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H^+,Li^+,Mg^2+/Cl^--H2O四元体系0℃,20℃,40℃的溶解度预测中需要大量参数,而这些参数的获得,依赖于盐酸-碱金属氯化物-水三元体系和HCl-LiCl-MgCl2-H2O四元体系的热力学性质。总结了近50年来国内外对上述体系的热力学性质的研究,为H^+,Li^+,Mg^2+/Cl^--H2O四元体系0℃,20℃,40℃的溶解度预测奠定基础,同时为Pitzer模型增添更合理的  相似文献   

2.
遥感监测和野外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玛多县的沙漠化经历了由迅速发展到急剧逆转的过程,其中,20世纪80年代到2000年是沙漠化迅速发展的时期,沙漠化土地面积从1987年的12827.6km^2增加到16330.7km^2,达到全县土地总面积的64.7%,而在此后的6a里,沙漠化状况得以有效逆转,在2006年,沙漠化土地下降到12977.2km^2,年均逆转面积为559km^2;研究区沙漠化发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气候变暖引起的冻土退化,以及随之引起的表土干旱化、草场退化、鼠害等;人类活动虽然在研究区沙漠化发生、发展过程中没有起到主导作用,但是可以通过以草定畜、围栏、灭鼠等措施有效控制沙漠化的发展,并使其得到逆转。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RM孔岩心样595个.孔内总有机碳含量TOC变动范围较大,低者1—2%,高者10—20%;总氮含量TN多0.1—0.2%,少数0.4—0.8%;碳氮比值C/N较低(≤8)段属浅湖沉积,C/N较高(>8)段属湖滨沼泽沉积;TOC,TN和C/N明显有四个波动段.  相似文献   

4.
毛乌素沙地沙漠化的遥感监测   总被引:29,自引:13,他引:29  
吴薇  王熙章 《中国沙漠》1997,17(4):415-420
通过对1987年和1993年TM数据的分析和计算机辅助系统的应用,开展了毛乌素沙地沙漠化土地的动态监测。结果表明,在这7a间,研究区内沙漠化土地面积共减少了1936km2,总体上处于稳定的逆转状态,但局部地带沙漠化迅速蔓延不可忽视;几乎所有的逆转面积都来自于被固定和半固定后的流动沙丘(地)面积的减少,可见“三北”防护林建设及沙地围封保护的积极效果;但作为农牧业用地的不同程度沙漠化土地逆转不明显,势必会影响到防治的经济效益。研究还表明,遥感与计算机相结合对沙漠化土地的监测评价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定量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5.
罗承平  薛纪渝 《热带地理》1996,16(3):191-195
本文分析了大气中CO2浓度增加的事实,原因及其发展趋势,结果认为,大气中CO2浓度上升对我国农业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因此,为控制大气中CO2的上升,必须采取相应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了三元体系MgSO4—CH3CONHCONH2—H2O(Ⅰ)和Mg(NO3)2─CH3CONHCONH2—H2O(Ⅱ)在30℃的相平衡,测定了饱和溶液溶解度及其折光指数,绘制了相应的溶度图和折光指数─组成关系图。两个体系均为简单共饱型。溶度曲线及折光指数曲线均由两支组成,分别与MgSO4·7H2O(Ⅰ)或Mg(NO2)2·6H2O(Ⅱ)和CH2CONHCONH2相对应。共饱点的组成分别为(Ⅰ)中MgSo427.35%,CH3CONHCONH2 4.7%;(Ⅰ)中Mg(NO3)242.75%,CH3CONHCONH212.24%。这项工作对开发缓释肥料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坝上地区沙漠化过程对景观格局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7,他引:17  
常学礼 《中国沙漠》1996,16(3):221-226
用分维数、修改分维数和景观间隙度指数等分析方法,对坝上地区正兰旗南部70年代和80年代的沙漠化土地空间格局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70年代,潜在沙漠化土地和强烈发展中沙漠化土地格局的聚集度分别为1.49和1.124,随着沙漠化的发展到80年代,上述两类型的格局趋向分散;而正在发展中沙漠化土地和严重沙漠化土地的聚集度增高,分别为1.437和1.048。在沙漠化的发展过程中,整个景观的格局和格局多样性趋向复杂,D和Dm分别从1.279和1.591增加到1.285和1.599;与此相反,不同沙漠化土地斑块的格局和格局多样性却趋向简单,D和Dm分别由1.259和1.584减少到1.194和1.414。此外,在沙漠化的发展过程中(从70年代到80年代),景观格局和格局多样性的变化,小于斑块格局及其格局多样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崔斌  张逢星 《盐湖研究》1995,3(3):54-57
本文研究了三元体系MgSo4-CH3CONHCONH2-H2O(I)和Mg(NO3)2-CH3CONHCONH2-H2O(Ⅱ)在30℃的相平衡,测定了饱和溶液溶解及其折光指数,绘制了相应了溶度力和折光指数一组成关系图。两个体系为简单截饱型。溶度曲线及折光指数曲线均由两支组成,分别与MgSO4.7H2O(I)或Mg(NO2)2.6H2O和CH2CONHCONH2相对应。共饱点的组成分别为(I)中Mg  相似文献   

