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冀北红旗营子群同位素年龄及其时代归属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冀北红旗营子群不整合于太古界变质基底岩系之上,对其时代归属尚存在不同认识。通过对使用不同方法和测定对象所获得的30余件位素年龄数据,结合产出的区域地质背景深入的分析研究,认为单颗粒碎屑锆石U-Pb法2450Ma,代表红旗营子群生成的最大下限年龄;而变质锆石及花岗岩中的锆石U-Pb年龄均在2000Ma,是该群的上限年龄。  相似文献   

2.
再论红旗营子群的时代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红旗营子群相当于单塔子群上部,为一套低角闪岩相火山沉积岩。该群上部刘营组的斜长变粒岩,测得单颗粒锆石U-Pb年龄为2423±23Ma;侵入该群的花岗岩锆石U-Pb年龄与以上数值相近。凤凰咀组上部的斜长角闪岩测得Sm-Nd全岩等时线年龄2587±178Ma,2639±174Ma。根据测定样品产于不同层位或岩石之中,经受后期变质与变形作用的改造亦有差异,对测定的年龄值所反映的地质意义进行了分析与对比。  相似文献   

3.
运用构造解析和构造—岩层填图新方法,将苍山变质岩划分为黄龙潭、石门关、龙泉峰、中和寺、茫涌溪和罗坪山6个岩组。据其变形、变质特征和同位素年龄,将黄龙潭、石门关岩组归并为古元古代沟头箐岩群(锆石U-Pb年龄2000Ma),龙泉峰、中和寺、茫涌溪岩组归并为中元古代苍山岩群(Sm-Nd模式年龄1000—1400Ma),罗坪山岩组则确定为晚元古代(Rb-Sr等时线年龄698Ma)。  相似文献   

4.
长城系团山子组火山岩颗粒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46,自引:1,他引:46  
蓟县中-上元古界典型剖面之邻区平谷县境内,长城系团山子组连续发育两层厚度各为1m左右的富钾粗面安山岩,发育气孔构造和绳状构造。其中存在三种不同成因类型锆石,应用颗粒锆石U-Pb测定年龄技术,得到:(1)自生锆石,其U-Pb不一致上交点年龄为1683±67Ma,代表该火山岩形成年龄;(2)捕获锆石,多为原碎屑锆石,较年轻的一种捕获锆石的207Pb/206Pb表面年龄为1823±68Ma,这限定了长城系底界年龄应新于1823Ma;(3)后生热液锆石,其U-Pb年龄为460Ma左右,反映后期热液事件发生的时代。  相似文献   

5.
内蒙古黄土窑孔兹岩系的锆石与金红石年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吴昌华  李惠民 《地质论评》1998,44(6):618-626
内蒙古黄土窑及其毗邻地区孔兹岩系已有一些1800 ̄1900Ma的锆石U-Pb年龄数据,但因孔兹岩是高级变质的沉积岩,其锆石U-Pb年龄往往代表峰期变质年龄而不是原岩沉积年龄,因此孔兹岩系属太古宙还是古元古代长期未决。内蒙古黄土窑是晋蒙孔兹岩系的经典产地之一,对其锆石和金红石研究和年龄测试,得到孔兹岩系的碎屑锆石年龄为2310Ma,变质成因锆石年龄为1873Ma,金红石代表的冷却年龄为1793Ma。  相似文献   

6.
从呼和浩特北哈拉沁沟内二道洼群上部的黑云角门变粒岩(片岩)中取样,采用单颗粒锆石U—Pb稀释法,获得了2372±14Ma(2σ).2185±47Ma(2σ)和2096±38Ma(2σ)三组年龄数据,表明二道洼群属早元古代产物,结合地质情况和其它间接年龄数据,推断二道洼群的下限年龄应略大于2370Ma,早元古时期遭受了两次变形变质作用,褶皱回返不晚于1875Ma。  相似文献   

