古代的火山弧前盆地堆积,新元古代的残留地中海式堆积以造山后的山间盆地堆积等众多不同性质的构造地层单元;并对其形成过程作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6.
早古生代秦,祁,昆古洋盆及两侧陆缘板块构造格局和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分析了近年来秦,祁,昆造山带研究中部分成果资料的基础上,认为商、丹主缝合线以南的扬子古陆北缘区早古生代由于一系列“三叉”裂谷系的发育而曾沿布尔汉布达山-略阳-山阳一线找开一次洋盆,致使南秦岭-紫达木一带从扬子陆块北缘分离出来,一度成为一独立微古陆板向北漂移,古生代有其独特的演化历史,而当时主洋盆北侧的华北古陆南缘区则发育有完整的沟,弧,盆体系,面貌很象今天的太平洋西海岸。  相似文献   

7.
东天山古生代板块构造特点及其演化模式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方国庆 《甘肃地质》1994,3(1):34-40
东天山的古板块构造格局主要由塔里木陆壳板块、西伯利亚陆壳板块和哈萨克斯坦洋壳板块在古生代的活动所奠定的。在古生代,东天山的板块构造格局主要表现为多列岛弧及其间弧间盆地和弧后盆地的形式。自北而南依次发育:博格达-哈尔里克泥盆-石炭纪岛弧,吐哈弧间盆地,觉罗塔格泥盆-石炭纪岛弧,吐哈弧间盆地,觉罗塔格泥盆-石炭纪岛弧,中天山志留-石炭纪岛弧,南天山-红柳河弧后盆地和北山陆缘裂谷带。其主要成因是由于准噶尔洋壳板块向塔里木陆壳板块下俯冲,俯冲带不断后退所形成的。奥陶纪中后期,中天山由塔里木北缘分出,形成具有古老陆块基底的类似于现今日本列岛的中天山岛弧。在其后形成南天山-红柳河弧后盆地和北山陆缘裂谷带。泥盆纪早期,俯冲带后退至觉罗塔格北侧形成觉罗塔格岛弧。泥盆纪晚期,俯冲带后退至博格达-哈尔里克北缘,形成博格达-哈尔里克岛弧。中石炭世至早二叠世,博格达同准噶尔陆块碰撞造山,哈尔里克同麦钦乌拉岛弧碰撞造山。与此同时,南天山-红柳河弧后盆地和北山裂谷带也相继闭合,而吐哈弧间盆地则成为未被消减完的弧间盆地残留下来。东天山古生代板块演化可与现今印度尼西亚地区的板块演化相类比。  相似文献   