9.
陕北长城沿线地区1986-2000年沙漠化动态变化分析   总被引:19,自引:6,他引:13  
 以毛乌素沙地的东南缘部分——陕北长城沿线地区为研究区,以1986—2000年沙漠化动态数据为依据,分析了陕北长城沿线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2000年沙地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该地区14 a来沙漠化土地减少735.1 km2,局部处于稳定的逆转过程,沙地逆转以半固定沙地和半流动沙地为主。但耕地、草地和林地沙漠化仍非常严重,而且新增沙漠化土地中极重度沙漠化土地所占比例较大。近14 a来,沙漠化逆转的原因主要是人类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治理沙地措施和国家政策导向。但是由于人口的增加,滥垦、滥牧和滥樵的继续存在,及大规模煤矿资源开发和治理保护的不相协调,致使土地仍在发生沙漠化。  相似文献   

10.
全球气候变化对自然土壤碳,氮循环的影响   总被引:54,自引:3,他引:51  
张金屯 《地理科学》1998,18(5):463-471
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在不断升高,近年来增加速度加快,预计2030年CO2浓度将加倍,这将引起全球气候变化,即地球表面温度升高,全球平均降水增加,但变化幅度区域差异显著。气候变化对土壤系统产生重要影响,土壤碳库和碳流将发生显著变化;土壤释放CO2和CH4的量明显增加,有机质分解加快;土壤N流失加快;土壤生物多样性会受影响。  相似文献   

11.
高寒草地沙漠化土地固碳潜力分析——以黄河源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沙漠化过程导致草地生态系统的退化和土壤有机碳的流失,增加了陆地生态系统向大气CO_2的排放,使退化土地就成为陆地重要的碳源之一.然而,通过有效的沙漠化防治,沙漠化过程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退化土地也会得到恢复.沙漠化土地的恢复将是增加陆地碳汇,减少大气CO_2的有效途径之一.黄河源区沙漠化土地处于正在发展和强烈发展阶段,沙漠化形势严峻.目前沙漠化土地面积达3 519.97 km~2,其中轻度沙漠化土地面积占45.82%、中度沙漠化占26.20%、重度沙漠化土地与极重度沙漠化土地面积分别占13.80%和14.18%.我们设想通过沙漠化治理.使极重度、重度、中度沙漠化得到恢复并转变为轻度沙漠化土地,这将使1907.27 km~2的沙漠化土地得到恢复.根据目前沙漠化土地土壤有机碳密度,我们初步估计将会有10.25×10~6 t的土壤有机碳能够得到固定.在固定的土壤碳中,极重度沙漠化土地、重度沙漠化土地和中度沙漠化土地贡献分别为4%,30%,36%.因此,目前黄河源区沙漠化土地具有较高的固碳潜力,通过沙漠化的有效治理,不仅能够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将使黄河源区成为陆地碳汇的重要区域.  相似文献   

12.
热带雨林的碳循环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热带雨林的碳循环及其在全球碳循环中的作用,已经成为当前的热点研究问题,热带雨林的碳循环包括植物的固碳作用、归还作用和再利用、流失及贮存三个过程,并具有周期短、贮存量大、复杂性及封闭性强的特点,而且热带雨林的碳循环对全球碳循环、全球变化、生态系统、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以及人类本身有巨大影响,但是由于热带林地的土地利用每年造成相当大的碳净释放,并带来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因此深入开展对热带雨林的研究,以及合理利用、开发和保护,实现热带雨林和可持续发展意义十分重大。  相似文献   

13.
科尔沁沙地是中国半干旱地区沙漠化发展的典型地区和沙漠化防治的重点区域。本研究以科尔沁沙地为研究区域,以沙漠化逆转不同阶段的沙地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在区域尺度上探讨了土壤有机碳对沙漠化过程的响应规律,并结合气候、植被和地形因子阐释了该区域土壤有机碳空间变异的主导因素。结果表明:(1)土壤有机碳含量随沙漠化程度的加剧表现出疏林草地(未沙漠化)>固定沙地(轻度沙漠化)>半固定沙地(中度沙漠化)>半流动沙地(重度沙漠化)>流动沙地(极重度沙漠化)。(2)固定沙地、半固定沙地、半流动沙地和流动沙地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别比疏林草地降低了29.1%、49.3%、62.9%和84.1%。(3)随着沙漠化的发展,土壤质地发生粗化现象,即中、细砂粒含量明显增加,而土壤细颗粒(极细砂和黏粉粒)含量明显下降。(4)科尔沁沙地沙漠化过程中,土壤黏粉粒的损失是土壤粗化、有机碳含量下降的主要原因,而pH的变化受沙漠化影响较小。(5)气候因子是导致SOC含量受经纬度影响的主要因素,而地形因子的影响次之。  相似文献   