7.
华北地块自太古宙形成统一的克拉通之后,于元古宙时期进入伸展张裂构造演化阶段。在华北地块南部,由于地幔物质运动的不均匀性和地幔柱上涌,发生南北向伸展运动,继之形成熊耳裂陷盆地,伴随岩浆侵入-火山喷发活动,产生板内熊耳群火山岩系。在熊耳裂陷盆地中,基底是起伏不平的,呈现出盆-岭构造景观。熊耳群火山岩系由拉斑-钙碱和钙碱-碱性两个岩石系列组成。晚期碱性岩浆活动形成的正长岩和石英二长岩的单颗粒锆石U-Pb年龄分别为(1750±65)Ma和(1731±29)Ma,确定熊耳群上限年龄约为1700Ma。参照中条山区西阳河群下部许山组中锆石U-Pb年龄,熊耳群下限年龄约为1850Ma  相似文献   

8.
分布在华北克拉通北缘中段崇礼—赤城地区的红旗营子(岩)群主要由变质表壳岩、晚古生代的闪长质—石英闪长质片麻岩和古元古代—新太古代的变质岩残片或残块组成。利用SHRIMP和LA-ICPMS法对红旗营子(岩)群变质表壳岩的锆石同位素年代学研究表明,变质表壳岩样品中除大量古元古代—新太古代的锆石年龄信息外,还有许多中元古代—晚古生代的锆石,且均有晚古生代甚至早中生代的多阶段变质作用的记录。这些证据表明红旗营子(岩)群并非早前寒武纪岩石建造,而是一套晚古生代的变质杂岩。红旗营子(岩)群周围侵入体的锆石U-Pb测年表明岩浆作用与变质作用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它们与中亚造山带多阶段的俯冲、碰撞造山和后造山伸展事件相关。由于红旗营子杂岩中含有晚古生代退变榴辉岩和变质方辉橄榄岩,这可能意味着华北克拉通北缘的冀北地块在晚古生代早期曾经从华北克拉通上裂开,在中亚造山带古亚洲洋板块俯冲作用的影响下又重新拼合,红旗营子杂岩代表华北克拉通北缘的冀北地块与华北克拉通在晚古生代重新拼合的俯冲碰撞拼贴带。  相似文献   

9.
四川石棉地区的前震旦纪基底变质杂岩(“康定杂岩”) 呈断块产出,由中浅(深) 变质岩、变质侵入岩及混合岩组成。在片岩中获蓟县纪—青白口纪球藻类化石;采用锆石UPb 法和PbPb 法获得变粒岩的原岩年龄为1067Ma,变质砂岩的成岩年龄小于853Ma,变质侵入岩的成岩年龄为876 ~828Ma,混合岩的变成年龄为711Ma,结合早震旦世岩体侵蚀混合岩,故将基底变质杂岩的时代确定为蓟县纪—青白口纪。  相似文献   

10.
赣东北蛇绿岩的离子探针锆石U-Pb年龄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50,自引:0,他引:50  
离子探针锆石U-Pb年龄分析结果表明,赣东北蛇绿岩套的高度分异岩浆的结晶年龄为968±23Ma。重新计算的蛇绿岩Sm-Nd等时线年龄955±44Ma,与锆石U-Pb年龄在误差范围内一致。15个样品的εNd(T)值(T=970Ma)为+4.3-+6.7,表明蛇绿岩来源于强亏损地幔源。少数样品的Sm-Nd体系可能受到后期变质、变形或蚀变作用的影响。结合已发表的40Ar-39Ar年龄资料,可以初步确定赣东北晚元古代碰撞带发育的时限为0.97-0.80Ga。  相似文献   

11.
北秦岭褶皱带岩浆活动时代特征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黄萱  孙宝山 《岩石学报》1995,11(3):312-319
本文通过展示截止1994年北秦岭地区岩浆岩的K-Ar、(40)Ar-(39)Ar、Rb-Sr、Sin-Nd、U-Pb谐和图、单颗粒锆石逐级蒸发(207)Pb-(206)Pb等方法同位素年龄结果,进行综合对比讨论,从而确定这一地区岩浆活动,在早元古末期以后多次发生,直至中生代。它们包括大约2000Ma、1210~920Ma、822~794Ma、464~360Ma(奥陶纪-早石炭世)、195~105Ma(早侏罗世-白垩纪)等五个地质时期。另外,根据北秦岭地区岩浆活动对确定变质岩层分层时限的制约的观点,提出该地区变质岩层划分的五个岩群的时序,首先是秦岭群(大于1700Ma)、然后是宽坪群(1100Ma前后)、二郎坪群(800Ma前后)、草滩沟群或丹凤群(450Ma前后)、中生代岩群(200Ma前后)等等。它们是在不同时期,伴随着某一构造运动旋回形成的变质岩层。所展示的年龄资料同时为读者了解各种同位素年代测定方法的适应性,以及了解在复杂地质构造区域,如何有效开展同位素年代学研究,提供有益经验。  相似文献   

