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自2018年12月起,因洛阳地震台测区内安装金属护栏,该台地电阻率出现异常变化。为正确评估此次影响,结合洛阳地震台电测深曲线、岩性资料建立了三维水平层状结构模型,利用有限元法计算了测区内金属护栏对洛阳地震台地电阻率观测的影响。同时,建立典型“H”型电性结构模型,分析了不同属性的金属导线对地电阻率观测的影响。结果显示:①金属护栏是洛阳地震台此次地电阻率年变异常的主要影响因素。当位于测区内影响系数为负的区域时,金属护栏引起地电阻率的趋势性上升;当位于影响系数为正的区域时,金属护栏引起地电阻率的趋势性下降。②不同属性的金属导线对地电阻率观测的影响不同。导线与测道夹角减小、导线长度增加、导线电阻率减小以及导线横截面积增加等均会导致干扰源对地电阻率年变影响作用增强。  相似文献   

2.
在水平层状介质模型下,采用有限元数值计算方法建立三维模型,分析了地电阻率测区中位于地表的金属导线和局部电性异常体对观测产生的干扰形态和幅度随时间的变化特征。分析结果显示:1)低阻干扰源位于影响系数为正的区域时,将引起地电阻率观测值的下降变化,位于影响系数为负的区域时,将引起观测值的上升变化,高阻干扰源对观测的影响与之相反;2)地表干扰源影响的动态特征表现为,在浅层介质电阻率较低时对观测的干扰幅度要大于浅层介质电阻率较高时;3)对于正常年变的测道,低阻干扰源位于影响系数为正的区域时引起年变幅度增大,位于影响系数为负的区域时引起年变幅度减小,高阻干扰源对年变形态的影响与之相反;对于反常年变的测道,干扰源对年变形态的影响则与对正常年变测道的影响相反;4)金属导线对观测的干扰幅度受自身电阻率和横截面积影响:电阻率越低干扰幅度越大;有效横截面积越大干扰幅度越大。  相似文献   

3.
延庆台地电阻率铁质干扰的有限元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年来延庆台地电阻率观测多次出现因环境干扰而引起的较为显著的异常变化,尤其是观测环境中铁质干扰源对地电阻率观测的幅度和形态的影响.本文依据台站测区地下高密度电性结构剖面和电测深结果建立了三维数值模型,分析了几种铁质对延庆台地电阻率观测的影响幅度和形态,结果表明,在扣除地电阻率基准值后,干扰幅度和形态与实际观测值的异常变化较吻合,从而从数值分析的角度确定了地下铁质对延庆地电阻率观测的干扰.   相似文献   

4.
1 观测背景 深井地电阻率观测在消除地表干扰、季节天气变化影响等方面效果良好(刘昌谋等, 1994),是当前地电阻率观测的发展趋势.广东新丰江和平地电台于1992年起开展深孔布极地电阻率观测,并在几次显著地震前观测到明显的异常变化.2015年3—5月,该台地电阻率测值出现显著异常变化,怀疑为测区钻孔施工对电阻率测值的变化起了决定性作用.为深入了解地电阻率变化的异常机理,在现场调查核实的基础上,收集数据资料建立测区电性结构有限元模型,采用数值模拟对异常进行定量分析,探讨钻孔施工对地电阻率观测的影响幅度与规律.  相似文献   

5.
《地震地质》2021,43(3)
中国地震台网地电观测以对称四极装置的地电阻率观测为主,其观测曲线通常存在长期变化、年变、日变和阶跃等,文中以宝昌台为例,通过反演、数值模拟等方法分析上述变化成因。宝昌台地电布极区地下的电阻率基本呈现水平分布,电测深曲线类型属于KH型。该台NS、EW测向的地电阻率自1993年至今一直存在长期下降变化,且变化速率存在显著的各向异性,主要是台站所在区域的应力对第3层电阻率持续作用的结果。该台NS、EW测向的地电阻率均存在冬春高、夏秋低的正向年变形态和凌晨及上午高、下午及晚间低的正向日变形态。其中,年变主要是温度、降雨量季节性变化对第1层电阻率作用的结果,日变主要是温度日变对第1层电阻率作用的结果。该台地电阻率阶跃存在冬春频次低、夏秋频次高的特点,且多与降雨、抽水和埋设钢绞线等在时间上吻合,实验、数值模拟等结果证实上述因素是引起地电阻率阶跃的主要干扰源。  相似文献   

6.
腾冲地震台地电阻率采用四极对称装置观测,2016年11月15日开始,地电阻率东西向测值异常升高。通过对观测系统及外线路漏电情况检查,对观测仪器临时标定检查,结果显示观测系统运行正常,仪器工作正常;对观测布极区周围环境进行全面巡查,发现观测场地内东西测向东端一侧架设了一条金属自来水管道,为观测区内的新增干扰源,且地电阻率东西向测值异常出现的时间与金属管道架设时间基本同步。将金属管道更换为绝缘塑料管道后,测值恢复正常。分析认为,架设金属管道本质上改变了测区介质原有的导电结构,造成了人工电场分布的改变,从而导致地电阻率测值的变化,最终判定地电阻率东西向测值异常是由村民架设的金属自来水管道所致。  相似文献   

7.
分析北京延庆台1988年以来地电阻率观测资料的可靠性,讨论归一化变化速率方法,用以处理该台地电阻率长程观测数据;结合北京及邻近地区近三十年来发生的7次中强地震,研究该台地电阻率异常与地震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延庆台地电阻率观测对附近的中等以上地震和远距离大震有一定的映震能力,可为今后该台附近及邻近地区的地震提供中、短期预测预报参考依据;同时该台在中国大陆及周边远距离大震前也观测到了时间上对应的地电阻率异常。  相似文献   

