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地震观测台科学大事记 1887 1 布设在西半球利克(Lick)观测台(哈密尔顿山)和伯克利校园的第一批地震仪进行连续观测。 1906 2 获得1906年旧金山大地震的地面运动记录。劳森(A.C.Lawson)主席在著名的“州地震调查委员会的报告”中对此记录进行了讨论。 1910 3 第一期地震台通报发表了地震读数和参数,连续至今。  相似文献   

2.
利用唐山强震观测台阵提供的井下和地面数字测震资料,研究了用单台地震记录评估场地效应的方法。利用井下基岩地震记录作参考台,用地面和井下的记录求取经验传递函数。同时应用Nakamura单台评估方法求解Nakamura谱比率。通过对比,证实了对场地效应的评估可以使用地面单台测震资料进行,不必参考基岩台的资料。因此,该方法是评估重要工程场地效应的一种简便可行的方法。使用该方法可以降低地震小区划的成本。  相似文献   

3.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0级强烈地震.地震发生前后的几个月,河北省高碑店和宁晋超低频地震电磁观测台记录到高值电磁辐射异常信息,本文对两台记录的异常信息特征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甘肃地区地电阻率前兆异常信息的映震效果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首先叙述了各台台址、观测仪器及台址信度等概况,并使用了甘肃省内的地电台(武都、平凉、兰州、临夏、武威、山丹、四零四,除四零四为区域台外,其余均为省级台站)共7个定点观测台的观测资料。利用这些台的视电阻率观测结果,结合1986年以来在甘肃及邻区发生的12次Ms≥5.0的地震(地震来自甘肃台网地震目录),对这些地震进行了各参数的计算及临震特征的分析,探讨其映震效果,展示其震兆异常图形,给出了每次地震在各观测台所记录的异常信息超始时间及临震特征的分析结果。经对数据的处理与震例分析,结果表明,地震异常特征出现到发震时间有一定尺度的结果,为地震中短临预报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大灰厂跨断层短水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北京市跨八宝山断裂的短水准观测台有两处:一是国家地震局分折预报中心的固定观测台(原属北京市地震队),二是自家地震局地震地质大队的流动观测台。两台在1975年出现的短水准突出变化均被认为是唐山大震的前兆。1980年大灰厂两个形变台又出现类似唐山大震前的异常(图1、图2)。甚至固定台的  相似文献   

6.
利用河北测震数字台网2009年1月-2015年5月记录到的169个ML≥2.5地震(含山区和平原)4 180条波形资料,将河北(含北京、天津)及邻近地区作为研究区域,根据地形及地质构造将研究区域分为山区和平原两个区,采用三段几何衰减模型,用Atkinson(1992)方法计算各自的Q值,得到山区和平原的非弹性衰减Q随频率变化的关系式分别为:Q(f)=474.8f0.3589,Q(f)=294.5f0.5193,并与已有的结果进行对比。在此基础上,利用Moya(2000)方法进行震源谱和场地响应的联合反演,得到了93个基岩台、58个井下台的场地响应,基岩台的场地响应随频率的变化较为复杂。不同类型的基岩台场地响应绝大多数无明显的一致性特征;井下台站的场地响应随频率变化的形态基本一致,在低频段(1~7 Hz)表现为放大作用,在高频段(7~20 Hz)表现为衰减效应。  相似文献   

7.
中国强震观测工作始于六十年代。第一个强震观测台站是在1962年3月19日广东省新丰江水库发生6.1级地震后不久建立的。1966年河北省邢台地震后,强震台网的规模逐年有所增加,但发展速度较慢。截至1980年底,全国强震台站的仪器数量共计99台,其中,国家地震局系统84台,建筑科学研究院10台(1977年因体制变动,由国家地震局移交水利科学院5台)。这些台站的70%为结构反应观测台站,30%为地面运动观测台站。它们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华北、西南、西北等重点地震危险区。台  相似文献   

