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试用线性方程评价“寒露风”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焕娥 《广东气象》1996,(4):9-10,8
“寒露风”对晚稻产量的影响早有定论,在全年农业气候评价中,“寒露风”是一项重要内容。然而,东莱市“寒露风”年景与晚稻产量年景及气象产量的相关都不显著,如单按TB≤23℃连续≥3天的连续无数的长短来评价其对晚稻的影响就不太合适。为了探讨简便又较合适的评价方法,这里通过晚稻产量年景和气象产量与花期气象要素的关系,从不同侧面分析秋季冷害对晚稻抽穗扬花的影响及其在花期气象因子上的反映,拟用线性方程作一简单的有无影响评价。l资料来津及处理气象资料取自东芜市气象站,产量资料来良市统计局,晚稻发育期资料采用市农科…  相似文献   

2.
盆地近几十年水稻气象产量与气湿关系的定量分析表明:春秋季低温对水稻产量有显著影响,春季3月中旬至4月上旬,气温与产量为正效应;3月中旬的低温及盆南稳定通过12℃日期与产量关系最大,秋季气温与晚稻产量亦为正效应,22℃结束期及小于20℃的低温时段与晚稻产量相关紧密。文中揭示的有关数据,可作为评估低温对盆地水稻造成经济损失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3.
引言 嘉兴地处杭嘉湖平原,历来温、光、水气象条件对种植双季水稻和三季粮食作物“匹配”较适宜,构成了多宜性的生态环境。过去不少地方在种植双季晚稻时,也有一些单季稻田块(播种期提前10天左右),其前茬大麦或轮闲白田,称之谓“假单季”,产量往往与双季晚稻相差极微,甚至产量反比双季晚稻低,增产效益不明显,仅作为劳力安排而采取的一种生产方式,所以多年来“假单季”发展不快。随着粮食种植结构调整,发展“一优两高”农业,在浙北地区,单季晚稻应运而生,并有发展的趋势,1993年嘉兴市单季稻种植面积达80万亩左右,占全市晚稻面积三分之一,1994年又上升到45%左右。为正确认识早季晚稻的生理特性和气象关系,并相应提出高产栽培技术措施,达到稳产、高产、高效目的,本文作简述和探讨。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杭州市的气象记录和产量资料分析,得出:梅汛期用水偏多是早稻产量降低的主要原因;秋季温暖少雨光照足是晚稻增产的有利因素;4—5月雨水多光照少是我市春粮生产的主要障碍。  相似文献   

5.
气候对常德地区水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柏林 《气象学报》1983,41(4):452-459
本文利用1949—1979年的水稻产量资料和1951—1979年的气象资料,对影响常德地区水稻产量的主要气候因子进行了定量统计分析。文中指出,生育期降水量过多是造成某些年份早稻减产的重要气候原因,提出以生育期降水量作为划分标准,将早稻气候年型分为少水年、常年和多水年三种类型,多水年欠收概率63.6%。文中还指出,秋季低温出现迟早是影响晚稻产量的主要气候因子,并提出以秋季低温出现日期结合生育期降水距平作为划分晚稻气候年型的标准,分为秋冷偏早多水年、秋冷偏早少水年和秋冷正常偏迟年三种类型,秋冷偏早多水年欠收概率70%。  相似文献   