8.
中国南方晚古生代构造演化与盆地原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晚古生代-中三叠世,中国南方在陆块间离散-聚合的不同构造运动体制下,分别在扬子陆块内部和边缘形成了不同的盆地原型及其演化序列.在扬子陆块的西南缘,主要形成裂谷-被动大陆边缘坳陷-弧后盆地的原型演化序列;扬子陆块南缘发育裂谷到台内坳陷再到裂谷原型演化序列;扬子陆块内部主要形成台内拗陷-裂谷的原型演化序列.古特提斯洋演化对晚古生代构造和盆地原型的演化起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9.
北秦岭新元古代前属于扬子板块的地球化学证据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秦岭是扬子板块和华北陆块间的复合造山带,其中存在两个古缝合带,北面的新元古代到早古生代商-丹缝合带介于北秦岭和南秦岭之间,南面的晚古生代勉-略缝合带形成于南秦岭与扬子陆块北缘之间,属于确知的扬子陆块内部打开形成的类型。北秦岭在地壳增生历史,元古宙上地慢性质,以及元古宙以来地幔相对富Nb、Ta、Cu,高Rb/Sr、Ba/Sr、Ba/La、Th/La、Nb/Ta比值和相对贫Fe、Mo方面均与南秦岭和扬子陆块北段一致。而与华北板块南段明显不同。变玄武岩类的Pb同位素三维空间拓扑图和铀εNd(t)-206Pb/204Pb图显示,区域一级地球化学界面位于北秦岭与华北陆块的分界处,二级界面才是商丹-缝合带。构造侵位于该带中的松树沟蛇绿岩<1000 Ma士)中已发现并存着N—MORB和E—MORB型变拉斑玄武岩。表明它们的岩浆分别来自亏损地幔和深部地幔热柱源区。松树沟蛇绿岩与勉,略蛇绿岩中的N—MORB型岩石具有与此相似的同位素组成和特征元素对比值,暗示松树沟蛇绿岩所代表的古洋壳也应属于扬子板块内部型。加之,新元古代之前秦岭只存在裂谷系而无板块结合带,故可确定北秦岭原来应属于扬子板块的组成部分。对秦岭群和宽坪群变拉斑玄武岩及松树沟E—MORB和N—MIORB进行地球化学对比的结果,既能够支持北秦岭是在扬子板块的洋壳洋岛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微陆块的推断,又可解释北秦岭幔源岩石具有特高Th/La、Yb/Hf、Sc/Th比值和壳幔更富于放射成因钳的原因。此外。对本研究结果在秦岭造山带发展动力学方面的意义也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10.
东秦岭-大别山及邻区盆-山系统演化与动力学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受不同块体间的拼合碰撞及其之后的陆内变形控制,在造山带边缘和内部形成了不同的盆山系统。造山带北缘响应北秦岭与华北板块的弧陆碰撞及其之后陆内变形作用,形成了后陆逆冲与弧后前陆盆地系统。造山带南缘三叠纪至白垩纪随着扬子板块与秦岭-大别微板块沿勉略缝合带自东向西的斜向俯冲和之后的陆内旋转挤压,在扬子北缘形成了前陆逆冲与周缘前陆盆地系统。自晚侏罗世末至白垩纪造山带挤压与伸展并存,伸展自核部向边缘发展,形成造山带伸展塌陷与近东西向裂谷盆地系统。大致在中始新世之后,受中国东部环太平洋构造带东西向伸展作用和深部构造作用控制,横跨造山带形成近南北向的裂谷盆地。  相似文献   

11.
东海陆架盆地地质结构及构造演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东海陆架盆地发育于东海大陆架之上,是一个复合型沉积盆地。盆地的西侧是浙闽隆褶带,东侧是钓鱼岛岩浆岩带,盆地从西至东呈现为凹-凸-凹的格局,南北差异明显,总体地质构造格架表现为东西分带、南北分块的特征。该盆地存在元古代的变质基底,是浙闽沿海陆区出露的深变质岩系向东的延伸,这套古老的变质岩系组成了陆架盆地的主要基底。盆地在垂向上表现为明显的多层结构。除古生界地质结构尚待证实外,中生界明显为裂谷型二层结构,新生界为三层结构。盆地结相特征受控于特定的构造演化过程。中生代以前不同性质的地体增生和中生代以来太平洋板块的运动方向不断变化以及印度板块作用造成的地壳蠕散是控制盆地形成和树造演化的主要体制,使盆地构造演化表现为多阶段、多种构造体的明显特征。  相似文献   

12.
云开地块基底演化与成矿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云开地块位于广东和广西两省的毗邻地带,经历了基底形成和改造两个阶段。基底形成包括了古中元古代高州杂岩的沉积与变质、晚元古代云开群的沉积与变质、震旦系和早古生代地层的沉积和变质,在早古生代晚期作为整体转化为稳定地块。基底改造发生在加里东期之后,包括海西-印支期与燕山-喜山期两个阶段,基底岩石经历了断裂变质、重熔改造和构造活动。在基底演化过程中,物质进行了重新分布,一些元素得以富集成矿,使云开地区成为我国重要的银金-多金属矿床集中区。  相似文献   