8.
景泰6.2级地震震源动力学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杜学彬  阎志德 《地震学报》1994,16(3):296-303
根据景泰6.2级地震前地电阻率变化和国内地震台网单台震级测定值的空间方位性, 研究了本次地震震源动力学过程。得到:本次地震震前3-5个月震源区NW-SE向(或与此方向大致相同)拉张应力增强, 约震前20余天张应力进一步增强, 最终导致近EW向断层发生NWW-SEE向错动。这一错动方式引起震中NWW和SEE方向的地震观测台接收到强地面振动, 而震中NE和正南方向的台接收到相对弱的地面振动。最后阐述了关于地电阻率短临地震预报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地面脉动与地震地面运动之间有没有关系?是什么关系?众说不一。1976年松潘地震记录提供了探讨这一问题的条件。我们对台址进行了各种工作之后,得出的结论是:(1)地震地面运动加速度和富氏谱峰值随震级而增大;脉动幅值及谱幅值随测点高程及地表沉积层厚度而加大。(2)同一地区脉动和不同序列地震记录的幅值及谱幅值的最大值,均有一定方向性。(3)同一序列地震谱曲线特征极为相似。(4)一层穿斗木架房屋结构对地面脉动频谱特性没有影响;而后者在前者的谱曲线上有明显反应。结论:从1976年松潘地震文县台址的资料分析来看,地面脉动频谱特性在地震地面加速度谱形态或特征方面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唐山地区剪切波分裂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孙勇  郑斯华 《中国地震》1993,9(1):60-67
本文利用唐山地区的数字化地震资料,研究了唐山地区的剪切波分裂现象。通过对唐山强地面运动台网中七个台的三分向数字化记录资料的研究发现,1982—1984年发生的大部分地震都有较明显的S波分裂现象。七个台站的初至分裂S波的极化方向都在近东西方向,这与该地区的主压应力场方向相一致。各台慢S波延时的平均值在0.005—0.008s/km之间,由此可以粗略地估计得到各个台站的裂纹密度为:0.019(TS01,TS02,TS15),0.015(TS03,TS07,TS18)和0.024(T19)。  相似文献   

11.
用传统的经验转换函数方法评估场地效应需要有一个小孔径台阵,布设若干地震计,其中须有离软土台不远的基岩台。这种方法在天津市这样的大面积平原多震地区无法实现。天津市辖区面积11000km2,只有北部的蓟县是山区,市区是平原,南部的塘沽区、汉沽区、大港区是滨海第四纪巨厚沉积区。天津南部滨海区在1976年唐山MS7·8地震时受灾最重,死亡人员超过20000。天津是1949年以来我国唯一遭遇麦卡利地震烈度达到Ⅷ震灾的直辖市,也是此间我国遭遇地震最大(1976年宁河MS6·9)的城市。十五期间投巨资建立了数字地震观测台网,位于不同场地上的地震观测点清晰、完整地记录了若干有感地震。本文利用近场地面自由场地震三分向记录和Nakamura技术研究了天津地区的场地效应。并与唐山地震时天津地区实际遭受的宏观地震烈度相对比,结合天津地区的地下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Nakamura技术所获得的反映震害的指标(Nakamura技术的放大倍数)与实际震害基本一致。说明Nakamura技术在与天津地区地质构造类似的城市(平原、第四纪沉积层巨厚)如北京、上海、成都具有推广应用价值。我国正在建设大量自由场、数字化、宽频带、大动态地震观测点,该方法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用上海华亭宾馆强震观测台记录到的“常熟-太仓5.1级”和本次“南黄海6.1级地震”的强震观测资料分析了场地条件对地面运动特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张振斌  唐丽华 《地震研究》2011,34(2):183-187
利用2008年10月5日新疆乌恰6.8级地震时新疆强震动观测台记录的S波资料和脉动观测资料,采用Nakamura方法计算了这些强震观测台的场地响应.结果表明:(1)地震记录前10 s的脉动场地响应明显大于测试脉动和地震记录S波的场地响应,是测试脉动和记录S波场地响应的3倍,而测试脉动场地响应和S波记录场地响应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14.
陕西数字地震台网子台测定震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陕西数字地震台网1998~2003年间的地震记录,以台网平均震级为标准震级,分析了各子台的测定震级。结果表明,各子台测定震级的偏差存在地域分布特征,震级随方位角显示趋势性变化。台址位于平原和山区交界处的台站,对于山区发生的地震测定震级偏大,对于平原地区发生的地震测定震级偏小。最后对震级偏差成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甘肃省若干地段强震地面运动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甘肃、陕西等地历年来获得的强震记录,主要是汶川大震的强震记录,研究了甘肃省强震地面运动的特征以及不同场地的地震反应。注意到本地地震动具有大陆板内地震的特点,与强震记录最多的美国西部地震动有较大的差别。甘肃的场地类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区域:河西走廊、黄土地区、陇南山区和甘南高原区,强震地面运动特征各自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又和地震动的特性有密切的关系。认为有必要对汶川大震的强震记录作全面而系统的研究,进而应用到我国的地震安全性评价中去。  相似文献   