14.
人类活动地全球碳循环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郑淑颖  管东生 《热带地理》2001,21(4):369-373
工业革命前,碳循环是碳在大气、海洋和陆地生态系统间的流动。工业革命以来,化石燃料的使用使贮存于地质碳库中的碳参与短期碳循环,因森林和草原开垦等土地利用增加的CO2排放量加重了大气的负担;另一方面造林和再造林形成CO2汇。大气CO2增加导致的气候变化反馈过程影响碳循环。文中提出从控制人类活动入手平衡全球碳循环的收支。  相似文献   

15.
丁登山 《地理研究》1997,16(4):104-109
荒漠化问题研究中,荒漠化型式(Patern)问题是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它与对荒漠化本质的认识有关,与荒漠化防治的实践有极其密切的关系。该文以萨赫勒地带为例,讨论和分析了其荒漠化的过程(即过度放牧、滥施耕作、烧荒和火灾及过度樵采引起的荒漠化过程)问题,指出:荒漠化是由于人类不适当经济活动而在其内部生成的;从总体上讲,其荒漠化不是其北面撒哈拉沙漠的流沙和沙丘向南推进的结果。因此,为阻止荒漠化而在其北部边缘建造所谓“绿带”,不可能遏止其荒漠化的发展。只有加强管理,坚持适度利用和因地制宜地利用环境和资源的原则,防止人类的过度经济活动,才能有效地防治荒漠化。  相似文献   

16.
黄河源区土地沙漠化及其对土壤碳库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曾永年  冯兆东 《中国沙漠》2008,28(2):208-211
沙漠化过程不仅影响着区域社会经济稳定、可持续发展,而且对地球表层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过程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沙漠化对草地生态系统土壤碳库汇效应有重要的影响。结合黄河源区沙漠化过程的定量研究,探讨土地沙漠化过程对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土壤碳库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从1990—2000年黄河源区沙漠化不仅表现为面积的扩展,而且表现为沙漠化程度的加重,沙漠化扩展和程度加重面积达1 067.69 km2。根据野外实测土壤剖面样品的理化分析测试确定的不同沙漠化土地的土壤有机碳密度,结合沙漠化土地的变化,获得从1990—2000年黄河源区沙漠化导致土壤有机碳流失量达4.11×106 t,每年从土壤中流失的有机碳平均为0.41×106 t。认为自然与人为因素导致的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退化,不仅影响了高原区域可持续发展,而且将由碳汇转变为碳源并对全球气候的变化产生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本文根据1991年12月至1992年1月在普里兹湾及其邻近海域所作的现场观测,采用红外分析法测定了表层水和大气CO2分压,结果表明,表层水PCO2的分布大致呈近岸低、远岸高的特征,其分布变化主要受生物活动控制。利用通量计算模式,估算出CO2在调查海域的平均海-气通量为-71.9g/(m2a),通量的可能误差主要来自与风速有关的交换系数。  相似文献   

18.
风蚀作用下的土壤碳库变化及在中国的初步估算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土壤有机碳库储量巨大且在表层富集 ,而风力侵蚀具有巨大的卷挟起沙、搬移输运和空间再分配能力 ,对土壤有机碳库的演变具有重要影响。在风力侵蚀作用下 ,风蚀发生地、风蚀土壤输运途中以及风蚀土壤沉降地的土壤有机碳库有着不同的变化过程。基于质量平衡原理 ,可以建立土壤有机碳流失及各路径碳输移量估算的模型。依据第二次全国遥感侵蚀调查以及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数据 ,在GIS支持下 ,分析了中国土壤有机碳库以及风力侵蚀的空间格局 ,并计算得到风力侵蚀作用下中国土壤有机碳库储量变化以及各路径碳输移量。研究表明 ,我国因风力侵蚀造成的土壤有机碳流失量约为 5 9 76× 10 6 tC/yr,风蚀所致CO2 排放约为 2 9 88× 10 6 tC/yr;风蚀所致的土壤有机碳流失主要发生在中国西北部的干旱半干旱的农区和牧区  相似文献   

19.
共和盆地草原沙漠化的正、逆过程与植被演替规律   总被引:9,自引:6,他引:3  
共和盆地地处半干旱地区, 地带性植被为荒漠草原和草原类型。由于气候波动周期漫长, 现阶段草原沙漠化正、逆过程的趋向, 主要取决于人为因素。大气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相互作用的结果, 使得沙漠化正、逆过程中不同发展阶段都有显著的特征。其中植被是最敏感和最直观的标志。讨论植被演替的系列和规律, 实质上就是讨论沙漠化的正、逆过程。  相似文献   

20.
藏北高原地气之间的水分循环   总被引:12,自引:7,他引:12  
利用GAME-Tibet期间所取得的高分辨率土壤温度、含水量以及降水量资料,对藏北高原地气之间的水分循环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唐古拉山以南平坦地表7-8月份地表蒸发的水汽量可达177.1mm,占同期降水量的73.2%;唐古拉山以北平坦地表7-8月份地表蒸发的水汽量可达73.3mm,占同期降水量的57.7%。地表土壤通过蒸发不但将大量的水分输送给其上的大气,而且将热量传给了其上的大气,从而抑制了土壤温度的升高。如果仅就唐古拉山南北地表蒸发而言,引起其较大差异的原因主要是降水量的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