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1584年肇庆两次5.0级地震属于双震。两次地震等烈度线长轴均呈北西向。震中附近有两条较大的断裂,一是北东向高要断裂,它是吴川-四会断裂的分支断裂,并控制了一系列地震分布,可谓之控震构造。另一条是北西向白土断裂,与两次地震等烈度线长轴一致,联系到1905年43/4级地震也发生在此断裂附近,该断裂应是本次地震发震构造。  相似文献   

2.
1995年7月22日永登5.8级地震发震构造和发震机制分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在分析地质构造背景和深部地球物理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对震区断裂构造、震源机制解、震源深度、极震区展布方向、余震空间分布、地震裂缝和地面运动方向的综合研究,确定了1995年7月22日永登5.8级地震的发震构造,探讨了形成该次地震的构造力学机制问题,认为该次地震是在局部构造应力直接作用下导致窑街—周家台隐伏断裂重新活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河南内乡-镇平ML4.7级地震及其震前 地震活动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2000年4月29日河南内乡-镇平ML4.7级地震是一次显著地震事件,地震序列属孤立型,根据震区地震地质背景,等震线分布以及震源机制解的综合分析表明,发震断层为北西向的朱阳关-桐柏断裂,对1992年至今该区2.0级以上地震空间分布的研究认为,震前的地震空间分在由无序到有序的演化过程,即存在一个地震正常活动,地震空间,地震条带,震前震中区平静至发震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4.
高常波  钟以章 《地震地质》2000,22(4):405-412
1999年 11月 2 9日和 2 0 0 0年 1月 12日在辽宁海城 -岫岩交界地区分别发生了5 6级和 5 1级地震 ,两次地震的震中烈度均达到Ⅶ度 ,等震线长轴方向为NWW向。根据地质构造、新构造、深部构造、震源机制和等震线延伸方位等资料 ,分析了区域和震区的地质构造背景以及发震构造 ,认为这两次地震是由 1975年海城 7 3级地震的发震构造再次活动而引起的 ,仍与北西向活动断裂有关  相似文献   

5.
在讨论地震地质背景基础上,综合分析了震区的深部构造、地表活动断裂、地面形变、极震区展布方向、震害、余震分布、震源机制解等发震构造标志,并且进一步探讨了发震机制。初步认为北北西向罗明坝-太平断裂和北东向飞陵-丙麻断裂是2001年施甸地震的主要发震构造,二者具有共回轭构造活动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在分析了地震地质、物探、卫片等新的资料的基础上,认为在菏泽地震区地下隐伏着一条北东向深大断裂带。地震区内的解元集-小留集断裂与北西向的成武-定陶断裂构成共轭破裂导致藻泽5.9级地震发生,北东向断裂是其主要的发震构造。由菏泽5.9级地震前沿发震断层的ML≥3.0级地震震中迁移、震源深度的变化及跨断层形变测量资料表明,发震断层在区域构造应力场的作用下逐步克服障碍,使断层贯通,与此同时在发震构造断层面上  相似文献   

7.
1994年9月16日台湾浅滩7.3级地震发震构造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台湾海峡与台湾浅滩的地貌特征、区域构造格局、海峡盆地形成历史、深部构造与断裂构造、震源机制解以及地震活动等方面论述了台湾浅滩7.3级地震的发震构造,认为北东东向澎湖-北港隆起南侧断裂(义竹断裂)是该地震的发震构造。  相似文献   

8.
1936年灵山63/4级地震极震区烈度分布及发震构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伟琦 《华南地震》1992,12(3):46-51
根据现场调查材料,对1936年4月1日广西灵山6 3/4级地震震中区烈度进行评定并绘制了等震线图。图中烈度Ⅸ、Ⅷ度区呈“T”形,两长轴方向与区内NEE及NNW方向断裂吻合。据此认为该震的发震构造为NEE和NNW两组断裂,6 3/4级地震系两组断裂共轭破裂的结果。又据低烈值沿NEE方向衰减较慢,认为NEE组断裂同时起控震构造作用。  相似文献   