16.
根据强震动观测、实验研究与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山脊地形对地震动具有显著影响.文章基于汶川地震主震及余震的三个地形效应观测台阵记录的三分量地震动加速度时程,经基线校正后计算得到各观测点的地面峰值加速度、峰值加速度比和反应谱比,分析山脊地形对地震地面运动的影响.结果表明:山脊地形对地震地面运动的影响显著,其地形地震效应随山脊地形的不同而变化,且地形效应具有方向性;水平向地形效应显著于垂直向;谱比是周期相关的,在所分析的周期范围内谱比不总是大于1.0.  相似文献   

17.
汶川地震前的地磁场日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来很多学者报道强地震前地磁日变化异常现象.本文利用地面地磁观测台站分析了2008年5月12日汶川ML=8地震前约37天的地磁场的日变化特征,探讨了地震前地下电磁感应磁场的相对变化.分析结果表明:1)在地震之前,成都台(CDP)观测到地磁日变化的形态与其他台站相似,未见与地震相关变化;2)CDP的Z/H高于周边台站,在4月20日Z/H出现一个最大峰值(2.5);3)以4月20日为分界点,成都CDP台站的Z/H与恩施ENS台的Z/H的比值RCDP/ENS先增加后降低,周期越短变化趋势越明显.这些结果间接反映了震前CDP台地球内部电导率的变化信息.  相似文献   

18.
根据邢台地震的实际观测资料,红山台采用了随距离而变化的经验虚波速度。本文根据邢台地震区地壳上部的基本特征,从理论上讨论了红山台与其它台站所记录地方震虚波速度在不同震中距时的相对变化。讨论结果表明,地震波在传入平原松散沉积层时的折射和地震波射线的弧形弯曲可能是导致红山台虚波速度形成上述特征的两个重要原因。讨论中得到,在基岩中传播的地震波射线之弧值可表示为: θ-2tanθ(△/200+h) 本文所讨论的问题对平原地区地震波速度的研究、地壳上部水平差异很大地区的区域台网(即基岩台站与平原台站相杂)使用石川法交切地震基本参数、单台出射角法的使用以及离源角的研究等,可能是有实际意义的。  相似文献   

19.
对昆明基准地震台山洞内放置的宽频带地震仪BBVS-60及井下放置的GL-S60B深井宽频带地震仪所记录的地震进行信噪比、P波到时差、波形相关性和频谱分析,得出地面与井下记录地震的差异情况。结果表明:①井下台信噪比与地面台信噪比相比提高有限,仅NS向提升明显;②地面台和井下台记录地震的P波到时基本一致;③在震中距小于3.1°时,地面台和井下台记录地震波波形相关度较低甚至不相关;在震中距大于3.1°后,波形相关度较高;④1.5~8.0Hz背景噪声差异,是震中距小于3.1°时地面台和井下台地震波形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兰州观象台存放台阵汶川M_S8.0强震动记录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兰州观象台存放台阵在汶川特大地震中获取了10组三分量数字强震动加速度记录.本文依据这些实际观测资料研究了黄土场地在地震发生后的自由场地面运动加速度过程及其特征.结果表明在震源、场地和震中距相同情况下,场地上不同测点记录的加速度峰值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较明显地反映了场地地形对EW分向地面自由场加速度的影响.10个测点的峰值加速度(PGA)均显示EW向大于NS向,而垂直向最小;各测点的傅里叶谱值,尤其是在小于1 Hz频段范围内,差异极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