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981年12月23日至20日云南天文台对ZZ Aur进行了五个夜晚的光电观测,共得到603个黄光测点和604个兰光测点。由此获得了二个主极小时刻和两个次极小时刻,发现ZZAur的周期似乎刚刚开始发生变化。本文得出该双星主次子星的光谱型分别是A5V和G0V,认为该双星可能是一个处于稳定极限的主序双星。  相似文献   

2.
我们测得XY Leo的B、V两色光电光变曲线.新光电光变曲线同1956年R.H.Koch的光变曲线比较,发现其形状有明显的变化.测出了一个主极小时刻和二个次极小时刻,收集了过去所测的极小时刻并计算出周期变化的O-C图,进一步验证了该食变星的周期是有周期性变化的.  相似文献   

3.
捅要从2009年到2014年,对食双星DS Psc进行了多色测光和光谱观测,得到了完整覆盖的B、V、R 3色光变曲线以及一批新的光变极小时刻,并首次确定了该双星系统的光谱型.综合已有极小时刻数据,采用O-C方法进行周期分析,得到了新的轨道周期及历元公式.利用Wilson-Devinney方法,对观测所得光变曲线作了拟合分析,首次得到了该双星系统的测光轨道初解.结果表明DS Psc为一个光谱型约为G7V的过相接双星系统.其轨道倾角为66.6°,质量比为2.506.由于其小质量的次子星具有比大质量主子星更高的表面温度,因此DS Psc应属于W次型的W UMa型双星.  相似文献   

4.
1981年2月我们对食变星RCMα进行了光电观测,得到了一个光变主极小时刻JD(日心)2444639.2392。收集其他作者观测的极小时刻,综合分析后认为RCMα的周期变化是由第三天体引起的光时轨道效应。计算得到第三天体的质量函数为f(m)=(m_3~3sin~3i')/(m_(12)+m_3)~2=0.024M⊙。  相似文献   

5.
胡菊 Hiei  E 《天文学报》1994,35(4):396-405
本文详细分析了1974年9月10日白光耀斑的光谱资料,并利用Non-LTE理论计算了它的半经验大气模型和辐射损失。由光谱测量得到:(1)连续辐射强度在巴耳末系限(3647)附近发生跳跃。在极大时刻,巴耳末跳跃可达约11%;(2)该耀斑有强而宽的巴耳末谱线发射,其高项巴耳末谱线轮廓的全半宽随主量子数n而变化,在8<n<9达到极小;(3)连续辐射极大时刻同微波爆发极大相一致,比Ha耀斑极大时刻提前几分钟。这三个特征很可能是Ⅰ类白光耀斑的典型特征。  相似文献   

6.
从1980年1月到1981年2月,我们用光电方法测得了食双星UZ Leo的二个黄色光变主极小时刻:JD(日心)2444263.2779±0.0004 JD(日心)2444638.4321± 0.0002统计前人观测的极小时刻并绘出了UZ Leo周期变化的(O-C)图,发现其周期变化是突变类型的。在1949年前后UZ Leo的周期大约增长了0.72秒,在1966年前后其周期再次突然增长了大约0.59秒。本文还给出了适用于不同时期的历元公式。  相似文献   

7.
在北京用15厘米反光望远镜作了御夫座ζ星1963~64年食的三色测光。表1给出了观测结果。表2是食外和全食时的V,B—V和U—B的平均值。两个子星K星和B星的V,B—V和U—B值列于表3。从光变曲线得出的食甚时刻为J.D.2438386~d.70,d=37~d.10。我们认为极小时刻定在J.D.2432553.66+972.176E(1947~48年)较好,并且认为d不随时间而逐渐增长。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食双星TU Her(周期:2.267天,光谱型:FO)的光变极小时刻的统计分析,进一步证实了周期在1910—1977年间,存在着迅速减小的现象,周期变化率ΔP/P~-1.29×10~(-3)=-0.41秒/年,并且得到了周期在长期稳定减小的同时,存在着三次可能的周期突变。作者定性讨论了周期变化的原因,认为可能是系统存在着物质损失的动力学演化效应所致。  相似文献   

9.
食变星 RZ Cas 于1906午5月24日为缪勒(Müller)和凯泊脱(Kempt)所发现.顿根(Dugan)用目视视测计算了这颗星的第一个轨道,同时还谈到这颗星的周期变化的问题.关于周期变化的问题后来的工作者也注意到.赫弗尔(Huffer)和柯帕(Kopal)于1951年发表了他们对这颗星的光电观测结果,并给出了带有一个周期项的极小时刻的公式.利用这个公式计算极小时刻和我们观测结果比较,是很符合的.(详见下文)我们对食变星 RZ Cas 于1957年11月12月间在主极小附近进行了五次观测,共得观测值137个.由于我们使用的15厘米蔡斯天体照相仪系紫外物镜,同时它的星等系统  相似文献   

10.
1981年4—5月间对晚型食双星AD Boo进行了较详细的BV两色光电测光研究,发现其周期值为以前观测者结果的两倍,约P=2.0688112天;食外光变基本上是平坦的,但有不规则的光扰动(△m~0.075);基本上属大陵五型,主食深0.65,次食深0.40.极小时刻的O-C 图表明,AD Boo的周期有增大的趋势.用经典的Russell-Merrill方法所得测光解的k=0.786,主极小是凌偏食.  相似文献   

