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正> 可持续性有三种内涵,即社会可持续性、经济可持续性和环境可持续性。它们既相互关联,又有各自不同的范畴。可持续性是目的,可持续发展是实现可持续性的途径。简单地说,可持续发展被国际社会定义为“不超过环境承载能力的发展”,这说明环境可持续性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由于现代社会和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环境系统,没有良好的环境做保障,就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由此可见,环境可持续性是社会和经济可持续性的前提。  相似文献   

2.
作为现代社会的重要交通设施,高速公路缩短了区域间的时空距离,迅速成为区域交通运输网络的动脉,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为充分研究高速公路对区域发展影响的态势与差异性,构建了"指标遴选-权重确定与修正-评价运算"的评价体系流程,从经济社会环境角度建立指标体系,设计DAEF评价模型。为检验评价体系的科学性与实用性,将这一体系应用于山东省实证研究。经实证检验:①所设计的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能够准确反映高速公路对区域发展影响的态势。高速公路对山东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呈正向影响、对区域环境变化呈现负向影响,影响力逐渐增强;各种指标对高速公路反应灵敏度随时间推移呈现一定规律:区域经济发展速度灵敏度波动下降,而区域产业结构、区域经济效益在稳步上升;区域现代化进程灵敏度最高,区域外向联系次之,区域教育医疗卫生最低;高速公路环境负外部性增强。②评价体系能够准确反映高速公路对区域经济、社会影响的空间差异。高速公路对山东省现状区的影响强于潜在区,影响力在各区具有自东向西递减的趋势,在中部又有北侧高于南侧的现象,即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济南都市圈"部分影响最大,"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部分次之,"鲁南经济带"部分最低,分指标评价结果差异性明显。但高速公路对区域环境影响差异评价不够理想,认为高速公路环境外部性的货币化将是评价体系改进的重点所在。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包括高速公路在内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被认为是缓解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重要措施,但现有研究对高速公路的经济效应仍存在一定分歧,有些学者认为高速公路对促进边缘地区经济发展、缩小区域经济差异具有正向、积极的作用,也有些学者持相反观点,近年来还有部分学者提出高速公路的经济效应存在阶段性差异,如“倒U型”等。在此背景下,本文聚焦城市群的边缘地区,以日本东京湾区为研究对象,重点关注其高速公路建设收尾阶段的经济效应,采用考虑异质性的交错双重差分模型研究2012—2020年高速公路开通对边缘地区人均收入水平的影响,同时使用中介效应模型分析其作用机制。研究表明:(1)高速公路开通对边缘地区人均收入的动态效应为负。(2)高速公路开通导致边缘地区人口持续流失,土地价格、制造业及批发业所受影响不显著甚至为负。(3)根据中介效应模型实证结果,东京湾区当前扩散效应疲软而极化效应强劲,高速公路的开通未能有效提升边缘地区人均收入水平。结合东京湾区近70年的高速公路建设历史以及相关研究,本文认为高速公路建设对边缘地区人均收入水平的作用存在“窗口期”,边缘地区应根据所处城市群实际情况以及自身条件适时调整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4.
南方丘陵山区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邱国锋  张正栋 《热带地理》2001,21(2):173-177,182
从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和农业生态系统的原理出发,认为促进南方丘陵山区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巨大的经济、生态和政治意义,提出了“以生态为基础,以科技为主导”的“生态 现代生产 现代经营管理 现代科技 现代市场体系”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5.
可持续发展——中国旅游业的抉择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在简要地现代旅游业发展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和现代旅游业开发实践中带来的旅游环境问题的基础上,分析了产生旅游环境危机的主要原因,指出可持续发展是改善旅游环境,保护旅游资源,振兴中国旅游业的重要抉择。  相似文献   