12.
海南省抱板群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对抱板群的最新研究,自下而上建立两个岩石地层单位,即戈枕村组、峨文岭组。戈枕村组由片麻岩类变粒岩组成,厚度大于2381m,具混合岩化。该组测得锆石一致曲线上交点年龄(1824±77)Ma,混合岩脉体RbSr等时线年龄(1637±31)Ma,推测形成于1600~1800Ma之间,相当于长城纪早期。峨文岭组以各类片岩为主,其次是石英岩和变粒岩,无混合岩化作用。侵入该组的变质花岗岩体,测定3个锆石UPb一致曲线年龄分别为(1456±66)、1441、(1364±25.67)Ma;另一件锆石蒸发法207Pb/206Pb峰值年龄为(1407±20)Ma。以上数据表明其形成年龄为1600~1400Ma,相当于长城纪晚期  相似文献   

13.
冀东青龙一带双山子与朱丈子群的时代归属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谁了各类变质岩的全岩Rb-Sr等时线所反映的岩石初始或叠加变质变形年龄。角闪岩相的锆石U-Pb一致线和Sm-Nd等时线则因原岩(火成或沉积成因)的差别分别反映生成年龄或变形年龄,实际是受原生水控制。Sm-Nd等时线年龄偏低,还与低温动力变质中水的加入有关。由于本区2450Ma的数据出现频率很高,反映了太古宙与元古宙间的主要地质事件,结合双山子群、朱丈子群中发育可供洲际对比的绿岩带,故二者统归太  相似文献   

14.
东秦岭陡岭群变质杂岩Sm-Nd、Rb-Sr、40Ar/39Ar、207Pb/206Pb年龄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沈洁  张宗清  刘敦一 《地球学报》1997,18(3):248-254
本文用单颗粒锆石逐级蒸发207Pb/206Pb、SmNd、RbSr、40Ar/39Ar年代学方法对东秦岭陡岭群变质杂岩的形成时代、变质时期和构造归属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陡岭群变质杂岩形成于早元古代,年龄为2000Ma左右,在其形成后遭受了多期变质作用。片麻岩SmNd等时年龄1878±256Ma(εNd(t)=+2.8±2.6)代表了SmNd同位素系统重新发生均一化作用的时间。主期变质作用发生在833±17Ma(角闪石40Ar/39Ar高温坪年龄);另一期变质作用发生于422±16Ma(片麻岩Rb  相似文献   

15.
张家口水泉沟碱性杂岩体单颗粒锆石^207Pb/^206Pb年龄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用单颗粒锆石铅蒸发-沉积法分析张家口地区赋金水泉沟碱性杂岩体形成时代,保持封闭体系3颗锆石的^207Pb/^206Pb值表面年龄在1607-1667Ma之间,与锆石U-Pb法上交点年龄(1718±65)Ma基本一致,水泉沟碱性杂岩体是16-17亿前形成的。  相似文献   