6.
干旱是湖南双季晚稻分蘖-幼穗分化期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对晚稻生长和产量形成产生不利影响。本研究以常规晚稻和超级晚稻在分蘖-幼穗分化期进行干旱胁迫试验,于20142016年连续3年开展15、20、25、30d4个干旱处理水平试验,探讨了干旱强度与不同品种双季晚稻产量结构的关系,从而确定双季晚稻干旱指标。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相同干旱胁迫处理下,土壤相对湿度是影响双季晚稻产量结构的关键因素,常规晚稻和超级晚稻产量结构对干旱胁迫的响应存在差异性。自晚稻分蘖普遍期开始干旱处理,对常规晚稻理论产量、有效穗数和结实粒数产生不利影响的土壤相对湿度阈值分别为92.5%、87.2%和98.6%;对超级晚稻理论产量、有效穗数和结实粒数产生不利影响的土壤相对湿度阈值分别为96.8%、97.1%和89.3%。根据晚稻产量结构对干旱持续时间和土壤湿度的响应,构建了常规晚稻和超级晚稻的分蘖-幼穗分化期干旱等级指标,可为双季晚稻的干旱监测和抗旱救灾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7.
易灵伟  杨爱萍  余焰文  蔡哲 《气象》2016,42(7):885-891
本文利用1981—2014年江西91个气象观测站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同期的分县晚稻产量资料,结合江西地区气候特点及晚稻生理特性,构建适用于江西地区晚稻降水、温度、日照及综合适宜度模型,并根据适宜度与产量的相关关系,确定气候适宜指数,建立基于气候适宜指数的江西晚稻产量动态预报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回代检验及预报检验,从而实现对江西地区晚稻气候适宜度诊断及晚稻产量动态预报的目的。结果表明:模型的回代检验、产量丰歉趋势、产量动态预报检验的准确率均较高,能够满足业务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夏收、夏种(以下简称“双夏”)季节天气的好坏,对于早稻是否丰产影响极大。浙北地区从七月二十日开始收割早稻,特别是七月二十五日以后,早稻进入旺收,到立秋前,晚稻插种完毕。现以七月二十一日到八月十日作为“双夏”季节并以杭州和嘉兴为代表分析浙北地区的“双夏”天气气候特点及其前期500毫巴环流特征,以供“双夏”季节的气象预报与服务参考。  相似文献   

9.
我们通过对紫金县30多年的气候资料和晚稻产量进行对比分析,找出了影响晚稻产量的气象因子,建立了紫金县晚稻产量预报模式,现介绍如下:l晚稻生长期气候特征与产量波动特征紫金县地处粤北山区,又靠近南海,热带气旋和寒露风是影响晚稻生长的两大灾害。另外,晚稻生长前中期,热带气旋降水过程造成的淹浸,日照减少,温度偏低等,对晚稻生长也有很大影响。从1957年开始,紫金县晚稻产量一直处于上升趋势,但1978~1979年晚稻产量大跌,年均递减率为ZI%;1982~1983年晚稻产量又大升,年均递增率为14%。从气象资料分析,晚稻产量的大幅…  相似文献   

10.
1998年度,全省温度偏高,大部地区降水偏多,日照时数略偏少。四季具有:冬季温暖多雨;春季持续温高多雨;梅雨期短,但雨量集中,洪涝灾重;夏季高温酷暑严重;秋季晴暖少雨,秋季低温出现虽偏早但影响不大。本年度主要气象灾害为雨涝、大雪、寒潮、洪涝、高温酷暑、干旱、冰雹和龙卷风等,对农业生产有一定影响。农作物主要生育期农业气象条件除晚稻较好外,大小麦和早稻属偏差年份,因此三季主要粮食作物产量同去年相比为两减一增,即大小麦和早稻减,晚稻增。  相似文献   

11.
随着晚稻杂交水稻种植面积扩大和我县晚稻种植中籼稻品中仍有一定数量的特点,为了使它们避过扬花灌浆期秋季低温的影响,农业部门向我们提出了预报秋季日平均气温连续三天小于或等23℃初日的问题。因为这是一个影响杂交晚稻和籼稻抽穗扬花的初始温度。  相似文献   

12.
晚稻不同播植期气候条件与产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广东晚稻生产的主要问题是播植期的季节安排、品种搭配与气候条件不协调,在抽穗开花期和灌浆结实期常受低温冷害危害,造成产量年际之间的波动。1978—1982年我们开展了晚稻不同播植期气候条件与产量关系的研究,经过5年的试验,基本得出了不同播植期晚稻产量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晚稻不同播植期气候条件与产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广东晚稻生产的主要问题是播植期的季节安排、品种搭配与气候条件不协调,在抽穗开花期和灌浆结实期常受低温冷害危害,造成产量年际之间的波动。1978-1982年我们开展了晚稻不同播植期气候条件与产量关系的研究,经过5年的实验,基本得出了不同播植期晚稻产量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本文根据晚稻生育期内对气象条件的要求,建立全区晚稻产量的农业气象预报模式。考虑到资料来源和服务方便,采用行政分区,先分别建立八个地区的晚稻产量中、短期预报模式,然后在此基础上,用几种方法组成全区的晚稻产量中、短期预报模式。回代及试报结果较好。  相似文献   