6.
区域创新发展的模式与国际案例研究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区域创新是现代区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区域创新发展具有自主创新发展、模仿创新发展和合作创新发展等3种模式,而美国硅谷、日本、欧盟的创新发展分别是3种模式的代表,这为我国区域发展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7.
河南省旅游经济发展的前景分析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文章分析河南省旅游经济发展目前存在问题:即效能运输发展滞后、高速公路发展缓慢、配套旅游设施不完善、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低、市场定位不准、管理体制不畅等问题,这无疑制约了河南旅游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同时,提出了河南要在国内外旅游市场上提高知名度,就必须要关注观光农业、探险旅游、城市水体开发、生态旅游、虚拟现实技术等一些新的旅游经济增长点,走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8.
渐进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逻辑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社会长期的发展历史经历了野蛮时期的“受制于天”、农业革命的“受命于天”、工业革命的“人定胜天”和今日的“天人合一”人地关系渐进演化过程,这正是制定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逻辑基础所在。从这一逻辑基础出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着眼社会经济的稳定增长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而且还需要强调当代和下一代人渐进发展心理素质的良好教育和进行资源利用的有效管理,而后者对制定与实施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冯仁国 《地理科学》2001,21(4):323-326
在分析中国经济地理学研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经济地理学今后发展提出了若干建议 ,开展现代自然过程及其驱动力研究,促进地理学各分支学科的高层次综合,完善并发展地理学基础,理论,逐步走向国际科学研究前沿;面向国家宏观决策需要,开展与可持续发展有关的政策性研究,高度重视研究方法,手段的更新,提高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科学性,引进相关学科人才,促进学科交叉,是经济地理学发展的捷径,面向社会需求,开展区域规划与产业布局研究。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开始认同和推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这种理念不仅包括了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也包括了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持续发展,要求更加公平、公正、持续和发展。2002年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召开的“地球峰会”则拓展了可持续发展的构想,确定了教育在新千年的重要地位,联合国并将2005至2014年确定为“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尽管人们都赞同可持续发展教育是一个终身教育的过程,但是正规教育在其中仍然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一点从各国制定的政府文件、实施指引和配套的支援中都能够看到,例如芬兰、英国、加拿大等等。然而在一些国家的实践中,可持续发展教育却成为了“被遗忘的优先权”。  相似文献   

11.
现代服务业是伴随着科技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兴产业,对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日趋重要。采用空间基尼系数、区位熵分析、EG指数和面板回归等方法,对2007—2017年河南省现代服务业集聚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①河南省现代服务业总体及其8个分行业集聚程度较高,其中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集聚程度最高,教育最低;②河南省现代服务业总体及其8个分行业专业化水平较低,其中郑州市专业化水平最高,并在金融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2个行业表现出较强的集聚优势;③河南省现代服务业总体及其8个分行业空间集聚结构较差,发展还不成熟;④经济发展水平对河南省现代服务业发展影响最大,交通条件、资本支持、信息化水平和人力资本对现代服务业发展具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工业化水平、政府行为对其产生显著的负影响。  相似文献   

12.
河南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省份,是中国农业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该省的大部分地区自古至今都是我国主要的农业区.以洛阳为中心的大河南北地区是中国黄河流域农业文明的起源地.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历史时期曾经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很多的利益,但同时也给沿河居民带来了不少的灾难.民国时期,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黄河灾害严重,给河南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以河南省市域入境旅游创汇收入为测度指标,采用Arc GIS-EDSA空间分析法,探索2000,2005,2009,2014年河南省市域旅游经济在空间上的分异。结果表明:河南省市域旅游经济的全局空间关联类型在4个年份中都为正的空间自相关;在局域空间关联类型研究中,郑州市和焦作市2005,2009,2014年在地理空间上为显著的H-H区,其他类型的空间关联类型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较为离散;通过Jenks自然断裂点法得到郑州市、洛阳市和焦作市在地理空间上显现出大范围的连续的高水平的旅游经济区,而豫东南、豫中和豫北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河南省市域旅游经济空间分异较为典型。  相似文献   