9.
岫岩—海城5.6级地震地震地质背景及其发震构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讨论了1999年11月29日岫岩-海城5.6级地震的地震地质背景,并依据地震震中分布、等震线形态、地震与断裂的关系等分析了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结果表明,官次地震仍然是海城地震区内的地震活动,其发震构造是NW向海城河断裂。  相似文献   

10.
马文静  苏旭 《地震》2000,20(2):69-76
在分析青海共和地区深浅部地质构造、区域应力场等资料的基础上,提出了1990年共和7.0级地震孕震的构造动力学模式,即:NWW向至NE向断裂组合孕震,NWW向哇玉香卡-拉干隐伏断裂为发震断裂、NE向隐伏断裂为诱震断裂,NE向区域构造应力的增强为孕震和发震的主要力源。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断层气CO2测定方法及川西地区断层气CO2观测点的选建和观测情况。初步观测结果显示,在1999年9月11月四川绵竹两次5.0级地震及2001年2月四川雅江5.0级地震和6.0级地震前,川北和冕宁测点的断层气CO2有很好的短期地震前兆异常显示,观测结果还表明,直接埋设在断层破碎带上的观测点可能比埋在第四纪松散堆积层中的观测点能更好地检测到来自地壳内部的断层气CO2异常信息。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利用多台研究1999年11月29日和2000年1月12日发生在辽宁岫岩Ms5.4级和5.1级地震前拐角频率比随时间变化的基础上,对岫岩、营口、苏家屯、丹东、宽甸、北镇、新民单台记录的纵横波拐角频率比fcp/fcs做了比较详细的波谱分析。结果表明:在震中距小于200 km以内的不同方向的台站,记录到的地震波拐角频率比值在5.4级前和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异常显示,能够捕捉到一些带有短临性质的信息,不过,距震中较远的台站,地震波拐角频率比值在震前异常不如近台明显,表明不同距离的台站,记录的地震拐角频率比值存在着差异。  相似文献   

13.
2001年3月7日在四川省凉山州布拖县境内发生Ms4.6级强有感地震,震中位于北北西走向的凉山断裂南段,邻近则木河断裂,分析认为,这是一次主震-余震型地震序列;进一步用西昌满腔遥测地震台网各子台的P波初动求得主震和最大余震的震源机制解,认为它们可能是北北西走向的凉山断裂活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2002年3月3日大桥水库诱发了Ms4.6级水库地震,其发震构造是安宁河东支断裂近傍具有正断层性质的一个分支断裂。据大桥台网7年多库区地震观测事件记录,地震空间分布上水体附近有一个明显的活跃过程,大坝上游发生小震群,大坝下游发生主震序列。地震的震源深度在蓄水前后有明显变化。4.6级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的主压应力轴方位和倾角与大多数活动断裂上的地震有明显的差别,主压应力轴的倾角与其它的水库地震相比也存在较大差别。  相似文献   

15.
南北地震带及邻近区域强震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搜集整理南北地震带区域自史料记载(公元前193年)到2012年9月的强震(Ms≥6.0)资料,初步分析南北地震带及附近区域的地震发震构造活动性和时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地震一般发生在断层带上,具有空间分布的集群性特征和时间群集性质.研究发现,地震带南段发生6.0≤Ms≤7.9地震次数明显高于北段和中段,而发生Ms≥8.0地震的可能性较低,中段与南段较接近,与北段有明显差异;南北地震带存在明显的纬向、经向强震活动迁移现象,纬向尤其明显;1900年以来,南北地震带已经有4次明显的能量释放阶段,并给出Ms≥6.0地震的震级-频度统计关系式.  相似文献   