11.
根据作者提出的确定食双星基本参量的一个新方法,由光变极小时刻求出了相接双星大熊座AW的基本参量。证实了Rensing等人为了矫正相接双星邻近效应引起的谱线轮廓畸变所提出的模型对该双星的适用性;同时也证实了Mochnaski提出的计算相接双星质量的理论模型对该双星的适用性。另外还确认了大熊座AW是一个已演化的零龄相接双星。  相似文献   

12.
1990年和1992年本文作者用北京天文台兴隆站60厘米反光望远镜对Be星EMCep作了UBV光电测光,取得数据277组。结合历年来文献给出的光变极小时刻数据作了O-C分析,得到了改进的周期为0.806184天或单波周期为0.403092天。分析还表明可能存在周期变快的趋势,且周期变率dP/dt=-8.8514×10-10;光变曲线的形状呈现出极小阶段尖锐而极大阶段较宽。此外U-B色指数随光变周期位相有可察觉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本文根据天龙座食双星RZ Dra 70余年光变极小时刻的观测资料,得出其周期(P=0.~d5508)存在着长期缓慢减小的现象,周期的相对变化率△P/P~-1.53×10~(-10)。周期变化原因可能是该双星存在第三体,或者是属于一类罕有的短周期食双星,其大质量子星正不断向小质量子星抛射质量。本文并根据1978年5月—8月间对RZ Dra所进行的一色黄光光电观测,重新确认它是全(环)食型的食双星,并得出新的测光轨道解,两子星半径比值 k~0.69,接近于中心食。  相似文献   

14.
本文给出UW Ori的首次光电测光结果及新的历元公式。应用Wilson-Devinney综合光变曲线方法得到了初步测光解,结果表明此星是一早型几乎相接的大质量半接双星,质比m2/m1=0.513,小质量子星临界等位面。由结果的分析指出如大质量子星为零龄主序星,则小质量子星已离开零龄主序。由极小时刻的O-C分析表明周期可能有增长趋势。  相似文献   

15.
1.分析光变亮度极小时间食双星仙后座V1107是典型的大熊座W型短周期食变双星,图1为它在一个周期内观测得到的光变曲线,可见一个主极小和一个次极小。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就作者在1987和1986年分别取得的AA UMa测光和视向速度资料,利用Wilson-Devinney程序作联合求解,得到AA UMa的光变曲线和视向速度之联合解参数。其中加权质比q=1.8157±0.0099;绝对参量分别为:M_1=0.85M_⊙,M_2=1.55M_⊙,A=3.39R_⊙,R_1=1.14R_⊙和R_2=1.50R_⊙;过相接度f=0.15±0.01。根据作者获得的六个极小时刻及文献中前人的结果,本文给出了AA UMa的新的历元公式: Min.I(J.D.Hel.)=2,446,885.1119+0~d.46812583E.  相似文献   

17.
GM Boo是一个已经被发现超过10年的短周期(约0.36天)相接双星。获得了GM Boo在2010到2015年新观测的多波段时序测光数据及其低色散光谱。从光变曲线中提取了19个新的光变极小时刻,并结合历史数据推导出该双星轨道周期增长速率d P/dt=1.06×10~(-7)d·y r~(-1)。Wilson-Devinney程序被用来分析GM Boo的测光轨道解。得出它是一个典型的W次型的过相接双星系统,其质量比约为q~1.22,相接度约为f~11%。模型中添加了2个黑子拟合不对称的光变曲线,说明此系统具有较强的活动性。  相似文献   

18.
一种同步卫星授时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劲  张挥 《天文学报》1996,37(2):147-153
本文简要分析了当前采用的各种时刻比对方法和技术,强调指出了静止卫星共视法在当前我国时刻比对工作中的实际应用价值,并对亚星一号进行了动力学定轨及时刻比对实验.实算结果表明:在现有的观测精度下,对亚星一号进行微分轨道改进后,可使共视法比对的事后处理精度优于1μs,其预报精度在1—2天内可达1μs,在一个星期内也只有几个微秒.  相似文献   

19.
本文发表1976—1978年食期间,对VVCep进行UBV光电测光的结果。从我们自己观测的B-V和U-B色指数曲线得到了第二,三,四接触时刻,其对应的食甚时刻为JD2443361,与预报的日期相符合。文中,我们用M型子星的气流来解释色指数曲线的下降段和上升段深度不等的现象。从我们解释食的物理模型得到M型超巨星的半径为1860R_⊙,其大气的厚度达450R_⊙,约为半径的四分之一。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太阳中天观测及二至点测算精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勇 《天文学进展》2005,23(1):70-79
研究了元代《授时历议))所保存的天象观测和推步资料,得出:(1)在AD1277—1280年问所作的98次太阳中天观测的时刻及地平高度的绝对值平均误差分别为2.64min和6.78′.(2)6部古历——《大衍历》、《宣明历》、《纪元历》、《统天历》、《重修大明历》和《授时历》推步BC522年前的3个冬至时刻的误差范围为0.97—3.51d;而AD435—1280年间的45个冬至时刻的绝对值平均误差则分别为9.35、10.42、5.54、2.97、5.68、3.36h.(3)古代确定的AD442—1280年间的16个二至时刻的绝对值平均误差为199.59min,其中元代的误差为27.89mi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