13.
新疆吐鲁番地区新构造运动活跃,但该地区新构造运对古遗址影响的研究还处于发展阶段。结合该地区新构造运动背景,以苏公塔、交河故城为代表性古遗址进行病害调查,对病害成因进行分析,基本查明该地区新构造运动是影响古遗址规划及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即:①交河故城所在的台地、沟谷及街道、房屋墙壁走向基本为NW向、NE向,推测其本身就受到该方向上地质构造的控制;②因受呈100°~110°走向的肯德克逆断裂-背斜影响,苏公塔塔身及交河故城崖体广泛发育NW向裂隙。  相似文献   

14.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西秋古隆起的形成及其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重力异常资料显示,库车坳陷南缘西秋构造带深层发育有基底隆起。本文通过地震资料解释确认了西秋构造带深层占隆起的结构,分析了占隆起的形成和演化过程。西秋构造带南侧边缘存在一条区域性基底断裂,断裂北侧新生界下伏中生界、古生界明显减薄或地层缺失,总体上表现为断背斜形态的古隆起构造。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分析认为,泥盆纪~石炭纪(D-C)塔里木克拉通边缘隆升、二叠纪-三叠纪(P-T)受南天山负荷影响产生的克拉通边缘压陷的构造演化过程中,西秋构造带处于"跷跷板"式地壳升降运动的"支点"部位,发育古隆起和基底卷入高角度断层,晚期南天山隆升向南斜向推挤的挤压剪切应力场使古隆起边界断层复活,基底断裂活动并在新生界之下形成冲断隆起。  相似文献   

15.
泥石流是北京地区危害性严重的地质灾害之一,作为北京"7·21"特大暴雨灾害受灾最为严重的区县,房山区近现代泥石流一直比较活跃,灾情严重。为了查清房山区"7·21"特大暴雨后典型泥石流灾害发育和运动特征,本文选取了车厂村北沟作为样本,通过采用现场调查、槽探、岩土测试等方法,对主沟整体流域进行了系统研究。从而查清了形成区的物源类型和可移动物源储量,掌握了全流域的沟道形态特征;通过对堆积区堆积形态和堆积物调查分析,论述了主沟水动力特征和冲淤特征;根据相关规范,计算得出了泥石流的动力学参数。分析了泥石流形成机理,进行了危险性评价,提出了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6.
鄂尔多斯断块太古代至早元古代构造发育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抗 《地质科学》1982,(4):352-363
鄂尔多斯断块绝大部分被古生界至新生界所覆盖,仅在周缘有零星的太古界及下元古界露头。因此,最初人们只能根据周缘的老地层发育特点对断块内的前长城系进行某些推测。近年来,在对华北断块区基底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张文佑、赵宗溥对华北地区太古代和元古代的构造发育特点进行了分析;马杏垣、刘国栋结合航空磁测的资料对华北基底构造发育史提出了系统看法。 笔者亦曾就本区基底构造特征作过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17.
泥盆纪时期龙门山构造带北段位于上扬子古陆的边缘,继承了陆棚斜坡断陷,沉积环境受斜坡区北川、南坝大断裂控制,在平面上由西向东分为海槽区、台缘浅滩区、开阔台地区和局限台地区。志留纪末,加里东运动使整个扬子地台上升为陆,为泥盆纪沉积提供了大量的陆源物质;早泥盆世,地壳下降、海侵开始,在青川—南坝断裂和马角坝—雁门坝断裂之间的甘溪、平驿铺和六合地区一带为浅海碳酸盐岩--滨岸碎屑岩沉积环境;中泥盆世,海侵更大、海域更广,天井山古隆起全被海水淹没并达汉南古陆边缘的朝天驿龙洞背附近;同时,川黔古陆地貌差异变小,物源供应减少,主要为一套以碎屑岩和碳酸盐岩为主的混合沉积;晚泥盆世,随海侵的进一步扩大,海域终止于天井山古隆起的边缘,区内基本无物源的供给,主要为一套以碳酸盐岩为主的沉积。龙门山地区泥盆纪沉积环境演化经历了3个主要沉积旋回:平驿铺旋回、甘溪—观雾山旋回和沙窝子—茅坝旋回。总的格局为海侵延续时间较长且速度较缓慢,而海退延续时间较短、速度较快且幅度较大。  相似文献   