16.
汶川8.0级地震中桥梁破坏严重,根据现场调查资料对绵竹市公路桥梁的震害进行了分析。首先介绍了绵竹市地质地貌、烈度分布与桥梁的概况,然后对绵竹市桥梁震害进行统计和分析,介绍了几个典型的桥梁震害,最后给出结论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Based on the seismic station data sets from Sichuan and Yunnan provinces, we employed a multi-step seismic location method (Hypo2000 + Velest + HypoDD) to precisely locate the 7,787 earthquakes that occurred during 2010-2015 along the eastern boundaries of the Sichuan-Yunnan rhombic block, namely from southern Dawu to the Qiaojia segment. The final results show that location precision is greatly advanced and epicenter distribution exhibits good consistency with the linear distribution of the seismic faults. Earthquake distribution is quite intensive at the intersection region in the southern segment of the Xianshuihe fault, the Anninghe fault zone, the Xiaojinhe fault zone and the Daliangshan fault zone to the east. The depth profile of seismicity shows a clear stepwise activity along the active seismic fault zones. The profile crossing the faults of the Xianshuihe, Anninghe, and Daliangshan presents a complex interaction among faults near the multiple faults intersection region, Shimian, where the earthquakes are obvious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in depth. Earthquakes are very rare at the depth of 15km-20km, 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the region of the plastic rheology between 14km-19km calculated by Zhu Ailan et al.,(2005).  相似文献   

18.
震级转换关系及其对地震活动性参数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本文根据1990-2007年《中国地震年报》中同时给出Ms和ML、且震源深度〈70km的6577个浅源地震资料,经统计回归得到了全国和各地震区Ms与ML之间的经验关系。新的震级转换关系接近于Ms=ML,本文建议在需要进行震级标度转换时,对于没有测定Ms的低震级地震可直接使用Ms=ML进行转换。与目前广泛使用的震级转换关系相比,采用本文建议的震级转换方法后,全国各地震区5级以上地震的数量基本没有变化,但5级以下地震的数量有明显增加,导致由此统计得到的各地震区震级.频度关系中的b值有不同程度的增大。此外,用地震数量直接得到的4级以上地震的年平均发生率V4有明显增高,且部分地震区甚至增加了50%以上。在高震级地震发生率不变的情况下,地震活动性参数的上述变化反映了对地震区地震活动水平的估计有提高,可能导致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结果的提高,对地震区划和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我国早期的现代地震学研究,曾孕育于现代地质学中。用现代科学观点,最早调查研究现场大地震的年代,可追溯到1913年云南峨山7级地震考察。地震台站监测工作,是从1923年地质调查所派李善邦先生前去日本东京学习测震,并于1930年在北京西山郊区建造鹫峰地震观测台开始。最早的地震目录是1913年由上海黄司铎编的“法文中国地震表”。1921年翁文灏先生发表的“甘肃地震考”,首次将史料中的地震情形描述与罗西一福来氏烈度表加以对照,来确定地震烈度,从而提供了更详细、确切的“甘肃地震表”。1922年翁文灏在布鲁塞尔国际地质大会上宣读的“中国地质构造对于产生地震的影响”论文,曾引起与会者极大兴趣与关注,是最早论述我国地震地质和地震区域划分的文献。  相似文献   

20.
1999年山西大同Ms 5.6地震的震源断层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大同震区先后在 1989、1991和 1999年发生MS >5地震 ,利用大同遥测地震台网的记录资料进行比较精确的地震序列震源定位 ,结合宏观烈度分布和震源机制解资料 ,详细地分析对比了 3次子序列的异同。结果显示 ,1999年MS5 .6地震的震源断层是走向NWW、长 16km、宽12km、埋深 5km以下、倾角近直立的左旋走滑断层。而前 2个子序列是NNE为主的右旋走滑断层活动所致 ,表明地震破裂方向发生了变化。这种 2个以上方向先后出现、并且强弱有别的地震破裂是普遍存在的 ,表明震源环境的复杂程度与地震序列的类型有关。虽然震区存在NE向的大王村断裂和NW向的团堡断裂 ,但目前没有证据说明震源断层和 2条构造断层连通。 3次子序列的震源断层都是走滑断层 ,也和 2条构造正断层有别。 1999年的子序列可能属于新破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