8.
2016年5月浚县地震台地电阻率EW向测值出现明显变化,为正确评价该变化,依据浚县地震台地质资料、岩层电性资料和EW向电测深曲线,将该台地下介质电性分布简化为二维电性结构,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通过数值模拟,计算测区内地表铁轨干扰对地电阻率观测的影响形态和幅度。结果表明,由数值模拟所得干扰幅度、形态与实际测值的异常变化较吻合,因此从数值分析的角度确定了铁轨对浚县地震台地电阻率观测的干扰。  相似文献   

9.
河北省地电阻率干扰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河北省地电阻率观测资料整理、干扰源调研及时序分析,总结各类干扰源表现形态及干扰机制,并提出排除干扰的方法,为有效识别地电阻率干扰、异常判定及地震预测预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井下地电阻率观测中地表电流干扰影响计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把地电阻率台站地下介质简化为水平三层均匀介质模型,以点电流模拟地表干扰电流,针对对称四极观测装置,计算了在不同电性结构中的不同深度观测时,地表电流干扰源对对称四极装置地电阻率观测的影响,计算得到:地表干扰源对电阻率观测的影响取决于电性结构的类型和层参数、供电电极和测量电极的埋深以及避开干扰源的距离.本文研究结果对实施井下电阻率观测中台址电性结构的选择、电极埋深、干扰源避让距离等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1.
山西临汾地震台地电阻率异常分析与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山西临汾地震台地电阻率观测数据在临汾及其周边地区发生4.0级以上地震时的异常变化、异常形态进行了对比分析,认为,临汾中心地震台地电阻率对于捕捉该区地震前兆异常信息有积极的意义;对2008年4月以来临汾中心地震台地电阻率观测数据的变化情况、变化形态做了分析,其结果可为场源外区域地电异常的研究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2.
地电阻率正常变化与电剖面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金安忠 《地震学报》1981,3(4):421-428
本文以变化电性剖面模式阐明地电阻率正常变化的复杂行径及其以可能原因为基础, 通过计算得到了地电阻率正常相对似年变幅与台址电性剖面诸参数间的定性、定量关系.从而阐明台址电性参数条件对地电阻率正常变化的影响和控制作用.通过实验证实上述结论的正确性, 指出获取平稳正常变化资料的可能性和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13.
吉林省地电阻率震兆异常分析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吉林省内榆树、 四平两个地电阻率台站观测资料, 采用形态法、 归一化变化速率法和各向异性度法, 分析研究了1999年汪清MS7.0深震以及2006年乾安—前郭MS5.0浅源地震前的地电阻率异常变化. 结果表明, 震前地电阻率出现长趋势下降变化或短临异常变化, 表现为: ① 汪清MS7.0深震前, 榆树台和四平台地电阻率月均值曲线上均显示出震前持续2年尺度的中期下降异常; ② 汪清MS7.0深震以及乾安—前郭MS5.0浅源中强震前, 榆树台和四平台地电阻率变化速率均大于异常指标; ③ 乾安—前郭MS5.0地震前, 四平台地电阻率各向异性度曲线显示出明显的低值异常变化, 而榆树台各向异性度S曲线则出现破年变变化. 上述异常变化的原因可能为, 太平洋板块向NW方向挤压, 导致震源区及附近最大主压应力方位(或近于该方位)NW向的挤压作用突出, 引起介质内部导电流体快速进入或重新分布, 从而使地电阻率出现长趋势下降变化和各向异性变化.   相似文献   

14.
基于成都台长期的地电阻率观测数据在时域的变化规律,对该地区观测数据的正常变化特征、干扰因素、可靠性进行分析研究,获取观测数据的动态特征。同时通过成都台地电阻率观测数据在汶川MS8.0、芦山MS7.0等地震前后的变化动态,研究地电阻率观测数据在灾害性地震前后的趋势性及短临异常特征,并对其进行映震分析。分析表明:视电阻率的异常变化与Ms7.0以上强震的发生存在一定的映震关系。  相似文献   

15.
选取大柏舍地电台2011—2019年地电阻率观测数据和降雨量资料,分析降雨对地电阻率观测的影响,利用影响系数理论,对结果进行分析探讨。结果表明,由于大柏舍地电台表层介质影响系数较小且为负值,小幅降雨对该台地电阻率短期影响不明显,仅自然电位差受到干扰;大范围强降雨时,地电阻率和自然电位差均受到影响;因ZD8B仪地电阻率观测系统架空线路漏电,导致EW向分量呈阶降变化,且比用于背景场观测的ZD8M仪变化幅度大。  相似文献   

16.
河北阳原台地电阻率变化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河北阳原台地电阻率NE测向2014年以来出现年变幅变小的年变畸变现象,经核实,这时的观测系统工作正常,而降雨量与地电阻率的异常变化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但通过褶积滤波法去除降雨量的影响后,这种异常变化依旧存在。同时,阳原台NE测向的地电阻率与自然电位在2014年的变化具有同步性,也进一步验证了异常变化的可靠性。阳原台地电阻率观测位于晋冀蒙交界地区,对地壳的应力-应变响应比较敏感,其地电阻率异常变化与1989年大同地震和1998年张北地震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并显示出持续时间长、幅度大和恢复慢的特点。因此,阳原台地电阻率异常变化的可信度较高,可为监测晋冀蒙交界地区的地震活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北京平谷地震台地电阻率前兆异常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长清  方晓祥  李春城  张亚芳 《地震》2001,21(2):105-108
在1989年大同6.1级、1990年大海坨山5.0级及1998年张北6.2级等地震前,平谷地震台的地电阻率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异常。中对每个地震地电阻率异常做了分析,并根据台站的地质构造情况作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