15.
晚稻单产动态预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杨霏云  王建林 《气象科技》2005,33(5):433-436
晚稻单产与气象条件关系分析表明:气象要素是影响相邻两年晚稻单产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尤其是气温和日照.根据业务服务的需要,提出利用晚稻主产省份的产量资料和代表站的旬平均气温、旬降水量和旬日照时数等气象资料,运用综合聚类原理,建立全国晚稻产量动态预报方法.此方法能够在晚稻播种一段时间后动态预测晚稻单产,具有简便、实用、准确率较高的特点,并且克服了常用回归方法在较短时间内筛选预测因子难的缺点,有一定的业务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温度对晚稻产量影响的积分回归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积分回归的基本原理,并以晚稻产量为例,运用积分回归分析气象要素与作物产量的关系,确定了广东省高要县不同生育时段的温度对晚稻产量的影响效应。  相似文献   

17.
我区晚稻产量年际间变化很大。对于产量波动的原因目前尚存在各种各样的看法,诸如:有的认为早稻增晚稻减,早稻减晚稻增;有的认为双年晚稻减产,单年晚稻增产;有的认为春冷年早稻增晚稻减,春暖年早稻减晚稻增;还有的认为增减产主要看化肥多少等等。  相似文献   

18.
气候变化背景下广东寒露风特征及其对晚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广东省86个气象站1961—2010年气温资料,借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气候变暖背景下广东省寒露风变化特点;再利用广东省1983—2010年晚稻产量资料,采用正交多项式等方法分析广东省寒露风对晚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997年以来,全省寒露风过程总次数减少3成多;寒露风发生强度变轻;重度寒露风出现时间提前;重度寒露风发生次数、天数及频率与晚稻产量有明显的负相关关系。按照目前的晚稻播期制度,中部及东南部晚稻抽穗期是该地区重度寒露风的平均出现时间。在此基础上,提出广东省中部地区晚稻生产需要合理安排的防灾减灾建议。   相似文献   

19.
前言杂交稻汕优6号,在本省引种、推广以来,增产效果明显。目前,浙南已成为连作晚稻的当家品种,浙北也有不同比例的推广。汕优6号是感温性较强的组合,在本省连晚栽培中,低温冷害仍然是影响增产的重要限制因子。低温对晚稻的危害,有关的研究认为有以下几个阶段,即幼穗分化期(抽穗前23—30天);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抽  相似文献   

20.
为探索上海地区单季晚稻生长期内降水量分配对产量的影响。采用降水集中度(Precipitation Concentration Degree, PCD)和集中期(Precipitation Concentration Period, PCP)研究1971~2015年单季晚稻全生育期内降水非均匀分布特征,运用趋势分析法研究单季晚稻全生育期降水分配情况及各生育期降水量与产量之间的关系,基于CMIP5全球气候模式情景下降水预估资料,估算2020~2045年上海地区单季晚稻生长期降水量对气象产量影响变化。结果表明:近45年单季晚稻生长季PCD变化趋势不显著,降水分布不均匀, PCP主要集中在7月27日至9月11日,即孕穗期和抽穗期;在分蘖期的降水量占全生育期总量的29.9%,孕穗期占26.2%,抽穗期占7.1%,成熟期占10.8%,分蘖期和孕穗期降水占全生育期的1/2以上;孕穗期降水量与单季晚稻气象产量的负相关关系达显著水平(p<0.05);未来30年内降水量对单季晚稻气象产量的负效应略大于正效应,即减产作用大于增产作用。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单季晚稻生长期内降水量的变化对产量有影响,应制定相应的适应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