16.
浙西南早元古代花岗质岩石的年代   总被引:34,自引:1,他引:34  
用单颗粒锆石U-Pb稀释法获得的浙西南前寒武纪变质基底中花岗质岩石的年龄为:下际二长花岗岩1975±80Ma,里庄二长花岗岩1870±36Ma,田后花岗闪长岩1832±80Ma,三枝树混合岩1963±44Ma。这些年龄数据证实本区基底岩石在1875±100Ma时期经历了一次广泛强烈的岩浆热事件,表明八都群(麻源群)岩石的形成应早于2.0Ga。三枝树地区“鹤溪群”中混合岩年龄为1863±44Ma,斜长角闪岩全岩矿物Sm-Nd等时线年龄为2071±48Ma,表明景宁三枝树地区变质岩的时代应为早元古代,并非原来所属“鹤溪群”划归的晚古生代,这套变质岩可能是浙闽变质基底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7.
桑干地区大同-集宁一带孔兹岩系分布区有大量早元古代花岗岩发育。依据矿物组成和地质特征,这些花岗岩可分为两种类型:大规模的石榴石花岗岩和小规模的淡色花岗岩。花岗岩中长石Pb同位素组成显示,石榴石花岗岩是孔兹岩系部分熔融的直接产物,而淡色花岗岩不是孔兹岩系简单的部分熔融产物。石榴石花岗岩中锆石U-Pb一致年龄为1836±18Ma,代表石榴石花岗岩的形成年代。淡色花岗岩的锆石U-Pb一致线上交点年龄为1912±98Ma,形成略早。孔兹岩系207Pb/204Pb值整体上高于华北麻粒岩下地壳,具有上地壳的Pb同位素组成特征,其沉积原岩应该来自华北晚太古代形成的大陆地壳。根据深成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的年代学资料,可以确定桑干地区早元古代如下构造-热事件序列:小基性岩体侵入(2.2~2.3Ga)、早期淡色花岗岩生成(2.1~1.9Ga)、麻粒岩相变质作用、剪切作用和大规模石榴石花岗岩发育(1.84Ga)、伟晶岩的形成(1.80Ga)和基性岩墙群的出现(1.77Ga)。大规模石榴石花岗岩形成于构造-热事件峰期  相似文献   

18.
河南箕山登封群单颗粒锆石^207Pb/^206Pb同位素年代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对河南箕山登封群老袋窑组变流纹斑岩进行了单颗粒锆石^207Pb/^206Pb同位素年龄测定。研究表明锆石属典型的岩浆结晶产物,其年龄值为2501.94±0.70Ma,它与登封群下部火山岩的Sm-Nd年龄(2514±42Ma)非常接近,这说明箕山地区登封群火山作用时限很短(10Ma±),是一套完整的花岗-绿岩建造,和嵩山地区登封群属同一期构造-岩浆活动的产物,并不能划分出早元古代岩石建造。  相似文献   

19.
本文给出的滹沱群下亚群青石村组玄武岩Rb-Sr、Sm-Nd全岩等时线年龄为2045.8±17和2369±30Ma(Z),角门石40Ar-39Ar坪年龄和最高视年龄为1364±19和1932±19Ma(1);中亚群河边村组玄武岩Rb-Sr全岩等时线年龄图的投点呈完全离散状,Sm-Nd全岩等时线年龄为2322±31Ma(2),角门石40Ar-39Ar坪年龄和最高视年龄为1360和1742±17Ma(1)。根据上述Rb-Sr、Sm-Nd数据与已知青石村组、河边村组单颗粒锆石U-Pb法确定的成岩年龄2450±10和2400±20Ma(2)的明显差别,40Ar-39Ar均揭示为较典型受扰动的年龄谱和较发育的透人性构造、晚期岩脉等地质证据,认为Rb-Sr、Sm-Nd是重设的同位素体系。  相似文献   

20.
安徽大别、苏北和山东胶南是世界上第三个发现含柯石英榴辉岩的地区。在关于苏鲁皖超高压变质带大地构造背景的学术讨论中,其时代问题成为当前争论的焦点。本文用锆石U-Pb法得到碧溪岭榴辉岩体谐和图上交点年龄2774.5±24Ma以及t(~(207)Pb/~(206)Tb)平均表面年龄2662Ma,提供了榴辉岩的原岩和超高压变质作用可能形成于晚太古代的信息;并用多硅白云母Ar-Ar法测得661.7±13Ma的退变质年龄,也表明本区榴辉岩可能是前寒武纪的产物;此外,还测得围岩大别群斜长片麻岩中的白云母以及榴辉岩中晚期交代的普通角闪石的Ar-Ar等时线年龄分别为192.55±3.85和230.70±4.61Ma,代表后榴辉岩(posteclogite)的印支期区域动力变质作用改造年龄。笔者对已报道的榴辉岩Sm-Nd年龄的地质意义进行了讨论,并指出了含石榴子石Sm-Nd矿物等时线定年法潜在的弊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