14.
河南省县域经济实力时空差异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合考虑经济发展水平指标、居民生活水平指标和经济结构指标,利用加权主成分分析方法、自然断点法及趋势分析法对多时点数据进行分析,揭示河南省县域经济实力时空差异特征。研究表明:经济发展水平与经济结构及居民生活水平具有较高的相关度,河南省县域经济实力的空间地域差异及空间分异显著,但近10年来总体变化趋势不大;近十年河南省各类型县域的数量波动较大,其空间分布格局的演变由原来典型的"单一核心"结构发展成明显的"多核心"结构;河南省县域总体经济实力普遍较低,且发达县域和不发达县域两极分化显著,两者在经济实力排名上虽有波动,但变化不大;核心城市的带动效应显著,河南省县域经济实力增长呈现明显的"双核心"驱动。  相似文献   

15.
数字农业是现代农业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空间信息技术相结合而形成的新型农业技术,它将是21世纪农业发展的新型模式,河南省发展数字农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而且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文章在分析数字农业的涵义及其技术体系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数字农业建设的实践与经验,提出了河南省数字农业建设的总体框架,指出河南省现阶段数字农业建设的主要内容是尽快制定数字农业标准体系、加快建设数字农业基础信息平台及应用业务平台、实时开发与研制农业专家模型与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等.根据河南省实际情况,提出了河南省数字农业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6.
河南是我国最重要的地理学研究基地之一。基于中国学术期刊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网的相关数据,对改革开放以来河南地理学的发展进行了研究。认为30多年来河南地理学研究事业得到快速发展,主要表现在研究队伍扩充、研究思想转变、研究方法多样化、研究视野扩展、研究水平提高。目前,公司地理与产业集群、农户地理与农区发展、城市地理与城市群发展、区域规划与发展战略、典型地域自然地理研究已成为河南地理学研究的优势领域。未来高层次成果将继续增长,研究将更加注重综合,自然地理研究更加侧重环境化和综合化,人文地理研究将侧重全球化和地域化,新方法将被进一步利用,农区发展、城市化、中部崛起和中原崛起、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自然地理的综合研究和应用研究等重点研究领域将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7.
基于1978—2014年的统计数据,采用城镇化响应强度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方法,研究了河南省产业结构演变城镇化响应的时间和空间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非农产业发展城镇化响应强度呈上升趋势,但第二、第三产业发展城镇化响应具有明显的差异,其中第二产业发展的城镇化响应强度呈现阶段性波动,第三产业发展城镇化响应强度呈"U"型曲线变化趋势;河南省城镇化响应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差异,区域城镇化类型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趋势明显;通过回归分析发现,区域城镇化总体水平、城镇体系发育程度、区域人口承载能力、产业集聚能力、城市经济密度、土地利用强度是影响河南省产业结构演变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朱媛媛  汪紫薇  罗静  崔家兴 《地理科学》2021,41(11):1947-1958
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地理探测器等分析方法测度了中国中部重点农区——河南省2006—2018年各市域新型城镇化与粮食安全的时空耦合协调水平及具体类型特征,并定量探测了两系统协调发展的影响要素。研究表明:① 2006—2018年河南省新型城镇化与粮食安全耦合协调度从0.339稳步上升到0.784,基本实现了“濒临失调→中度协调”的跨越,空间上呈“北部高南部低、中部高东西低”的特征。② 河南省各市域新型城镇化与粮食安全耦合特征分异明显,长期为粮食安全滞后型市域占比29%,长期为新型城镇化发展滞后型市域占比53%。③ 影响新型城镇化与粮食安全耦合协调度的核心要素转向土地与劳动力资源,外部经济变化对其协调发展所带来的敏感性逐步降低,科技进步始终是新型城镇化与粮食安全协调发展的促进力。研究旨为中部农区在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扛稳国家粮食安全政治责任、担当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供给的使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中原城市群是河南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也是中部地区重要的经济高地之一.在对中原城市群发展现状和今后发展重点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周边城市群发展对中原城市群发展的影响,并提出了正确处理与周边城市群关系的总体策略: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融合支撑,与京津冀北城市群--互补合作,与山东半岛城市群--合作竞争,与武汉城市群--错位共起,与关中城市群--联合合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