18.
滑带土强度特性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晓平  黄井武  尹赛华  郑坚昭 《岩土力学》2011,32(11):3212-3218
滑带土的强度特性对于边坡稳定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揭示滑带土强度指标的变化规律是进行边坡安全性评估的基本前提。针对一库岸古滑坡滑动带中的含粗粒细粒土,进行了滑带土强度特性的试验研究:通过现场大剪试验和室内固结快剪试验分析了滑带土的剪切性状,确定了再生强度、现场折减强度和固结快剪强度;根据现行反复剪切试验在确定含粗粒细粒土残余强度时的不足,对试验方法和试验仪器进行了改进,提出了滑带土的残余强度指标,并与其他剪切条件下的强度指标进行了比较;基于试验结果的统计分析,探讨了土体含水率、塑性指数及粗粒含量对剪切强度指标的影响,并总结了含粗粒细粒土与一般黏性土或砂土在剪切性状方面的诸多不同  相似文献   

19.
大渡河新华古滑坡体成因机制及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新华古滑坡体位于拟建水电站坝址线上游12km处,体积巨大,水库设计蓄水高程在滑体剪出口之上,且该区属高烈度区,滑体一旦失稳,可能造成涌浪、甚至堵江和堰塞溃坝,影响严重。目前,古滑体有拉裂缝等变形迹象,属滑移拉裂性质,且古滑坡变形属重力蠕滑性质。稳定性评价结果表明,在天然、暴雨、蓄水及水位骤降等工况下,滑体均处于基本稳定状态。而在考虑地震时,其稳定性迅速降低,滑体有可能整体失稳。  相似文献   

20.
乌伦古坳陷位于准噶尔盆地东北部、阿尔泰山南缘,由北西-南东走向的红岩断阶带、索索泉凹陷和南部斜坡带组成。坳陷内上三叠统直接覆盖在石炭系基底之上,上三叠统和侏罗系发育生长地层,白垩系向红岩断阶带方向超覆沉积在侏罗系顶削蚀不整合面之上,古近系、新近系和第四系较稳定地沉积在白垩系顶小角度不整合面之上。索索泉凹陷中生界底面最深,往南部斜坡带逐渐抬高。红岩断阶带中生界被抬升剥蚀,古生界之上直接覆盖新生界。根据生长地层、不整合面、卷入变形的地层时代判断:早-中三叠世乌伦古坳陷延续了二叠纪的隆升剥蚀格局,地层缺失;晚三叠世-侏罗纪陆梁隆起隆升,在坳陷内沉积生长地层,局部发育逆冲断层;白垩纪为红岩断阶带主形成期,白垩系朝着红岩断阶带超覆沉积于侏罗系之上;古近纪构造变形微弱,沉积较为稳定;新近纪-第四纪发育挤压构造和正断层。乌伦古坳陷中生代受阿尔泰陆内造山作用制约,属于阿尔泰中生代陆内前陆盆地系统的一部分:楔顶带从阿尔泰山不断往南扩展,到白垩纪扩展到乌伦古坳陷红岩断阶带;前隆带位于陆梁隆起,并于晚三叠世-侏罗纪挠曲隆升。古近纪造山作用减弱,乌伦古坳陷区域沉降,地层较稳定沉积。新近纪-第四纪受印度-欧亚板块碰撞作用的远程效应影响,北天山发生陆内造山作用,乌伦古坳陷远离北天山,挤压构造变形相对较弱。新近纪-第四纪正断层为造山间歇期形成的区域性伸展构造,代表了中亚地区晚新生代脉动式冲断作用的一个间歇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